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8978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经济社会的层次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硬件”升级的同时便对“软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社会得到了发展,城市规模得以扩大,而不可或缺的绿色地带却在锐减,亟待维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必须重视软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如今“绿色”园林环境的营造在城镇建设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作用也不可小觑,优质的园林环境能给我们提供健康的呼吸环境和优美的视觉享受,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它

2、也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并逐渐演变成一个评估指标。目前国内的园林绿化系统规划多侧重于城市建设区域,缺乏以城乡统筹的思维方式协调城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园林绿化景观规划需要立足本土,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构建统筹城乡的绿地空间结构,发现、利用并且创造新的景观形态和绿地载体。本研究以国内园林绿化规范标准为参考依据,基于城市绿化相关规范体系和理论,实地调查分析,充分研究当地园林现状、特征和前景规划,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绿色城镇建设腾飞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对园林绿化建设相关概念作出界定, 为研究做好理

3、论支撑。充分说明了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从多方角度分析了福鼎市园林景观绿化现状、优越条件及缺陷,将绿地类型科学合理分类分析,结合城市人群需求、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特征研究,以便论题的展开。进一步探讨绿地规划中定位、目标、结构布局、指标等等,尝试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我市园林远景规划作出可行性方案研究,提出符合我市建设整体功能布局和促进城镇生态系统平衡的园林规划发展方向。关键词: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调查;分析第一章 绪 论1.1研究背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园林绿化逐渐成为了当代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子系统,发挥着为城市居民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增添城市生

4、命力,改善局部环境状况、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有些显著作用,园林绿化已经成为改善城市生存空间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在各城市居民不断追求更好生活质量以及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人们对公共场所以及休闲娱乐的环境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城市绿化,城市近郊绿化以及各大风景区的景观环境讲究起来。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不断理解,众人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以及政府部门重视起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工作。城市园林绿化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同时也是城市建设是否完善的重要体现之一,更代表了现代城市居民对于的生态园林式的城市绿化的追求和向往。随着国内各个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建筑水平的日益提升,随着城市内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的建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过去城市内部所建设的园林绿化资源十分有限,已经无法承担日益增加的人口对于绿化环境的需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合理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管理模式以及无法适应现在的绿化管理,进而爆发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在日常的城市绿化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规划不合理的现象、以及整体的城市绿化管理体制落后、城市绿化养护不到位等问情况。以往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比较缺

6、少合理的定位、长远的考虑和科学规划,在美化功能上大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强调图面效果,一味引进外来树种,忽视了适地适树原则,造成绿化景观不和谐、缺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缺乏管理,没有日常技术维护,其中有些只能在绿化景观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维持,这样的绿化景观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更造成重复建设问题和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些问题使得城市环境的精神风貌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急需加强。科学合理的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创造更更富的生态效益。因此,对城市园林绿化现状科学分析与发展定位凸显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找准适合的园林绿化建设大方向

7、可以事半功倍,同时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旅游城市,园林绿化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风景区的园林绿化配置,直接深入人心,给游客以直观的第一印象。鸟语花香、植被丰茂是大众游览的基本观赏需求,移步换景、引人入胜又是对园林景观绿化更高层次的要求。园林绿化做得好,和景区自然景观相互辉映才能留住游客的心,成为进一步推动景区旅游的蓬勃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公共绿地建设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各个城市绿化水平相差悬殊,整体呈现出忽涨忽落、徘徊不前的现状,前景不明朗,对于园林绿化的研究缺乏宏观到微观的,合理的系统配置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

8、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体系。我们对城市园林绿化趋势的分析与讨论,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总体发展有机结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思路参考。1.2 研究区域概括1.2.1自然概括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位于北纬2652-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依山面海,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福鼎东南濒临东海,东北、西北分别与浙江省苍南县、泰顺县接壤,西同柘荣县、南与霞浦县为邻,正北的分水关为闽浙两省的分界地。市区南距省会福州230公里,北离浙江省温州市84公里。温福铁路、沿海高速公路、104国道沙吕线纵贯全境。辖区东西最大横距79.3千米,南北最大

9、纵距57.4千米,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海山仙都太姥山和风景秀丽的嵛山岛备受游客喜爱。境内大小溪流纵横密布,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5条,其中桐山溪属境内最大河流。本市土壤的发育以红壤化为主,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以及母质、植被和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形成以红壤为主的多种土壤,主要有红壤、黄红壤和紫色土三个土类。我市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多常绿槠类阔叶林,树种资源十分丰富,木本植物有79科,212属,542种,竹类资源丰富,达11属39种。由于原生森林植被收到不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森林植被均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尤其是人工马尾松林群落占主导地位。1

10、.2.2社会经济概括福鼎市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下辖3个街道、13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市总人口59万人(2013年),其中城镇人口21万人,乡村人口38万人。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福鼎城市建设按照“东扩、南移、面海”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近几年福鼎市经济快速增长,这三年的福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如下: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5.76亿元,比增12.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92亿元,增长5.3%,全市财政总收入1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18元;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8.14亿元,比增12.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

11、7.78亿元,增长6.0%,全市财政总收入23.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1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47元;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2.49亿元,比增11.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03亿元,增长6.1%,全市财政总收入25.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3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1元。指标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总产值财政总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总量(亿元)比增(%)总量(亿元)比增(%)2012215.7612.951.925.319.32288293182013248.1412.957.786.023.3325

12、181105472014282.4911.565.036.125.332537811511 从2012年-2014年,福鼎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不断提高,比增趋于放缓,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社会需求由追求总量的发展到注重品质的提升,促进人民收入的增长是促进消费和拉动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将是福鼎市稳增长促发展的改革转型期。1.3研究目的园林绿化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大力开发建设的同时,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课题针对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福鼎

13、市为例,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市的园林绿化现状,从园林绿化分类特点、规划手法、发展目标等方面,对园林绿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思路。福鼎市作为新兴的沿海城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林绿化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类型的绿化,有寓情于乐的江滨景观绿化带、龙山溪绿化带、市区公共绿化性质的双桂公园、旅游业发展带动起来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园林景观等。这几年,我市的园林绿化也是在建设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结合福鼎“鼎文化”底蕴推广系列产业,将城市建设、绿化美化、茶产业、旅游业、小吃、美食业系统化结合起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共创“大

14、福鼎”局面。但我市的整体园林绿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开发的初期,许多原生绿化环境都被不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森林资源。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的中小旅游型城市,发展园林建设,做好树种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家乡软环境,更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游客对这个城市的第一眼印象。能不能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海大环境和温润的气候营造出宜居宜游的滨海旅游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举足轻重。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总结思路,规避短期利益,放眼长远未来,以人为本实现福鼎园林科学、有计划的发展。1.4研究内容(1)查阅相关文献,阐述城市园林绿化的相关概念,归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综述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与国内

15、外同类型城市进行横向对比,与本地历史和现状进行纵向对比,找出不足。(3)实地调查,以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各类型为例,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园林绿化发展历程(纵向对比)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结构、特征、绿化效益、市民需求,得出相关结论。(4)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前景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总结中小型城市园林绿化构建模式:目标定位、发展措施、成果展望。1.5研究方法1.5.1文献分析通过网上查阅、图书馆藏资料等手段查阅国内外园林绿化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园林绿化同园林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提取园林、绿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重要概念。1.5.2实地调查以福鼎市园林绿

16、化为例,深入分析太姥山风景区园林景观、江滨大道绿化、市区公共绿地及乡镇园林这几种有代表性的的园林绿化类型。采用记录拍摄实地采集的方法,收集大量可操作资料,如图片、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素材。1.5.3系统整理系统分类:将所搜集到的福鼎市园林绿化情况资料进行系统分类;归类分析:将以进行大致系统分类的材料按论文思路需要做归类分析;比较研究:将福鼎市园林绿化情况同其他条件相仿的城市园林绿化情况做比较;将福鼎市园林绿化发展进程做纵向比较。1.5.4技术路线园林绿化基础研究调查研究横向分析 园林美学、植物学、城市规划学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 太姥山风景区园林绿化滨江园林绿化城市公共绿地 深入研究 民意调

17、查福鼎市城市园林绿化趋势分析:归纳总结,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该城市园林规划的发展方向。第二章园林绿化规划研究概述2.1主要概念及相关定义(1)园林中国的“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18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见于诗文中, 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庭院造景式的中国古典园林闻名世界,苏州园林便是其中的瑰宝。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卷中解释:传统的园林定义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这里

18、的园林只是指与植物、园建相关的景观营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的概念逐步扩大,涵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许多新的科技元素也被增加其中广泛运用。如今,现代园林除了亭台楼阁、花草树鱼,像一些玻璃、钢板、光影和其他材料和手法都成为园林造景的素材,带给人们的感受是集视觉、听觉、心灵感受于一体。(2)绿化 绿化是指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活动。 栽植内容有栽植防护林、路旁树木、农作物以及居民区和公园内的各种植物等。包括城市公共绿地、风景林地、小区绿化、防护绿地等等类型。绿化是园林的基础,是园林的局部,广义的绿化是指增加植物,狭义的绿化增加了人为审美评判标准,绿化整体兼具功能性和美感。综上所述,本论文所研究的园林

19、绿化范围不只是单一的城市绿地,还包括风景区园林绿化、小区绿化、乡镇公园绿化等服务人民群众的园林绿化对象。2.2园林绿化的功能对环境的作用:1、清新空气。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清除空气中一些有害气体,如汞、铅等。2、改善气候变化。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不仅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还能吸收太阳辐射,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公园绿地和茂密的行道树均对城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有良好的调节效果。3、降低噪音。据测定,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降低噪音。 此外,园林植物还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火,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十分广泛而明显。在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园林绿化作为软景,以其

20、独特的色、香、姿、韵为城市增光添彩,美化了市容市貌,丰富了生活内容,加深了城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给人以视觉享受,陶冶情操。园林绿化还能带动城市建设,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以绿引资、以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为环境的改善,从而吸引了投资者和游客,繁荣了经济。2.3园林绿化研究概况2.3.1国外研究概况(一) 国外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Hward提出了“由园城市”的理论。他主张在城市外围建立绿带,使城市与乡村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犷便城市能触于大自然中。在这一理论的倡导下,1904年Letc俪orhc于伦教东北方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16。E.H,ard的这一理论

21、的产生,对20世纪城市规化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0年,现代建筑运动大师勒可布西埃提出了“绿色城市”的想法,他主张修建垂直的花园城市。由于上世纪 50 年代,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心为西方国家,因此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人民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度的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各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引起了各地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以期改善城市发展与自然破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最终达到人与自然

22、和谐相处的目标。因此1962年,美国学者提出“城市森林”的概念,并于1972年通过了“城市森林法Urban Forest Programme。而随着城市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觉醒,各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活质量高低成为了居民衡量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标准,因而城市园林绿化被纳入了城市规划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是城市规划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建设中加入如区域园林绿化、城乡郊区林业、防护林等绿地内容,进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的城市绿化系统。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将城市中的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正是将自然融入城市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国造园家克劳斯顿协(B.c

23、luaston)提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卖的生活环境,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在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工作中,政府部门将绿化重点放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极力减少人工痕迹等方面。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市居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城市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高度集中,使得各大城市绿化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部分学者提出了“再生论”,强调城市绿化应当以人为本,提出了相应的如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人均绿

24、地等指标,利用一系列的指标将每人能够拥有的绿地面积量化,进而为城市居民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将一系列的指标作为衡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1990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森林城”建设构想,其中的森林就是乔、灌、草优化组合,林种、树种合理搭配,生物群落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因此,在政府的倡导下,“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引入自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由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发展较快,相对与亚洲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化理论更为完善,绿化指标更高,部分国家的人均绿地面积甚至超过七十平方米。 长久时间以来,人们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物种

25、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而灭绝,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得以了解重要资源的不可再生及其珍贵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及群众意识到这一切已经开始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鉴于此,部分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该理论表明只有抛弃过去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再生,才能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二) 园林现状概况外国园林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城市园林绿化、欧洲园林(包括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园林),还有东方的日本城市园林绿化,它们在风格上各有特色。美国城市园林是在西欧自然式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起伏的线条和自然生动为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的

26、融合,1857年纽约中央公园的建成开创了美国园林的新时代。之后中国古典园林的流入和色彩、种植理论的流行,使得美国城市园林更趋向自然化、生态化,更注重植物本身而不是图案。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风景园林行业发生思想碰撞,设计师们提倡建设与保护之间平衡发展,生态技术与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园艺学一起发挥重要作用,共同创造和保护依据环境。18世纪90年代,美国先后开辟了四个国家公园,到现在美国国家公园共有40处,占地五六百公顷。国家公园内严禁狩猎、放牧和砍伐树木,大自然景区中,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多处宿营地和游客中心,为科学考察和旅游事业提供了很大便利。意大利造园艺术成就很高,独特的台地园在世界园

27、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园林风格影响波及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意大利台地园,一般依山就势,分成数层,庄园别墅主体建筑常在中层或上层,下层为花草、灌木植坛,且多为规则式图案。规划布局常强调中轴对称,但很注意规则式的园林与大自然风景的过渡,即从靠近建筑的部分至自然风景逐步减弱其规则式风格,如从整形修剪的绿篱到不修剪的树丛,然后才是大片园外的天然树林。植物以常绿树为主,在配植方式上采用整形式树坛、黄杨绿篱,以供俯视图案美,很少用色彩鲜艳的花卉。以绿色为基调,不眩光耀目,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英国则倾向自然风景园的塑造,追求“田园野趣”,大多数以植物为主题,自然式种植,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略有起伏的大片

28、草地。英国风景园运用了对自然地理、植物生态群落的研究成果,把园林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各种不同的人类自然环境,后来发展了以某一风景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岩石园、高山植物园、水景园、沼泽园以及以某类植物为主题的蔷薇园、百合园等,这种专类园对自然风景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对造园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城市园林注重精致细巧,枯山水庭院园林是其一大特色。日本园林模仿大自然风景,注意色彩层次,植物配置高低错落,其中再点缀特有的石灯笼和洗手钵。它的特点是造园尺度小却五脏俱全,浓缩在一块不大的园址上,象征着一幅自然山水风景画。国外对城市园林绿化研究深入,生态化是其基本原则,保护与发展并举,重点通过绿化

29、植物营造自然式园林环境,极具地方特色,特别是在近年科学日益发达的环境下,密切结合生态学、生物学发展园林建设,仿自然景观布景,体现在比较新颖的维护性设计和恢复性设计出的各类园林案例中。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借鉴。2.3.2国内研究概况(一) 国内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研究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初期又选择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因此随着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发重视,绿色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政府以及学者、群众同样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园林绿化建设工作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

30、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化重视也带动了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研究 。 1、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某一城市为基础,结合现代园林理论,通过调整整个城市辖区的绿色园林,以实现城市园林化和建设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因此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通过在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及园艺、生态和空间 3 方面内容,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利用综合性和专业性公园、建筑物附属绿地、市政路防护绿地、苗圃、高快速路防护林、风景名胜区绿地等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完善城市。我国学者对于园林绿化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9年昊中伦发表了“园林绿化树种的

31、选择与规划”,给各地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提出了例证。 2、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制 当前国内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以及和园林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仍然是政府职能部门,邱尔发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谈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园林发展规划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邱尔发认为我国城市林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提升政府作为城市林业建设的主要动力的作用。由于我国各大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基本被归纳为公共事业,因此在其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来负责。1979年,国家城市建设局下达“城市绿化树种的调查、引种和选种”的研究课题,用了3年时间在21个城市开展树种调查工作,为城市绿化树种规划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城市

32、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当城市园林绿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时,过去简单的政府部门的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快速发展的园林绿化产业的需求。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应,更好的达到城市绿化的目标以及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城市园林绿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当适当的通过市场经济来控制园林产业的发展,妥善运用有关产业政策、合理规划及引导市场的运作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可以适当的运用法律、法规,完善园林绿化产业制度,规范市场行为。 此外,有学者认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应当实行政企分离和政事分离的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将过去的微观管理模式逐渐向宏观管理转变,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放在制定合理的规划、加强市场

33、的引导以及科技的创新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基础的城市园林绿化体制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市场化,进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城市园林绿化的潜力,更好的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杨学军于1999年开始抽样调查了上海市155个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统计了常用城市绿化树种资源数量,对上海城市绿化树种资源利用现状和影响因子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张太芳等学者也认为,在各大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过程中应当形成以政府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区域,而通过企业养护方式保证绿化区域的养护工作的双向发展模式。而王平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表明,通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模式急需改善,并利用较为完善的经

34、济学管理模式对如何妥善管理城市园林绿化进行了探讨,其最主要的观点便是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知道作用,通过利用市场经济模式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多元化的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成功达到城市园林绿化的最终目的。 由于在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如果政府部门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中离开和退出过快,而在新的技术条件、市场格局和制度环境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却未能及时跟上的话,有可能造成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监管机制的建立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的混乱,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园林绿化并不单纯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离位或退出,而是在市场经济件和城市园林绿化产

35、业化条件下的一种重新定位。 除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模式外,也有人提出了社会化管理的概念。所谓园林绿化的社会化管理,实际上是指将园林绿化的各种管理对象,如绿化、卫生、服务、治安等按社会分工,以专业化的形式进行管理。即将绿化交由绿化专业队伍管理,其宗旨是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作用,实现社会专业优势。在这一种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的职能被进一步弱化,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由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部门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管理都的监管。这一管理模式实际是市场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变形,其本质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管理模式。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张华等人在谈到广州市城市园林

36、建设管理时指出,园林绿化的管理在于做好对人的管理,加强对绿化养护队伍的监督管理、落实对代甲方(如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进入 21 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模式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在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行为特征,尊重人格,善解人性,使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方面,张芳等认为,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过程当中要重视与当地园林文化的结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独有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同样地,林

37、鸿辉在对广州的城市绿化建设进行研究时也提出,在园林规划的过程中要打造具有广州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 (二) 国内园林现状概况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有据可循的古书中记载,我国的造园活动始于商周时期,称之为囿,当时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理念,并且仅为贵族所玩赏。古书提到:“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文化艺术十分活跃,园林发展在此转折,初步形成了中国园林体系,出现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分类。隋唐时期园林发展达到全盛,之后便逐渐成熟起来,园林内容日渐丰富,从筑山理水、栽植植物到置石、建筑,造园手法也层出不穷,如借景、框景、

38、对景、漏景、障景等等。写意山水园广泛塑造,期间全国各地涌现大量园林成果,最负盛名的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园林之瑰宝,拙政园、狮子林、留园都凝聚了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讲的就是拙政园的听雨轩,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为世界园林添上了浓厚的一笔。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园林建设开始进入现代园林阶段,总体上取得重大进步,但发展路线时而停滞不前,时而快速发起。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市场化历程短,从九十年代民营园林绿化企业兴起,到新世纪

39、初市政园林正式引入市场化招投标,园林绿化行业经历了从蹒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关注生活环境,重视生态,向往自然,园林绿化因此得到充分关注。目前,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实施,陆续已有120多个城市获批国家园林城市。如今现代园林绿化已开始从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角度出发,规划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满足人民群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等综合功能,兼具开放、共享、公共属性,其发展日益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虽然我国园林绿化有了可喜的发展,但仍旧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我们广开大门,接受西方园林的影响,导致其设计理念大肆涌入,照搬照抄,使本土园林迷失了方向,

40、现代城市园林缺乏文化内涵,抑制了国内园林创新理念的自由发挥。其次,我国现代园林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以美国为例,园林建设的目标是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为标准,而我国却正处于积累量的建设阶段,如此差异,可见一斑。最后,许多园林绿化仅定位于观赏为主的物质性和技术规划,缺乏统筹安排和长远的眼界,设计依托权利和资本,趋向个人主义,服务于市场,造成规划建设中资源浪费严重。许多学者、设计师都着手研究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前景,呼吁园林绿化模式的转变,从物质性规划到物质社会综合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秉承科学发展观,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园林系统,做到生态优先,统筹规划。同时在

41、城乡一体化的大潮下,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既要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又要保持乡村原生态的丰富绿化资源。这一点北京已将集约型理念运用到园林建设当中并初显成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就是着眼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规划建设,运用许多先进技术,节能环保,贴近“绿色奥运”的概念,成为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永久空间绿地系统。除此之外,国内还有许多城市正是国内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开拓者,例如浙江省温州市、福建省三明市、以及厦门。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经11937-12118、北纬2703-2836,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市毗邻,属亚热带季

42、风气候,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州山、江、海交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为60.03%,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其中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入选国家第一批66个AAAAA级旅游景区。温州市主推生态园林建设,旨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市区主要应用的绿化树种有乔木20余种:香樟、榕树、广玉兰、白兰花、无患子、蒲葵、垂柳、羊蹄甲、桂花等;灌木20余种,主要是: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龟甲冬青、黄杨、山茶花、栀子花、含笑、海桐、杜鹃等;草本花卉:万寿菊、金盏菊、鸡冠花、长春花、矮牵牛、三色堇等。目前,温州市加强乡土植物引种驯化,加快繁殖栽培,目的是为了加强绿化质量,形成浓郁地方特色,以更好达到生态效果。

43、温州主城区有公园绿地21处,总面积为310公顷。根据温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2015年,温州将力争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达到30.55平方公里,建成以温州生态园为城市绿心,以市郊森林公园为城市绿环的“一心一环、七横九纵”格局。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 2529-2707,东经11622-11839。 东接福州,南邻泉州,西连龙岩,北毗南平,西北靠赣州。三明资源丰富,林木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6.8%,居全国前列,1999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和“中国绿都”。三明市行道树的骨干树种为洋紫荆、天竺桂、法桐、

44、银桦、杜英、香樟等,三明江滨最大的特点即是长达十几公里的杨柳岸。自1992年三明市委、市政府着力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重点建设沙溪两岸园林绿地,按照“规划建大绿,见缝插小绿”的方针,突出一个“绿”字来建设,使两岸近50万平方米的绿地形成一道集游览、观赏、休闲为一体的风景线。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园林相关部门不断引种,丰富植物种类;建设园林小品,增添人文乐趣,这条“绿色走廊”不但美化了城市环境,更带来了巨大生态效应。据测算一公顷林地每天可以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按照沙溪两岸48公顷绿化面积计算,每天可以吸收48吨二氧化碳,释放出近36吨氧气。20

45、12年,全市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388公顷,绿地率37.47%;新增公园绿地面积6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8平方米。由于三明市属山区地带,建设空间有限,为了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更致力于结合地形地貌和空间利用率高的垂直绿化方向发展,有效增加绿量和绿视率。厦门,位于福建东南端,南与漳州接壤,北与泉州相邻,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1997年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2年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2007、2008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2012年,厦门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0.36平方

46、公里,绿化覆盖率41.7%,拥有公园81个,公园绿地面积22.41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含暂住人口)20.03平方米。厦门岛目前园林绿化树种达500种以上,植物群落基本上体现为热带、亚热带的外貌景观,从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常用绿化树种的出现频率统计中可以看出,在常用的82个常用绿化树种中,棕榈科植物占16.9%,常绿树种约占85.5%。垂榕的应用非常广泛,出现频率达到30%。应用较广泛的多数是园林常用花木树种,少为适生的乔灌木树种。近年来,厦门加快推进市区绿化、彩化提升工作,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将城市建设重点由海岛向海湾空间拓展,城市绿化重心也相应转移

47、到岛外,生态效应不断积聚。根据新总规,厦门市生态系统布局为“一片、两带、一区、一环、多廊道指状放射网络”第三章园林绿化规划构建理论基础3.1园林规划理论 从广义上来分析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可以将城市园林绿化分为城市园林与绿化这两个基础概念:园林主要指的与植物、园建相关的景观营造;而城市绿化是则主要表现在运用栽培植物等手段改变城市的绿地状况,维护绿地植物,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化工作是改善当地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绿化通过利用植被创造和融合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而达到稳定的绿地基础,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娱乐空间。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最常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学技术,通常以借

48、鉴当地及类似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来设计绿化项目,通过以小规模的植物群落为城市整体绿化的基本单元,更为科学合理的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表现该地区的群落特征。此外,从城市绿地的运用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角度出发,城市内部的绿地布局、及绿地规模大小都需要考虑到当地城市景观结构的不足之处以及城市功能区划分、区域人口密度大小、防火防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等需求进行布局,按城市居民实际需要进行绿地建设,并尽可能的考虑到城市内绿地生存空间整体性以及延续性,将人工绿地与自然绿地整合并妥善的融入周围环境,采用镶嵌式园林绿地的设计方法,保证城市绿地能够与周围地区相融合。此外,从绿地群落角度来说,城市园林绿地虽然基本为人造绿地,但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现代科学的生物知识,尽可能的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群落内部的自我维护能力,进而保证该片绿地的整体稳定性和抗灾害、抗风险能力,逐步实现人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