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718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欣赏与创作教案 一、课题:第一章 文学欣赏概述第一节 文学活动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定位、性质、过程第三节 文学体裁第四节 文学语言第五节 文学的价值、艺术手法及功用二、授课班级:全校公选课的班级三、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古今中外文学精华,提高文学鉴赏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高写作水平。四、本章教学重点、难点:第一节 文学活动;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定位、性质、过程;五、本章学时分配:共1.5/2学时。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材以基础,辅以音像材料,全方位调动视、听、感受、想象、思考的积极性,并且采取字、词、句、段解说、字正腔圆,抑扬

2、顿挫地诵读、理论联系实际评析鉴赏等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和享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内容与方式、方法。(二)结合堂上讨论、写作文学批评作业等师生互动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文学鉴赏力,进而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尝试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最终在社会发表文学作品。七、参考书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语文等。八、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教学重(难)点文学活动;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定位、性质、过程进行讨论,分析。九、课外作业学习完毕理论联系实际写一篇作品(任选)的文学评论。十、课堂小结在学生中受到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3、06年度第一学期的全校公修课要增加班次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学生们非常热爱文学与欣赏课程,本学期这门公修课仅在海珠校区就有300多人选修,我系紧急增加班次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抑扬顿错高声诵读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真谛,还写了很多热情洋溢的学习体会、心得的文章,普遍认为文学欣赏与创作的教学非常必要和实用。因为文学蕴藏着恒久的治世做人之道与管理智慧,掌握、传习、运用文学的综合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 ,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工作,使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传统东西,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

4、合型人才,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话,解开管理人的困惑,正是现今信息时代极为渴求和企盼的。所以很高兴能够在大学阶段继续语文学习,圆自己热爱文学的梦,也十分感谢老师们从中灌输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文学审美方式方法,培养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洞明世事的知识和如何做人、做学问、写作,懂得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的复杂心理,为今后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有感而发,同时还成立了云帆社等社团,积极投稿尝试文学创作,相当部分的同学已经在活色校园和校报等的文学专版上发表作品。第一章 文学欣赏与创作概述第一节 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5、 1传统观点(旧三角关系)2文学接受理论(新三角关系)3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四个要素)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一、 文学欣赏的涵义1文学欣赏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文学欣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2上述,包括文学欣赏性质、过程、作用三个层次。 3只有获得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才是文学欣赏。二、文学欣赏的性质 1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l 文学欣赏的认识属性不同于阅读科学论著的认识属性。 l 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又不同于作家创作的形

6、象思维过程。 l 文学欣赏是一种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识活动,但并不排除理性认识的积极参与。 2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l 刘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 l 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的核心; 别林斯基: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更坏。 别林斯基论文集 l 情感反应是作者与读者的纽带; 高尔基: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但文学家则不然。论文学 l 情感反应主要有共鸣、净化、延留等。 3、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一度创造:作家创作,塑造文学形象。(原生文学)二度创造:读者阅读,生成新的文学形象。(次生文学) l 基础提高

7、文学鉴赏力 狄德罗: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和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提高自身修养 坚持正确的途径 数量上,刘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文心雕龙知音质量上,歌德: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 歌德谈论录 l 方 法想象和联想 l 注意点文学欣赏是一种“有限创造”,是一种“同质异形”的创造。 l 文学欣赏 以文艺作品为基本对象; 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以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过程 一、文学欣赏过程的

8、涵义 l 文学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由兴趣、期待、感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 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歌德曾将文艺欣赏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而第三种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实际上,这是欣赏活动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 引自鲍列夫美学 刘勰曾提出“六观”欣赏方法:“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文心雕龙知音六观依次指体裁结构、遣词造句、继承与创新、文采特点、事理情感和语言的音乐美。 二、文学欣赏的准备阶段 l 巴尔扎克:艺术是思想的结晶。欣赏者

9、必须首先掌握打开这扇艺术之门的钥匙。内行人津津有味地体会到的妙处原来是封锁在殿宇中的,而非任何人都懂得诀窍说:“芝麻,开门吧!” 1文化储备 l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受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个人经历因素是主要的。 审美趣味虽不强求一律,但却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 鲁迅: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全集第7卷 l 文化积淀 孟子“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黑格尔: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10、大逻辑绪论 l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直觉能力、想象能力、移情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审美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期待视野 姚斯指出,一部新作品的读者能够在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中感知它,也能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的期待视野中感知它。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l 文体期待 l 意象期待 l 意蕴期待三、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1欣赏注意 l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l 欣赏注意是由文学作品引起,又是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可以是突发式,也可以是渐进式的。 2感知形象 l 读者通过语言,运用想象,感知作品中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为进一步转化成读者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奠定基础。

11、 l感知形象,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四、文学欣赏的发展阶段1、想象与联想 l 文学作品的“空白点”或“未定点”,或“召唤结构”为想象提供了用武之地。 罗曼英加登: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 文学的艺术作品 伊塞尔: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本文的召唤结构 刘勰: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文心雕龙神思 请欣赏:杜甫新安吏有诗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明末王嗣 奭杜臆的赏析为:此时瘦男哭,肥

12、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道者哭,哭者众,宛如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这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这是一种包含着感受、理解、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欣赏) 2、情感反应 l 托尔斯泰: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论艺术 l 共鸣 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引起读者共鸣,文学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共鸣 l 净化 净化是文学作品实

13、现自身价值的另一重要途径。 欣赏过程中的净化 欣赏活动后的净化 里普斯: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论移情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 论文学中的典型与美学理想 管子: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 白居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读张籍古乐府诗五、文学欣赏

14、的延留阶段l 陈善: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扪虱新话 l 回味 回味是阅读文学作品后的萦绕、回想状态。 严羽: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沧浪诗话诗辩 高尔基:读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竟有好几次,“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l 溶入l 溶入 溶入将生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将有益于人生,这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尤鲍列夫:审美教育不仅仅影响人对劳动的态度。审美教育培养人对待整个世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恰就是自由创造者的态度,即作为建设者的人的态度。 美学第四节 文学的价值、

15、艺术手法及其功用一、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学坚持以善为美德原则,其核心是尚善。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对韶乐的赞美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的评价却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尽善尽美的艺术观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也设定了文学评判的最高标准。这种尚善的理想主义在文学上,往往表现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抒发爱国的情怀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境界,屈原“恐皇舆之败绩、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执著追求,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屈原以降,尚善的理想主义绵延不绝。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的傲岸,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激情,直至关汉卿施

16、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无一不是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讴歌对新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中西游记的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尚善理想主义的典型,从而使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应当说中国古代文学尚善的理想主义直接受“诗言志”(尚书.舜典、“文艺载道”等儒家学说的影响,尤其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使之更上了一层楼。以诗教委代表的儒家思想一贯强调人格和诗文的统一性,因此,形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的必然。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古典文学则坚持以真为美德原则,其核心是求真。西方的文学创作强调模仿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惟妙惟肖地复制自然。当然,这种模仿是有选择性的

17、,应当描绘出事物的本质。这种模仿自然的文艺本质论,自亚氏开始,至贺拉斯,达芬奇,一直到波瓦洛,代代相递,在西方古代占据着显赫的位置。西方文学到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从模仿外物跳到另一个极端纯粹地表现主观,例如华兹华斯认为,诗的本质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对此,埃布拉姆斯用镜和灯为比喻,评述了上诉两种倾向,形象而精到。西方文学的求真品行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西方的思维偏重外在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注重于事物内部的关系分析,即醉心于逻辑。因而,在文学欣赏中,人们喜欢把文学艺术类比于自然科学,强调理性分析。求真,既指追求社会科学的真理,也指对事物描写的真实和思想反映的真实,从亚氏的诗学乃至当代的结构主义,

18、符号学等文学理论,无不闪烁着求真这一特色。二、艺术手法文学欣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解读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二是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从而体验审美的情趣。在艺术形式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意境。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意境具有整体性,而一般所称的意象则是单个的,若干意象才组合成意境整体。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贡献,且一直遵循着虚实相生的原则,李白望庐山瀑布就营造了一个雄伟壮丽且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学意境,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读者体味到或雄奇或委婉或悲壮或优雅的审美情趣。西方文学基于求真的模仿,因此强调意象,既注重“意”的表现,又重“象”的刻画。华兹华斯的我孤独

19、地漫游,像一朵云是意象诗的代表作。中国文学中,意境的特征是中和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源于“天人合一”的古代文化,西方文学的意象则是基于“主客两分,物我两分”的核心观念。而印度文学虽然强调意象并重,但更突出意象的神灵性,印度文学曾提出过味,韵等欣赏概念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超功利的审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含蓄写意。含蓄,即以隐喻,寄托,借代等语言形式来启发读者的想象,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柳宗元的江雪体现了孤傲独立的人格,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透露了真挚的友情,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孔雀东南飞中松柏梧桐交

20、枝接叶,象征着忠贞的爱情,儒林外史则更是婉而多讽等,中国文学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既取决于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更受压于专制社会的淫威西方文学则不然,率意直言颇少禁忌。佩特拉克指出,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这是一种享乐关的反映,文艺复兴的狂飙刮起了“人欲”的旋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更提出了酒神精神,为了酒神,人们在迷乱中狂欢醉舞,忘却了一切。他进而认为,现代艺术的唯一出路是恢复这种酒神精神,这与中国文学用平和,简约的手法来表现隽永深沉,大相径庭。三、文学功用对文学的社会功能,通常的认识是,文学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中外文学欣赏都首肯文学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功能,在这一前提下,中国古代文

21、学更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形成了一种重言志重德性的特色,进而提倡文学应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从而使诗文与道德教化甚至治国安邦为统治阶级服务联系起来。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吟唱开始,延续至明清的“三言”、“二拍”,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道德教诲和警策之义从未间断。这种注重人文道德的文化传统对平民百姓起到了教化陶冶的作用,也对国家安定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从文学上考察,其消极作用是,往往因道德约束而扼杀了文学的灵性,从而降低了文学的艺术价值。相比之下,西方文学虽不乏寓教于乐的主张,但更强调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亚历士多德的宣泄说,主要指通过情感

22、宣泄而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德谟柯利特的名言就是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文艺复兴时期,更提出了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中外文学创作和欣赏的侧重点有别,是因为它们各自根植于不同的哲学理念,哲学一词,古希腊成为爱智慧,汤用彤先生指出,西方哲学多因知识以求知识,因真理以求真理。印度人士则以智慧觉迷妄,因解脱而求智慧。西方因知识以求知识,因真理以求真理的哲学,对西方文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文学到高峰之作诗学,便是追求科学精神的典范,诗学认为,求知不仅是哲学家最快乐的事情,对一般人亦然,我们看见那些图文所以有快感,是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中国哲学讲究为现实人生而求知

23、,为政治仕途而求智慧,中国文人的目的是立功立德立言,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而自慰,仕途得意时,乐为政治服务;仕途失意时,则纵情山水隐居南山,但还是身居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期望有朝一日龙颜大悦而腾达,这样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就成了终生的追求,这种哲学反映在文学上,就突出了其教化功能。概括地说,中国文学以汉学为主,具有人伦道德性质,可称之为德性文学,古希腊至今的西方文化则具有科学理智性质可称之谓智性文化,以印度为主的西南亚文化,则具有宗教特征,可称之为神性文化,三种文化都结出了各异的文学硕果。文学欣赏是一个融阅读,思考和饯行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把握中外文化背景的概貌无疑是重

24、要的。思考与联系1简述文学欣赏的性质2举例说明文学欣赏的作用3 举例说明你在文学欣赏中的情感反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25、.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

26、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

27、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

28、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

29、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

30、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

31、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

32、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33、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

34、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

35、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36、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

37、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

38、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

39、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

40、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七、教育写作题36. 参考例文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

41、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

42、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

43、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

44、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