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0567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讲座.ppt(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历史上的全球鼠疫、流感大流行曾导致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感染或死亡。,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印度博帕尔毒气严重泄露和苏联(现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导致了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人间悲剧。,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如:疯牛病、口蹄疫、炭疽恐慌、SARS的爆发和流行、禽流感疫情等等,这些只不过是历史上无数次突发性 灾难 的最新记录。,自古至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没有中断过:,从全球形势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人员流动频率的增加,疫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不断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2、它会迅速越过国界向世界范围蔓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中人口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得对传染病的控制更为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期。通过对一些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7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2004年15月,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366159起,死亡52719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5164起,死亡5693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灾难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波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吸取历史上的经

3、验教训,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已迫在眉梢。2003年SARS的爆发流行,凸显了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严重不足和应对能力的脆弱。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披露渠道不通畅、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社会和个体的心理应急体系薄弱,等等。尽快建立一个反应灵敏、运转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工作!,本章主要内容,1.突发公共事件2.危机管理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1.突发公共事件,1.1突发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突发事件是人们对难以预测事件的通称,如:购物时钱包被盗,考试中突然有同学晕倒,出门忘记带钥匙等等

4、。狭义的突发事件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简称,“突发事件”一词在各国立法上名称不一,近似的提法还有“紧急事件”、“紧急情况”、“非常状态”、“戒严状态”等。“突发事件”,在各国宪法和法律上的描述也不尽一致,但大致上的内容是近似的。狭义的“突发事件”的内涵与外国应急法和国际应急法中的“Public Emergency”相对应,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1.2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

5、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级(特别重大)、级

6、(重大)、级(较大)和级(一般)。,1.3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严重性危害性复杂性,2.危机管理,2.1危机的概念危机(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原始含义是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现代汉语中,危机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潜伏的祸根,如危机四伏。二是指严重困难或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如经济危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认为汉语中的“危机”一词由两层意思组成,前一字表示“危险”;后一字表示“机遇”。危机与机遇,一字之差,天渊之别。,不同学科由于角度不同对危机的含义有不同定义 我国学界讨论的并不多,大多是借用国外学者对“危机”的定义,其中普遍倾向于采用美国著名学者罗森塔尔(

7、Rosenthal)的观点: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2危机的类型,2.3危机的生命周期,危机被学者视为生命体一般,具备演进生命周期。有关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得到学术界较多认同的有芬克(Fink)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米卓夫(Mitroff)的五阶段模型和最基本的三阶段模型。见表2。生命周期的划分模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地研究危机及危机管理的框架与机制。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全面的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措施。如:胡鞍钢教授利用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详细分析了“SARS危机的生命周

8、期”并提出不同阶段处理危机的策略。http:/,SARS危机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叫做潜伏期或者是初期,大体可以从2002年的年底到2003年的2月份开始。第二阶段称之为迅速爆发期或者迅速蔓延期,是从2003年的2月份到2003年的5月份的中旬。第三阶段称之为高峰期或者高峰平台期。第四阶段叫做衰退期。它象一个产品或者产业也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详解“SARS危机的生命周期”的五张图,1.医护人员感染率,2.死亡率的变化情况,3.实际病例,4.新增病例和累积病例的变化趋势,5.新增病例的变化情况,2.4危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决策学

9、的一个重要分支,首先被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危机管理奉行“危机不仅意味着威胁、危险,更意味着机遇”的积极的行为准则。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三大特征。危机的积极作用。危机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是一个新局面的开始,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能把“危机”和“衰退”划上等号。危机仅代表在转机与恶化之间的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获得转机。多难兴邦,亡羊补牢、未为晚已,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苏伟伦的危机管理的职能划分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2.5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缩减(Reduction):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与影响力预备(Readliness):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反应(Re

10、sponse):尽力应对已发生的危机,减少危机的影响恢复(Recovery):危机情境一旦被控制后,管理者和主管人 员就要着手致力于组织的恢复工作,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罗伯特.希斯(4R),减少REDUCTION 预备READINESS 反应RESPONSE 恢复 RECOVERY,风险评估,管理,培训,演习,影响分 析,影响分 析,计划,技能要求,审计评 估,计 划,技能要求,审计评估,预警,苏伟伦的危机管理的职能划分,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做到如下方面: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能迅速有效地

11、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危机管理者处理危机思考的三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何争取更多的时间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如何降低资源损失或消耗,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危机管理有过充满辩证思想的论述。同西方现代危机管理理论相比,我国古代的危机管理思想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2.6中国古代的危机管理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危机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且已经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模式,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综观世界各国的危机管理模式,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总的看来都涵盖了

12、以下共同点:有一整套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一个权利很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有一套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信息管理系统;政府对待危机的客观、积极态度;社会民众对待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2.7西方危机管理的模式,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2.8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应急处置机制,恢复重建机制,预测预警机制,主要内容预警监测网络预测信息管理公共危机警戒线应急预案体系演习工作物资储备体系专家库建设,主要内容信息报告系统先期处置情况现场处置情况媒体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心理救助社会动员系统,主要内容调查、评估工作重建计划总结学习修订预案救助保障体系心理恢复工作

13、宣传教育,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事前,事后,事中,事前:危机识别与管理,识别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监控和修订,确认危机的来源。评估风险、威胁、危险,主要通过对以往数据的统计分析,或专家对某个真实事件的客观判断,推断得出可能有的失败或负面结果。,2.9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9日,1总则,2组织体系,3运行机制,4应急保障,5监督管理,1.总则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14、展。1.2编制依据 1.3分类分级 1.4适用范围 1.5工作原则,l.6应急预案体系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4)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15、;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5)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6)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2.2办事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2.3工作机构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

16、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2.4地方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5专家组 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3.1.1预警级别和发布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

17、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3.2.2先期处置 3.2.3应急响应 3.2.4应急结束,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3.3.2调查与评估 3.3.3恢复重建 3.4信息发布,警级由低至高,4应急保障 4.1人力资源 4.2财力保障 4.3物资保障 4.4基本生活保障 4.5医疗卫生保障 4.6交通运输保障 4.7治安维护 4.8人员防护 4.9通信保障 4.10公共设施 4.11科技支撑,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5.3责任与奖惩 6附则 6.1预案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3.突发公

18、共卫生事件,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

19、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事件的表现形式划分: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人群中,当病例数累计达到规定预警值时所形成的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暴发,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其他中毒、预防接种、服

20、药事件、医源性感染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以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当环境因素达到规定预警值时形成的事件,病例为事后发生,也可能无突发事件。包括:菌种、毒株丢失;病媒、生物、宿主相关事件,环境因素、辐射、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近几年来,我国卫生应急工作以“一案三制”为重点: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体制、法制建设参看的文件资料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

21、的通知“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对的主要工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的设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现场处置应急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健康教育促进和公众宣传,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极具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因而更具危害性。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初期,作出预警,将灾害遏制在萌芽状种态,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的SARS危机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滞后,导致应急

22、计划方案和各项准备缺乏信息支持,延误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分析监测资料,提供连续、准确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危害警告,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同时,为突发事件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监测是 公共卫生的感觉神经,通过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可提高公共卫生活动的效率和效果。,4.1.1监测的定义,连续地、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形成信息,将信息发送给那些需要知道这些信息的人员和机构,以便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4.1.2.特征(1)强调长期地、连续地、系统地收集资料;(2)监测是在常规登记报告的基础上,收集更细致、丰富的

23、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疾病的发生、死亡的资料,还包括其影响因素的资料;(3)与常规登记报告相比,监测是在较小的范围进行,其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比较严格;(4)监测的资料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分析,及时转化为信息,从中提出正确、合理的决策;(5)监测所得的信息要及时上报和反馈。,4.1.3 监测目的,定量描述或估计传染病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传播范围 早期识别暴发和流行了解疾病的长期变动趋势和自然史对于已消灭(消除)或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被阻断。病原学监测:监视病原微生物的型别、毒力、耐药性及变异 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相关的危险因子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建立和

24、检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假设 进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发现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重要性,可预防性,控制能力,建立一个监测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4.1.4 监测系统,医疗保健系统,公共卫生机构,事件,数据,信息,干预/行动,反馈,报告,评价,分析及解释,监测系统,决策,监测系统的类型,被动监测/主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常规报告系统/哨点监测 常规报告是指诸如我国的法定传染

25、病报告系统,要求报告的病种多,报告的范围覆盖全国,而且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来开展工作。哨点监测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监测哨点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这种监测系统为哨点监测。如我国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病例为基础的监测/事件为基础的监测 以病例为基础的监测(case-based surveillance):监测目标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如我国现有的传染病报告和监测系统)。通常有以下来源:医院门诊、急诊室的疾病、症状监测、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和死亡登记。以事件为基础的监测(event-based surveillancc):包括与人类疾病发生有关的事件和与动物疾病、食物

26、、水和环境污染有关的事件。可有以下来源:药品和医疗相关物品的销售监测、中小学生的缺课监测、动物和媒介监测、食品安全监测、环境监测、公共卫生设施、气候监测、水文监测、社会求助热线监测(120,119等)、非专业渠道的信急来源。社区(或人群)为基础的监测/医院为基础的监测 实验室监测,对监测信息的有益补充,志愿提供者医院疾病登记药房的售药信息普查信息其它信息系统(如保险公司的数据库等),早期预警,项目指标,管理数据,健康指标,流行病学调查,控制行动,资源配置,卫生政策,流行病情报,卫生系统监测,健康状态监测,项目监测,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方法,我国疾病监测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传

27、染病监测的初始阶段 起始于1950年组建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反馈系统,主要报告规定的传染病。这一系统至今仍然是我国最重要、最基本的宏观监测系统。第二阶段:传染病的监测迅速发展,出生、死亡监测和慢性非传染病监测起步。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疾病监测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1978年始陆续建立流感、乙型脑炎、流脑、副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单病种的专病监测系统。1980年,在我国建立了长期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又称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开展了以传染病为主并逐渐增加非传染病内容的监测工作,如对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监测等。,我国疾病监测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其它监测系统,如医院感染和病原耐药性

28、监测系统、卫生部死亡监测点系统,以及食物中毒监测系统等相继建立。1995年,为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需要,开展了“零病例报告”和小儿“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主动监测。第三阶段:行为监测在内的第二代监测开始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在部分监测点中开展了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学监测,如吸烟、饮酒、钠盐摄入和体育锻炼等。八十年代末开始针对高危人群、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行为监测,包括多性伴行为、静脉吸毒、避孕套和清洁注射器的使用等。这一监测和血清学监测、疫情监测合起来被称为“第二代监测”。,传染病监测,进行传染病监测的必要性,临床医师只能观察到医院就诊的病例。流行病学医师的视野远较临床医师宽阔,不仅监测医院报告病例

29、,还要密切观察医院漏报病例、不就诊病例、隐性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传染病谱冰山示意图,1医院报告病例 2医院漏报病例 3不就诊病例 4隐性感染者 5病原携带者,海平面,1+2 为临床医师的视野,1+2+3+4+5 为流行病学医师的视野,传染病监测的定义,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来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并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传染性疾病流行的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包括环境)和易感人群,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则应是对这三个方面的综合

30、监测,以获得全面、系统和准确的信息,从而反映与预测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病原体及其环境,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及其环境,传染病监测的内容,监测人群的基本情况:了解人口出生、死亡、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教育水准、居住条件,以及人群流动的情况。监测传染病在人、时、地方面的动态分布,包括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监测传染源、宿主、昆虫媒介、传染来源情况。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开展病因学和流行规律的研究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监测的方法,发病学监测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调查不明疾病的原因及其传播(流行)的机制干预措施的监测 疫情及历史资料

31、的收集,传染病监测的四个主要系统,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从宏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种的动态变化,并有法律或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监测系统。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系统发挥效能的关键依赖于检验结果的按常规上报、流通和反馈。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主要对医院内感染和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在特定的人群中监测传染病的动态,从而反映各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动态变化。,目前被纳入监测范畴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共同监测的传染病:主要有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等五种疾病。我国根据本国的的发病特点,增加了登革热病种作为同步予以监测的对象。为

32、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蔓延,我国卫生部门又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为法定监测传染病。2005年,我国又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纳入法定监测传染病的范畴。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3类,37种)传染病加强监测 鼠疫、霍乱、狂犬病、登革热、出血热、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等等 病例个案调查、实验室诊断、病媒监测、流行因素监测TB,AIDS/HIV 病例追踪登记系统哨点监测-Influenza/ILI,HIV in Population at High Risk SARS and HPAI早期预警监

33、测系统-原因不明肺炎病例报告系统-县级以上医院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系统 实验室监测系统-Pulse-net,Food-net,influenza救灾防病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灾害相关疾病及灾区卫生状况报告-疾病爆发、中毒、化学品泄漏、核与放射事故、环境污染事件.,传染病监测数据的两个基本作用,“项目指标常规监测”计划、监控和评估疾病控制项目,如优先确定资源动员和分配等“早期预警监测”提供对公共卫生潜在威胁的早期预警信号 要求立即采取行动识别疾病暴发/流行,当前应对传染病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基本上是被动的一些时间、地域上有差异但具有内在联系的暴发流行,单从流行

34、病学调查分析上难以确定相关联系以往的工作也较少地考虑了病原体因素在这些传染病发生流行中的作用这一自然规律,在常规的监测中对病原菌的检测工作多在病例出现之后。,既往监测:限于经费、检测手段等诸多方面因素,以症状监测为主。今后监测:随着新的技术和手段不断现,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生物恐怖袭击等,将逐步向病原学监测、网络化监测方向发展。尤其是最近20年,平均每隔一两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型的传染病,而对某些新型传染病的认识不足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病原分析不能再是科学工作者的个人兴趣,而应形成规模化、程序化,成为一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常规工作。,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目

35、前世界上网络化监测程度最高的传染病:人流感及禽流感,始于1948年,至今已建立起高度成功的全球性伙伴关系。网络由82个国家的110个协作实验室组成,经常性提供正在发生的疫情情报,并共享各地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株。通过,其合作伙伴采用国际标准加强了各国的疾病检测系统和实验室,并可在4个流感协作中心中的任何一个对各自国家的病毒分离物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而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WHO会在认为必要时提出流感流行的预防警告并推荐候选疫苗株。在1997年底中国香港禽流感暴发期间,该系统充分发挥了作用,在荷兰一个协作实验室迅速鉴定了病毒株、开展相关研究、开发出诊断试剂盒,并筛选出疫苗株。一旦证实流感暴发,WHO 会

36、在其网站上立即公布,并提供国际援助(如果需要的话,在暴发证实的24小时内,工作队就能够到达现场工作并开始工作。),应急监测,在应急状态下由于事态的严重和人力的缺乏,系统的应急监测不可能。,应急监测的目的,明确公共卫生的优先对紧急状态的严重程度进行监视发现暴发监视应对行动监视主要疾病的发病及病死率趋势监视干预措施的效果向政府和社会提供信息,设计监测系统前,应明确:,监测的人群收集什么数据,用途是什么谁提供数据数据收集的期限数据怎样传输谁对数据进行分析,多久分析一次报告如何发布,多久发布一次,确定监测的优先项目:,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疾病后果(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是否有明显的流行是否是国家、区域和

37、国际控制规划的目标数据的收集是否会导致明显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行动,数据收集方法:,目的:在受紧急状态影响的人群(或某个特定的人 群)中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方法:反复地对目标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病例定义:,必须为每一种卫生事件/疾病/综合征制定病例定义不等同于国标诊断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修改使用相同的病例定义只用于监测的目的,不得用于病人的管理或作为治疗的指标,最小的数据元素:,死亡率:粗死亡率,是紧急状态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表明了紧急状态的严重程度,并可以据此对紧急状态的发展趋势进行监视。发病率:(病死率、侵袭率)表明疾病对公共卫生形成的威胁,可以据此确定优先监测项目。人口数字

38、和趋势:用于计算需要认定主义救助的人群的规模,高危人群的规模,死亡率、发病率和其他率的分母,卫生干预所需的资源基本需求营养规划活动,后紧急状态期:,常规的监测体系必须尽快地予以重建实验室检验,弄清事件的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哨点监测,选代表性的单位,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的监测可能流行的疾病症状监测,更详细的数据、更高的数据质量、更新的分母、更多的事件,对收集数据的使用:,目的: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或预警的疾病找出有关危险因素,以便开展专题调查分析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向政府提出防制措施的建议,分析前:资料准备:收集当地常年疫情报告的背景资料:传染病谱、发病水平、诱发因素、疫区处理报告等疫情

39、的分析比较:事件发生地特重县(乡)、重灾县(乡)、一般县(乡)和非发生地上报的数字绘制曲线进行比较。核实疫情:对基层上报的监测的数据尽快尽派出专业人员逐个核实诊断、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疫情动态分析:把上报的疫情按每日、每旬分类进行汇总统计,并与事件前和以往年份的疫情资料作出比较分析,反馈,目的鼓励数据收集者,刺激他们报告信息告之现场工作者主要卫生问题提供控制措施影响对政策的修改,效果评估,报告零报告及时性48小时内收到的日、周报告的比例48小时内报告的流行疾病比例48小时内调查病例的比例实验室效力经实验室检测标本确诊的病例数调查效力首发病例的发病时间预警的时间调查的时间应对的时间,疾病监测系

40、统评估和优化,(一)、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意义;疾病的可预防性;疾病控制的能力(二)、系统描述: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系统目标:不同的目标 收集不同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监测事件;监测人口;系统工作流程描述(三)、有效性:1、监测系统是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根据系统获得的信息采取了哪些行动 3、谁已经用数据作出了决策或采取了行动 4、按照预期目的还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据。(四)、系统属性:(五)、花费:旅费;培训;供给;装备;邮资;计算费等用(六)、建议:系统是否仍然有必要保留,如是,是否需改进。系统是否有新的要求,是否能确保实施,是否需要新的资源,是否要重新进行培训。,(

41、四)、系统属性:,1、简明性:只要能达到监测目的,监测系统应尽可能简单。2、灵活性:当收集的信息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扩大信息收集量,或操作程序发生改变,系统能迅速适应新的情况。3、可接受性:反映参与监测系统的组织和个人的意愿。,4、敏感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现病例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察觉疾病暴发的能力。系统敏感性的影响因素:(1)、该地区患某种病去就诊的比例 如果一个地区非常贫穷,患者往往不就诊,因而该系统报告病例数占实际病例数的比例必定很低,因此仅凭报告数就难以估计疾病的真实面貌。(2)、疾病的确诊还受诊断手段和医生的诊断水平的影响,此外还受诊断试验的敏感度的限制。一个地区总的医疗水平不高,如

42、医院设备不全,医生诊断水平不高,都会影响监测系统的敏感性。(3)、报告率的高低,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有关,也可能受其他人为因素影响。,5、阳性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PVP):是指被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占真实病例的比例。PVP对于监测系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因为PVP很低的监测系统,意味着经常浪费人力、物力去对假阳性病例进行调查,特别是错误报告传染病流行或暴发,而导致更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长此以往,系统的可信度会下降。6、代表性:是指能准确描述一个疾病事件,也就是说,能正确反映疾病现象或有关危险因素的三间分布。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比较:(1)、报告事件所描

43、述的特征和实际事件所呈现的特征是否相符合;(2)、有关知识的了解 人口学特征:如年龄、社会地位、职业等;疾病的自然史:潜伏期、传播模式及死亡结果;目前通用的医学治疗方式:常规使用的诊断试验和医生治疗模式;多途径的资料:死亡资料与发病学资料、实验室报告结果与临床医生报告结果的比较。(3)、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质量;数据收集偏倚;报告完整性。,7、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对一个监测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收集的数据质量高,那么产出也是高质量的资料,如果收集的数据质量不高,就失去了监测的意义。数据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价: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数据计算错误情况;表格简明扼要、填写电子表清楚、培训、资料确认

44、都能影响数据的质量。8、即时性:即时性反映了监测系统中资料在各个环节中的运行速度。第一判断病例发病到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的权威机构收到报告的时间;第二要判断病例诊断到确定发病趋势,判明暴发以及制定控制措施的时间。,预警是监测的目的,只有科学、有效的对“苗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预警,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不致造成危机,或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定义,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出发,对所监测的各种卫生项目的信息进行整合,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报指标的单位时间容量,并在监测实施过程中对达到或超过预报指标的事件进行报告

45、。并由法定部门向应该知道的部门与人员发布信息。,预警的含义,一是作为预警发出机构,要把可能发生某种事件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作出预先警告。二是作为公众,要对可能发生的某种突发事件作出准备,尽量避免受到伤害。建立预警系统其主体自然是政府机构,既成系统就是要把零散的信息通过一定的、理顺的渠道进行收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做出科学判断,发出正确预告。,建立公共卫生预警系统应具备的要素,政府财政支持建立不同层次、统一有力的指挥协调系统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报告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健全全国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建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机动队伍储备和专家库网络系统

46、,政府财政支持,公共卫生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只有政府和财政部门真正重视这一领域的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灵敏的预警系统才能建立并协调运转。,建立不同层次、统一有力的指挥协调系统,一个统一的、有力的指挥协调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它可以统一协调和调度各方力量对事件进行调查、定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投入产出比,避免人员和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信息收集机构,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作出预警报告,发布预警信息,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报告系统,在现有疾病报告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收集、分析与报告系统,使社会零散的信息能通过多种便

47、捷的方式如电话、邮件等到达信息收集机构,体现预警系统的灵敏性。,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报系统,制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作出甄别、定性的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全国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对有一定专长的临床或科研试验室的快速诊断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根据地理位置和人口密度,建立健全全国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建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机动队伍储备和专家库网络系统,根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学公共卫生专业流行病学现场调查队伍的组成和培训情况,及其对疾病分布、病因判断等的能力及实战经验,建立一支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打的赢的现场流行病学机动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意义,部门层面

48、公众层面社会层面,部门层面,通过了解、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及完善预测、预警技术与方法,及时侦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异常动态,有助于卫生部门及时采取科学应对措施,预防和减少危害,提高卫生部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公众层面,公众的配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科学、全面的预警信息,将有助于公众正确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恰当地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自觉配合专业机构实施预防控制工作。,社会层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是社会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建立与有效运转有助于在危机时期稳定社会心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

49、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分类,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发生之前即可出现征兆;而有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很难发现征兆,控制工作只能在事件发生初期启动。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可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征兆预警和早期预警。(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征兆预警(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征兆预警,1公共卫生状况预警: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人群健康损害。水质恶化、食品安全与卫生指标不合格、大气污染及有害作业环境等为常见的影响健康的因素。水环境污染预警食品污染预警 大气污染预警,2传染病流行因素预警病媒生物及宿主动物预警病原体演变预警人群易感性预警,(

50、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征兆预警,3次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次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事故灾难次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社会安全事件次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征兆预警,(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1症候群预警:症候群监测(又称症状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收集临床明确诊断前能够指示可能的疾病爆发的相关资料(实验室送检、急诊科主诉及症状、救护车反应记录、处方药物销售量、学校缺课或工厂缺勤及紧急救护过程中的其他症状与体征等),科学分析,合理解释,以便开展公共卫生调查或落实干预措施。症候群预警即通过症候群监测,发现某一类症候群信号在时间、空间上的异常变化而发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