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721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 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文艺理论界曾对艺术真实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这次讨论以1980年红旗杂志第四期发表的李玉铭、韩志君的文章对写真实说的质疑为开端,展开了将近三年左右的

2、论争,各种关于艺术真实的概念层出不穷,但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观点: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揭示;艺术真实应当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包含着作家主观的思想倾向,艺术理想与审美评价,是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的统一。可以说上述这些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得民心,尤其是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直到今天还常常被引用。更重要的是这次讨论的结果确定了艺术真实在我国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现实主义最核心的范畴,也成为了评判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乃至第一标准。真实性被戴上了艺术的生命的光环。然而令人觉得尴尬的是,时至今日,不过短短二十多年,艺术真实论已经无法解释

3、现有的、庞杂的文学现象了。随着经典文学时代的结束,艺术真实论对文学的评判体系也被日渐瓦解。玄幻文学、穿越文学等这些真实性很低甚至根本没有什么真实性的作品,却有着广泛的受众,80后、90后作家也没有再遵循艺术真实论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那么艺术真实论的光环是否该褪下了呢?本文就是基于以上内容展开对艺术真实论内部的剖析和外部的批判。纵观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界对艺术真实这一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有很多学者都在回避对艺术真实概念的直接界定,而是通过对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比较来说明问题。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又不违背生活真实,是对生活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说法看上去有道理,却还是没有说出

4、到底什么是艺术真实,有些似是而非的味道。关于这些界定,自身就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艺术真实所依托的生活真实的概念尚未明确。我们说,目前所得到的大部分的艺术真实的概念都是在和生活真实概念的对比中产生的,但是到底什么是生活真实在我国理论界一直没有达到共识。有些学者认为,生活真实就是生活事实,都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所以提出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根据、为源泉;艺术真实应当高于生活真实。还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生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所有存在的人和事物都是生活事实;生活真实则是生活的真和真义,是生活的本质、规律、必然性及其表现。因此,在生活真实概念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大家纷纷依附于其上

5、对艺术真实下定义必然会招致概念的混乱。笔者认为,生活事实可以用来表述生活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是尚未经过作家、艺术家雕琢的璞玉。而生活真实,单纯从真实二字,其本身就已经带有主观性了。生活真实是一种被人为认定的真实,是主体依据生活事实并经过思考后而界定的。这种真实在创作未完成之前,由作者来判断其是否真实,在创作完成之后,由读者来决定它是否真实。那么,艺术真实的概念,显然就具有了双重主观性。它来自于带有主观性的生活真实,又经过艺术手法的雕琢,每部作品都被刻上了深深的主观烙印。如果硬要把艺术真实上升到一定高度,认为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规律、真义的话,那就是用生活的真理性代替了艺术真实,忽视了创作主体

6、的主观能动性。毕竟艺术的特性不仅仅是真,还有善和美。对于艺术真实,笔者认为它只是艺术家创造的产物,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虚构的真实。因为艺术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虚构性,无论赋予艺术什么性质都是在虚构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这句话的传播最广泛,这句关于艺术真实性质的描述,常常被当作真理一样在运用,甚至非文艺理论研究者也会觉得耳熟能详。然而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句话常常被用在以下语境:当人们觉得一部小说的某些情节有些不真实或者说不符合自己以往的经验的时候,这句话就会跳出来安慰读者的心灵,告诉读者艺术怎么可能会和现实生活完全一样呢,夸张也好离谱也罢,无非是艺术罢了

7、,不要太认真。比如前一段时期平均收视率高达8.8%,创下北京卫视晚间黄金档的最高收视率的潜伏,虽然很多人指出这部戏非常不真实,共产党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妇女送到敌区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潜伏工作也不会这样具有喜剧感和戏剧化,然而很多观众仍然非常喜欢,他们回击批判者时最常用的依据正是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们尴尬地看到,一句描述艺术真实性质的话,被当成了开脱艺术作品不真实的注脚。当然,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强调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因此高于生活。但艺术和生活的可比性又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前面提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一样都带有主观性,从这一点上看两者有相

8、通的地方。但是艺术与生活却是两个层面的事物,不能直接拿来比较。艺术是主观的,生活是客观的,前者虚拟,后者真实,根本不在一个界面,孰有高低?艺术是在某种角度对生活进行了反映,艺术作品的内容确实是来源于生活,但没有任何依据表明艺术高于生活。我们总不能认为由于艺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有了虚拟性就比客观的生活更高级。再次,用艺术真实作为衡量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太过苛刻。按照新时期文学艺术真实论的说法,艺术真实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反映生活真实,而在于它超越了生活真实,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作品才能被称得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但是艺术寻求的是真善美,除了真,我们还可以单纯追求美,不可能

9、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按照艺术真实论的要求,山水诗均会以未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失去其艺术价值:描写美景美物的散文也会因为没有反映出生活的真义而变成二流作品。可是读者的欣赏实践,却并不能而且也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否认,许多作品之所以得到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的真实感,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也有许多作品即使不那么真实,也还是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当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魔戒、哈利·波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热潮有目共睹,还有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韩国改编自游戏的小说龙族,中国香港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来自台湾被称为网络奇幻小说的鼻祖级作品风姿物语,我国200

10、0年就在网络上流传过署名瞎子的玄幻小说佛裂,这些文学作品既不像科幻小说那样有严谨的科学基础也没有魔幻小说的神话背景,而完全是建立在作者自己信马由缰的想象之上。真实?除了情感,剩下的都不真实(强调情感真实的艺术真实论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范畴,不属于本篇探讨的内容)。它们更不会想到要反映生活本质、规律,只是将自己玄想的东西呈现出来构成作品。然而在图书销售排行榜和网络搜索排行榜上,这类作品一直遥遥领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现在这个时代,一部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喜爱,与真实的联系已经不再那么紧密了。也许会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文学的质量低劣,根本不能称得上是主流文学,它们对艺术真实论的撼动根本不能说明

11、问题。然而,这是一种狭隘的看法,文艺理论者们不能忽略网络文学在近几年的发展。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 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5%。从2004年

12、起,网络写手向正规化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与写作水准的写作者们加入网络文学创作的队伍中,获得网友们极高的点击率。同时,其中的佼佼者与出版社一拍即合,不断借助其优势向纸质媒介挺进,在短时间内创造出版销售的奇迹,网络文学逐步与传统媒介的融合,使得对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变化起着很大的作用。2008年,百度搜索排名前一百位的文学作品中,除了红楼梦等少数经典作品外,有80部是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说,网络应用已经成为主流应用了,而主流的网络读者将票投给了网络文学。我们必须承认,文学的受众不是相对小部分的精英学者,而应该是普通的大众,定义主流文学的依据也应该主要看受众接受的广泛性。在经典文学时代,由于

13、资源的稀缺,文学承担了过多的功能,除了娱乐更要担当起教化的职责,因此主流文学与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主流文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不是代表受众最多的文学,而是代表着最合乎当权者意识形态的文学。然而,当网络和其它数字技术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乃至过剩的精神资源时,读者的选择范围日益增大,作品类型的传播趋势也日益暴露出来了。有学者认为这是人类重归文学娱乐功能的表现。但在我看来,其实人类从未放弃过文学的娱乐功能。从古至今,即使在主流文学兴盛的年代,非主流文学也在蓬勃发展,子不语的怪力乱神一直被老百姓们津津乐道,只是这些作品没有在主流渠道传播的权利,成为隐形传播的作品。大

14、众媒介时代的到来为非主流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的渠道,人人可以成为作者,网页就是出版社,不必经过编辑的审查和高昂的出版费用,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摘自己的创作,基本上实现了无障碍传播。因此,被主流文学批评认为毫无真实性可言的玄幻文学、架空文学、穿越文学等文学类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蓬勃发展。奇幻文学创作大潮在2005年发展得如火如荼,据相关研究者估算,目前国内网络文学作品中每三部就有一部是奇幻类题材作品,并且大部分都是以连载形式出现,有越写越长之势。以2005年出现的诛仙为例,在这部小说里,作者萧鼎继承了中国古典志怪、神魔小说的衣钵,将玄怪奇幻与江湖风云很好的捏合在一起。这部玄幻小说曾

15、以每天200万人次的点击率被热烈追捧,很快就被出版社集结成书,据不完全统计,该书一至六册仅2005年上半年的发行量就超过了60万册。有人开始把网络文学称之为准主流文学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主流也好,非主流也罢,流行的未必都是好的,但流行的必有其流行的道理,不要低估大众的智慧,能得到受众的欢迎就是硬道理。因此,学者们不必对玄幻、架空、穿越文学的流行感到不解和困惑,也不必用艺术真实这一标准去评判这类作品的优劣,因为文艺理论应从作品中发展而来,而不应成为作品发展的约束力。最后,到底何为真实,何为本质。我国理论界关于艺术真实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哲学痕迹。当然,这与引发这次讨论的源头—&mda

16、sh;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密切相关。由于讲话着重于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涉及文学真实观念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问题等,使得一部分研究者过多的强调了政治立场问题,而忽视了文学本位,作品的真实程度变成了对政治真理的信仰程度。这种影响直至新时期文学的初期。当我们回归文学自身,就会发现艺术真实的研究是不应该脱离创作主体和鉴赏主体的。确切地说,艺术真实是离不开从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这一动态过程的。所谓的真实就是作品呈现的经验与接受者的经验以及在此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到的联想有契合,那就能够产生真实性的效果。也就是说,真实性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客观,而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m

17、dash;—只要读者认为作品真实那就是真实的。同样,在新时期文艺理论界一直要求作品反映生活本质,这也是一种在特殊语境下的行为。因为在20世纪,我国的主流哲学观是唯物主义,正是透过现象追问本质这种知识模式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们看东西的角度总是从物的角度出发,人们普遍期待着对世界本质的掌握。对唯物主义的这种信仰推而广之,引入文学就是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语境中,艺术真实这个概念是被用来标示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之准确程度的。与古老的摹仿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要求本质的真实,即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普遍规律。但是生活本身并没有分为不同的

18、层面,本质和现象都是人为的划分。所以说,生活的本质也具有主观性,它可以算是人们对生活现象的一种理解,每个人所认定的生活本质和规律是逃不脱他本身的价值观和主观倾向的。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性,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会受到历史条件与文化语境的影响。因此,有些作品一部分读者会觉得很真实,另一部分读者会觉得很虚假。简言之,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经验如果刚好能够契合读者的经验世界或对生活的理解,那么它就会被认定是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相反,如果这个经验不符合人们的共识,它就会被判定为没有真实性。新时期文学的艺术真实论不能解释所有的文学现象,不能解释为何现在那些与现实无关、与历史无关、与真实无关,甚至从游戏

19、中产生的文学越来越接近主流,所以它应该褪下批评家赋予它的光环了。文学的价值在于阅读和传播,未来的文学将不会有那么多人为的等级划分。也就是说,有些艺术作品没有表现出艺术真实,但也不失为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在研究文学领域的经典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新的文学趋势,并尽量解释新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不是限制文学发展的,而是从文学现象中发展而来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回归民众的视野,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命运。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20、,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

21、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

22、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