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664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古代文学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_古代文学论文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_古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周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 周易/传统美学/思维方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习惯等因素所构成的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它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对人类的文化行为起着稳定的支配作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思维方式问题,因为“思维方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最高凝聚或内核”,从一定意义

2、上说,“传统思维决定了传统文化”。(第18页)1 而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周易,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更是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周易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命题,但其思想却贯穿于整个易学体系之中。“它(指周易)的全部做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规律。”(第272页)2系辞下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

3、之道也。”这说明“广大悉备”之周易的全部内容,不过是天、地、人三才的统一与和谐而已。就卦位而言,每一卦都有六爻,上两爻象征天,下两爻象征地,中间两爻象征人,构成天、地、人三才。就卦义而言,无论是作为整体的六十四卦,还是作为子系统的个体卦,都是从不同方面说明天人合一之道的。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正是通过这种符号系统,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全部纳入到由阴阳爻所构成的六十四卦卦象系统,卦爻分别代表各种不同的物象及其变化,从而贯穿天人之道在里边。在周易那里,自然与社会、天与人,有一种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以类相从:“本

4、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正如序卦传所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周易把天地看作生命的来源,认为万物产生于天地,人类则产生于万物,因此,人和天地万物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六十四卦作为象征性符号,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这种生命意义,并且构成一个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有机整体。而每一卦不过是有机整体中的一个要素,却同时包含着人和自然这两个方面,二者不仅是对应的,而且是统一的。如乾卦,从初爻到六爻,自下而上是讲“龙”由“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的整个过程,同时都一一对应地包含着人的生命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则及意义。客观上是讲“

5、龙”的活动状态,表现自然界的生命运动;主观上则指“君子”所应遵循的生命原则,二者表现了同一个生命过程。所以作者自觉地从天地乾坤开始,按照万物生成交替的规律,从天道到人道,将全部六十四卦有机地排列成一个天人和合的整体。故乾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先民们看来,因果、主客、天人都是同一的,万事万物都遵循“互渗律”,一方面是主体与客体互相占有对方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主体之心智与想象向客体的投射。(第276277页)3 周易对天人合一的论述本身不是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是天人合一的问题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创造直接相关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从人类

6、的历史发展来看,所谓美不外是马克思指出的自然向人生成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的产物。而中国美学的一个优越之处,正在于它是在素朴地肯定社会与自然相统一这个前提下来观察美以及艺术问题的。”(第278页)2 正因如此, “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潜质,同时也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精神之发展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第4页)4 就艺术范畴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理论便典型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致思路径。宇宙一体、天人合一的思维取向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心中要表达的情感,都能够在外在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为之寄托,因为宇宙为人的放大,万物是心的外化。人心之情与外界之景是相

7、通相融的。所以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强调的是“意从景中宣出”(普闻诗论)。对此李渔曾云:“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窥词管见)王国维也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这是对诗词中情景交融意境论的简明概括。朱庭珍筱园诗话论山水诗的创作:“以人心所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而潜会默悟,凝神于无联之宇,研虑于非想之天,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肖阴阳以合其天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在这里,物我、天人、情景且然无间,合为一体,了无余痕。就艺术追求论,中国传统艺术以自

8、然为楷模之终极追求同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致思路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张氏把画分为谨细、精、妙、神、自然等五个层次,并以自然为最高境界。可见中国传统艺术家认为艺术的最高品位就是自然,艺术就应当“法天贵真”(庄子渔父),“同自然之妙有”(孙过庭书谱);艺术创作就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由此,法天、求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董其昌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画禅室随笔)郑板桥亦云:“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

9、之所生,即吾之所画。”(郑板桥集补遗)中国传统艺术这种“法天贵真”的美学追求同样来自于中国古人天人同构的宇宙意识和思维取向。就艺术门类论,中国传统艺术的各大门类都无一例外地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就诗歌言,刘熙载云:“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艺概诗概)这一“诗为天人之合”可谓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至为精当之概括。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精髓全在于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精神上。刘勰亦云:“诗者,持也,持人之情性。”“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中国传统诗歌的基本精神即在于写自然之态、抒世人之性情,二者浑融无间方为至境。就音

10、乐言,尚书尧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便是音乐反映神人(天人)相和审美趋向的最早规定。之后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和“三籁”以及吕氏春秋的“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谓也”诸命题更是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后世音乐乃是沿着天人以和的致思路径而发展壮大的。就神话言,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神,如女娲、盘古、神农、黄帝、炎帝、祝融、三、隐喻象征 隐喻象征是中国古人的传统思维方法,而周易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按照我们的理解,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艺术,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借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未知事物的思维方式。周易即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其所采用的基本范畴及论证方式都是隐喻性的,都是

11、借助于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情状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都是在“形而下”的暗示之下传达“形而上”的东西。由此可见,象征与隐喻密切相关,属于广义隐喻学范畴。 正因如此,我们才将周易的这种思维形式统称为隐喻象征思维。 “周易的象,用今天的概念来表达,就是象征。”(第628页)11 此言不虚。系辞下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见,整本周易都由“象”组成,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卦卦有象,爻爻有象,所象征的对象几乎囊括了自然与人事的方方面面。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之“象”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隐喻思维,甚至可以这么说,“象”这一范畴是中国传统思维隐喻特质的总概括。钱钟书先生云:“理赜义玄,说

12、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研几探微之津逮,古今说理,比比皆然。”(第1112页)12 这就是说,自古至今,凡“理赜义玄”,难以用逻辑思辨穷尽的内容,只能“假象于实”,靠隐喻类比来作为“研几探微”的途径。“从语言学角度看,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但在周易中的大量运用,表明它完全成了一种思维方式。”(第111页)13 事实确实如此。周易各卦,实际上就是对现实世界万事万物的抽象概括和超越升华的结晶,但又以具体形象的卦象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系辞下传:“象也者,像此者也”,“八卦以象告”。由此可见,“象”源于自然这一“此者”。八卦借助“象”生动形象地说明某种道理,并与自然万象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故系辞

13、下传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点明了周易隐喻象征思维的运作方式:即先以自然物象再以人事意象为隐喻本体,然后再从深层次暗示那些不能说出或不便直说的人生哲理。比如困卦是事物处于窘迫、穷困之时的象征。自然物象是下为水,上为泽,水在泽下,是泽水下漏,泽有干涸危险的意象,借此来象征人生遭遇的种种困境。其卦辞云:“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而爻辞则以“困于株木”、“困于酒食”、“困于石”、“困于金车”、“困于赤绂”、“困于葛藟”六种事物来喻示人生各种困境及其解脱办法。其中“株

14、木”、“石”、“葛藟”是自然物象,其实就是某种具体困境的象征;“酒食”、“金车”、“赤绂”则分别代表享受、地位、权力等人事意象。这就意味着:“人类的全部知识和全部文化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建立在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隐喻思维这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之上。”(第13页)14 这种隐喻思维,借用易传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观物取象”的方法:“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正是借助于“观物取象”的方法,周易作者构建了其无所不包的隐喻世界,“象”也成为周易最为基本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周易的创作者们,将象纳入六十四卦的大系统中,使所有的象受制于这一系统中的时位、相

15、互关系而有着它自己的含蕴,让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错综表现出天人之际、事理变化、吉凶向度的规律。”(第48页)15 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相比的优势,系辞上传所提出的著名命题“立象以尽意”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由于“概念总是一般的东西,而任何一般只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进入一般。因此,依靠概念的逻辑语言,不可能充分表现(穷尽)特殊的、个别的事物。”(第7071页)16 而“象”却可以克服这“言不尽意”的困境,能够突破语言

16、的牢笼而直达“意”的本体。 “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周易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第279页)17 周易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就艺术门类来说,周易卦爻象是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的起源。阴阳二爻代表奇数和偶数,阴阳实际上是两位一体,其两相结合代表了宇宙的基本模式。中国传统艺术就其符号形态来看,都是以线体意,是线性艺术,而阴阳爻是线性艺术的萌芽。书法以线来造型,和阴阳爻有渊源。汉字的构造材料都是一画或其变体,这些东西在美学上的意义是在宇宙时空形态下刻画的运动轨迹。汉字的点象征宇宙人生的流动点。因此书法艺术有其深沉意蕴

17、,能使欣赏者从中体会到美的意味。同样,中国绘画艺术也是线条美的体现。宗白华先生将之概括为“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境界”(第4849)8。故颜延之认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王微叙画)这说明周易之“象”实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肇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李朴园先生才说:“书可以说起源于八卦,画也可以说起源于八卦。”(第16页)18 其次,就文学创作而言,周易开启了一种隐喻创作的历史传统。这一点无论是在叙事传统还是抒情传统中都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就前者而言,中国文学中“立象以尽意

18、”的传统即从周易开始。例如飞龙在天、枯杨生华、羝羊触藩、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一个意象可能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第204页)19 如周易中的爻象“潜龙”可谓意象,它在多次使用后即成为隐逸君子的象征。又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本来分别喻指苏轼和柳永的词风,但用得多了,就泛化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了。再如“清水芙蓉”与“错彩镂金”本来分别喻指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风,但用得久了,便成为自然天成与人工雕琢两种诗风的象征了。同样,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大量事典,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隐喻性叙事。如

19、王勃的“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李商隐的“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无题)以及李贺的“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日出行),等等都是如此。再就后者言,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但情感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要使这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最简捷有效的方式就是大量运用隐喻。如就一个“愁”字而论,中国古代诗文就有无数的隐喻方式。如诗经柏舟:“心之忧兮,如匪浣衣。”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千秋岁:“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李清照武陵春:“只恐

20、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抒情传统就是一个隐喻的传统。 最后,就文学批评而言,周易开启了一种诗性言说的文论传统。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的结晶,所以作品本身就必然成为有生命的有机体,这就决定了评价文学作品需要借助品评人物的手段。因此,把文学艺术作品比喻为人体,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常见、最普通的批评手段,也决定了中国文论的诸多基本范畴大多具有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生命化、人格化之特征。如: 凡文之不可无者有四:一曰体,二曰志,三曰气,四曰韵。文章之无体,譬之无耳目口鼻,不能成人。文章之无志,譬之虽有耳目口鼻,而不

21、知视听臭味之所能,若土木偶人,形质皆具而无所用之。文章之无气,虽知视听臭味,而血气不充于内,手足不卫于外,若奄奄病人,支离憔悴,生意消削。文章之无韵,譬之壮夫,其躯干枵然,骨强气盛,而神色昏懵,言动凡浊,则庸俗鄙人而已。有体、有志、有气、有韵,夫是谓成全。(李廌济南集卷八答赵士舞德茂宣义论弘词书) 此盖以诗章与人身体相为比拟,一有所阙,则倚魁不全。体制如人之体干,必须佼壮;格力如人之筋骨,必须劲健;气象如人之仪容,必须庄重;兴趣如人之精神,必须活泼;音节如人之语言,必须清朗。五者既备,然后可以为人;亦惟备五者之长,而后可以为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诗道成焉。(陶明睿诗说杂记卷七)上述两人都把

22、诗文与人体一一对照,阐述了诗文创作的必备要件。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诸多术语如气、才、风骨、神韵、形神、肌肤、血气、主脑、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肥、瘦、健、壮等,都是一种把文学艺术人化的比喻。上述传统的形成与周易所开启的隐喻象征思维无不内在相关。 四、直觉体悟 直觉体悟是周易思维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直觉体悟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从艺术创造和欣赏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建立在物感论基础上的、在实践中彻悟真理的思维方式,一种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的艺术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直觉,也不同于抽象思维

23、,而是一种在感物兴怀中达到神超理得的方式,一种在澄怀味象的同时进行澄怀观道的方式,一种融潜显思维为一炉、包涵感性直觉、理性直觉并以妙悟为最佳形态的思维方式。”(第204页)20 周易是圣人穷究天人之理而研探细微征象之书,所以易道的变化只能借助直觉的方式予以体悟。系辞上传云: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里所说的“无思无为”、“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都属于典型的直觉与体悟范畴。周易也正是通过直觉的方式来体悟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

24、从而做到“研几入神”。何谓“神”?系辞上传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对此,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故曰阴阳不测。”可见,“神”是不可以“形诘”的,而只能以直觉体悟的方式获得。归妹卦九二爻辞:“眇能视,利幽人之贞。”不用眼睛看也能认识事物的本然,这正是一种直觉体悟思维方式。对于系辞下传所提出的著名论题“观象制器”,张立文先生也早已指出其内蕴的直觉情怀:“圣人能够创制出不同的工具、兵器,在于他们能够由观象而悟道,由悟道而制器。而这悟道就是一种撇开渐进有序的逻辑思维而直取事物本质的突发性思维活动,也就是直觉。即盖取诸某卦的真实含义,是取诸某卦所内涵的道而不是某卦的象

25、本身。如此的思维过程并没有多少道理好讲,因为讲道理本为逻辑思维所擅长,直觉思维则是建立在突破日常道理的基础之上的。”(第60页)21 结合周易来说,直觉体悟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重“象”。直觉体悟思维重视“象”的作用。周易即主要用取象的方法来观象明理。系辞、序卦、杂卦对此均有说明。如系辞上传所提出的“立象以尽意”之命题即说明一切概念、逻辑、语言在“圣人之意”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直觉之“象”才是解脱“言不尽意”困境的唯一出路。因此,“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其含义远远大于语言。从认识真理的角度来说,“象”和语言一样,都只是认识手段,但“象”的特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是重“观”。直觉

26、体悟思维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传统思维重视观象致理、格物致知,均在穷物究理,追求进入体悟层次,通过“悟”来把握真理。所谓的“玄览”、“玄思”、“妙悟”诸说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理论。如周易观卦就是专门谈观察的。从各爻辞不难看出,观察者的出发点、观察对象和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因此主体所处的地位和所采用的观察方式极为重要,甚至能够决定利弊趋向,比如初六爻之“童观”和六二爻之“窥观”,是讲“小人”与“妇人”之“观”,故对“小人”和“妇人”有利;六三爻、九五爻之“观我生”,上九爻之“观其生”,则是讲“君子”之“观”,故对“君子”有利。三是结论简要模糊。中国哲学著作多为语录体,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

27、阐释它们的语言都有很强的模糊性。文字语言普遍表现出很简要精炼但却含义丰富,结论含混,很难用明确的语言来界定说明。中国传统哲学往往缺乏论证过程,既使有论证过程也无严密逻辑。周易、论语等著作的存在便规定了这一发展方向。如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道”、“气”、“理”以及关键性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都不能以逻辑的方式予以讲析而只能以直觉的方式进行体悟。 自周易始,直觉体悟成为中华文化特色之一。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道家的“心斋”、“坐忘”、“见独”、“体道”,禅宗的“般若”、“悟性”、“立地成佛”、“不立文字”,等等都是对周易直觉思维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正是在诸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