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22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深层转型,作家们面临着十分艰难的转型。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指点江山式的文化英雄相比,新世纪以来的作家普遍感到尴尬与压力。作家与九十年代以来的诗人一样,已经不再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相反,作家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一样,与日俱下。然而,另两类作家却风云突起,尽占风流。一类是青春期作家,其中包括 80后作家;另一类是以余秋雨、易中天、于丹为代表的文化写作者。前者为我们预示,文学的追随者仍然是青少年,而且那个被我们崇拜的经典阅读时代已经远去,代之而来的是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流行文学时代;后者则直接明示,我们已经来到一个真正的文化

2、时代,不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同时,由于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广泛利用,使写作不再是一个少数人操持的时代,而是一个人人可以为之的大时代。传统的作家被淹没在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彻底迷失了。在这个时候,一系列固有的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了:文学何为?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文学在今天如何存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要回答这些问题是艰难的,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转型使一切价值游移不定,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会显得摇摆不定,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作家们在艰难地选择与转型,他们也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就连研究者也有些恍惚,诚如评论家王尧所说的那样:“随着文化转型、知识界的分化,90年代以来的汉语写作现象纷

3、纭,这使得研究者多少有些神情恍惚甚至转移视线或者转换学术跑道。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仅仅视为研究者的知识背景与当下文化语境有某种抵牾,显然只是说出了问题的一面:其实,作家和批评家一样也正在经历着激烈的矛盾冲突,90年代以来的文学进程同样裸露了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分子无所不在的困惑与矛盾。”但是,假若我们不是站在原点看问题,而是站在未来的视野上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中来审视当下作家可能发生的转变,就一目了然了。总体来讲,新世纪以来的作家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转变有三个大的方向: 一、社会角色与身份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扶持作家的创作,使文学创作为国家发展而服务,国家不仅从政府的角度为作家协

4、会派去指导创作的官员,而且拔专款成立了专业作家队伍。凡是在其它行业内从事业余创作有所成就的作家都会立即进入专业创作的队伍。当时的作家只分为两类: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专业作家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久而久之,这成了中国作家的体制。在这种体制内,作家成了单一的创作者,很少再具有其它社会角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几十年内,中国的作家是众多行业中最为耀眼的明星,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们也习惯了这种单一的角色。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市场经济以后,在出版业、新闻业和文化事业单位慢慢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作家们开始失落了。一部分下了海,一部分慢慢脱离了专业作家岗位,向

5、其它岗位转移。这只是前奏。到了新世纪时,由于出版业和新闻业的活跃,作家开始分为四部分: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还是由中国作家协会松散式地管理,这里面包括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专业作家仍然是主力军,国家对其在社会地位和薪水等各方面都有政策支持。第二部分是由各级出版社和一些民间出版商甚至新闻媒体因商业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一批作家,这些作家不仅包括专业作家,还包括很多业余作家。他们是目前最耀眼的明星作家。如80后作家,如易中天、于丹、余秋雨等文化写作者,如余华、莫言、贾平凹等声名卓著者。第三部分是在网络上活跃的草根作家。这部分作家里面有曾经风流但后来红颜失尽、落寞寡欢的专业作家,而更多的则是有文学梦想的草根写作

6、者。他们活跃在每一个角落,时刻都可能成为声名鹊起的知名作家。最后一部分是包括文学评论家在内的一批作家,他们栖身于大学和科研院所,衣食无忧地从事着文学创作和进行文学批评。这些人里面还包括那些在读的文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这一部分作家和评论家在近年来已经起着巨大的作用,一股知识分子写作的风气正是在这里掀起的。 假使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角度来看的话,目前第一部分作家事实上是弱势群体。除了那些大红大紫的专业作家外,更多的专业作家在官员(实际上只是一个待遇)与文人之间艰难地行走,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远不如大学教授。正是因为如此,一大批知名作家才纷纷转向大学,如马原、梁晓声、红柯、杨争光等。从这种转型来看

7、,中国的作家都在急切地寻找社会转型,即重新确定自己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 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转型是作家可能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职业,而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如三四十年代的鲁迅、林玉堂、沈从文等,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作家。他们对自己角色也不单纯定位为作家,而是一个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文化工作者,所以他们直面社会,直呈社会弊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再如马尔克斯,其年轻时始终是一个奔波于整个北美洲的新闻工作者。正是因为这些人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才使得他们对社会有深层把握。而独在中国出现的专业作家则一直在斗室里工作,缺乏在社会中的历练和体悟,又怎么可能写出真正让社会感动并认可的大作品呢?关于这一转型,近

8、年来在很多报纸上都有论述。成功的作家如毕淑敏,她将自己的作家身份与心理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再如梁晓声,他将自己的创作和一个社会工作者以及大学教授的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写出了有影响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著作;再如马原、格非等。 深刻一些讲,要进行这样一次转型,其实还是一个作家写作动机的转型。他还是得完成“为什么写作”、“作家的责任是什么”、“写给谁”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福克纳在他获得诺奖的受奖演说中写道:“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人类的不朽。”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9、紧接着他又说,“诗人的特殊光荣就在于他能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诺奖获得者拉格维斯也说:“作家的任务是要从艺术家的观点来阐明他的时代,并且为我们以及后来者,表达、透露出这个时代的思想和情感。”海明威说得更彻底:“作家的工作是告诉人们真理。他忠于真理的标准应当达到这样的高度:他根据自己经验创造出来的作品应当比任何实际事物更加真实。因为实际事物可以观察得很糟糕;但是当一位优秀作家创作的时候,他有时间,有活动的天地,可以写得绝对真实。”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所告诉我们的不外乎是:一个作家,无论他是专业和还是业余的,只要他是一个作家,且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那么,他就应该思考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他就不应该是一个对人类处境漠不关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