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论文《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733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美文学论文《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英美文学论文《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英美文学论文《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美文学论文《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美文学论文《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 暴风雨之艺术特点分析张学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摘要: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传奇剧暴风雨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极大关注,研究从莎氏人文主义理想发展到以后现代主义、殖民主义解读剧中人物形象。本文力求从其音乐剧形式,非传统的超自然描写以及剧中多种意象等方面具体分析该剧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暴风雨;音乐剧;超自然描写;意象暴风雨通常被视为莎翁最著名的传奇剧,也可能是完全由他本人完成的最后一部戏剧。几个世纪以来,无数读者被这部堪称莎翁创作顶峰的剧本所吸引,也为莎翁借普洛斯彼罗折断魔棒时的肺腑之言表达出的对艺术的挥别之情而感动而惋惜。自面世以来,该剧深受广大读者学者们

2、的喜爱,研究角度也非常多样,从Co-leridge(1967:94)认为的“充满想象力的唯美的传奇剧”到Tillyard(1938)探究了悲喜剧中的悲剧模式,从殖民主义解读到后殖民解读,从女性主义到生态批评,从文化冲突到音乐剧改编等。而本文主要从其音乐剧形式,非传统的超自然描写和多种意象等三方面解读该剧的艺术特点。 一、音乐剧形式暴风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音乐剧,不管是配乐,幕间乐还是标题音乐。如果说暴风雨象征着社会的混乱,那么音乐就是和谐与爱的化身。 在第一幕中,精灵爱丽儿的歌唱引出了费迪南的出场,也为以后他与米兰达的相遇作好了铺垫。 第二幕里,众人在爱丽儿的音乐中酣然入眠,当安东尼奥劝

3、说塞巴斯蒂谋杀阿隆索之时,她又在严肃的音乐中隐形上场;当两人预加谋害国王时,爱丽儿又是伴着音乐大唱,意在通告贡柴罗即将到来的危险情形。在第二幕中,斯丹法诺唱着恶俗的调子宽慰着被救到岛上的自己。凯列班在这幕最后的醉唱表现出他对普洛斯彼罗的厌烦。普洛斯彼罗用精湛的魔法术收服了野蛮又丑陋的怪物凯列班,此后他便对普洛斯彼罗心怀不满,妄加报复。此时的音乐让他暂时释放自己,享受一刻短暂的自由。 在第三幕第二场,凯列班联合斯丹法诺、特林鸠罗,想要除掉普洛斯彼罗。计成之时,斯丹法诺唱了首歌。 这时爱丽儿用鼓和管奏了一曲告诉普洛斯彼罗这群恶人的阴谋。在第三幕中,严肃的音乐表现了对这些坏蛋们的惩罚。第三幕第三场,

4、舞蹈和盛宴在“绝妙甜美的音乐”中开始了。可是当那些贵族们将要享受着盛宴时,它却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迅雷闪电。除了情节发展的需要之外,这里还暗示出正义的力量。爱丽儿郑重的教导之后而来的是柔和的音乐,这就暗示出如果那些恶人能痛改前非,他们最终还是会得到好的结果的。 第四幕第一场中,在普洛斯彼罗的指示下,爱丽儿和其他精灵们为费迪南和米兰达这对年轻人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为要庆祝真心的爱情的结合,大量的赐福给这一双有福的恋人”(第四幕第一场)。这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和祝福,朋友们对这对恋人的真诚的祝愿,更多的是剧作家对世间大丰收和真爱的期盼。 第五幕是全剧的终结。普洛斯彼罗宣判了对谋财害命

5、者和图谋不轨者的惩罚,此时的音乐稳定严肃,很好的制造和烘托了庄重的氛围,强调了他们的痛心悔改,也警醒大众善良的重要性。爱丽儿唱的那首抒情诗表达了她重获自由的激动和快乐,同时也预示了整部戏剧的圆满结局。 应该指出的是,不论长短,不管是由乐器演奏或是剧中人物演唱,音乐剧都与作者的思想特别是剧中情节的发展相交融相配合的。这些各种形式的音乐和舞蹈丰富了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或推动或烘托情节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从更多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和莎翁寄予剧中深刻的人文思想。音乐剧贯穿整部剧的始终,把五幕有机的联系为一体;如果能把整部戏剧谱为一曲,肯定会使听众从开篇便深深沉醉。 二、反传统的超自然描写剧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

6、反传统描写:一是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如爱丽儿和其他精灵以及畸形的半人半兽“怪物”凯列班;二是不同寻常的场景,即人迹罕至的荒岛。 爱丽儿能施魔法,也可以随意变换身形或者隐身,听候普洛斯彼罗的差遣。与仲夏夜之梦中受小精灵控制的人物不同,此剧中的普洛斯彼罗对精灵发号施令,并且掌控着怪物凯列班。在他的指令下,聪明的爱丽儿制造了“暴风雨和雷电”(第一幕第一场),致使船体遇难,所有的人都落入海中。也是爱丽儿阻止了安东尼奥对阿隆索的谋害,避免了血难的发生。她施魔法变出其他的精灵,与她们一起为年轻的恋人献上精彩的表演和众人的祝福,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洒下欢声笑语。有了她忠诚的效力和真诚的帮助,普洛斯彼罗才得以

7、狠狠教训夺权篡位、谋财害命的恶人们,并在他们悔过后原谅了他们,最后重获王国和统治权。整部剧中,爱丽儿的魔法术是正义惩治邪恶的先决条件和重要途径。剧作家在描写爱丽儿的美貌、善良和出色的魔法的同时也写出了对美、善良和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魔鬼和万恶的老娘合生下的”(第一幕第二场)畸形的野蛮怪物凯列班代表了人性的黑暗。普洛斯彼罗以人性的关爱,让他住在自己的洞穴中,可没想到他不但不感激竟企图“破坏”米兰达的“贞操”(第一幕第二场)。 普洛斯彼罗将人类的语言教与凯列班,换来的却是他的诅咒:“但愿血瘟病瘟死了你,因为你要叫我说你的那种话!”(第一幕第二场)。他还联合斯丹法诺、特林鸠罗企图谋害“主人”普洛斯

8、彼罗。可怜的凯列班到最后都没能有圆满的结局,似乎证明了邪恶之心终不得好报。 冲突是戏剧的核心。超自然的人物形象很好的演绎和化解了剧中的诸多冲突。对爱丽儿、凯列班等形象的描写在侧面丰富了核心人物普洛斯彼罗的人物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他们的掌控,对敌对方的报复,对米兰达的爱,对新人的祝福,以及最后对恶人们的惩罚和赦免等等。或许过于设计,但这些反传统的描写都是服务于人文主义的宗旨,创造了宏大的景象和丰富的戏剧效果。 荒芜人烟的小岛这一场景的设定开始便使整剧显得独特新颖。在莎翁的其他戏剧中,场景多由真实的人类世界过渡到草原、森林或小岛等“绿色世界”,最后又回归到人类现实(方平2007)。而这部剧里,主要

9、情节都逐一在荒岛展开:十二年前,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和女儿被篡位的弟弟毒害,自海上漂流到小岛;十二年后,这些不义之人被困海上,为公爵提供了报仇的好机会。暴风雨过后,冲突一一展开并最终消解,小岛上满是和谐。 这个反传统的固定的场景完整而圆满地演绎了这部五幕剧。 三、多种意象象征是真实世界的体现。这部剧充满了不同的意象和象征,既蕴含了深刻的意义,也使主旨更加形象化。 暴风雨一场海上的暴风雨开启全剧,是社会秩序混乱无章的象征。风暴颠覆了船上的社会等级,水手长掌握着全船命运;同时,这也成了社会秩序重归有序,普洛斯彼罗重获王位的良好契机,还直接促成了费迪南和米兰达的相遇相爱(李蕾2004)。这个意象将整部

10、剧设定在社会秩序拨乱反正的转变过程,无序和有序相互交织,促进着社会和人类的动态发展。 大海大海象征着一种流体的力量,不偏不倚,变幻无常,承载着剧中人物,把他们冲到岸边,将人物带进情节的安排。在普洛斯彼罗眼中,载他到这个小岛的大海是既汹涌危险又充满生命之息的。 荒岛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讲,荒岛像天堂里的伊甸园,远离尘嚣。尽管有过阴谋和罪恶,正义终胜邪恶。费迪南和米兰达真挚的爱情,普洛斯彼罗对女儿的关爱,爱丽儿等精灵们和众人对新人的祝福,以及最后的皆大欢喜都体现了岛上人人都渴望的爱和自由。 着装统观全剧,对衣着的描写竟多达二十几处:普洛斯彼罗的“法衣”(第一幕第二场),善心的贡柴罗给父女俩的“一些好衣

11、裳、衬衣、毛织品”(第一幕第二场),大臣们在水里浸过却“照旧干净而有光彩,不但不因咸水而褪色反而像是新染过的一样”的衣服(第二幕第一场),安东尼奥“称身”又“神气”的衣服(第二幕第一场),凯列班的“衫子”(第二幕第二场),“装扮”一新的精灵们(第四幕第一场),“服饰齐整”的刈禾人(第四幕第一场),普洛斯彼罗的“帽子和佩剑”(第五幕第一场),凯列班和斯丹法诺等人穿的“所偷的衣服”(第五幕第一场)等等,有些甚至多次在剧中出现。 服饰是社会身份的体现。贵族们良好华贵的衣服显示出他们的等级特权,可是,在暴风雨面前他们一无是处,为了求生必须服从水手长的安排。甚至从另一种层面上,华丽的外表之下掩盖的是那邪

12、恶的本性。普洛斯彼罗的法衣不仅代表了他无边的魔力,也暗示出他习得多年的隐士般生活。爱丽儿等精灵多变的形象和着装表现的是她们灵巧的身姿和美好的心地,也寄托了剧作家对人类美好的希冀。 结束语暴风雨在平静中圆满结束,开始的混乱和颠覆终化为有序一新,年轻、爱和宽恕的力量战胜了腐朽和邪恶。作为莎翁的最后一部传奇剧,整部剧结构完整,结合完美,点明美好的主旨,体现了作家细微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文主义的积极追求。 音乐剧贯穿整剧始终,增加了丰富活泼的人文气息。反传统的超自然描写在场景的设置、情节的发展、塑造超自然的人物形象方面十分关键,也有效地衬托丰富了普洛斯彼罗等人类形象。一系列的意象显示出作家对社会生活独到

13、的观察和天才的运用手法。这些艺术特点承载了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宏观和微观外化了故事的文学魅力,彰显了莎翁在构造故事情节和创造宏大氛围上的超人天赋,使该剧不愧为莎翁的经典之作。参考文献:Coleridge,Samuel Taylor,1967.Notes on The TempestA.The Literary Remains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C.Ed.HenryNelson Colderidge.New York:AMSP.Tillyard,E.M.W,1938.Shakespeares Last PlaysM.London:Chatto and Windus,Ltd.方平译,莎士比亚著,2007.莎士比亚喜剧5种M.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蕾,2004.暴风雨情节的深层隐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3)。 索天章,1986.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及其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