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9148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三)(一)生命的瀑布杨晓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说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而少有人想到伊犁,这是很自然的事。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虎门销烟半年后,他被任两广总督。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是他人生的低谷和悲剧。 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

2、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对林则徐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尤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

3、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

4、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林则徐足足走了四个月才到伊犁。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林则徐跋涉在西域荒凉寂寥的大地上,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气候的折磨,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七辆马车同行。路,越走越偏北,越走越寒冷、越走越荒凉。出了玉门关,便是赤地千里、茫茫无际的塞外荒漠。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已是大西北冰天雪地的严冬

5、。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戈壁、荒漠和高山。戈壁滩上没有路,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乱石堆上颠簸前行;天山脚下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林则徐在西戌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可略见林则徐赴伊犁时的情形。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很难想象,当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

6、,林则徐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伊犁河畔,我在想,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包括在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

7、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

8、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

9、、消极、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他用自己的行动,跃过了新的生命高度。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一文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

10、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请用两个词语概括林则徐纪念馆给人的初步印象。2.“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用“”标出第段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语句,并简析这段文字的表达作用。4.林则徐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本质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林则徐人格和灵魂中固有的伟大和高贵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阅读此文,让我们不由的想起了林则徐的那句著名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是否注重课外阅读和积累)5.“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这句话如

11、何理解?6.文章以生命的瀑布为题有何用意?(二)年意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乘载黄叶、凉雨、瑟瑟秋风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但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以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哪儿来的呢?倘若还在画中,为何

12、夏日里你却从中丝毫感受不到?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愈来愈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传染?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生活好像一下子点满灯。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麂、老钱、宝马、肥猪、刘海、八仙、喜鹊

13、、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祖祖辈辈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他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著与热情。惟有希望才使生活充满魅力当窗玻璃外冷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芬芳蹿入你的鼻孔时,大年将临,甚至有种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二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必备的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原来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

14、在异地、急切回家,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度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着魔发疯的情绪!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艾自怨,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和吉利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填满你的心怀。哎,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2月08日

15、第七版)1.第二段写伏天和腊月里看大过新年的木板年画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文章划线句子中的“它”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联系全文,说说“年意”有哪些内涵?4.作者通过叙述浓浓的年意,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三) 分析题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

16、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

17、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

18、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

19、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

20、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分)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

21、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分)(四)信 任 甘晓成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

22、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

23、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

24、,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

25、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

26、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D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答: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答: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27、答:(五)【参考答案】(一)1.冷清 简朴2. 表达作者对功臣林则徐建立大功却蒙冤获罪感到极度愤慨。3. “那里的林则络绎不绝。”“犹如看戏,轰轰烈烈的高潮过去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表达作用:把在伊犁的林则徐纪念馆与在虎门的林则徐纪念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对比;把林则徐人生顶点与被流放之后的坎坷对比,写出了林的大起大落,引起后文对其精神的赞颂。4. 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坦然面对大起大落,为国献忠,为民造福的精神。“岂因祸福避趋之”5. 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体现出

28、人的品格本色。6.运用比喻,生命就像瀑布一样,最精彩之处就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意在说明人的生命有高点,也有低点,有时低点也许更能显出人精神品格的壮美。(二)1.对比的写法,突出年意的奇妙,年意就在人的心里。2.指年意,采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年的美好以及随之年的到来,年意浓浓的热闹美好的氛围。3.年意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年意是人们心中美好的祈愿;年意是一种圆满过年的生活传统。4.表达了对热烈年意的赞美,对人们热爱生活之情的赞美。(三)1BD/B“热爱生活”错,D“沮丧、气愤”错。)2答案要点:五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3分)性格中都有功利、自私、冷

29、漠、提防、猜疑。(3分)3答案要点:一语双关:实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3分)虚指: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3分)4答案示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到当今的老师和学生。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关爱,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深感忧虑,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大众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主流价值观扭曲的现实时,应该具

30、有一种责任感。(四)1BE/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5分。B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E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2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建议将军控制斯曼;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对斯曼的手枪不响感到疑惑;明白斯曼遇害的真相后,杀死将军。(答对6点得满分,每点1分。)3心狠手辣,心胸狭窄;城府极深,哗众取宠;虚伪、阴险;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每点1分,共4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4(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观点一: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间。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是汉克还是其他伸张正义之士?或者是他的对手?主旨表达更加含蓄。小说结尾“可怕的东西”即指信任危机,读者仔细体味得出,更富韵味。小说情节在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观点二: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情节更完整。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更加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