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481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启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孔子为学思想及现代骆玉平白-=;口,(摘要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明智,学可以致用,学可以立德.孔子为学思想博大精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关键词孔子为学致用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2008904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资质;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资质;经历困境后才知道要学习的人,又次之;经历困境仍然懒散不想学的人,只能算是下等资质了.

2、”生而知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是指天赋,智慧独厚,或者某一方面的智商特别高倒是有可能的.“困而不学”的人,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不少,他们虽然是历经困境,但始终不欲学,因而”斯为下矣”,成为下愚,也就不足为奇.严格地说,”学而知之”才是主要的途径,主动自觉地学,广泛深入地学,学而不厌才能真正达到”知之”.一,为学之作用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自主地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了知识要能运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知识

3、再多都是白学.为学,不仅在求知,以知为用,而且要以学求道,借以成性成德.(一)学益终身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出于生存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出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不断地觉醒,终生进行学习是人立于社会的最佳选择.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蝓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从小立下为学的志向并不断地努力奋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4、呈现不同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更加辉煌,人生的价值才更能够得到展现和升华.(二)为学养德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对于道德修养这件事,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这里的”之”,可以理解为是学习知识,但是孔子更注重的是道德的修养和教化.做好事情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和爱好,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以学为乐.做人的修养和境界也是在学的过程中得以升华的,正是因为在不断的学习中才得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将提高自身修养的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的人必然能够使自己的*作者简介:骆玉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5、892011年第2期兰之J道德修养水平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三)博学求道子目:”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广泛地学习历史文献,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即使一个人具有了”仁,知,信,直,勇,刚”六大美德,可如果”不好学”,往往也会流于”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Jdz;有而不施,穷无与

6、也.”(苟子?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子日:”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读书三年,还没有当官受禄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同时,”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颐之言日:”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和充实自身,当今学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向人炫耀.这里他提出了为学的目的问题.为学到真正有益的知识,做到有真才实学;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愉悦身心而读书.为学不仅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途径,更是人类知识超越,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所谓

7、”为己”之学,就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提升自己的素养而学.二,为学之方法(一)乐而好学,实事求是孑L子一生乐而好学.子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并强调指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自己说之所以被人称为博学多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勤勉好学得来的.怎样勤勉学习呢?他说过几段话很发人深省.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就是要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动作敏捷而少说废话,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抓住一切机会学90习.

8、他觉得好学之人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孔子也坦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然而,当今社会真正将为学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的人可谓风毛麟角,这种乐学好学的境界值得当今国人深思和效仿.实事求是是治学的根本态度,也是为学最基本的准则.孔子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为学精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就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捏造的人,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治学思想原则言必有据.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的事物

9、说知道,不知道的说不知道,是智慧的表现.可见孔子很重视实事求是的为学精神.(二)学习结合,思学并重孑L子提倡为学应当将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子日:”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论语集注)研究过去的知识,可以学到新的学问,增强对史实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出新思路,做出正确的应对.子夏对此也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孔子认为,为学应当将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

10、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学习必须思考,思考离不开学习.同时,学应当放在首要位置,思而不学徒劳而无益,故,”吾尝终t=1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思结合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子夏对学思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其次,对言行的反思也不可忽视.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兰天J2011年第2期(三)谦虚谨慎,取长补短孔子在学习上总是不断取得进步,

11、终抵于大成,这与他虚心好问是分不开的.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7=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在当时虽已被誉为圣人,但他自己还是这样感觉不足,遇事多问,对质疑问难有正确的看法.故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文子之所以被谥为文,就是因为他勤敏好学,不以向低于他的人问难为耻.孔子还认为,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三人在一起行走,也有我师从的人,学习他们好的方面,把他们不好的方面引以为戒.从可

12、以征验的文献看来,孔子曾学礼于老聃,访乐于袭弘,向郊子问官,向师襄学琴,只要他人有一点善言善行,皆为其师.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4-).见到好人则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人要在内心里省察,不要重蹈他的覆辙.每个人各有所长,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在不断地发现自我劣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成长和进步.(四)知行结合,iY.践联结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

13、际不能结合,这才是孔子所忧虑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去的人是算不上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的.”学习书本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时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同时,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也体现了学习与致用的关系,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

14、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也体现了知与行的密切关系.三,为学之启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的为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当代人如何为学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朱熹曾指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精进;精进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之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所谓”穷理”,就是进行彻底的逻辑追问,就是追求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一)善博群书为学之基朱熹对于如何读书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昧也”:”居敬持志”,”读书欲精不欲博

15、,用心欲纯不欲杂”;”读书须得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文字精审”.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与其大力提倡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只有博览群书,用科学的方法读书才能够真正地为学.所以子夏日:“百22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各种工匠在作坊里劳作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大道,这里也正好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求仁,还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16、?里仁).(二)学以致用为学之归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对应于”动物人”;”功利境界”对应于”普通人”;”道德境界”对应于”贤人”;”天地境界”对应于”圣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现在”的存在状态;道德(下转第95页)91量之2011年第2期是从等级性社会控制工具向平等性人际交往符号上的转换.即在当前等级社会已切换到民主社会的现代语境下,礼仪应去除”辨贵贱,明等威”的社会控制意义,从名分辨别的功用转换到平等交往的功用.在这样的语境,功用下,礼同样是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成员和谐共处的必要文化符号,但因为这样的文化符号是建立在人

17、格平等基础上的,因此礼更多地象征为社会成员在集体生活中的自律精神以及相互问的平等与尊重.二是从侧重于行为控制向侧重于内心体验的转换.即在保留必要仪式符号的基础上,现代礼仪应去除繁文缛节及其矫揉造作的成分,从关注行为,形式转为关注人际交往中的内心体验,即能在礼仪教育中提倡以爱,尊重,移情的精神对待父母,朋友及他人,从而使社会成员实现发乎于情,表乎于形的自然交往.参考文献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5.2蒋碌萍.传统礼仪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N.人民日报,2O100319.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

18、98:6768.4牛宏宝.”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当今中国文化言说者的基本立场J.人文杂志,2005,(4).5陈杰思.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c/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贫富差距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做到理论与实际下的急功近利思想的腐化等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相结合;就是要能够形成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系.但是真正的为学态度应该是:乐而好知.战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个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过国策?秦策一中有这样的记载:”(苏秦)读书欲程中,一方面可以从实践中抽象,总结出理论,另一睡,引锥自刺其股.”为了求学,刺股悬梁,这样的例方面可以用已有的理论去解释现实问题

19、,增强寻找子在古代不胜枚举.然而,今人更应不为名,不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应该利,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的愉悦,在学习中,享受到成为为学的一个归宿,站在这个新的起点,我们在无比的快乐.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不断的实践中,穷追究竟,探究真知.学习是没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为学,也就终点的旅行,学习是没有穷尽的探索,学习的意义是为生命,既为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更加美好地度不仅在于认知世界的精彩与奇妙,更在于学以致用过,又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这大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与灿烂.是人生为学最高境界之所在.(三)乐于其中一一一为学之态参考文献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乏一批乐学的学者,科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家,他们一生都在不断地研究学问,探索未知的1991:816.世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责任编辑:杨义芹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