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9167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及模拟训练考点一:把握说明内容与特征【考点叙述】 把握说明内容就是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信息是阅读说明文的一项重要能力。无论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还是对文意、段意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需要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认特定的对象,找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本质上的异同,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这类题目,题型主要有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等。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答题策略】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在文中进行提取、分析、归纳整合,再用准确的

2、语言加以表达叙述。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其次,可以抓中心句、首扩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对于较为复杂的说明文,还得认真阅读文章,逐段梳理,找出说明对象。需要提醒的是不能以偏概全,只将某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二、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

3、?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典型题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 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

4、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 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1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对文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B讲究色彩的绚丽

5、C画面要求热烈奔放D讲究结构严谨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隔”指的是 ,“不隔”指的是 ,“未界”指的是 。5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第二段说明的特点是 。 【解说】第1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如果抓住了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就不难组织答案了。第2题考查的是对段落中关键词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去考虑、分析。第3题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要从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角度去考虑。第4题理解关键词的指代内容,要从上下文的表述去组织答案。第5题考查的是说明对象

6、的特点,要抓住中心句或从整体上去思考。 答案示例:1第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A 3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4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5着眼在画意 层次丰富、景致幽深【模拟演练】辣椒趣说辣椒作为一种美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印度人称辣椒为“红色牛排”;墨西哥人将辣椒视为国食。在我国,辣椒在许多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就无法下饭,可见人们对它的钟爱。从颜色上讲,辣椒辣的程度与辣椒的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红色辣椒要比绿的辣,绿的则比紫色、黄色、黑色辣椒辣,这是因为辣椒在成熟时都会变成

7、红色,辣味最强,黄色、紫色辣椒等大多为甜椒。1912年,美国一名制药师发明了一种测定辣度的方法,即通过测定辣椒中辣椒素含量,将辣的程度分为0100万单位不等,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没有辣味的西班牙甜辣椒辣度为0单位,墨西哥的哈巴涅拉辣椒辣度为30万单位,印度“魔鬼辣椒”辣度超过100万单位,被吉尼斯确认为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最近,科学家解开了辣椒为什么会这么辣的秘密。辣椒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头上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感觉。科学家对生长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沙漠地带的一种野生辣椒进行研究,观察有哪些动物以辣椒为食。结果发现生活在附近的沙漠鼠类等小型哺乳动

8、物根本不碰这种辛辣食物,吃辣椒似乎是鸟类的专利。实验表明,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种子经消化排出之后,几乎不能再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护自己的作用。辣椒不想让动物(哺乳动物)把它们的果子吃掉,所以才在辣椒果子里产生了辣椒素,这样吃不了辣的动物就会放弃。而鸟类却丝毫吃不出半点辣味,它们的痛觉感受系统和动物的不一样,辣椒素能给它们清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鸟类吃起辣椒来像在嚼口香糖,而果实中的辣椒籽则会完整地经过鸟类的肠道排泄出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播种。也许你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吃饭不香,若在菜里放上一些辣椒、辣酱,马上就感到胃口大

9、开、食欲大增,吃得多不说,还总是意犹未尽,就像上瘾一样,想下顿还吃。吃辣椒为什么会上瘾呢?这是因为当辣椒的辣味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机体的神经系统会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增快而加倍“工作”;同时兴奋性的刺激会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再吃下去,大脑又会以为有痛苦袭来,于是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内腓肽会促进大脑内另一种物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它相当于每个人体内的“奖励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于是享乐主义的大脑让我们吃辣吃上瘾了,以致于闻到浓郁的辣味就有进食的冲动。 (选自百科知识 2010

10、年第17期,有删改)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段和第段的内容。 2.文中第段详细地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有什么作用? 3.品味语言。(1)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从颜色上讲,辣椒辣的程度与辣椒的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红色辣椒要比绿的辣,绿的则比紫色、黄色、黑色辣椒辣,这是因为辣椒在成熟时都会变成红色,辣味最强,黄色、紫色辣椒等大多为甜椒。 (2)说说句中加点词有何表达作用。结果发现生活在附近的沙漠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根本不碰这种辛辣食物,吃辣椒似乎是鸟类的专利。 4.下列选项中的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颜色上讲,红色辣椒的辣味比其他颜色的辣椒都要强。B.根据辣椒中辣椒素含量的测定

11、可以分辨辣椒的辣度,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印度“魔鬼辣椒”。C.辣椒素能给哺乳动物以清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它们吃起辣椒来像在嚼口香糖。D.我们吃辣吃上瘾是因为大脑释放出一种“内啡肽”的物质,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令人高度兴奋。考点二:理清说明结构与顺序【考点叙述】说明文结构的安排是说明文条理分明、清晰的关键,也是命题者考查学生对此把握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命题的形式主要有:辨别说明顺序分析其作用,辨别说明结构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分析语篇的说明顺序或结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 这类题目,很多考生犯的错误就是将说明的顺序与文章的结构混为一谈,答题方向出现了偏差。【答题策略】

12、一、如何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等。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就迎刃而解了。 二、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

13、顺序三种。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 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特征的过程。因此,认清说明对象,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

14、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典型题解】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

15、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帷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

16、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节选自课文苏州园林)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 ”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 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 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 关系。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 ”一句从游

17、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

18、字,既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入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解说】第1题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并且在归纳各段段意的基础上,提炼各段中心句,抓住各段关键句子,从原文中寻找即可。第2题考查的是说明的顺序与结构。弄清楚选文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关系,就不难得出答案了。第3题考查段落的层次。抓住关键句子来分析概括即可。第4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这需要认真仔细阅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就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第5题意在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语言风格上看,说明的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选文的语言较生动。

19、参考答案: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2.逻辑顺序总分关系 3.“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4.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5.C 【模拟演练】筷子的科学我们知道,使用筷子是一种技巧。幼儿在学会使用筷子前都是用勺子来吃饭,也就是说,使用勺子是初级阶段,使用筷子比起使用勺子要复杂,需要技巧需要熟练。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出土过一双铜筷,那时筷子叫箸。古代名著韩非子中记载这样一件事,说商纣王叫人做了一副

20、象箸(象牙筷子),纣王的叔叔听说后感慨道,这是亡国之兆啊。说如此奢侈下去耗尽天下财力也无法满足欲望,怎能不亡国呢?可见在那时使用筷子是件很普及的事,用“象箸”很另类而已。筷子的发明与吃熟食热食相关,华夏民族很早从事谷物栽培,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稻为主。谷物和菜肉在一起煮熟叫羹,无法用手抓食,于是用木棍竹棍来夹羹中的肉和菜,由此发明了箸。筷子是人手的一个延长,在逐步熟练的过程中,在一个“夹”的功能下延展了拨、挑、撕、拌等多种功能。吃饭时凡手指能做的事筷子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低温油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就发明了筷子,西方人大概在十六七世纪发明刀叉,但其方便性与筷子无法相

21、比。”像学贯中西的梁实秋等人也都赞誉过筷子。筷子的发明让人读到华夏文明的智慧,此后筷子在公元四到六世纪时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在世界上形成了东方的“筷子圈”。筷子的使用让人在吃饭时方便而且文明,它方便之处在于一只手就能完成全部的进食,而西方的左手叉右手刀占用了两只手,由此联想到用手表示数字的差异。东西方人从一数到五时,伸出手指对应表示的数目方法基本一样,而用手表示六到十这些数目时,西方人必须再加上另只手。而中国人伸出拇指小指代表六,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为七,而八是拇指食指伸直正像汉字的“八”,而九只将食指勾起,最后把食指中指伸直叠起就是十。正像中国人吃饭,只用一只手拿筷子就完成了甚至比“舞刀

22、弄叉”双手功能还多的进食动作,一如用这一只手“数”全了“10”。筷子的科学还在于它调动了人从肩到臂,再腕部掌部和指部的全部关节和肌肉。据日本科学家研究,用筷夹物,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块肌肉都在配合运动。甚至有研究说,由于使用筷子,对幼儿日后上学持笔都有帮助,甚至练毛笔字画国画都从中获得直接的裨益。因为使用筷子对训练大脑比使用刀叉者要强化不知多少。在筷子使用上大家还没有想到“申遗”,不过,日本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在这一天跳筷子舞、演筷子戏、猜筷子谜、写筷子诗。在筷子的发明之乡似乎尚无人体察个中的自豪,珍惜其中的文化,研究内在的科学。 (选自2010年11

23、月16日今晚报,有改动)1.本文的结构方式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为 。2.本文围绕“筷子”,介绍了哪些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筷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都城殷墟出土过一双铜筷,那时筷子叫箸。 (2)可见在那时使用筷子是件很普及的事,用“象箸”很另类而已。 4.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和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感受。材料一: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程良规咏竹箸)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冯骥才咏箸诗)材料二:送筷寓意:送挚友君子之交,好筷成双;送老人快乐永久,福寿无疆;送

24、小孩快快成长,快乐生活;送爱人比翼齐飞,永不分离;送伙伴精诚合作,密不可分。筷的忌讳:一忌敲筷,二忌掷筷,三忌叉筷,四忌插筷,五忌挥筷,六忌舞筷,七忌搁筷,八忌嘬筷,九忌倒筷,十忌弹指枪。 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与作用【考点叙述】说明文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又必须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等。识记常用的说明方法,简要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能理解应用说明方法是中考中经常遇到的考题,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 这类题目,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的不同作用,每种说明方法都有一定的答题术语,但也要联系具体的文章内容

25、,不能泛泛而谈,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是得分的关键。【答题策略】一、如何辨识说明方法?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答题时不遗漏。分析说明方法时,除了要分清类型,还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另外,分析说明方法时,不能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相混淆。 二、如何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方法,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下: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

26、说明更有条理性。3.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5.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10.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

27、同举例子)(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5)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大方向”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言环境综合考虑,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 【典型题解】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

28、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个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鸷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

29、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节选自课文中国石拱桥)1.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5)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2)大拱的两

30、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文中说,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分点概括回答。 【解说】第1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具体分析。第2题考查说明语言的,要从其科学准确的角度进行探讨。第3题考查内容的概括,需要对文段的内容仔细梳理,分点组织语言答题。参考答案:1(1)列数字,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3)引用古籍,说明赵州桥设计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巧妙绝伦。(4)举例子,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

31、的智慧和力量。(5)引用古籍和运用打比方,说明了赵州桥的形式美观。 2.(1)“可算”一词表示估计,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留有余地。这也是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特点。(2)“两肩”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两端之上,而不是与大拱平行的位置。“各”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分布和数量。3.只有一个大拱,桥面平坦,交通方便;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石料省,桥身轻,过水量大;大拱由多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独立承受重量,桥身坚固。【模拟演练】能否拿金牌,基因决定?11月14日傍晚,在广州亚运会女子200米仰泳的决赛上,中国选手赵菁后来居上,击败了夺冠热门人物日本选手酒井志穗,不仅拿到了冠军奖牌,还打破了亚洲纪

32、录。“真是游得太好了今天!”这个还未满20岁的湖北姑娘笑着说。她可能并不知道,在遥远的北京,有科学家正密切关注着赛场上发生的一切。在他们看来,运动员夺得金牌的秘诀,除了勤奋的训练和科学的方法,或许还有更加神秘的密码,那就是“运动基因”。有些人仿佛天生就具有运动能力,这一点你没法回避。比如,10年前在德国柏林诞生的一名新生儿,他所拥有的发达肌肉让医生大吃一惊。这位“超级宝贝”4岁时就可以举起重达3公斤的哑铃。还有一匹名叫“惊艳”的短跑型赛马。1974年,这匹马获得了全年龄段世界锦标赛冠军,这是它所属的马种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它繁衍的后代中也出现了十多名世界冠军。 人们习惯用“天赋”来解释一切。但

33、当2000年,耗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图”完成后,生命似乎有了一种全新的解析方式。DNA中含有基因的两万多个区域的定位,它们就像人体说明书,同时也是决定身体成长的密码。 运动基因就隐藏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密码库”中。研究发现,那名婴儿之所以成为大力神,是因为体内拥有两种基因的罕见突变,减缓了其体内肌肉生长抑制素的生成。至于“惊艳”,它体内有一种基因突变,可以影响钠元素进入肌肉细胞的流量,从而使得主人的肌肉收缩快速而充分。 运动基因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一种名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基因,似乎是开启耐力大门的钥匙。这是一种调节血管功能的基因,能够使人血压增高或平稳

34、。相比之下,“辅机动蛋白3”(ACTN3)则是目前科学家研究最早也最为透彻的运动基因。这种基因的R型变异可能让人体生成一种存在于快肌纤维中的蛋白质,为人体提供爆发力,而X型变异则会抑制这种蛋白质的生成。ACTN3基因也因此得名“速度基因”。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多种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它们有的与骨密度和握力相关,有的控制肌肉的供氧能力,有的关系到腿部垂直起跳能力,还有的则与大腿肌肉力量产生联系。 不过要是有关运动基因的研究足够成熟,也许我们就不会心惊胆颤地等待比赛结果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雅尼斯?皮奇拉迪斯找到田径天才阿萨法鲍威尔和尤塞恩博尔特,但基因对比过后,皮奇拉迪斯大失

35、所望,“我的一名研究生甚至比鲍威尔和博尔特更适合短跑。” 人们并不清楚,这究竟是因为目前的科学研究并不足以破解如此复杂的运动密码,还是运动和基因本来也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有专家坚持认为,运动能力并不只受基因影响,后天环境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基因不是在真空中起作用的,”一位研究者十分坦率,“基因是很有弹性的,可以被激活,也可以失去活性。看看毛毛虫和蝴蝶就知道了:它们的基因是一样的,但一个会飞,一个只能爬。” 赵菁可能也很难算是运动基因的完美范本。这位短发女孩的教练曾经告诉媒体,“没有哪个游泳运动员肺活量比她还小,所以,她只能用加倍努力来弥补这一缺陷”。(选自2010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36、,有删改)1.题目中的问号能否去掉?为什么? 2.开头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3.文中在列举德国“超级宝贝”的例子后,又举出赛马“惊艳”的例子,是否有些重复?能否去掉赛马的例子呢? 4.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DNA中含有基因的两万多个区域的定位,它们就像人体说明书,同时也是决定身体成长的密码。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雅尼斯?皮奇拉迪斯找到田径天才阿萨法鲍威尔和尤塞恩博尔特,但基因对比过后,皮奇拉迪斯大失所望,“我的一名研究生甚至比鲍威尔和博尔特更适合短跑。” 5.人类对基因的研究已经发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对此,有人高兴,也有人表示担忧。对于基因工程的功过利弊,你有什么看

37、法呢? 考点四:揣摩语言与表达技巧【考点叙述】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侧重于“准确”和“生动”,考试中也经常围绕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设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分析修饰(限制)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词语运用的互相比较,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或句子含义或作用,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赏析语句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效果等。题型主要有简答题、概括题、比较题等。这类题目,既有结合文体考查说明语言准确、科学、简洁的特点的,也有偏重考查理解、分析、感悟以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答题时,要弄清楚题干的要求,精心组织答题语言。考生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与用法,不能结合上下文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答案笼统,缺乏针

38、对性等。 【答题策略】一、如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要理解文中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估计、数量、性质等词语,揣摩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2.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3. 注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可以从语言的形象、情感、趣味等方面思考,分析其在描摹情态和特征方面的作用。4.注意组织好答题语言,在具体揣摩某些字词时,也要从表现说明对象的特点入手来思考

39、。例如:(1)“”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一般为: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2)加点词语可否删去?答题一般为:不能删或不能替换,并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删去就不符合原文意思;体现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二、如何分析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把握关键词句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分析过渡句,理清指代成分。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的标志。探究某个词语所指代的内容,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复杂的指代,必须从语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做这样题目时,一定要看某个词语的上文内容。一般从原文中找相关句子或词语回答。但有时也要把原文浓缩一下后概括回答。三、如何分析说明文的写法?1.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示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示例: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示例: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