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666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的《乡愁》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愁说课稿汉语言0801 20081110196 刘迎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与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思路。一、 说教材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首诗。第一单元是由诗歌组成的,分别为: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这个单元以“脚踏一方土”为主题,一首首关于对故乡思念、对祖国热爱的诗歌在诗人笔下演奏成瑰丽的乐章,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本单元主要是以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目标。作为一首抒情诗,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思乡、思家、

2、思母、思归之情,可谓情深意长、极富感染力。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按时间的顺承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二、说学情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相对初一初二来讲,年龄有所增长,心理、生理特征都有显著的变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且,学生们在初一初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关于思念亲人、思乡爱国的文章或诗歌,如:最后一刻、背影、我的母亲及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并掌握了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诗歌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已经理解了意象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学生在文字理

3、解能力和对于本单元的主题“脚踏一方土”的整体把握不会存在偏差。作为新学期的语文第一课,学生们的热情也会相对较高,会使学生在预习理解和背诵方面事倍功半。三、说课标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我将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设为:回顾读诗的基本方法,能够大声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蕴美、情感美。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知诗歌内涵。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

4、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目标的体验目标就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联系背景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新课标里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感情真挚,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特设计技能目标两个: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并以乡愁为例,仿写诗歌。根据扩写的写作方法,给诗歌的小节进行扩写,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

5、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并能联系文章背景对作品加以感悟评价,因此教学重点是:通过诗歌出现的意象,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情感美,并能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爱国情。本诗没有难懂的生字词,而是选用了简单的事物表达深厚的感情,因此教学难点为: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习这种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象的写作手法,并能参考本诗结构仿写诗歌。四、说教法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本篇课文。根据学情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理解。五、说教学过程我的这一课时分为导入新课、听读朗

6、读、意象分析、品读回味、迁移和作业五部分。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思路。(一)、导入新课:因为第一节课已经学过艾青的诗歌,相信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还未退去,所以我想通过对前一节课的简单回忆,来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导入如下: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我爱这土地,最后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引导同学们齐声说)深深打动了我们,有句歌词写的很好,“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去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乡愁、余光中】这样的导语简洁省时,延续了“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情感,奠定了学习本诗的初步情感基调。在学习本诗之前,要先

7、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一个大背景的衬托下,更容易让学生体会情感的深厚。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我将重点突出这位“乡愁诗人”于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的白发老人。本诗作于1971年,适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他感情所至,一挥而就,抒写了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我相信学生们在这种时间数字的冲击下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种思乡思归之情。(二)、听读朗读,感知意蕴美。1、首先利用媒体播放诗歌配乐朗读,让同学们在聆听的同时,注意一下感情基调、语速、节奏,贯彻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并体会其中的意蕴之美。在听完朗读后我将

8、提问一位同学感情基调和语速,并让他朗读一遍,之后再请一位同学评价并再次提问诗歌的感情基调,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比较强,我会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划出应该停顿的地方并进行归纳,即:语速-舒缓,基调-期待中的愉悦和甜蜜及一种深沉哀婉。(如果同学只回答有深沉哀婉的话,也可,因为这种期待中的甜蜜可能会因为整体的哀伤而被忽视,可以在后面意象分析的时候给与提示。) 在了解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后,我将请同学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划出诗歌中提到的几种事物。从而引出下一环节意象分析。(三)、意象分析,感受图画美。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这个在初一学过,现在利用以前

9、学习的关于意象的诗歌来引出本诗的意象。特设计题目如下: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李白借“明月”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李煜借“一江春水”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那么,诗人余光中是借哪些意象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的呢?这个时候学生会齐声回答:(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我会将这四个词语从上至下进行板书。紧接着我将提问学生诗中四个时间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因为这些答案都可以从原诗中找到答案,我会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四个时间词代表的四个阶段可以说浓缩了一生,这时候我会沿着时间词方向画一条纵轴并标明时间

10、距离。既然有了纵轴,还需要有横轴,我会提问学生诗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们有的会回答“乡愁”,或回答“在这头,在那头。”)根据不同回答,我会引导大家:“乡愁”是主题,出现次数多不奇怪,但是“在这头,在那头”却是强调了一种距离感,人只有在离开了故乡离开了那片成长和生活的地方才会有乡愁的产生。这时我会画出这条横轴,标明空间距离。这种时空的阻隔正是余光中本人所说的“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了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少年和青年的时候是邮票和船票,距离遥远却还是可以和母亲和新娘联系,这个时候其实是有希望有期待的,也就是一种期待中的甜蜜,这个基调正是第一个环节遗漏的。

11、而诗歌第三节,即使跪倒在母亲坟墓前,和母亲离得再近,也已是天人永隔。这个时候需要让学生透过这头和那头的距离以及里头和外头的距离的越来越远越拉越长,体会这种生离死别的感受在时空的阻隔下越发深沉。此时,我会提问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前三节已经写尽了生离死别,为什么还要写第四节?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中,学生们就会很容易想到最后一节是一种升华,是由故乡思念上升到家国思念的升华。我将引用他在另一首诗的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利用这句话中提到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让学生理解这种对祖国的热爱。这一环节是最重要最基础的

12、环节,在分析完后,播放配乐,让学生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们蓄势待发的情感用朗读的形式抒发出来。(四)、 品读回味,赏析语言美。 1、待同学读完,为了使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美,我会由叠词的使用慢慢过渡到整首诗歌的结构美和音韵美。所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李煜借“一江春水”写愁,李清照即使用“舴艋舟”也载不动许多愁,既然作者愁浓,为什么却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这类词语呢?尤其是最后一节里面,海峡明明是“深的”,为什么是“浅浅的”?借助以前学习的诗歌意象和本诗进行对比,引起学生思考。并运用增删法让同学品味这种叠词的运用,具体做法是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文第一句,把小小的去掉再读一遍,再把小

13、小的换成小的再读一遍,让学生体会叠词运用所带来的不同和美感。进一步联系初中的关于密度的知识,引出密度美。从叠词美可以过渡到音韵美和结构美。2、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发现并回答诗歌的其他美感。(若学生回答出这种长短句的变化,我会顺势总结出结构美,若学生回答叠词、量词等的使用,我会顺势总结这种音韵美。若有同学发现诗歌这种“在这头,在那头”的重复美,我首先会总结这也属于音韵美,并重点强调一下这种“复沓”也就是重复的手法,因为这种手法在诗经中经常出现,而在这册的最后一单元里会涉及到诗经的学习,所以我会给同学们做一个简单介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当然实际回答会与预想有所出入,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

14、上进行调整引导。)(五)能力迁移和作业1、听音乐大声朗读诗歌,让学生在兼具感情兼具各种美感的同时将字里行间的韵味大声读出来。此时联系写作方面,因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时,很容易空洞、抽象、缺乏具体的形象,而新课标里要求学生在表达自己感受和体验时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学了本诗让大家思考,还有哪些形象能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可以提示学生从电话、电脑等这些新潮的东西或者从传统的事物如本诗的邮票等上启发学生,此时会有学生举例,如:(电脑视频) 乡愁是一方小小的屏幕,我在这头,父亲在那头。(母亲的目光)乡愁是母亲盼归时急切的目光,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激发了学生创

15、作激情后,布置这样一个作业,以“乡愁”或者“母爱”为题写一首小诗。下节课我们请同学们朗读。(以“乡愁”为题在学习本单元后肯定是相对简单,以“母爱”为题则是为迁移能力较高的同学准备的,我想这个作业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加强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2、因为新课标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并想象,进行扩写,所以我的第二个作业就是挑选诗歌中最喜欢的一节进行扩写。此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余光中的其他作品。【板书设计】如下: 乡愁 余光中空间距离 时 少年 邮票 思母 间 青年 船票 思妻 生离距 中年 坟墓 丧母 死别离 老年 海峡 思归(国)我的基本设计思路如上所述,但在实际的讲课授课中会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希望不足之处,各位评委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