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略谈文学之渲染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略谈文学之渲染手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略谈文学之渲染手法 略谈文学之渲染手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略谈文学之渲染手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略谈文学之渲染手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渲染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反衬等手法相区别。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渲染的使用十分常见。恰当的使用渲染,对于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增强艺术表现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文学表现手法 渲染
2、 特点 应用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皴,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渲染技法后用于文学领域,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渲染,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和拱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渲染的具体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夸张、层递、铺陈、烘托等。一、渲染具有的特点1.渲染要围绕一定的
3、中心展开在绘画中,这个“中心”就是指“需要强调的地方”,在文学中则指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使用渲染手法,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意象及词力始终指向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如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该词的中心在于抒发浓重的离别之苦。词人描写环境时写了凄鸣的寒蝉,傍晚雨后的长亭,催发的兰舟,烟波浩渺的楚天,还写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细节,以及别后
4、的凄凉情景,这些描写都紧紧围绕着“离别之苦”这一中心铺展。经过词人如此层层铺垫堆积,别情确实让人难忍难承了。2.渲染要围绕中心正方向展开渲染手法的这一特点,要求用于渲染的材料必须正方向支撑渲染的中心,而不能是相反。上面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的环境及细节等描写,全都正方向支撑强化了“离别之苦”这一中心。因此,正衬手法属于渲染之下的具体手法,而对比、反衬则与渲染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说一下其中的反衬。运用反衬手法,用于反衬的材料虽然也能对描写对象起到衬托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反方向的,这与渲染手法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像“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的句子,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但不是
5、渲染。3.要对用于渲染的材料着色加彩渲染,绘画中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加上或浓或淡的墨彩。引入文学中,这“色彩”指的是鲜明的颜色,有特点的形象,特具表现力的词语,运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夸张、神话等手法。经过这番“着色加彩”,这些渲染材料会更形象、更鲜明、更有力。仅举张衡的二京赋为例。张衡的二京赋,为了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以俭,体恤百姓,故而铺写了前朝京师的壮美华丽以及统治者浩大的田猎场面。宫殿楼台、车马兵戈、林草兽鸟,物象繁密,词藻富丽,手法迭变,作者以浓笔重彩渲染奢糜以达到讽喻的作用。需要补充的是,并非只有浓墨重彩,才算得渲染。运用渲染手法,也可用不太多的笔墨,而收到显著的渲染效果。鲁迅的
6、小说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下农村的萧索境况充分渲染了出来,也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乡的悲凉心境。由此可见,渲染运用的效果,不决定于笔墨的多少,而关键在于作者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并进行精致有力的描写刻画。上面分析了渲染手法的特点,下面谈谈渲染手法的应用,在下面的文章情境中多用渲染手法。二、渲染手法的应用1.在描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要
7、加以渲染。如孔雀东南飞中,在刘兰芝被遣离开焦家时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要若留纨素,耳著明月檔。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段外貌描写着意写兰芝的精妙装束和仪容,突出运用了夸张、排比、细描等渲染手法,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2.在需要利用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某种心情或想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时,也可以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
8、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朱自清的散文绿,在开头对梅雨潭周围环境作了描写,着意描绘了梅雨亭的态势和潭上瀑布声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飘散。观察细腻,文字优美。作者采取这种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美的意境中去,产生与作者那种舒畅兴奋心情的共振。由上可见,渲染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对于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增强艺术表现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运用渲染手法,要注意自然妥帖,不可生搬硬套。北朝著名的叙事诗木兰诗,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情景时,成功地运用了渲染之法: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
9、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些诗句充分渲染了花府一家老小迎接木兰还家的热闹气氛,但却合乎情理,真挚动人。相反,运用渲染手法时,如果过于夸张,脱离了生活的基础,那就谈不上艺术的真实,结果只能让人觉得虚假。另外,“渲染”一词还应用于灯光设计、房屋装饰、电脑制图等方面,它还有“夸大”的意思,均不在文学表现手法之列,未列入本文讨论范围。(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第二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10、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
11、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2、,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