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23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林黛玉的为人处事.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分类号: 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林黛玉的为人处事作 者 姓 名: 学 号: 系(院)、专业: 文学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教 授 2011 年 3月20日摘 要清人涂赢认为:“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之最,物色有在矣。”这样崇高的评价,黛玉当之无愧。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赞赏与爱怜塑造了这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独树一帜、见解过人的审美观,使这个形象刻画得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高洁、不同流俗,又如此真切动人,令人无限向往、咏叹、赞美,堪称是真美的化身。作为小说史上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林黛玉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性格特质,代表了一

2、种文化价值取向,而读者评家历来比较关注她那风神独具的清标清纯清奇的气韵和人格。我们以为这种传统批评存在着人为的单薄化纯净化倾向,人们过于夸张林黛玉身上任情率性的浪漫气质,有意无意忽略了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中艺术典型不可避免的主流文化烙印,其中林黛玉为人处事风格就需要重新审视,这种审视将有助于完整理解和把握这一典型人物的丰厚内涵。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为人处事 ABSTRACTWin Tu Qing said: Lin character her own, a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most, identifying in the carry on.

3、Such a high evaluation of her is well deserved. On the bosom of enthusiasm, appreciation and lovingly shaped the characters in this light the book, and placed in her own unique vision and a better life, extraordinary aesthetic insights, so that the image depicts so beautiful, so quiet and noble diff

4、erent prevalent custom, yet so real and moving, it is infinite yearning, chant, praise, called the embodiment of true beauty. As the novel depicts the hi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aracters you have personality trait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represents a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the

5、reader has always been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critics of her unique Fengshen Qing Qing Qis artistically pure standard and personality. We think that there is criticism of this tradition of pure human tendency of thin people who are too exaggerated Lin Renqing whims of the romantic temperament, int

6、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overlooked the particular times in particular artistic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typical brand of mainstream culture is inevitable, in which Lin style of doing things will need to re-examine, this review will contribute to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ty

7、pical characters of the rich connotation.Key words:Red; Lin; dual personality; people skills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绪 论1一、“潇湘妃子”式的清高与孤傲31客居意识与漂泊感32无人为主与年华易逝的焦灼感43多愁善感的主导性格的形成5二、传统性与世俗性处事行为61恭敬热情的黛玉62随和克己的黛玉73颇有人缘的黛玉7 结 语10注 释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绪 论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印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多少读者为之失去平静,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批评家则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这个让

8、人动情让人无法忘怀的文学典型,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芬芳在心里引起琴弦一般的回响。林黛玉像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跟随着每一个红楼梦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起感情的旋律。”1“红楼梦的作者明确昭示这是一部为闺阁传真的作品。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2的确,林黛玉就是这样深刻而广泛地激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人们充满感情毫不吝啬地赞美着这个禀性清标、恋情清纯、诗魂清奇的女孩儿。不过,如此氛围中的林

9、黛玉批评也许有些令人担忧,浓烈的情感鲜明的倾向或许会让批评者不经意间忽略掉一些东西。当我们平息了汹涌的感情潮水逼近审视这一艺术形象时,我们发现多年来的林黛玉批评似乎存在一种人为的单薄化纯净化倾向,人们过于夸张林黛玉身上任情率性的浪漫气质,有意无意忽略了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中艺术典型不可避免的主流文化烙印,其中对林黛玉为人处事风格的传统估价就是明显例子。有鉴于此,我们有意根据文本事实及相关材料就林黛玉形象研究做些必要补充,以期更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典型人物的丰厚内涵。长期以来,红楼梦的读者评家大致认为贾府的林黛玉从来不懂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历史上的评点家们早就渲染过这种论调,有谓“天真烂

10、漫”;或曰“口舌伤人” 3今人的解读亦相去不远。“这诗人本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唯一的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词刺激敌人和伤害中立者,以使敌人戒备,使得自己绝无友军而已”; 4 “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顺应世上人情的人”,“(为人处事之道)完全没有牵动过林黛玉的心,她甚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到。我们看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爱哭就哭。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该得罪,她好象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个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

11、活真相。”5久而久之,林黛玉拙于为人处事便成定论,成为历代读者评家对这一人物的基本定位。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宝玉所佩之物被其父贾政的几个小厮尽行解去。黛玉认为她给的那个荷包也一定被抢走,于是,赌气把一个将做给宝玉的香袋也铰了。宝玉见黛玉无故剪了香袋,也生了气,解开系在里面红袄上黛玉给的那个荷包给黛玉看,说了两句气话,把荷包扔还给黛玉便走。黛玉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第三十回写林黛玉跟宝玉闹脾气而“铰了穗子”:紫鹃度其意,乃劝道:“若论前日之事,竟浮躁了些。别人不知宝玉那脾气,难道咱们也不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两遭了。”黛玉啐道:“来替人派我的不是。我怎么浮躁了?”紫鹃

12、笑道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姑娘到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红楼梦第七回写周瑞家的从薛姨妈处拿了宫花送与姑娘们,姑娘们都很是热情,唯独黛玉表现抢镜。话说周瑞家的送花到林黛玉处,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玩呢: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

13、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又如关于其小性子,作者写道: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因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无须继续罗列,上述事实已经勾勒出一个为人处事与常人很不相同的林黛玉,黛玉的为人处世方式与大观园里公认的老好人薛宝钗为人之道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思索,也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一、 “潇湘妃子”式的清高与孤傲1、客居意识与漂泊感林黛玉“本贯姑苏(苏州)人氏”,小小年纪就随父亲林如海宦游至扬州,一年后,母亲贾敏在扬州过世。黛玉是独养女,没有兄弟姊妺,父族

14、又“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没甚亲支嫡派”。因为黛玉单薄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父亲不得已做出了让她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的决定。黛玉为减轻父亲内顾外盼之忧,洒泪抛别父亲,离开南方扬州,前去北方京城投奔对自己没有教养扶持之责的母系亲戚。时隔不久,林如海捐馆扬州城。黛玉跟随表兄贾琏护送父母灵柩至苏州归葬祖莹后,就开始了遥无归期的客居生涯,这也就是王熙凤向宝玉说的:“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黛玉无依无靠地客居异乡,寄居贾府篱下,这种一无依傍的栖居形式让天性原本敏感的林黛玉在异地贾府不免伤情生悲。黛玉最艳羡的是母爱,第五十七回,宝钗伏在母亲薛姨妈怀里撒娇儿,薛姨妈用手摩

15、弄着宝钗。黛玉见此情形不觉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宝玉挨打后,黛玉立于花阴之下,看到贾府夫人、媳妇、姑娘各项人等都向怡红院内探视,又一起一起的散尽了。“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黛玉知道薛姨妈未必真心疼她,却满心欢喜。当薛姨妈挪至潇湘馆与黛玉住在一起,并尽心照顾她的药饵饮食,黛玉即“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黛玉的“司马牛之叹” 6,其中也含有丧母的锥心之痛:“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在这一点上,黛玉认为自己命薄有过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16、“(黛玉)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更有甚者,黛玉在这个世界上竟没有一个父系亲眷,所以贾府亲友的探访也让黛玉伤心落泪。第四十九回,邢夫人的兄嫂带了女儿岫烟,李纨的寡婶带着女儿李纹、李绮,薛蟠的从弟薛蝌带着妹妹宝琴,各来投奔贾府的亲戚时,“黛玉见了,先是欢喜,次后想起众人皆有亲眷,独自己孤单,无个亲眷,不免又去垂泪。”宗法制社会的特征导源了伦理型文化结构的形成,因而门

17、第成为身份尊卑的显著标志。林黛玉出身既是世袭贵族,又是书香门第,在出身富贵,又在父母“爱如珍宝”的环境中长成,因而自有一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贵秉性;但是,在现实的层面,尊与卑还有其实践性品格。对黛玉而言,不唯作为盐政的林家没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奢华,更为重要的是,当下的黛玉没有家庭或族人的任何资助,却在客居之地享受着主子待遇:“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可是待遇只是形式,它与栖居尊严根本就是两回事。因为不是正经主子,所以黛玉被体面气派地接入贾府时,却感到了宾至不能如归的气短和自卑:“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18、。”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林黛玉不仅享受着与贾府公侯小姐的同等待遇,贾母还偏疼黛玉,所谓“是老太太心坎儿上的”,但黛玉心里明白自己在这里并没有作为主子的支配权,因此黛玉尽量不麻烦侍女紫鹃雪雁之外的任何一个下人。2、无人为主与年华易逝的焦灼感失去怙恃、客居异乡的林黛玉要改变生存状态,只能解决婚姻。黛玉的婚姻由于栖居状态中没有父母之命而变得摇摆不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贾府上下,包括宝玉的准偏房袭人都认为黛玉是宝二奶奶的人选:“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光景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了。”凤姐与薛姨妈的话语也证实了袭人的猜疑:“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19、。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薛姨妈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也正是父母之命的缺失,黛玉的婚姻必须借重老祖宗贾母的旨意,又因为贾母代表了黛玉的娘家,所以还需要程序上的冰人作伐。这是一心向着黛玉的紫鹃都明白的事情。所以紫鹃听了薛姨妈“四角俱全”的话后,不顾姑娘家的羞涩请薛姨妈保这门亲事。但薛姨妈是要确定真正能够“洑上水”,也就是能讨老太太喜欢才会去保媒,而贾母却

20、在宝玉婚姻对象上游移不定,所以薛姨妈对保媒的事也就不再提起。缘此,贾母的旨意就成了解决黛玉婚姻的唯一途径,紫鹃曾就此劝谏过黛玉。黛玉对于自己婚姻的障碍,其实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外祖母、舅舅、舅母毕竟隔了一层,未可深加指望。黛玉为之积思成忧,并且无法排遣。薛家的婆子给黛玉送蜜饯荔枝时说:“怨不得我们太太说这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原来真是天仙似的。”“这样好模样儿,除了宝玉,什么人擎受的起。”勾起了黛玉的心思:“当此黄昏人静,千愁万绪,堆上心来。想起自己身上不牢,年纪又大了。看宝玉的光景,心里虽没别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深恨父母在时

21、,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黛玉无情无绪和衣倒下后,不觉形诸梦寐。梦境虽然在真幻虚实之间,但却丝丝入扣地写出了黛玉内心深处的无助、担忧和恐惧。在黛玉的梦境中,凤姐说黛玉的父亲升了湖北粮道,娶了一位继母,父亲担心黛玉在贾府,终究不是了局,就托贾雨村作媒,许给了继母的什么亲戚作续弦。凤姐叙述这件事时丝毫没有同情和关切,邢、王二夫人以及众人的表现都异常冷漠:“只见邢夫人向王夫人使个眼色儿,他还不信呢,咱们走罢。黛玉含着泪道:二位舅母坐坐去。众人不言语,都冷笑而去。”在寄居贾府的漫长岁月里,在外人的眼中,黛玉受到贾母的偏爱,并一定会为其婚姻主张,但黛玉知道外祖母毕竟不是父母,关键时刻会不会抛弃自己是难以意

22、料之事,梦境里贾母所说所为正是黛玉的隐忧。梦境让黛玉透彻地感受到了身在客边的悲哀:“深痛自己没有亲娘,便是外祖母与舅母姊妹们,平时何等待的好,可见都是假的。”梦境同时还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无人为主的婚姻是如何地不在婚姻当事人的掌控之中。婚姻无人为主,少女的花季又经不起岁月蹉跎,而且黛玉不仅“年纪又大了”,还加上“身上不牢”,这使黛玉不得不承受岁月迟暮与红颜薄命的双重焦灼。3、多愁善感的主导性格的形成林黛玉其悲凉孤独、多愁善感的性格,完全是由环境形成,却又与当时的环境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她出身在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因为自幼父母双亡,便以一个亲戚的身份长期寄居在贾府里;她的自尊心极强,却处在

23、依人为活的境况下,使得孤高自许的她更加敏感和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她在贾府中的生活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理解她,更多的人认为她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的人,因此她除了青梅竹马的宝玉外,就剩下一个每天陪着她的紫鹃。然而,宝玉是多情种子。他对于任何一个未出嫁的女孩子都关心着,他虽然最关心黛玉,与黛玉最好,却也不能排解黛玉的孤独;紫鹃毕竟是个丫头,虽然她一心为黛玉着想,但她并不能成为黛玉倾诉的对象。最终黛玉就只有把自己的孤独与苦闷寄情于诗歌创作。二、传统性与世俗性处事行为1、恭敬热情的黛玉让我们撇开习惯的先入之见和不时发作的“逐臣孤子”情结,以作品描写为唯一依据平心静气重新

24、细读红楼梦,将事实与事实的相互联系一并思索之后发现,传统批评与真实文本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距离,凭直感,我们很难承认出身名门,聪明灵秀,“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姑娘竟是这样一个懵懂莽撞的傻大姐;考之红楼梦,也发现不少与传统印象相反的事实。比如对长辈,林黛玉相当热情,彬彬有礼。第四十回,以贾母为首的太太奶奶们携乡下老妪刘姥姥游逛大观园,第一站就到了潇湘馆,林黛玉的接待恭敬热情周到,无可指责。如:紫鹃早打起了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7不仅如此,对府内无足轻

25、重的小丫头,黛玉也很注意礼貌礼节。二十六回怡红院约莫七八岁的小丫鬟佳蕙奉命送茶叶到潇湘馆: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相当凑巧,佳蕙到达潇湘馆时,贾母刚刚派了人送钱过来,林黛玉正给自己的丫鬟分钱,据佳蕙这段自述,我们得知林黛玉对这小丫头相当客气,很讲礼节,虽然佳蕙来得相当意外,林姑娘却应付得十分得体大方。甚至贾府上下人人嫌恶的赵姨娘,林黛玉也未见轻慢。五十二回赵姨娘上水来潇湘馆串门: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

26、。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从上述事实中我们又看到一个为人处事与读者惯常印象很不相同的林黛玉,两个黛玉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思索,同时也激发了我们还原黛细翻检红楼玉的另一面,并找出造成林黛玉这双面性格的缘由。2、随和克己的黛玉在以往论者心目中,林黛玉是个毫无心计、任情率性之人,红楼梦无数事例却显示其为人原则及姿态颇类“会做人”的薛宝钗,随和克己即其一。细细翻检红楼梦,我们的结论是,聪慧颖悟的黛玉始终高度敏感并关注周边环境,并以此自觉调整个人心理和行为。初至贾府,黛玉就抱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行为准则。她是这样想

27、的,也是这样做的,例证不一而足。且看林黛玉乍到贾府在贾母处用餐时的表现,先是王熙凤拉黛玉入首席,因王夫人李纨王熙凤在场,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舅母嫂子不在这里吃饭,理应这样安排,黛玉方才告座;饭后,黛玉的生活习惯是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但贾府习惯却是立刻送上茶来,结果“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可见即便饮茶之类小事,她也自觉地屈己迎人,至于她那句本已反复斟酌的回话却引发一场砸玉骚乱,更让她自责得半夜了还淌眼抹泪的,“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总之,在亮相贾府的过程中,黛体的举止、周全的应酬以及多余的自责已经将她循礼谨慎的为

28、人风貌和盘托出,无怪乎王蒙先生也大有感触“黛玉不也挺随和吗?” 8定居贾府之后,在上下一致的怜惜与同情特别是贾母的万般怜爱之下,林黛玉也并未因相当宽容和宽松的环境气氛而忘乎所以,轻薄张狂起来。相反,她始终谨守外客的超然身份,抱定“多一事不如省一事”的宗旨,以低调安置自身和处理环境。二十六回怡红院吃闭门羹,这对惯受礼遇的她来说是极其严重的忤逆,可她并未牛气地较证个青红皂白,反倒忍气吞声地不予追究;四十五回薛宝钗建议她熬燕窝粥治病,自知不是贾府“正经主子”的黛玉却不愿兴出新花样惹人厌烦,“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

29、了。”七十六回她更是理智地总结“事若求全何所乐”,明确张扬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省事”心理支配下,林黛玉似乎有意与贾府实际事务保持相当距离,装愚守拙的薛宝钗尚有“小惠全大体”的干预现实之举,却从不见黛玉对贾府大事小事有半点儿态度。除与宝玉的小儿女纠葛,实在看不出她对金钏投井、二姐吞金、晴雯之死等事件的任何反应,在贾宝玉“洒泪泣血”祭奠屈死的晴雯时,黛玉反劝他“快去干正经事罢”打听二姐姐迎春的出嫁事宜,毋怪她对“丢了一件要紧东西”“大家查一查去疑”的大观园抄检之类贾府家事不置一词了。无须饶舌,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黛玉似乎比宝钗更彻底地奉行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人原则,而入乡随俗的世故人情,隐

30、忍克己的处世态度亦随之凸现无遗,透露出黛玉对环境的充分认同和遵从。3、颇有人缘的黛玉先看黛玉与贾府上层即贾府长辈和当权者的关系。贾府长辈和当权者大多是黛玉的至亲,其中举足轻重的是外祖母史太君。就总体态度看,悲痛早逝小女心切的贾母把一腔爱怜完全转移到了外孙女身上。入贾府之先,贾母“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既来之后,更是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四回)纵观前八十回,随处可见贾母对黛玉超乎寻常始终不渝的疼爱。多年不辍、热情不减的寻医求药、探病问疾仅其一端,更常见的是漫漫细事中那些不起眼的关切,贾母实际上包揽了黛玉现在未来的一切事务,故有凤姐生日替出分子之事实

31、(四十三回),有出阁时承担全部花费的计划(五十五回),甚至一碗小菜也记挂着黛玉,立时命人送去(七十五回),其关爱之深厚琐细世罕有匹,显出黛玉在贾母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贾母的格外青睐事实上决定了贾府诸人的基本态度,故而作品中不时可见王夫人凤姐儿乃至薛姨妈对这位可怜孤女的多方呵护和怜爱(二十五回、五十一回、五十七回),应该说黛玉与贾府长辈们特别是贾母的关系是相当亲热正常的。至于素日厮混的姊妹们,其亲密更不待言。同为家世相似、年岁相当、生活圈子相同的年轻小姐,其思想意识、兴趣爱好、个性修养乃至思维方式本就有天然的相通之处,成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顺理成章。尤其是姊妹们同为有命无运、无职无权、静待家长宣判的

32、闺阁少女,她们之间完全不存在世俗的盘算,缜密的机心,别有所图的取巧,姊妹们的亲密更是理所当然。日常生活中的频繁往来,诗社中的欢声笑语,夜宴大观园的亲密无间,甚至抄检大观园后的心气相通和相互安慰都是显著的例子。不过,同是年轻气盛的娇小姐,她们之间也有摩擦,有口角,偶尔还闹得颇严重,但结局通常是捐弃前嫌,和好如初,并未改变姊妹关系的实质。与下人关系总体而言也是融洽的。黛玉对仆从辈颇为尊重,从未拿出过主子的款来,大多保持着自然真挚的亲热,其中较突出的是与紫鹃、袭人的关系。紫鹃是黛玉贴身大丫环,主仆间的亲密关系恐怕在贾府也是数一数二的。算起来,紫鹃并非林家之仆,也不是从小跟随的,黛玉却与她相依为命,形

33、同姊妹,颇多倚重,一时半刻分离不开;紫鹃则可以当面指责她“浮躁”“爱歪派人”,直言黛玉心事,催促她“作定了大事要紧”,并千方百计全力促成,其休戚与共、声息相通可见一斑(五十七回)。袭人则是总领怡红院事务的大丫鬟,宝黛的亲密理所当然拉近了黛玉与袭人的距离,而年岁略长的袭人心地纯良、温柔可靠、善解人意,与单纯诚恳的黛玉保持融洽关系并不奇怪。袭人同情黛玉的孤苦,时常前往探望问好,以至于在宝玉心目中两人竟是铁杆“姐们”;尽管只有她确知宝黛之间大逆不道的爱情关系,却出于良善之心多方回护掩饰,待黛玉之心不可谓不诚。而黛玉之于袭人亦不逊色。宝玉奶妈李嬷嬷排揎袭人,黛玉主动援之以手;袭人与怡红院丫环怄气,黛玉

34、自告奋勇当调解人;袭人受赏识被内定为宝玉侍妾,黛玉由衷高兴并主动专程向她道喜,直至认她为知心人(二十九回),充分说明黛玉袭人关系之亲善。经过细致考察,我们发现从长辈平辈到仆从,黛玉与他们的关系总体上都十分正常,甚至算得上亲热,可以说林黛玉在贾府人缘不坏,她不仅得宠于外祖母诸长辈,也和睦于众姊妹乃至丫鬟,双方和谐融洽,颇为相得。结 语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文本中梳理出来的黛玉形象与传统定位不尽相同。经过仔细观察研究,我们的结论是林黛玉在贾府中的为人处事风格:一方面为黛玉本真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潇湘妃子”式的清高与孤傲,另一方面为她非本真状态下的带传统性与世俗性的为人处事风格。前者主要表现在孤芳自赏(对

35、自己),排他性爱恋(对贾宝玉),心地偏窄(对薛宝钗、史湘云等)及轻慢待人(对丫鬟们)等方面。后者表现在守礼节、尊孝道、亲待紫鹃、姊妹往来与雅集、礼仪社交、游乐活动等方面。虽然不能说黛玉的处世风格造成其婚姻的悲剧,但是,其与宝钗在处世方面的巨大差异还是让贾府的当权者有一定的顾虑。因而其婚姻幻想的破灭是必然的。红楼梦问世之后,黛玉形象评论便源源不绝。人们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教养乃至不同心态出发,多义地阐释着这个人物,不少真知灼见对读懂人物有极大帮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林黛玉那份动人心魄的真诚和天真,那种风神独具的清标清纯清奇的气韵和人格,它们的确增添了林黛玉的无穷魅力。但是,林黛玉毕竟是

36、民族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一朵奇葩,时代环境个性修养诸因素决定她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仙子,而是生动可感的活生生的现实中人,她的身上必然有世俗社会赋予的种种烙印,为人处事的面面俱到仅其一端而已。明乎此,将有助于在新的层次上把握黛玉形象的丰厚性,也有助于避免某些机械的偏见。注 释1蒋和森林黛玉论,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红楼梦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3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40页,第685页,第540页。4王昆仑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14页、第209页。5典出论语颜渊:“司

37、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文中引录作品皆属此书,只标回目,不另注页码。7王蒙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7页。8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一辑。参考文献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10.3蒋晓兰.论林黛玉的真与美J.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杨萍.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5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1983 年版.6孙虹.论林黛玉的客居意识与悲情解脱J.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四期.7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林黛玉J.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一辑. 8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40页,第685页.致 谢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蒋宗霞教授,在我的研究过程中,她进行了悉心的全程指导,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建议,并多次指导我修改文章。蒋老师认真的研究态度与严谨的学风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教我相关知识的鄢化志、常洪、张雪涛三位教授和宋辉老师。葛永福、施伟及姚远三位同学帮我收集了一些资料,非常感谢她们的友善帮助。没有以上良师益友的帮助,我很难完成此篇论文,再次向诸位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