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789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两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戏剧欣赏”选修课期末论文从欣赏京剧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男女老少传唱于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名段和众多名家名旦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而绚丽的一笔。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所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京剧欣赏”应该作为必选课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以避免出现外国友人组团研究“生、旦、净、丑”,而中国学子却分不清梅兰芳是男是女这类型令人哭笑不得的文化问题。在本学

2、期选修京剧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京剧最直接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幼年时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京剧选段。犹记得当时老一辈人对京剧狂热追捧,逢戏必看、逢曲必听,随便一人都能哼唱两句,而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京剧则犹如外星语言,艰涩难懂不说,曲调还一成不变,真是听之无味,无聊之极。然而就如所有的学问一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京剧,只有认识它、了解它,才能意识到它的美。老师也说,京剧欣赏就在于研究它的“美”。 而这个“美”也体现在了诸多不同的方面。京剧即为“剧”的一种,便赋予了它鲜明的故事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3、徐策跑城”“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依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每次在课堂上欣赏精彩片段之前老师都会事先讲解故事背景,以便于我们理解京剧唱段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需要表达的感情。京剧的故事性也为它提供了很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各个年龄段票友的喜爱。一部“剧”少不了演员,正所谓“官有七品,教有九流”,京剧行当也有明确的划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之下又有着细致的分支。每一种行当的个性特点和身份都是相对明确而具体的,女性角色是“旦”,性格特异的男人是“净”,性格平庸的老生小生属于“生”,而负责创造喜剧效果的便是“丑”。 独角唱不出好戏,京剧的四个行当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在丰富角色

4、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华丽多变的舞台效果。说到行当就不得不提京剧的服装和脸谱。在全世界众多的艺术表演形式中,京剧的服装和脸谱绝对是独具一格的,绝非其他文化所能企及与模仿的。虽然现代服装的流行元素千变万化,却是越来越不靠谱,而京剧的服装该大气时便大气,该寒酸时就寒酸,“蟒、靠、褶、帔、衣”,什么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绝对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再搭配上华丽的纹饰与图案,比如文臣用的仙鹤、孔雀,武将用的麒麟虎豹、富人用的飞鸟花卉,以及细致的做工与面料,每一件衣服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而脸谱就更不用说了,六分脸、花脸、英雄脸、神仙脸,光是京剧舞台上那一张张奇异的脸就足以让我们感叹老祖宗的智慧与想象力。像京

5、剧这样细致得恨不得武装到牙齿的艺术表演形式,无怪乎能在历史的浪潮下历久弥新。京剧的辉煌与每一个京剧人台下的汗水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古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京剧在以前是穷人没有活路才入梨园,想出名、想成角,戏班子里的苦生活可是日夜颠倒的。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手眼身发步和唱念做打任意一项都不是“随便练练”就能行的,这是一种功夫,是吃饭的家伙,名角名旦往台上那么一站,那就是有名家的范儿,观众就只有拍手叫好的份,不服都不行。说到名家名段,那就得说说京剧的流派了。若细分起来,京剧的流派足有十几甚至几十种,梅、程、余、杨不一而足,每个流派又各有千秋,组成了京剧艺术的大观园。而各流派又有着自己

6、的代表人物和继承人,比如谭鑫培、盖叫天、叶盛兰等等,要是放到现在那可都是大艺术家,他们不仅传承了精髓,更将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上课期间,我有幸到京剧院现场观看了一次为纪念余叔岩先生诞辰而举办的演唱会,上台献艺的不仅有国家一级、二级演员,香港振兴票房的资深票友,还有企业CEO、高校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秉承着对京剧的热爱而学习、研究、表演,整场演唱会的气氛都相当高涨,台下的老少票友们以热烈的叫好声与台上演员交流互动。这次与京剧零距离的接触让我受到很大震撼,在这个被明星歌星演唱会充斥的时代,这样一场京剧艺术的盛宴无疑是一朵奇葩。很多人选择去酒吧“欣赏”其实他完全不会欣赏的

7、摇滚乐,很多人选择追捧朋克、歌特,却学了个不伦不类,反而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却被丢弃、遗忘。欣赏京剧,欣赏京剧的美,是一种气质的陶冶和培养,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熏陶,京剧从各方各面教导着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生活,它推崇着一种积极乐观又豁达平和生活态度,宣扬着人性的真、善和美。由衷地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能热爱京剧,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丽的文化传承下去。戏剧剧本的阅读与鉴赏摘要: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品味矛盾的产生、冲突性质,把握整个矛盾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鉴赏剧本,还应学会评析剧中人物形象。要能够通过剧本提供的多方面信息剖析重要人物

8、的内心世界,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而体悟戏剧冲突,品味人物语言,欣赏人物动作是鉴赏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戏剧 剧本 阅读与鉴赏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年代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等。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

9、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中国古典戏曲是一门综合了诗、歌、舞等艺术门类逐渐形成的艺术,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舞蹈表演。“百兽率舞”中有了模仿和化装,“干舞”中则出现了原始的道具,祈祷丰收的“蜡辞”已有了舞台语言。到了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大型的宫廷歌舞,周代专职歌舞演员的出现是戏曲从歌舞中分化的开始,那时的优人就是演员的前身。到了汉代,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百戏逐渐繁盛,并且产生了专演故事的“角 戏”。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艺术的交流、渗透,“角 戏”的故事性进一步加强,终于形成了中国的早期戏剧:“歌舞戏”和“参军戏”。 唐代是封建时期文化发展相当灿烂的时代。戏曲艺术发展到唐代,也

10、有了很大的变革和改进。“代面”、“拔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出现,表明歌舞、表演、人物装扮、故事情节等已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参军戏”的出现,使中国戏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角色也随之产生。这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以及确立它的独特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和繁荣,自然也促进了以都市为基础的市民文化的兴起,而作为市民文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戏曲也相应得到极大的发展。宋代都城的通宵夜市开放,瓦肆勾栏的出现,各种技艺的展现,为戏曲的表演提供了综合吸收的条件,也直接提供了演出的地点。更由于群众的基础,文人作家的参与,形成了供演出使用的剧本。这些

11、现象,为元杂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历了数代的积蓄,终于迎来了我国戏曲史的高潮元杂剧的诞生。元杂剧形式精练、体制严整、行当基本全备,且有大批的作家队伍为之推波助澜,像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塑造了一大批艺术形象,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光辉。 随后的明清传奇,则在元杂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我国的戏曲文化推向新的高潮。清朝末年,各种地方戏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并且形成融百家之长的京剧。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剧种更是姹紫嫣红,开遍神州。 戏剧需要不断掀起冲突的浪潮,使人物在相互冲突中撞击出性格的火花,从而使人物的性格得到自然地艺术显现。戏剧冲突自是社会矛盾的反映,社会

12、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在戏剧中演变成戏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但应注意戏剧冲突与生活矛盾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社会生活中充满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它们是戏剧冲突的基础。但生活矛盾一般是零碎的、散漫的,它们一旦经过戏剧作者的集中整理、想象加工,就会变得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因此也更有普遍意义,这就形成了戏剧冲突。无论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无论是现代话剧,还是古典戏曲,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戏剧冲突主要是通过剧中对立人物的性格冲突来表现的。剧中人物由于立场观点、身份地位、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对同样的社会现象必然持有不同的态

13、度,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触发矛盾。我们在鉴赏时应抓住矛盾的焦点,注意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即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激化、高潮和解决,要研究推动“戏剧运动”曲折发展、逐步上升的主要情节。比如雷雨第二幕,第一场的冲突中只是周朴园与鲁侍萍,冲突的焦点是三十年前被逼“自杀”的“梅小姐”三十年后突然出现在周公馆。情节发展由二人的对话和动作逐渐推进,并逐步展开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及其内心的矛盾斗争;而后,随着鲁大海的上场,剧情转入第二场,矛盾冲突也转到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随着剧情的发展,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占了主体地位。 因此,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品味矛盾的产生,冲突的性质,把握整个矛盾

14、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是靠演员来表演人物故事的,由于它表演的独特魅力,能够使观众直接面对剧中人物,也就更容易在观众心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成为戏剧艺术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鉴赏剧本,应学会评析剧中人物形象。要能够通过剧本提供的多方面信息剖析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分析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直观,影响也更大,甚至影响到其他艺术种类的形象创造。那戏剧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 首先,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由于戏剧艺术的独特性,它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演叙故事情节,全面地展现人物

15、的发展,而总是撷取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冲突点,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这就要求剧作家必须对生活有更广泛、更直接、更深入的体验,把人物的性格发展历程更集中地表现出来。雷雨一剧中的鲁侍萍,三十多年的恩怨,就集中在一个闷热的午后,通过和周朴园的意外相见,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激烈的冲突中,鲁侍萍那刚强和强烈自尊的个性得以尽情展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因而,鉴赏戏剧,激烈的矛盾冲突自然是重点。 其次,人物性格的展现,离不开具有个性化的语言。鉴赏人物,自然必须去细细品味作家提炼出来的人物语言。无论是靠说话为主的话剧,还是以唱为主的传统戏曲,人物的语言都是展现

16、人物性格最主要、也最直接的方式。 雷雨一剧中,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四次发问: (1)“你你贵姓?”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忽然立起)“你是谁?” (4)(徐徐起立)“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的第一问,用词文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和教养而特意用“贵姓”来问,以突出自己的身份。当他怀疑对方的真实身份时,便一改文雅问法而为直接询问:“你姓什么?”表现出对下人一副不屑的样子。当他相当怀疑此人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便像疯狗一样跳了起来,怀着一丝侥幸的心理问:“你是谁?”这充分显现了他的怀疑和紧张。当他断定跟前这人就是梅侍萍时,他完全被吓呆了,甚至连跳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慢慢地站起语不

17、成句地问:“哦,你,你,你是”这更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惧、焦虑和失态。这四问,语言高度个性化,从开始极力显示自己的贵族风度,到最后的失态表演,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周朴园的伪装,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性。 还有一处鲁侍萍的台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含意很丰富: (1)侍萍目睹了一场父亲对亲生儿子的陷害,哥哥对弟弟施淫威的人间悲剧,肝胆俱裂,于是悲愤地指出“这真是一群强盗”,只有她这个多重身份、曾多次受到周家伤害的人才能有此体会,也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周家是一群强盗;(2)侍萍想认分离多年的儿子周萍,但要信守不相认的承诺而使她欲言又止,加上周萍打了亲弟弟

18、大海,面对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使得侍萍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子变成了“愤慨”。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横在她面前,她的“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只有这个特殊身份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中,周朴园由开始的盛气凌人、漫不经心到怀疑忧郁、猜度游移,直至惊恐万分、惊慌失措;而鲁侍萍从开始的平和恬淡到闪烁其词,直到悲愤控诉,这些都完全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特点是值得深入体察、反复玩味的。 又如老舍茶馆中的几十个人物,绝大多数人物性格鲜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的语言富于个性。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

19、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奸诈傲慢所有剧中人物都说出了符合自己身份和性格的语言。 第三,既然要表演,就离不开动作,人物性格的展现和个性鲜明的动作是分不开的。读剧本,尤其是应注意剧作中的动作说明。 雷雨中的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的动作,“自然”说明她的习惯,暴露了她的身世,推进了剧情;“慢慢”揭示了她内心的波澜。还有像周朴园的“沉思”、“沉吟”等,这些动作说明都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感情,对人物的性格展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是看戏曲表演,演员的表演则更加精彩,为

20、了酷肖人物,演员同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明末演员马锦为了饰演好严嵩,曾到一位相国家当了三年仆人,模仿其丰神气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见欣赏人物动作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而,体悟戏剧冲突,品味人物语言,欣赏人物动作是鉴赏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戏剧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熟于民间。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文化的垄断,这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自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人民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自然要在戏剧中得到反映,这就使戏剧艺术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欣赏戏剧,不可忽视它的时代性。 戏剧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它的故事

21、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整理、提炼、概括,运用特有的方式把这些矛盾集中起来,通过戏剧的表演展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窦娥冤中的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霸道、官府的腐败、人民无路可走等现象,就是元代社会的具体体现。 戏剧艺术同样也服务于时代,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更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所以戏剧在民间的影响是深广的,封建时代的文人就非常重视戏剧的教化作用,重视戏剧的表演性和社会效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和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广大人民群众明礼义,知忠孝,褒英烈,斥奸党,这些是非善恶的

22、认识大多来自于戏剧,这就使戏剧具有了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也正说明戏剧在民间的影响。自然,有心的剧作家就充分利用戏曲这一特色,来为自己服务。适应时代要求,唤醒民族正义,这就是戏剧艺术服务于社会的体现。 总之,戏剧艺术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并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戏剧不紧密地结合时代、反映现实,它也只能成为吟风弄月的案头文学,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如果欣赏戏剧,不去关注它的时代性,也就难以体会其精髓,只能流于“看热闹”之流。 参考文献: 1 徐永平主编: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期。 2 包南麟主编: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期。 3 杨文华:西方戏剧导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年。 4 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5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