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9251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题材分类全解全练一、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题材特征 形式标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形式标志主要体现为: 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王维的西施咏。 二是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三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官

2、绝句。 基本内容: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作者借古自比,或惑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思想感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 例:题乌江亭 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者只是以旁观者

3、的身份,以兵家的眼光论项羽的成败,并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例:离 骚 唐陆龟蒙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被流放在外的屈原问天天无语,招魂魂不至,纵使写下千行感人的诗句,也敌不过奸佞的一句谗言。作者读离骚有感而作,写了佞臣之可恨,谗言之可畏,昏君之可恼,忠臣之可悲,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

4、,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例:咏 史 唐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表面写汉朝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和亲这件事上,乃是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则反对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对严重的边患一味求和的政策。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常见技法: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例:乌

5、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借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现曾经繁华的朱雀桥一带如今却异常荒僻的景象。借乌衣巷口的夕阳,表现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与败落。再写过去栖息在贵族之家的旧燕如今飞人百姓家。作者把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无限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2对比手法 咏史古诗往往从现实所见入笔,描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例: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苏台:姑苏台。 “旧苑荒台”,写吴王旧苑衰败之景。“杨柳

6、新”写今日苑囿台榭周围之杨柳青青,无边春色。江山依旧,物是人非,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新”与“旧”的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3化用典故。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例:隋 宫 唐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炀帝弃旧官想另建帝王之家。若不是玉玺落到了有“日角”之相的李渊手里,隋炀帝的锦帆龙舟会游遍天下。颈联用对比、典故等表现手法粑隋宫昔日之豪华与今日之凄凉作了鲜明的对照。尾联再写虚拟的场景引人思考

7、:不论是隋炀帝还是陈后主都因荒淫奢侈亡国。 全诗用了“锦帆南游一征求萤火”“玉树后庭花”三个典故,形象地描写了隋炀帝的贪婪奢侈,揭示了荒淫奢侈亡国的道理,同时也是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例: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更衬托自己被贬后的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5抑扬。(分为“欲抑先扬”与“欲扬先抑”) 例:贾 生 唐李商隐

8、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后两句,汉文帝“夜半虚席”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一:了解诗歌所涉及的史实。例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

9、岁山、蓬壶殿:指宋微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鉴赏导引 要想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一定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就上面这首诗来说,如果大家对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历史史实比较熟悉,就很容易体会作者“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的感叹了。(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由开头对昔盛今

10、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彖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重难点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例2:贾 生 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鉴赏导引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大致上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第二

11、,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三,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样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1)本诗末句“问鬼神”是指服药求仙、荒于政事。 (2)这是一首借古讽今诗,诗人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寓慨于讽的感慨。 重难点三: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化用例3: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入月圆 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

12、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席上,侣 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租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鉴赏导引 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写作技巧,准确理解诗中的用典和化用是鉴赏此类诗歌的一个关键所在。本题的三首诗(曲)都用到了“王谢堂前燕”的典故,尤其是第二首几乎通篇用典:“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

13、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深沉的兴亡之感。(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刘诗今昔对比,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运用“后庭花”这个典故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专项训练 第一级训练目标:明察秋毫,了解咏史怀古诗意象特点。训练1台 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旁。 (1)这是一首

14、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5分) 采分点1: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眼前的荒凉破败的台城引发作者无限的感慨。(2分)采分点2:作者眼前的台城之堤柳不管人间兴亡,不论诗人有多少昔盛今衰的感慨。依旧郁郁青青。它的繁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形成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 【解析】此题属意象解析题。首先要学会转换题目,“作者为什么说台城柳元情”这个问法的真正用意是理解所写意象的特点(繁茂)与情感(伤感)之间的关系:对比(或反衬)。其次,要体味全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要透过景物的特征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诊断建议】采分点1失分原因: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这是对柳产

15、生“无情”看法的前提,只纠缠于“有情”与“无情”。采分点2失分原因:不能从柳为什么让作者产生“无情”之感的角度去分析,其原因实际上就是不明白柳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与作者原有的情感形成什么样的关系。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同意。采分点1: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3分)采分点2: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 【答案解析】此题属考查诗歌主旨题。凭吊古迹只是手段,借

16、古思今(讽今)才是目的。此类题答题的思路是知人论世,即分析古迹特点,联系现实情况+表达(揭露讽喻)【诊断建议】采分点1失分原因:没有注意到对作者的注解:晚唐。同时,缺乏知人论世的鉴赏思想,不会用类比的方法分析两个朝代的情况。采分点2失分原因:不明确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借古伤己、借古伤今、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等。训练2赤 壁明杜庠xing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乌满烟芜。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不多。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

17、门楼 【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曹瞒:即曹操。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仗(或对偶)(填两个字),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2分)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兵销炬影东风猛”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梦断箫声夜月孤”一句同说一事。(2分) 【答案解析】第一空只要抓住杜诗中的“兵销炬影”,且联系“赤壁之战”的情形即可。第二空要联系教材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诊断建议】失分原因:没有读懂诗意并结合下面的注释进行比对。(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景和

18、情的关系角度进行鉴赏。(6分)【参考答案】例1:此句以情衬情,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早已杏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例2:“荒矶鸥鸟满烟芜”一句写景,但景中含情。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首处”是直抒胸臆。前三联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景交

19、融。 【答案解析】命题者提示考生从“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因为是位于诗末则为以景衬情。分析时要有层次感,结合全诗分析情是什么,再分析景的特点,最后谈两者的关系。 【诊断建议】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日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答,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