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503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学论文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 称谓语=称呼语吗? 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 么孝颖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100875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论文针对语言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混淆称谓语和称呼语概念范畴这一问题,从语义和语用的视角,对称谓语 和称呼语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称谓语表示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的名称系统,称呼语指 在言语交际中,处在一个言语事件两端的讲话者和受话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口头、书面或电讯)交际时直接称呼对方 所使用的名称。称谓语属语义范畴,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称呼语属语用范畴,具有灵活性、特殊性。二者既有区别又

2、有联系,既有共辖的区域,又有各自的独立区域。对二者进行区分具有语言学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指称;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Abstract:Aimed at the seriOtlS problem of confusing the conceptual categories of appellation terms referring to human beings and address terms in their linguistic study,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distingui

3、shes their respective concepts,defining appellation terms referring to human beings as consisting of a repertory of forms manifest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roles between persons,and terms of address as the terms used by addresser to addressee in the speech event by means of oral,written,or telegr

4、aphic channel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Appellation terms referring to human beings be long to semantic category,wit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ness and stability while terms of address belongs to pragmatic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ility and particularityThe two concepts are differe

5、nt form each other,but they are also con nected by overlapping partThey have both mutuallygoverned and respectivelygoverned areasIt is lingu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clarj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erms Key words:appenafion terms referring to human beings;terms of address;reference terms;so

6、cial relationships and roles 1引言 称谓语是表示人们相互间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 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称谓语是指称 人的有层次有系统的文化现象在语言中的系统反映称呼语是直接打招呼的用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 称呼语的系统性不如称谓语强。称谓语中,有些成员可 以用于直接打招呼,有的则不能用于打招呼。人们直接 用于打呼语的用语中,有些可以反映出称呼方和被称呼 方之间的关系,有的则不能。称谓语和称呼语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汉语中对称谓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战 国末期的尔雅•释亲。之后,有汉朝刘熙的释名, 三国时期魏张揖的广雅•释亲

7、属,南北朝时北周卢辩 的称谓五卷,唐朝刘知几的史通•称谓,清朝梁章 钜的称谓录三十二卷等。20世纪随着社会语言学的 诞生(1964年)和兴起,称谓语的调查与研究更成了一 个热门的话题。语言学家赵元任(Zhao,1956)在美的 语言杂志上发表题为“汉语称谓语”(Chinese Terms of •20• Address)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称谓语和称 呼语的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从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 用学、文化伦理到认知等领域都较活跃(详见郑尔宁, 2005)。较有影响的语言学家和学者有吕叔湘(1985)、 陈松岑(1989)、祝畹瑾(1990,

8、1992),陈原(1983)、卫志 强(1994)、田惠刚(1998)、马宏基和常庆丰(1998),曹 炜(2005),禄作辉(待出版)等。在西方,对称谓语的研 究最早始于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摩根(Morgen,1870s) 对人类家庭中血亲和姻亲系统的研究(张征,2007)。随 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家也开始关注称谓语的研 究,布朗和吉尔曼(BrownGillman,1960),布朗和福特 (BrownFord,1961)被认为是西方现代社会语言学对 称谓语进行调查研究的开创者(Braun,1988:14)。其 他较有影响的学者还有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 (ErvinTfi

9、pp,1972)、布朗恩(Braun,1988),塔唯赛涅和 查科(Taavitsainen&Jucker,2003)等。文献研究发现,汉 语中称谓语的研究早于西方两千多年.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谓系统,但是在称谓语 与称呼语的概念关系上,中外学者至今尚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典型性观点:第一种把称 谓语和称呼语等同起来,持一体说。第二种认为称谓语 和称呼语分别是广义和狭义用法。第三种认为称谓语 包含称呼语。第四种是称谓语和称呼语差异说(马宏 基、常庆丰,1998;曹炜,2005)。对称谓语和称呼语概念 范畴上的模糊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科 学性和可靠性,更

10、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所以澄 清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模糊认识意义重大。本文从语 义和语用分析的视角,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称谓语和 称呼语为语料,采用共时的方法,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进行界定,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期获 得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关注. 2分析及界定 21称谓语 第一种称谓语和称呼语一体说。“称谓就是称呼, 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么称呼别人和自己”(孙维张, 1991:114),辞源(修订本)和1997年汉语大词典 (缩印本)都以“称呼”解释“称谓”。此说抹煞了二者的 差异,夸大了称谓语可以用来打招呼的功能,忽略了某 些称谓语不能用来直接称呼对方而只用于间接指称的 功能,

11、如丈夫、妻子、爱人、大姨子、丈母娘、教师等是不 能用来直接称呼对方的. 第二种广义狭义说。称谓语被认为是广义用法,包 含所有人和事物的名称。称呼语被认为是狭义用法,是 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新华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4年)。此说抹煞了称谓语和其它普通 名词的界限,否定了称谓语的人际指称功能。据考证, 称谓语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 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 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这里的“称 谓”,就是对人的称呼(马宏基、常庆丰,1998:1). 第三种包含说。认为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12、及身份、职业等的名称,称呼语是称 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 名称(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此说注意到了 称谓语中有一部分词语不能用于直接称呼对方,同时也 明确了称谓语的人际指称功能,弥补了一体说和广义狭 义说的不足。但是此说强调称谓语和称呼语都表示彼 此关系,对不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之归属问题模糊不 清。此外,“身份、职业”不如“社会关系”的概括性强, 并置在一起有失平衡. 第四种差异说。“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 使用的名称。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 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曹炜, 2005)。此说去掉了第二和第三种观点中称呼语

13、的限定 成份表示彼此关系,指出了称谓语的实质人际 指称并表示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名称,所以不表 示这种关系和角色的就不是称谓语,如姓名模式:老赵、 小姜、聪敏、明明、张知强(化名)等。但各种社会关系及 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有序有层次的系统,表示它们的名 称就构成一种语言的称谓语词汇系统,这为称谓语的系 统研究及荟萃成编提供了现实基础,称谓录就是对称 谓语所作的“分门别类”。此书三十二卷,基本上每卷为 一个系统,每个系统又分若干小系统,共含各种称谓词 五千余个,不仅为系统研究称谓语,也为研究古代的历 史、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根据称谓语的实质及其系统性 把称谓语界定为

14、:表示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 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 22称呼语 上述四种观点,对称呼语的界定使用了两个限定成 份:一是当面招呼,二是表示彼此关系. 首先谈第一点,四种观点都强调“当面”打招呼用语 是称呼语。外研社的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版)把“当面”解释为“面对面(in sbs presence)” 。但非面对面(out of presence),如打电话、卫星 通讯、发短信、电子邮件等,人们也用称呼用语,这些非 面对面称呼语却被拒之于称呼语家族之外,这有悖于事 实。所以用“当面”来界定称呼语就显得不够客观全面.按照Couhhard(1985)和Hymes(

15、1974)的观点,称呼语属 于言语事件(speech event),影响言语事件的语境因素有 情景、参与者、目的、序列、基调、媒介、规范以及语类(缩 略为SPEAKING)。其中参与者(Participants)可以是面 对面(speaker-listener,addresser-addressee),也可以是 非面对面(sender-receiver)。媒介(instrumentalities)就 是交际的渠道(channel),可以是口头的(oral)、书面的 (written)、也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的(telegraphic)电讯 (Hymes,1974)。因此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的打电话

16、、 卫星通讯、发短信、电子邮件以及传统的写信,这些非面 对面的称呼用语和面对面的称呼用语具有同样的作用, 是直接称呼对方的用语. 第二点用表示彼此关系来限定称呼语也不准确.有些称呼语可以表示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如 叔叔、伯伯、老师、大夫、校长、经理等。有些称呼语则不 能,如上文提到的姓名称呼语,张三、老王、小李、小霞、 萌萌、娟红等。另外,在西方,如果得到允许,子女可以 对父母直呼其名,学生可以对教授直呼其名,但是姓名 称呼并不能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角色,他们之间仍然是 父(母)子关系或师生关系。还有,汉语里常常使用对教 师的称呼语来尊称职业并非教师但是却在某一领域值 得学习的德高望重的

17、人为“老师”,如“赵老师”、“赵忠 祥老师”等等。所以,用限定称谓语的“表示彼此关系” 用语来限定称呼语,殊为不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根据言语事件的语境变量把称 呼语界定为:在言语交际中,处在一个言语事件两端的 讲话者和受话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口头、书面或电讯) 交际时直接称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3称谓语和称呼语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联系与区别 31称谓语和称呼语都具有指称功能 称呼语和称谓语是指称人的,这是研究称呼语和称 谓语的前提。称谓语是语义范畴,表示社会关系及其社 会角色,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角色在某一个特定的文化中 是有层次有系统的,作为表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角色的 称谓语词汇的总和也就构成了

18、一个有层次有系统的词 汇系统,系统中的个体称谓语成员处于静止状态中,尚 未走进具体动态语境。称谓语的指称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是称谓语词汇与现实世界中非具体的人之间的 抽象的指称关系,如“校长”可以指成千上万个“一所学 校里行政、业务方面的最高领导人”。称呼语是语境化、 个体化的言语单位,它的指称功能(referential fu, on) 是称呼语和现实世界中具体的人之间的指称关系,而非 抽象的指称关系,如言语事件中的称呼语“校长”,是指 实实在在能感知到的有血肉之躯的一个人。脱离语境 的指称是广义的抽象指称,是称谓语系统的指称功能; 依赖语境的指称是具体的指称,是

19、称呼语的指称功能.同一称呼对象可以被不同的人甚至被同一个人在不同 的语境中以不同方式称呼。以红楼梦中的凤姐为例, 宠爱凤姐的贾母,对凤姐的称呼也会随场合和心境的变 化而变化:“有名的泼辣货”,“凤哥儿”,“风、r头”,“凤 辣子”,“凤儿”,“猴儿”等等。妯娌李纨,当众叫凤姐 “泼辣货”,而地位卑下、生了个形容猥琐的儿子,不受丈 夫宠爱的赵姨娘,当面不得不尊称这个侄媳妇是“奶 奶”;下人们称凤姐“奶奶”。同样,同一个称呼语可以用 于称呼不同的对象,正是称呼语具体指称功能在语境中 的验证。例如,现代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儿 子或女儿的称呼常常是“儿子”或“女儿”. 32称谓语属于语义范畴,

20、称呼语属于语用范畴 称谓语是一个言语社群所储藏的表示人们相互之 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它远离 语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是语义单位。称呼语处于动 态的语境中,是语用单位。语境中各个变量,如说话者 的主观态度、情感、动机和受话者的年龄、性别、身份、地 位以及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场合等,都会影响到称呼 语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并传递出不同的语用信息。一些 表示强烈感情色彩带有社会评价性的用语,如詈称(该 死的,狗东西等)、戏称(胖子、小个子等)、尊称(尊敬的 市长先生、我最亲爱的好妈妈等)、呢称(乖乖、心肝儿 等)等,都属称呼用语。请看例句: Mother:LizE1izabeth

21、E1izabetll AnneE lizabeth Anne Warner! 3 这是母亲对女儿前后不同的四种称呼,母亲的心境 也随称呼的变化而变化。开始母亲亲呢地称呼女儿为 Liz。女儿没有回应;于是母亲称呼女儿的名字Elizabeth, 以提高正式程度,提醒她重视母亲的呼唤;女儿还是没 有理睬,母亲情绪一下激动起来,于是在名字Elizabeth 后又加上了中名Anne,母亲嗔怪的表情跃然纸上;可是 女儿照旧不予理睬,母亲大怒,一下子连名带姓,将女儿 的全名脱口而出。可以想象,如果女儿对母亲一而再、 再而三的呼唤还是不予理睬,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这 个例子中,母亲对女儿前后四次不同的称呼佐证

22、了动态 语境对称呼语选择的制约作用,称呼语会随着语境的变 化而变化. 33称谓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称呼语具 有一定的灵活性、特殊性 属于语义范畴的称谓语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稳 定性。先看系统性。汉语称谓语系统由两个子系统:亲 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系统组成。亲属称谓系统由血 亲亲属称谓系统和姻亲亲属称谓系统组成。社会称谓 系统又由职业、职称、职务等子系统组成。子系统还可 以继续分下去,总之每个系统,都由若干小系统组成,层 层有序,有条不紊,共处于一个共时的称谓语母系统中, 就像一棵大树,枝权分明,错落有致,各有归属,清朝梁 章钜(1996)撰写的称谓录有着详细的划分。另外属 于语义范畴的

23、称谓语还表现为一定的稳定性。现代汉 语称谓系统尽管和古代汉语称谓系统分属两个不同的 平面,但是他们之间拥有一定的继承性、传承性,这在亲 属称谓系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处于同一系统的 称谓语,其内部成员间相互制约,保持一定的平衡性和 稳定性,如果有一个称谓语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 系统内的其他成员就会出现连锁反应,跟着发生变化, 这是系统内部矛盾和调整的结果。如,改革开放前,人 们常常称呼一位陌生的中年妇女为“大嫂”,雷锋日记中 就有雨天送大嫂的故事。大嫂依附大哥,女性没有独立 于男性的称呼语,试想谁会称呼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为 “姐夫”?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称呼 陌生中年妇

24、女为“大姐”,语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姐” 和“大哥”一样只包含性别和年龄两个义素成分,少了 “大嫂”所包含的“大哥的妻子”的义素成分,有了独立 于男性的身份。随着“大姐”的使用,于是乎,拟亲属称 谓语中的“大婶、大妈、伯母等”也出现了连锁反应,相继 变成了“阿姨、大姨等”,表现出了一定的有序性和相互 制约性. 与称谓语不同,称呼语更多地表现出一定的灵活 性、特殊性。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 位、阶层、教养、动机、态度、情绪、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 同,称呼语的实施模式和转换、包含的语用信息等表现出多样性、非规约性,充分体现了称呼语语境化、口语 化、个性化的特征。如丈夫、妻子是称谓

25、语系统的成员, 早在白虎通•嫁娶篇中就有记载:“夫者,扶也,扶以 人道者也。妻者,齐也,与夫齐体。”从古至今,称谓语丈 夫和妻子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在具体的言语 事件中,丈夫不会称呼自己的另一半为“妻子”,妻子也 不称呼自己的另一半为“丈夫”,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 的称呼模式。如果妻子名叫张梅红(化名),是一位英语 教师,夫妻双方都受到高等教育,丈夫可称呼妻子为 “honey、Darling、喂、哎、我说、娘子、太太、夫人、老婆、梅 红、红红、梅子、梅、红、亲爱的、宝贝、孩子他妈、孩儿他 娘、老张、小张、张梅红、张老师、张梅红老师、张梅红同 志”等等,每一个称呼语都饱含了不同

26、的感情、态度、动 机和目的,渗透出不同的言外之意,对应一个特殊的言 语交际事件。然而这些还远没有穷尽丈夫对妻子的称 呼用语,因为语境情景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测的,丈夫对 妻子的称呼语也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高度的 灵活性和特殊性。所以称呼语的实施模式应该是开放 式的,不可穷尽的. 称谓语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为称谓语的收集整理编 纂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古有尔雅•释亲,释名, 广雅•释亲属,五卷称谓,史通•称谓,三十二 卷称谓录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现代汉语称谓 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李树新);称谓大词典(韩省 之);汉语称谓大词典(吉常宏)。现如今待版的由禄

27、作辉等学者编纂的古代人际大典,长达500余万字, 集历史人际称谓之大成,囊括了我国数千年典籍文字中 人际间各种称谓,堪称称谓词典编纂史上的里程碑。但 是,称呼语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就像话语的语境一样是 不可穷尽的。就以称呼语中的姓名称呼一项来说,抛开 其价值不谈,将其罗列成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不 断有新的称谓语词典问世,却不曾见称呼语词典面世的 原因. 34称谓语和称呼语的交叉和重叠 以上分析发现,称谓语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社会关系 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称呼语的主要作用是言语交际 中称呼对方的用语,但是有些表示社会关系的称谓语可 以用于交际事件中的称呼,有些称呼语也可以用来表示 一定的社会关系

28、或社会角色,称谓语和称呼语虽各司其 职,但也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首先看称谓语。称谓语系统中(见图1),有些成员可以直接用于称呼对方,这时说话人和受话人处于言语事件的两端,如爸爸、妈妈、校长、经理等;有些成员不能直接用于称呼对方,是处于言语事件两端的说话人和受话人指称第三方的间接称呼用语(间接指称第三方),如丈夫、妻子、女婿、大舅子、小舅子、工人、雇员、倒爷、国嘴、国脚、歌星等;有些称谓语成员既可以直接称呼对方,也可以间接称呼第三方,如刚刚提到的爸爸、妈妈、校长、经理、还有舅舅、哥哥、医生、教授等。但是不管称谓语可不可以用于称呼,只要是称谓语成员都肯定表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一定的社会角色,可以直接

29、称呼对方的称谓语成员在焦急语境中除了表示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外,还起着称呼语的功能和作用,不可以用于称呼的称谓语是楚翠的称谓语(见图1)再来刊称呼语。上文提到有些称呼语可以表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角色,如,张处长,李经理,叔叔伯伯等。有些则不能表示社会关系及其社会角色,也就是说焦急着所使用的称呼用于不能作为判断剪辑双方关系的根据。如,一位年长的老教授可以称呼一位刚刚被提拔位教务处处长的年轻教授张贺强(化名)为“处长”,“张处长”,“张老师”,“张教授”,“小张”,“贺强”,“张贺强”,等等。“处长”和“张处长”表示上下级关系,张老师和张教授,仅仅凭着这几个称呼语,语境之外的第三方是不能判断双方的社会

30、关系及其被称呼方的社会角色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称呼语是否表示社会关系或者社会角色,只要是称呼语都肯定是可以直接用于称呼的。可表示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的称呼语如此例中的“处长”,“张处长”,“张老师”,“张教授”在交际语境中除了表示称呼之外还兼具称谓语的功能和作用,不表示社会关系与社会角色的称呼语如“小张”,“贺强”,“张贺强”是纯粹的称呼用于。可见称谓语贺称呼语既有联系又又差别,又共 的区域,又又各自独立的区域(见图1)。称谓语中,凡是称谓语系统范畴内的成员,都肯定表示社会关系贺社会角色。其中,间接指称第三方用字母I表示,直接称呼对方用字母D表示,用虚线隔开的部分表示该称谓语成员既可以用

31、于间接指称第三方(I),也可以用于直接称呼对方(D)。直接称呼对方既是部分称谓语贺称呼语交叉重叠的部分。称呼语中,凡是属于称呼语范畴内的成员,都一定是用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其中,表示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用字母S表示,不表示社会关系贺社会角色的的用字母N表示。表示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是一部分称呼语的特征,更是称谓语的本质特征,所以它也是称呼语贺称谓语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图1可以进一步用表1表示。 4结语 称谓语和称呼语都具有指称功能。称谓语表示人 们相互问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表 示这种关系与角色的就不是称谓语。称谓语属语义范 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系统中有些成员可以 用于直接称呼对方,有些成员只能用于间接指称第三 方,还有些成员既可以用于直接称呼对方用语还可以用 于间接指称第三方。凡是可以用于直接称呼对方的称 谓语成员除了表示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以外,还具有称 呼语的特征,所以可以用于直接称呼对方的称谓语成员 是称谓语和称呼语交叉和重叠的部分。称呼语属语用 范畴,是言语单位,在言语事件中用于直接称呼对方.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