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8692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优秀教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

2、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

3、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

4、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介绍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4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

5、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 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

6、采绚烂,结构宏伟。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第一部分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屈原投江自尽; 第四部分屈原死后影响。 四、研读讨论 1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司马迁从屈原创作离骚的意图、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表现

7、屈原的人品与文风。他认为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这种怨是出自一片爱国忠心,屈原盼的是“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离骚的内容则是陈述先王之道“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这样的内容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真可谓文如其人。 3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明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 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

8、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屈原的政治才能的? 明确:为了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表达对屈原政治才能的高度推崇,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有意把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当屈原得到重用时,楚国在诸侯国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屈原受到排挤时,楚国就日渐衰落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4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屈原? 明确:司

9、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司马迁之所以如此推崇屈原,除了屈原本身的人格魅力外,还因为两人的政治遭际和人格品性都有相通之处。在政治上,他们同样都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受到当权者的无情打击。从文学艺术上说,二人都以书言志,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这是屈原对他著作上的启发和精神上的鼓励。 5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试分析。 明确: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10、。把握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的高洁品性和司马迁的写作意图。如第3自然段,叙述屈原蒙谗受疏和创作离骚的情况后,立即对离骚发表议论,赞颂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趣;第二部分,对怀王的昏聩予以强烈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第三部分,采用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显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他与屈原遭际有相似之处,要“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关屈原的资料太少,无法详细地叙述其生平事迹。 6写作特色。 明确: 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

11、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7相关成语典故。 明确: 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

12、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8你如何看待屈原和司马迁? 五、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吾属今为之虏也 屈原列传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

13、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练习法。 4课时。 1.文学常识 屈原,名,字 , 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 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濯淖 蝉蜕 滋垢浊秽 皭然泥而不滓 既绌 商於既咎 眷顾 被发 渔父 哺育 啜泣 罹难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娴于辞

14、令 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属草稿 平伐其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也 王听之不聪 其文约其辞微 王患之 大兴师伐秦 臣请往如楚何绝秦欢 屈平既嫉之 人君无愚智 怒而迁之 宋玉、景差之徒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翻译下列句子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明确: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

15、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明确: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课时 1.学习第12段,积累文言词语“志、明、娴、害、属”等。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放”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16、,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学习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字词。 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

17、五个字。 任、疏、黜、迁、死 3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 明白、通晓 娴于辞令 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恨、嫉妒 属草稿未定写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改变 平伐其功 夸耀 4疏通文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

18、于辞令”。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预习第3段。 第二课时 1.学习第3段,积累文言词语“疾、害、见”等。 2.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明 谗谄之蔽明也说好人的坏话 邪曲之害公也妨害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信而见疑被 靡不毕见没有 显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主旨、旨趣 举类迩而

19、见义远事物 近 表达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的样子 染黑污浊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分析讨论: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

20、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3段字词,预习第49段。 第三课时 1.学习第49段,积累文言词语“佯、诚、内”等。 2.整理并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了解屈原被疏远后楚国的发展概况。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3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49段 1.诵读第49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乃令张仪佯去秦 假装离开 厚币委质事楚呈现质,同“贽”,见面礼 楚诚能绝齐 果真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凭借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 奈何绝秦欢 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同“纳”

21、,接纳 复之秦动词,到 不忘欲反 同“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侥幸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改变、扭转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着、跟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表被动 为天下笑 表被动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4段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 第5段 复释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鲍建平 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 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情感目标: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

22、高尚品德; 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 人格。 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 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 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 幻灯片 第一课时 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导入 1、吟诵屈原的离骚,简述屈原的事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2、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

23、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草稿 相随属 惨怛 帝喾举类迩而见义远濯淖 皭然 绌 详 离忧丹淅 滋垢 屈匄靳尚 被发枯槁哀郢 赵不内 三闾大夫 温蠖汨罗 汶汶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皓皓鱼父 三、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 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提示:第3段的关键句有: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

24、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 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提问:理解本段的关键句,下面同学们来思考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明确: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 品质。 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 种特立独行的精神。 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 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 2、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结合文

25、章第11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鱼父的对话。 提示:第11段的关键句有: 鱼父: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鱼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 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 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 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提问:了解了屈原与鱼父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 还能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以及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26、,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 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 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 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3、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 提示: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顷襄王怒而迁之 遂自沉汨罗以死 提问:通过归纳屈原一生的主要经历与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明确: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忠诚不阿忠君爱国 远

27、见卓识 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 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四、拓展延伸 阅读怀沙赋中的一段文字,体会屈原投江前的思想感慨。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修路幽拂兮,道远忽兮。曾唫恒悲兮,永叹慨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怀情抱质兮,独无

28、匹兮。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人生禀命兮,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 提示: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屈原投江前,对楚国的留恋与绝望,对生死看得很淡,而对自己的志向却是坚定不移,他要做人类的楷模等思想感情。这些内容与课文第11段所展现的情形又是一致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简单梳理与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屈原的形象,以及司马迁对他的态度与感情。首先屈原的形象可以归纳为: 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矢志不渝,以死明志,忠诚不阿忠君爱国 远见卓识 才华出众。 其次是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

29、相似,一个受到小人的排挤,被君主疏远;一个因为被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捕下狱,遭受宫行。所以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包含着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要借他人之杯浇胸中块垒。 而他们的结局也是相似的,屈原以其不朽的离骚留给后人,而司马迁以史记而名垂青史,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屈原以投江自尽劝诫后人,而司马迁以自己的忍辱负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各自的目标。令人叹服,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应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哪怕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