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741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论文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 从鲁迅视觉化看文学与影视之关系孙琳【摘要】从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尽管不能否定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但是明显的迹象表明,当代人对于视觉媒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了,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已经超过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时代的变化,鲁迅的时代精神及其作品在读者群中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隔膜,而影视艺术对文学著作的普及和介绍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鲁迅影视改编的研究,探讨鲁迅视觉化对鲁迅研究的意义,并从中审视文学影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鲁迅;视觉化;文学;影视;视觉语言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可比。在老师的教化下,我们这一

2、代人的头脑中所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描述大概都是:“匕首、投枪”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一个立体的人,除了在文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关于鲁迅生平的介绍。虽然有很多传记类的读物,但是这些传记的水平良莠不齐,大多数是学术著作,作为非专业的普通人,能对着这传记类读物产生兴趣的人少之又少。因此,鲁迅在大众心中是一位颇有距离感的伟人。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电视的普及,我们惊喜地发现过去遥不可及的伟人开始慢慢的走近大众,这当中也包括我们敬仰的鲁迅先生。关于鲁迅的影像可以概括为三种:鲁迅本人创造的图像;同时代艺术家创造的与鲁迅有关的影像;后来时代创造的与鲁迅有关的影像。这后

3、两类中的影像资料就包括了大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也是本文将要讨论的对象。具体说来,与鲁迅相关的影像作品可以分为以塑造鲁迅生平为主的纪录片、传记类影视作品和鲁迅著作改编的电影。 从鲁迅生平到文学作品改编,从影视剧本到地方戏曲,鲁迅视觉化几乎成为一个潮流,那么这种视觉化浪潮对于鲁迅文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一、鲁迅的文学及精神大众化、普及化1.大众与鲁迅的疏离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个描述也许不准确,却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鲁迅研究虽然一直热门,但是鲁迅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对于文学而言,这个过程所产

4、生的最大问题是,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包括这个价值系统的运转、传播机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文学家将这种改变对文学产生的影响称之为文学的边缘化。各种各样新媒体的出现,电视的普及、欧美大片的喧嚣以及网络的兴起让人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能够静心面对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对于文学家、文学家的作品日渐生疏是必然的。在这种大环境下,鲁迅的文学作品更加显得高处不胜寒,而其作品传播的程度则应该更多的依靠新媒体的传播。缺乏媒体的支持,这是鲁迅接受严重隔绝、滞后于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进入二十世纪,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鲁迅刚刚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走下圣坛,又成为文化消费的热点对象。可以说,当下,鲁

5、迅所带来的无形资产是不计其数的。从江浙一带常常能看到“咸亨酒店”的招牌和绍兴护城河上的乌篷船,实际上都是在利用“鲁迅”这块金字招牌。因此,各种各样的人都试图挖掘鲁迅身上的商业价值,人们在关注鲁迅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时,是不会去关注鲁迅的精神价值的。在这种商业化的背景下,鲁迅精神也无法对社会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最后,作为鲁迅文化,精神普及教育先锋的中学教育出现了问题。老师反映不好教,学生反映不想学成为了最普遍的问题。周令飞曾对记者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孩子们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客观的说,就目前来看,学生厌学鲁迅的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的几个方面:时代

6、差异造成学生的心理隔膜;陈旧的参考用书不能准确反映作品意蕴;一些作家、学者对鲁迅的随意贬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授课视野狭窄、对政治思想的解说成分太大,也使学生难以获得感情的陶冶和美育的启迪。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鲁迅与大众的疏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鲁迅无论是作为文学巨匠还是“民族之魂”,都是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让大众对于这位名人近距离接触。 2.影像拉近鲁迅与大众的距离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时代的变迁,鲁迅的作品在我国青少年一代中,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隔膜。在当今世界,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越来越多的与鲁迅相关的内容开始以图像、影像的形式出现。 在所

7、谓的视觉文化时代,影视作品的产生和消费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文化显现,我们必须正视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影响。电影诞生以来,随着其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普及,文学也顺势而上地搭上了这趟通向感官愉悦的直通车。海岩曾经说过:“我们现在处于视觉的时代,而不是阅读的时代,看影视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的人,看影视的人再去阅读,其要求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会被改造,对结构、对人物、对画面感会有要求,在影像时代,从事文本创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欣赏、接受的习惯变化,所以,作家在描写方式上很自然会改变,这是由人物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时代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决定的。”电影因其与小说相近的表述方式、审美方法、人物塑造、场景构成等,

8、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而小说与电影的相互促进也有着成功的范例,也出现了成功的范例。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出版了,但影响仅仅在学术圈,八十年代黄蜀芹把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引起了轰动,大家这才去看小说,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名著”。尽管也许正如让保罗萨特所说的,对这些读者而言,小说不过是影片的“一篇大体上还算忠实的评注”,但如果不是因为电影,他们也许永远不会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文学尤其是经典名著离当代人很遥远,也很难理解。后现代式改编毕竟是在跟原著对话,先吸引观众让他们觉得有点意思,进而能促使他们去阅读原著,所以,这种趋势确实有助于扩大文学的影响力,而且并不妨碍名著的相传。由此

9、可见,靠影像这种传播方式拉近鲁迅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也是可行的。 二、影像是对文本的升华和再创造1.影像是对文本的升华从直接的角度看,视觉是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从间接的角度看,视觉则是唯一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间接感受、拥有、享受生活中,视觉经验可以涵盖、替代其它一切感觉经验,而其它一切感觉经验都无法涵盖、替代视觉经验。人类对视觉文化需求的最深层的动因,主要是由视觉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因此,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文字和图像的最大区别本来就表现在:文字对于意义的描述更为清

10、晰,而图像作为形象性的展示在视觉冲击力上比文字更为有效,文本与电影的差别也正在于此。由于文字的局限性,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一旦转化为可见的镜头就必须经得起推敲,且不可能人人满意。 电影以活动的画面形象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主要诉诸于观众视觉的性质。具体表现在:电影以画面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叙述哲理,镜头、光影、色彩直接构成形象的感性形式,成为直观因素的组成部分,从视觉上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因而,镜头的画面美直接构成整部影片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电影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可见的物质现实,它的素材必须是可以搬上银幕的人、景和物,即使是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抽象思绪,也是用可见的空间画面

11、和人物的外部造型表现出来的。电影的编剧、导演 和演员等主要创作人员,必须有空间视像意识,他们的任何感受、情绪和思想都必须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银幕的视觉效果主要是由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造型和摄影造型来完成的。 2.影像是对原型的再创造 我们所看到的图像都是透过某种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这种呈现的过程就是一种再造,这种再创造不是机械的复制原来的内容,而是带有再创造者的意图与思想的。 首先,在纪录片及传记片中,艺术家运用各种方式希望将鲁迅还原成一个平凡的人,他们认为假如鲁迅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有理由有必要走下去的话,则必须给青年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周海婴说,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

12、非常幽默和蔼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间里,鲁迅受到了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别重视,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别的强调。以往很多描述鲁迅的文字也把他刻画成了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形象是双眉紧蹙严峻凝重的,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没有个性和生活,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这么一个壳,甚至在对这个壳的描述中,也忽略了他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存在,离开了他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文学家这样一个位置。 因此,我们在形式各样的关于鲁迅形象的影像资料中,最先看到的总是鲁迅的革命性,而他作为学者、长者、父亲则被放到了靠后的位置。这种再创造无疑是片面的,但是由于电影、电视剧这

13、种体裁本身的限制以及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一些不真实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联系上面所谈到的升华,应该是有所限制的,适度的再创造才能是一种升华。 其次,在文本的改编方面,电影的视觉形象不仅要准确,还要富有创造性和情感表现性,电影逼真地呈现拍摄对象的性质。电影是从照相术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是一种活动的照相,能够直接纪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空间状貌,可以逼真地反映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种高度的逼真性手段必然要求银幕反映生活的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要求电影反映生活的本质,达到内在真实和外貌形态逼真的高度统一。视听语言有强烈的象征、暗示等延伸作用。电影画面又含有很多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视听语言又

14、往往带有诗一般的象征、韵律和氛围。正是这种基于画面的联想为电影带来了电影存在的可能性和丰富性。今天的视听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它不仅能够灵活而准确地重现事件,而且还能够同样灵活而准确地重现感情和思想。例如,一轮皎洁的明月可能象征着舒适、浪漫,也可能象征孤独、冷清。很少有其他的语言形式像视听语言这样具像而又可以表示出其画面形态之外的多种含义。 三、关于鲁迅影像资料的局限性 1.影视作品本身的局限性毫无疑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阅读影像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阅读文字的时间。人们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习惯了这些视觉大餐,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书本。但是,我们不能由电影与文学关

15、系的这种疏离,而对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进行无限引申和扩展,得出“图像时代”的到来或是“文学的终结”。因为作为不同的语言系统,文字当中还是有很多内容无法被图像取代。语言和图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虽然它们都是在传达某种信息。但是语言和图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语言是线性的,语言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写,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念,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听,它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语言是有序的,必须排列,必须按照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来排列,它是有秩序的。语言是概念,它是抽象的,任何语言都是抽象的。所以,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主因,它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形态,我们叫做理性的文化。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的文化学家说语言占主导

16、地位的文化就是理性的文化。我们经常说叫做知书达理,你要识字通过去读书,你才能达理。图像跟文字又不同。第一,图像是空间并列的,它不是线性的。第二,图像是同时出现的,图像的秩序和语言的秩序不像语言那样有序。第三,图像是感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文化学家认为,图像占据中心的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它建构的主体更趋向于感性的经验的。 因此,文字对于深层次内容的分析说明以及对意义的表达上有着影像所不能及的清晰。 进入二十一世纪,推动鲁迅普及的工作也进入了高潮。鲁迅的后人不仅倡议把2006年定为“普及鲁迅元年”,而且策划了一系列的纪念鲁迅活动,组织编写40集的剧本,希望能够还原鲁迅。然而

17、我们仍要清楚地认识到,影视作品只能够在普及鲁迅的工作中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周海婴认为,拍摄一部生动鲜活的鲁迅传,必须有赖于未来更多人物传记资料的公布,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否则影视剧也很难真正改变社会大众层面对鲁迅固有的刻板印象。更多更好的影像资料也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归根结底,影像资料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2.影视作品无法取代文学作品 即便是在读图时代,也不能忽视对于文本的解读。影像与文本是两种不同的载体。过去,图像是作为文字的陪衬,用意说明和强调文字;现在的文本则是为了解释说明影像。原因在于图像的所指是多义的,图像必须由文本加以限制。 正如莫言所说的,文学原作和影视作品“毕竟是有独立品格的两回事

18、改编是一种固定化,每个人在读小说时都在想像和创造,比如林黛玉是高是矮,长脸圆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但一旦改成影视作品,就明确了,固定了,也就限定了,林黛玉就是某某演员那样瘦的长脸。所以影视其实是用对作品的一种解读代替抹杀千万种不同的解读。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学是活的,影视却是死的”。虽然不能够因此完全抹杀影像的传播功能,但毕竟小说与电影剧本是两种不同写作题材,它们在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两者相互独立,都是无法被对方取代的。 爱德华茂莱精辟地指出:“尽管近年以来某些电影导演力图在表现复杂的主观关系方面与文学一争高低,但电影毕竟在这个领域里比小说略逊一筹,难相比美。”像鲁迅的小说作品,除个别篇目

19、外许多都不适合改编电影,虽然祝福、伤逝已改编成功,但在酒楼上、药、离婚、狂人日记等都不适合。 可见,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和影视的艺术规律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小说的最终产品和影视的最终产品,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与影视是艺术天地中并流的双河,那种认为电影将取代文学,使文学会成为自己的附属品的论断是偏颇的。文学是依托人而产生的,不管将来还会有多少种新媒体的出现,文学作为最古老的记载人类思想的存在方式,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便是在“视觉时代来临”的今天,人们也一直将文学作为固有的、最可靠的载体传播思想。也许载体发生了一定得变化,但是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电子书依然是文学,只不过是依靠一个更为便捷的方式在广泛的流传。事实上,文学作品因改编影片而一炮打响,电影则依靠文学为“题库”资源不断,两者己经成为时下电影界的最佳搭配和组合,两者互相制约、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