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8799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高中语文《最后的常藤叶》精品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3层层深入地理解小说主题。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1.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2.认真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扫清文字障碍,能复述故事情节。3.阅读麦琪的礼物,谈谈结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4.在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提出本课你最想探究的问题。二、课堂教学课前播放音乐爱的奉献(一)导语设计: 刚才我们听到了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正像歌中唱得那样: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人类正大无私的奉献。有这么一片小小的叶子,却闪耀着爱的光芒,并给人生的希望。这是怎么

2、一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美国现代短片小说之父欧亨利来探究这片神奇叶子的秘密。(板书课题)(二)文本研读: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探究什么问题?这是一片什么叶子?(画出来的)为什么要画?是谁画的?怎么画的? 1. 再读小说,独立思考以上问题。(3分钟)2.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问题。(3分钟)注意:必须从文本中找证据,圈点勾画。 按照学生回答问题的顺序,依次解决。问题一为什么要画?梳理故事情节解答问题:小说中琼珊和苏艾住在华盛顿广场西面,这儿住着许多像她们一样的穷艺术家。琼珊得了肺炎,她认为自己快死了,把生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这时候必须有一个人

3、来拯救琼珊,而执笔40年可仍未有杰作问世的老画家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对面墙上画下了那片永不凋落的藤叶。令琼珊惊奇的是,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但那片藤叶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琼珊脱险,贝尔曼病逝。师:琼珊为什么会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引导学生关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注意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二是谁画的?请依据文章回答。安排学生配乐朗读第55段。学生点评朗读的效果。找贝尔曼先生画藤叶的证据。人证:看门人、苏艾。物证:梯子、颜料等。(侧面描写)叶子是由贝尔曼先生直接画上去的,证据确凿。(显性的)分析人物形象:那么贝尔曼到底是一

4、个怎样的人?他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琼珊。请从文章中找出有关描写贝尔曼先生的语段,分析其性格特点。30段: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32-35段,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虽性格暴躁,却很善良有同情心。 (正面描写) 总结人物形象: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底层画家形象。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初步

5、理解主题: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歌颂了穷苦朋友互相帮助的珍贵友情和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普通人的心灵美)。师:苏艾在文中什么作用,是否多余?分析并总结苏艾的人物形象。苏艾为人热情、善良,珍爱友谊,对患病的朋友细心地照料,不断鼓励和宽慰,给予朋友无私的关怀和帮助。师总结:苏艾以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对朋友的关爱间接为这片叶子画上去了浓重的一笔。(隐性的)哪个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贝尔曼,虽然作者描写他是使用的笔墨不多,但他更好地诠释了小说的主题,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震撼。问题三怎么画的师:文章当中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个场景?那么听老师来描写一下。 老贝尔曼听完苏艾的话,心中不禁为小琼珊暗自着急。在这

6、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点着灯笼,拿着画板,颤悠悠地登上梯子,在墙上艰难地画上了最后一片藤叶。琼珊早晨看到了这片叶子获得了生的希望。而老贝尔曼却感染了急性肺炎,两天后就死了。师: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原著的结尾更好。原作前文在描写贝尔曼的时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结局突然交代是贝尔曼画的藤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使人震撼,凸显主题。同时,作者没有正面描写贝尔曼画叶子的场景,留下足够的空白,又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师:这样写合理么?前文写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副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寄托琼珊的希望的叶子正好为他提供了机会。这一“艺术区”怎一个“穷”字了

7、得,他们有着共同的境遇,并且有着深厚的友谊,书中30节“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愿意为你效劳”等就是明证,这可以说是贝尔曼画杰作的情感基础。师: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 读者们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三)比较阅读:课前印发的一篇小说麦琪的礼物,

8、也是欧亨利的作品,一起来品味这篇小说的结尾。明天就是圣诞节了,一对深深相爱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而焦急、奔波。德拉为了给吉姆买他梦寐以求的金表表链,忍痛割爱,卖掉了一头的秀发。等到吉姆回来,她发现丈夫看见她的短发,神情不对,待德拉打开杰姆送给她的礼物,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吉姆送给妻子一套发梳,德拉已经用不着了,接着,德拉送礼物给吉姆,再次出人意料,德拉的礼物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为吉姆的金表也卖掉了。故事到此结束,结局出人意料又引人回味。虽是贫穷的夫妻,但他们深深相爱,愿意为了成全对方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因此这个结局又是合理的。师:通过比较,总结出了欧亨利式结尾写法上的特点。两篇

9、小说在内容上还有什么相似点?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吉姆夫妇和最后的长春藤叶里的贝尔曼、琼珊和苏艾,都是社会底层人民,是一些小人物。 师:为什么作者特别关注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他曾经有过流亡和被捕入狱的经历,深知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对他们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祝福。师:听了这一番话,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含泪的微笑”。这是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入理解主题:阅读麦琪的礼物我们对德拉夫妇为瞬间的欢乐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免感到遗憾,但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情。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为老贝尔曼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而感到辛酸,但同时年轻画家琼珊的康复又让我们欣慰。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

10、一切的黑暗社会中,人间温情已经淡漠,到处充斥着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者能关注底层社会的小人物,描写他们的悲欢和歌颂他们真挚的友情和爱情,点燃了我们心中温情的火。我们深受震撼,感受到作家那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我们现在这个幸福、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不是也应该给社会中的小人物们更多的关怀,为她们做点什么?这是我给大家课后留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四)写下学习本课的收获,并做交流。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1.比较这篇小说结尾构思与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构思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课外推荐阅读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在周记本上写出鉴赏文字。 附:板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含

11、 欧亨利泪 画 牺牲 拯救 为什么画微 贝尔曼 琼珊 苏艾 谁画的笑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怎么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青岛一中 授课人:侯巍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3层层深入地理解小说主题。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2认真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扫清文字障碍,能复述故事情节。3.阅读麦琪的礼物,谈谈结尾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课堂学习在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提出本课你最想探究的问题,并试做回答。课后反思写下你学习本课的收获,并做交流。 布置作业 (二选一)1.比较这篇小说结尾构思与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构思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课外推荐阅读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并在周记本上写出鉴赏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