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11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 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网络文学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2000年,中文网上爆出了两个热门话一个是(网易)网站发起的“中国网络文学大奖赛”;另一个是(榕树下)网站发起的“首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网络文学”这一名词的

2、目前并无权威定义。广义上来说,凡是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均可称为网络文学;狭义上,则是指首发于互联网论坛中,在互联网上流传,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得到读者的反馈并随时修正其内容的文学作品,也称为”网络原创文学”。一般来说,网络原创文学的作者大多是业余写作的人士。作者的业余性,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覆盖面,非人文类专业人士活跃发散的思维方式也给文学增加了诱人的活力,而创作时有感而发、非功利的出发点,则更符合文学最原始的功能,更能展现心灵的真实。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文学的促进作用 1、创作的自由性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网络创作更能体现人的本真状态。在网络中,文学爱好者有自由的发表权

3、利,有各个阶层的读者。自由开放的创作使作品绕过投稿审核的瓶颈,极大的提高了业余作者的创作主动性,其写作技巧也在读者的反馈、建议下逐渐成熟,从而拓宽了文学创作的群众基础。 2、创作的互动性 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的鉴赏是一个不可缺的环节,它对文学创作起着升华、导向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学作品来说,基本上是全部完成后才能够寻找发表或出版的地方,在发表之后得到普通读者反馈的可能性很小,读者对作品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认可:而在网络原创文学的创作中,作者可以随时得到读者的反馈,从而对后续写作进行调整及修改前文这种互动性使网络文学最大限度地帖近了读者,从而充满活力。 3、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发扬 网络写作与发表

4、的简便,使许多业余作者得以使自己的作品找到读者、得到反馈并从而受到鼓励继续创作。一些以往在传统媒体上不易受到编辑青睐的主题与写作方式得到了生存空间。如传统的武侠小说,如果说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开创了一个武侠小说的新开端,到金庸、古龙等武侠大家则将这一题材发扬到了一个颠峰,之后武侠小说则日见没落。而当今网络原创文学中以萧潜的飘渺之旅为代表的“修真”类小说,则是在传统武侠的基础上,揉合了传统神话、中国道教思想以及玄学文化,受到了众多读者的热烈追捧,是对传统武侠的继承和发扬,拓宽了传统文学主题的范围。 4、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印刷品,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读者在欣

5、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同时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如1996年完成的若攻文集。它的内容是古香古色的全图片诗文,配以缠绵温柔的MIDI作为背景音乐,这种集诗、画、音“三位一体”的多媒体艺术展示,使若玫文集成为一部杰出的网络艺术美的代表。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拓宽了传统文学的信息载体,为读者创造了更好的欣赏环境。 5、市场化的利益驱动 “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赤裸裸的商品性,它也不打算掩盖自己和资本的关系通过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它不但想多赚钱,还要像其他商品生产一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那些点击率特高,掀起阅读热点的网络作品被传统媒体看中并出版、发表;另一方面,网络原创文学

6、成功打入传统出版领域,得到更广泛的读者,也给作者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 如目前在科幻小说界最富盛名的作家刘慈欣的成功即为一个典型事例。这一事实转而刺激更多人投入网络原创科幻小说的创作。科幻类期刊也相继创刊,依托网络,经营得风生水起。 二、目前网络文学的几个不足 1、缺乏优秀作品 作品质量不高,首先表现在思想性不高和艺术性不高。缺少思考的文章、自然主义的描写倾向、写实主义、不讲文章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虚假的情节、低级趣味和暴力事件、互相攻击的漫骂、文人相轻的胡闹、不伦不类的文体等等。其次是题材的狭窄,由于作者生活圈子的局限,其

7、作品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这就严重影响了创作质量和作品质量。 2、缺乏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呼唤和期待着批评的繁荣。创作和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然而网络文学的文学批评是一个薄弱环节,表现为:一是网络上专门的文学批评家少,大部分对文学批评这门学科了解甚少。由于没有内行的批评家,大家都来作评论,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创作。二是文学批评停留在感觉和直觉上,很难发现有高质量的鞭辟入里的评论。三是文学素养低,批评言不由衷。有的不是在做批评,而是泄私愤,图报复。四是不能正确地对待批评。有说好的,就沾沾自喜;都说好,就有点忘乎所以:听到不好的就生气,甚至对批评者恶语相向。 3、网络文

8、学创作者的文学素质与网站经营方式有待提高 网络作家确实赶不上专业作家、专业批评家,是一个不容争辩的现实。网络文学的前景取决于参与者的文学知识水平及其创作能力,也取决于文学网站的经营方式。经常出现作者因缺少创作时间、失去创作耐心、缺乏创作思路等主观原因造成作品的无疾而终,当然,由于传统媒体的出版而不张贴后续部分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而第二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除了一般人对作品变成书及相应荣耀感的热望外,原创网站免费张贴、免费阅读,无获益性的特征也是一方面。同时,懂文字的不懂网站建设,懂网站建设的人不一定懂文学,再加上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难免使网站与文学同网异梦。要实现文学性与商业性的接轨、技术与艺术的

9、统一,网站必须采用商业化模式与作者建立有偿服务关系。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展望 网络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网络文学既不会自生自灭,也不会前功尽弃,更不会被传统文学给吃掉。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学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学走向世界,需要网络这条途径。 网络文学的勃兴不仅仅是书写方式的变化,而且是表达方法上的“革命”,其发表作品的完全个人化与原创性,就与传统文学有着极大区别。传统文学是一种他律性的文学,读者见到的作品质量常在一个水平线上,相差不大;而网络写作主要是满足个人书写的愿望,是自律的。很可能成就一批有天赋的作家。较之于传统文学,现阶段的网络原创文学还比较幼稚,其主题并不具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

10、考,大多是生命的本能冲动,然而正是这种本能的创作形式,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抒情、创造和表现的欲望,因而吸引了愈来愈多的读者。网络文学的勃兴,既开拓传统文学的范围,也向传统文学发出了挑战。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

11、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12、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13、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