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771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最后的常藤叶》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语文集备组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有关小说阅读的基础知识。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3. 结合本文及读过的其他欧亨利的小说,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庭。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

2、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空格中的字转弯抹角( ) 锡镴( ) 矮墩墩( ) 苔藓( ) 黯淡( )咆哮( )( )瞥着( ) ( )png松 一( )chu莫展 【整体感知】1.请速读课文,按

3、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 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文本研读】1.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2.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 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4.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5.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6. 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7. 举例说明欧亨利小说的语言特点。【知识链接】关于小说阅读一、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

4、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补:小说常用的开头设疑法(悬念法):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二、小说的环

5、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主题。渲染气氛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社会环境突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三、小说的情节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安排评价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3、贯穿情节的线索。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四、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2、分析

6、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所做的事);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之间的关系。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五、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附【参考答案】【整体感知】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明确:开端

7、(1-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12-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37-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51-55节):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文本研读】1. 明确: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

8、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明确: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

9、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10、;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先生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困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5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

11、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6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7明确: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