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814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作者】姚 世 应 【关键词】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贡献 【指导老师】魏 洪 丘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现代话剧自起步以来,虽然经过很多人的努力探索和尝试,但是话剧始终没有在我们的土地上扎根,没有出现经典的作家、作品。直到30年代初、中期。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转变了话剧的发展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去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

2、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话剧这一新的外来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使中国观众第一次感到话剧的魅力,使中国的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曹禺与西方文化中国话剧的产生,得益于“五四”时期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引进和吸收。作为中国话剧的泰斗,曹禺的话剧是中国话剧的瑰宝,也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精品。他话剧的成功和后来在创作风格上的变化,很大程度上都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对外国戏剧的学习与借鉴。(一)影响与吸收曹禺话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外国戏剧的学习和借鉴。综观其话剧创作,基督教文化、希腊悲剧、易卜生、莎士比亚和契何夫等西方文化和戏剧家的创作对曹禺的话剧影响最大。

3、他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学习的历程中,我读过一些好剧本。我发现,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呕心沥血写下的文章,真是学习的好范本。我在学写戏剧以前,读戏剧比较多。我喜欢艾斯吉勒斯他那雄伟浑厚的感情,从欧里庇得斯那里,我企图学习他那观察现实的本领以及他的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我很喜欢他的美荻亚。对于莎士比亚,我接近的较晚,到大学才开始读。然后碰到的就是欧尼尔,他的剧本戏剧性很强,我很喜欢他的前期作品,那些作品是很现实的。然后,就接触了契诃夫”1(P45)读外国剧作家的作品,并努力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曹禺以后的话剧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曹禺的话剧中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4、、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曹禺在学习西方、探求出路的过程中,对基督教文化也很留意。特别是在创作中,他也受到他所认识的基督教文化影响。田本相在曹禺评传中写到:“1934年暑假”他回天津,任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的外文系”。“是外国文学教授,由于要讲圣经学,因此更多地接触圣经。圣经中的故事自然引人入胜,而它漂亮的文笔,特别是其中的箴言,更给他以深刻印象,也引起他的兴趣。他不但选择其中片段教学生,而且在后来写日出时,在前面引用了若干段,并精密地加以编排,借以抒发他难以直接表达的思想。他说,他从小说接触过圣经,但对圣经却懂得不多。基督教的经典的确给他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有限度的。”2(P11

5、0)曹禺未成为基督徒,基督教文化对他的影响,确实很有限度。2、希腊悲剧的影响曹禺在读大学时开始对希腊悲剧发生兴趣,他的雷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构思完成的。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都有突出的命运观,在他们看来,人的悲剧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称为命运悲剧。在原野中的仇虎在仇恨与良心不安中挣扎,复仇之火使他身心扭曲,不报家仇誓不罢休,但他在复仇之后又感到良心不安,瞎婆子的招魂声更刺激得他精神错乱,最终彻底崩溃。曹禺剧作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和生存困境中挣扎着,无一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挣执着,在情感的火坑里打

6、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跌在泽沼里的赢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里。”3(P280)希腊悲剧对曹禺话剧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还更多地表现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如结构上的集中严谨以及倒叙方法等,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就用了倒叙的方法,剧情转化自然紧凑。还有原野中仇虎的复仇精神等,都明显受到了美狄亚的悲剧精神的影响。3、易卜生、奥尼尔、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作家的影响外国剧作家对曹禺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易卜生。20世纪20年代初,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这里,他开始学习外文,尝试着通过字典阅读西方优秀的小说和戏剧。一位对戏剧颇有造诣的老师赴美留

7、学时,把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留给了他,他把其中的几部代表作品读得烂熟而且还参加了学校新剧团的演出。易卜生剧作中广阔的生活天地、严谨的艺术结构、深刻的人物性格、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都深深地吸引了曹禺。曹禺从易卜生那里学会了关注妇女问题,在蘩漪和陈白露身上就有娜拉的影子。蘩漪对周朴园的背叛,陈白露对潘月亭的若即若离,经济上虽依附但人格上却保持独立,都是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表现。曹禺从易卜生那里更学会了如何安排人物与事件的复杂关系,如何制造悬念、处理高潮以及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等。有人认为,与其说曹禺是中国的易卜生,不如说曹禺是中国的奥尼尔。因为两人的情况更相似:他

8、们都学习过易卜生,都富于激情,都善于写悲剧,都喜欢表现人物的命运,都热衷于新的样式和新的技巧,也都对自己国家的戏剧事业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奥尼尔的出现使美国现代戏剧走向了成熟,而曹禺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曹禺并不喜欢奥尼尔的后期作品,但他喜欢奥尼尔的早期作品,如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等现实主义作品和琼斯皇等表现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对曹禺的话剧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雷雨中的周冲,就有天边外中的弟弟罗伯特的影子。安娜?克利斯蒂中的安娜,曾经被迫卖淫,内心复杂但又有美好的心灵,而日出中的陈白露和翠喜那种受蹂瞒的内在的痛苦心理和情绪,都与安娜相似。奥尼尔戏剧是表现派戏剧,他勇于创新,大胆运用象

9、征手法去表现人物深刻而复杂的心理,强调把人的内在情绪戏剧化。曹禺也喜欢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进行精确的描绘,用不平常的人物命运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在原野的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是直接受到了琼斯皇的影响。曹禺从希腊悲剧中汲取的主要是激情和悲剧精神。而从莎士比亚那里学到的则是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和浩瀚的想象力。莎士比亚善于写人的精神痛苦,他对人物很少作单一的或静止的描写,而是对其性格和情感作生动细致的描写,其人物大多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无论是希腊悲剧,还是莎士比亚和易卜生,都很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都要求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跌宕的戏剧情节,剧中的中心事

10、件往往都是生活中少有的,人物性格也过于强烈,戏剧结构更是力求紧凑严密。同样,曹禺在读了契诃夫的戏剧后感慨的说:“契诃夫给我打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1(P50)在读了契诃夫的三姊妹后,曹禺感慨的说“这出伟大的戏剧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戏剧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1(P51)于是曹禺的话剧创作开始从“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的戏剧”转化。在日出中便透出一点契诃夫那样的风格,

11、显示出老老实实的深刻。(二)借鉴与创新曹禺的话剧创作一起步,就以他的雷雨证明自己是一个既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对西方文化有吸收借鉴,与此同时,他的风格独特,具有一定得创新。1、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曹禺的“兴趣”,不仅在基督教艺术,也在基督教思想。1936年7月,曹禺在日出跋说:“我读老子,读佛经,读圣经,我读多少那被认为洪水猛兽的书籍。我流着眼泪,赞美着这些孤独的心灵,他们怀着悲哀驮负着人间的酸辛,为这些不肖的子孙开辟大路。但我更恨人群中一些冥顽不灵的自命为人的这一类的动物。他们偏若充耳无闻不肯听旷野里那里大的凄厉的唤声。他们闭着眼,情愿做地穴里的鼠晏鼠,避开阳光,鸵鸟似地把头插在愚蠢里。我恶毒

12、地诅咒四周的不公平,除了去掉这群腐烂的人们,我看不出眼前有多少光明。诚如旧约那热情的耶利米所呼号的:我观看地,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我感觉到大地震来临前那种烦躁不发,我眼看着要地崩山惊,肥田变为荒地,城邑要被拆毁,在这种心情下,我已经听见角声和打仗的喊声。我要写一点东西,宣泄这一腔愤懑,我要喊你们的末日到了!对这帮荒淫无耶,丢弃了太阳的人们我们要的是太阳,是春日,是充满了欢笑的好生活。虽然目前是一片混乱。于是我决定写日出。”4(P376)可以看出,这时候的曹禺仍然在寻找社会的出路:旧的必须推倒,新的是什么又不明确。被陈独秀视为穷人的宗教、而又为他所熟悉的宗教基督教思想,对他自然发生

13、了一些影响。也许可以说,在观照社会、拟定主题时,他不仅仅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某些语言,还借用了圣经中的某些思想。此外,基督教文化中,一些重要的观念、意识,也不时潜在于曹禺的作品中。如在雷雨与原野中,周朴园之罪与仇虎之罪,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在“上帝”面前,他们都是“罪人”。周朴园有“意识地”进行着忏悔,仇虎被潜意识驱使着忏悔。2、独特的悲剧观念虽然受到了古希腊悲剧观念的深刻影响,但是与古希腊的悲剧观念又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命运内涵的理解上。曹禺指出:“我念起人类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是理解的的捉弄,一种不可知

14、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在这里,曹禺把命运理解成“机遇”或“环境”,具有浓重的唯物主义因素。而古希腊悲剧作家们,却把命运理解成超现实、超自然的神秘东西。因此,曹禺的雷雨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他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曹禺的悲剧观念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到他创作日出时,就已由先前写家庭悲剧转成写社会悲剧了。在日出中,像雷雨中所流露的那种命运观念与神秘象征色彩已看不见了。3、令人震惊的悲剧强度和力度在现代戏剧中曹禺的悲剧强度和力度是罕见的,这与作者对话剧艺术精髓的领悟和

15、技巧的把握密不可分。选择某种富于生发性的时刻,截取生活中的若干横断面,从而造成集中而又强烈的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在题材处理上的重要特点,也是话剧与传统戏曲有所差别的地方。在雷雨中,戏剧还没有开场,矛盾和危机便已逐渐集聚起来,只等某种机缘的出现而使之总爆发。两年多没在家的周朴园,在戏剧剧情展开的前一天回到了周公馆;周萍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出走,这又使得多时不曾下楼的蘩漪走下楼来;在外地做佣人的侍萍不早不晚偏偏这时回来探亲,一下车又被蘩漪召到了周公馆;鲁大海也因矿上的工运风潮,找到周朴园的家中来这样,作品的几个主要人物和各种矛盾冲突便汇集到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相互之间的血缘关系被揭开

16、,伦理意识的违逆之处被点破,三十年的假面具被摘掉。这难以承受的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得四凤无地自容,冲进雷雨夜触电身亡,连及天真无邪的少年周冲也命归黄泉,周萍羞悔无颜,开枪自尽,蘩漪在毁掉了所爱与所恨之后,真的疯了,侍萍不堪命运的再次捉弄和打击,也精神失常了剧作在此形成高潮。剧情的发展和矛盾的展开是那么自然而强烈,深深地冲击着观众的情感,令人震惊,让人回味,造成强烈的悲剧效果。4、独特的表现手法原野中的人、事、景都极具诡秘的色彩,仇虎的形象和性格都是奇异的:他“头发像乱麻,硕大无比的怪脸,眉毛垂下来,眼中燃烧着仇恨的火。右腿打成了瘸跋,背凸起来仿佛藏着一个小包袱。”就是在这样一个丑陋的身躯里,隐藏

17、着一个被仇恨和残酷环境积压变形的复仇之心。不但仇虎如此,那个瞎眼焦母也让人感到既可憎又可怕,她那失去眸子的眼里,不知藏着些什么神秘的心思,敏锐的耳朵四面八方地谛听着,像是一个神秘而阴鹜的巫师。再加上舞台上不多见的人物白傻子的穿插和黑沉幽暗的场景渲染,整出剧通体透着阴森和恐怖。可见,这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作者对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的一种有意追求。5、剧中富于变化的人物形象雷雨的剧中人物性格也都是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的。蘩漪最初的性格应该是传统文化薰陶过的淑女,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但在嫁给周朴园后,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变得抑郁寡欢,心如止水。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却

18、又要弃她而去,使之重回枯井般的生活,结果终于引发了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的爆发,将爱与恨统统毁掉。周朴园是雷雨悲剧的始作俑者,他对蘩漪的态度是冷漠专横。但也不能说是漠不关心的,他为蘩漪请医生,逼蘩漪喝药,固然显示了他的家长作风,但同时也是出于对妻子的责任心。尤其是对侍萍的情感态度,三十年来他一直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每年都为“逝去”的侍萍过生日。三十年来,年年如此,没有一点真情是很难做到的。每每看到这里,读者不免对周朴园产生一丝同情,一丝恻隐,而作者也希望演员为周朴园找回一些同情心。6、不断创新的结构日出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揭露旧中国的荒淫和残暴,剖视了被压迫者的痛苦的悲惨。在跋里,曹禺叙述了

19、这部作品的结构:“在我写日出时,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我想用片段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3(P231)日出正是以陈白露为线索,带起了她周围的一组矛盾冲突,用一些零碎人生展示出一幕惊心动魄的社会悲剧。北京人和家更是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真正探索,不见电闪雷鸣,没有剑拔弩张,而是在将要闷死人的氛围里,描绘出人们将死前的挣扎与死亡的必然到来,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外,莎士比亚的诗人气质和用诗体写成的戏剧,对曹禺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所以,曹禺的话剧喜欢设计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所以,把观众激荡的情绪引导到沉思的大海之中,如雷雨的尾声安排周朴园孤寞地

20、聆听教堂的钟声和合唱声;日出的结尾设计了曙光渐渐升起,幕后传来打夯工人愈来愈高亢而洪壮的合唱声;北京人也有富于象征又耐人寻味的结尾。二、曹禺与传统戏剧曹禺在中国被看作是接受西方戏剧影响最多的戏剧家,从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等,几乎所有西方重要的戏剧家对其戏剧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曹禺借鉴外国戏剧的“接受视界”是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戏曲所形成的传统,它先在地制约着曹禺的借鉴取向及其戏剧创造。曹禺因此曾这样说过:“如果我,还有田汉、吴祖光这些人,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修养,没有深厚的中国戏曲的根基,是消化不了西方话剧这个洋玩意儿的。”5(P11)这就是说,曹

21、禺是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戏曲传统去接受西方话剧,并以民族戏曲美学去消融西方话剧而进行其戏剧创造的。戏剧冲突的浓墨重彩、紧张强烈,读来淋漓尽致、回肠荡气是形成“曹禺味”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影响与吸收曹禺自己曾说过,他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有意去借鉴或模仿谁,而是首先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这是曹禺在南开学校多年演剧(包括话剧和京剧)的深切感受,它使曹禺熟悉了舞台和观众,并且知道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1、传统戏剧故事对其以影响从创作雷雨开始,曹禺就非常强调剧作家要从观众中去学习戏剧技巧:“应该从观众的眼睛里,看出什么叫紧凑简练,什么叫震撼人心,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光彩、有音乐性、有节奏。”

22、6(P21)这就是说,正是中国观众积淀着民族心理定势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曹禺的创作。在曹禺看来,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是“他们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的场面。”中国观众需要更多戏曲艺术的熏陶,曹禺的创作也就更多地向民族戏曲借鉴。中国文学传统特别注重“故事”。章回小说是讲故事者“说书”的文学发展,戏曲则是其艺术演进。传统戏曲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故事情节的构撰,就积淀成中国观众“吃”故事、爱看“戏”的审美心理定势。曹禺了解中国观众也深谙戏曲三昧,其戏剧的故事情节也就大多弥漫着戏曲那种浓厚的传奇色彩,或者说他是以民族戏曲的传奇性去融解古希腊悲剧的神秘巧合,而创造了中国观众所喜爱的戏剧故事。2、对民

23、族戏曲艺术的吸收剧情的精心构撰中使那些不“奇”不“巧”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传奇色彩,日出中的金八如果出场,或许就像潘月亭那样世俗普通,但是作者就是不让他露面却又让他紧紧地控制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这就让人感到其神秘莫测、神力无边,写实的日出也就因此而有浪漫的传奇性。北京人中的“北京人”、王昭君中的“玉人”等形象,也都有如此审美魅力。中国观众爱看戏,尤其爱看传奇故事中的“重场戏”。所以戏曲在那些与揭示剧作主题、展示人物心灵有关的地方,总是写深写透要把“戏”写足。重点场面在曹禺的话剧创作中也极为重要,曹禺甚至是以“场面思维”去创作话剧的。雷雨创作他首先想到和写出的,就是“周萍在雷雨夜敲四凤窗子”“周朴园逼

24、繁漪喝药”“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四凤跪誓”等浓烈抓人的重场戏。日出中的“黄省三哀告”“李潘较量”“陈白露自杀”,原野中的“你先救谁”“抓手检花”“瞎子摸”虎等场面,剧作家也都写得浓墨重彩、淋漓尽致。3、戏剧形象的传统继承性曹禺话剧中女性形象尤为明显深刻。戏曲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女性,且与西方话剧正面男女形象塑造并重的审美倾向不同,中国戏曲诸如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琵琶记(高明)、长生殿(洪升)等,注重在男女形象对比冲突中突出、赞美女性。曹禺话剧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曹禺话剧大都是悲剧而其悲剧主人公又大都是女性)明显受到戏曲的影响,而戏曲对女性予以美的表现的审美原则,也深刻地影响着曹

25、禺的形象塑造(曹禺总是对比着描写秉性高洁的女性和狠琐怯弱的男人)。曹禺着意描写的女性形象有这样几种类型:传统女性,如慷方、瑞压;现代女性,如蘩漪、陈白露、金子;底层女性,如侍萍、四凤、鸣凤,而她们又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戏曲形象的继承性。慷方、瑞压等形象,分明映射着赵五娘(高明琵琶行)、娇娘(孟称舜娇红记)等温柔善良而坚韧负重的具有传统悲剧美的女性身影;侍萍、四凤和鸣凤等形象,容易使人联想到戏曲中那些遭受侮辱、欺凌而痛苦绝望的丫环的命运;蘩漪、陈白露、金子等形象具有更多的现代色彩,但是,她们那种或为了爱情敢生敢死,或奉献出女性最宝贵的东西而堕落得坦荡的性格魔力,与赵盼儿(关汉卿救风尘)、李香君(孔尚

26、任桃花扇)等形象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女性在中国封建社会受苦难最深最大,如同传统戏曲作家往往在那些“女性受难者”头上罩上美的光环,曹禺也将他的同情和热爱,献给了他笔下那些受苦受难、秉性高洁的女性。也许正是这种传统的“女性崇拜”情结,就像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曹禺有时甚至使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过于美好”。4、对“意象”和“意境”审美范畴的吸收中国戏曲是从诗、词发展而来的,因此自元明以后,“意象”和“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从诗词拓展到戏曲,成为评价戏曲创作的重要标准。受民族戏曲的熏陶,曹禺也非常强调戏剧意象和意境的创造。1984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原野,曹禺对排演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一定要把原野

27、搞出来,其它的东西可以不要,但要让观众感觉到暗无天日下的原野,它野蛮,杀气腾腾。”7(P15)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的是曹禺都极为重视中国话剧的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曹禺几部主要剧作都有那种涵盖全剧主题内涵的象征性意象,诸如“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等。它们是在全剧剧情进展中抽象出来,而又在意念、氛围上覆盖全剧的整体意象。在这个整体象征性意象的统领下,作者又创造出众多的舞台意象或者表现为人物性格意象,例如“最雷雨的性格”繁漪、“最原野的性格”仇虎,以及机器匠“北京人”、神秘恐怖的“金八”等等;或者表现为场景、道具意象,例如周公馆(雷雨)、黑森林、铁轨(原野)、棺材、耗子、鸽子(

28、北京人)、合欢被(王昭君)等等;或者表现为气候与氛围意象,例如“雷雨”前的郁热窒闷、“日出”时的夯歌浩荡、“原野”的原始神秘,以及北京人中暮鸦耻噪、号音呜咽所烘托出的孤寂苍凉,家中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等等7(P45)。(二)借鉴与创新中国戏剧从春柳社的生硬移植到左联戏剧的粗糙,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探索之路,曹禺先生的戏剧创作不仅仅在于他对其前文化的继承,还在于他的创新。中国传统戏剧对曹先生更是一大发源地,他不仅在其上继承了精华,还在其原有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艺术之泉。展现了曹禺独有的戏剧艺术。1、话剧故事的奇特巧合中国戏曲讲究的“无巧不成书”,曹禺话剧更是将其社会现实融入其中,使其具有更高的

29、艺术魅力。比如雷雨,蘩漪是周萍的继母,然而她却与这位丈夫的长子“闹过鬼”;周萍想极力摆脱与蘩漪乱伦的感情纠缠而抓住年轻美丽的女仆四凤,哪知四凤却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侍萍30年前被周家遗弃投河未死,她发誓不让女儿走自己的路,谁晓得30年后四凤又被送进周公馆并发生最让她提心吊胆的事;鲁大海是周朴园遗弃的亲生儿子,如今却是周朴园矿上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2、剧情的怪异神秘所谓“事不奇则不传”,这是曹禺戏剧的重要特点,例如原野,剧中的大地是沉郁的,森林是诡秘的,天上的黑云和地上的巨树,处处都盘据着生命的恐惧;孤零零地坐落在原野上的焦家更是弥漫着鬼气。已死的焦阎王的半身像满脸杀气地悬挂在屋中央,昏暗

30、的蜡烛光中黑香案上那三头六臂的菩萨狰狞恐怖,焦母不时敲响的木鱼声、铜馨声阴沉沉地令人毛骨惊然。就是在这里,身材高大、筋崩暴突、凶狠机诈的仇虎,峻削严厉、多疑暴庚、“没有眼比有眼的还尖”的焦母,泼辣妖冶、风骚野性”、“明亮亮的黑眼睛里面蓄满魅力和强悍”的金子,这些怪异的性格在这片诡秘的原野上,就仇、焦两家的恩怨亲仇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令人兴致盎然。3、曹禺式的“穿插法”曹禺将带有民族传统的“穿插”进一步创新,使其戏剧更具有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实结合,冷热相剂。曹禺对戏曲以“大场”“小场”和过场”“前台”和“后台”等不同安排去处理剧情虚实的艺术。以“幕”结构剧情的话剧自然不能像戏曲

31、那样以“场”去虚实冲突,但是,戏曲所强调的大场深入展开矛盾冲突“有话则长”,小场介绍剧情为大场铺垫“无话则短”,在曹禺话剧中是鲜明地体现出来的。凡是关涉到内涵的揭示和性格刻画的地方就泼墨渲染,如上述“重场戏”;反之,则简洁利落。胆剑篇第五幕写战歌声中越军征战吴国及其大胜而归,更是简洁到带有戏曲虚拟的韵味。如此“冷热相剂”,就能将现实中潜藏着的、隐约的矛盾(“戏”)突出来,并使其鲜明化。二是曲折变化,布局严密。这里有西方戏剧、尤其是佳构剧的影响,但是,曹禺还牢记着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曹禺话剧总是以“动作”和“悬念”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兴趣,并运用冲突推动剧情的进展以造成

32、跌宕起伏的情势,在冲突的回旋中又萌发出新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或读者对剧情的进展始终保持着紧张的“期待”。4、真实而有新意剧情考虑到中国观众长期受戏曲熏陶的欣赏习惯,曹禺在剧情发展的关键处适当地“重复叙述”(“重描”),例如雷雨中为着藤箩架走电就前后“重描”四遍,王昭君中某些意念也多次“重描”。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强调“编戏有如缝衣”须“针线紧密”:“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承后者便于埋伏”,曹禺对此是心领神会的。民族戏曲强调剧情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同时又强调传奇性和戏剧性之“真”“新”和“情”。具有浓郁传奇性、戏剧性,同时在新颖的剧情构撰中体现出现实的真实性。因而情节曲折变幻

33、但又不是情节戏,蕴含着深沉的生活底蕴和哲理内涵。5、富有民族内涵的人物形象其形象不仅是中国观众熟悉的,还具有丰富民族内涵。例如白傻子(原野)、苦伶仃(王昭君)等丑角形象,曹禺话剧中的丑角或诙谐幽默、刚正不阿,在装疯卖傻中揭示出现实的真谛,在外表的“丑”中体现出心灵的“美”(如苦伶仃),或憨厚单纯,以白痴的简单思维衬托出复杂矛盾的真相(如白傻子);鲁贵(雷雨)、福升(日出)等人物,也是从戏曲中那些狡猾凶恶、馅媚逢迎的奴仆形象衍加以创新而来。6、带有情感的意象仇虎在曹禺的意念中是个“原野的人”,他就像这片“原野”,是个“充满强烈的生命力的汉子:头发像乱麻,高大的身材,眉毛垂下来,眼烧着仇恨的火。右

34、腿被打得有些瘸,筋肉暴突,腿是两根铁柱。身上一件密结纽绊的蓝布褂,被有刺的铁丝戳些个窟窿,破烂处露出毛茸茸的前胸。因此,仇虎初次出场,剧作展开的就是一片“原野”意象的世界: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泥土散着香,禾根在土里暗暗滋长。巨树在黄昏里伸出乱发似的枝条,秋蝉在上面有声无力地振动着翅翼。巨树有庞大的躯干,爬满年老而龟裂的木纹,矗立在莽莽苍苍的原野中。它象征着严肃、险恶、反抗与忧郁,仿佛是那被禁桔的普罗米修斯,羁绊在石岩上。在天上,怪相的黑云密匝匝遮满了天,化成各色狰狞可怖的形状,层层低压着地面。远处天际外逐渐裂成一张血湖似的破口,张着嘴,泼出幽暗的褚红,像噩梦,在乱峰怪石一般的黑云里,点

35、染成万千诡异艳丽的色彩。仇虎一手叉腰,背倚巨树,望着天际的颜色,喘着气原野与仇虎、仇虎与原野就是如此交融在一起,而升华为一幅作者的主体情思与客体物象相契合的独特意象。在这里,原野就是仇虎而仇虎就是原野。他的丑陋、凶狠、野性、狡恶,与那片充满着“原始的残酷”、盘踞着“生命的恐惧”的原野浑然一体,从而以高度具象的感性形式直接通向高度抽象的审美情感。三、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曹禺的出现对中国话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雷雨和日出,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一)独特的思想道德价

36、值曹禺从道德的角度提出问题,立足于对家庭和人的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的剖析,对社会进行伦理批判,通过道德抗议来进行社会抗议。雷雨用令人震颤的闪电撕破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烛见了中国旧家庭的罪恶;日出则以日出前的漫天红光反衬出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3(P457)的罪恶社会的黑暗冷酷,揭示出对人的精神追求扼杀的不公道与非人性;原野则通过一个大地之子的悲剧现象在“心狱”中的搏击,展示出被压迫者在善与恶道德观念交战中的痛苦磨难;北京人描写的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比经济衰落更为深刻的道德伦理精神支柱的最后坍塌。贯穿在曹禺一系列剧作中的,是通过伦理批判与道德抗议而奏出

37、的“摧毁黑暗社会,让人成为人”这一高昂的音调。雷雨从道德角度揭露了融化在封建道德观念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专横、冷酷、伪善的灵魂;日出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但不是浮面地描写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或肉体摧残,而是深入到人的深广的精神世界,深刻描写了冷酷残忍的“人之道”对人的精神的戕害和灵魂的扭曲;原野的复仇主题则蕴涵着正义的复仇者内心中新旧道德观念搏斗撞击以及最终被无形而又沉重的精神桎梏扼杀的悲剧;北京人着力描写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破产的同时,又反映出对善良灵魂的吞噬。可见,在批判中追求,在破坏中重建,这是曹禺剧作主题的格调。(二)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曹禺以悲剧艺术的杰出成就对我国悲剧文学

38、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悲剧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人们的思想处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之中,争取生存解放的战斗心理成为社会的普遍的心理。曹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开始自己的艺术探求。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曹禺作品的取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悲剧主题。曹禺在雷雨、日出、原野等剧本中大声呼喊:“摧毁这黑暗的社会吧,让人成为人!”这是我们在曹禺剧作中听到的主旋律。曹禺剧作中,人物都具有强烈自觉的个性意志,描写由个人自觉意志而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冲突,人物在意志酝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内心冲突,在执行意志时和别人的自觉意志发生的外部冲突,并把性

39、格刻画和意志冲突的展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雷雨中几乎没有单独孤立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细腻复杂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而在日出中,情节冲突逐渐减弱,内在的紧张性却逐渐加强,到原野,作者的笔触直接伸入人物内心,全力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并且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把内心活动具象化、感知化。曹禺剧作的悲剧人物是小人物的悲剧,是灰色人物的悲剧。作家笔下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丰富性格和复杂心理。作家总是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多层次,有意识地着力挖掘其性格不完全一致的情感和心智矛盾的侧面,把明显与隐晦、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交错糅合,使人物性格立体

40、化。繁漪性格的复杂性,为历来的评论家所称道。在刻画她的性格时,作家审美创造的视角凝聚在时代精神所引发人物心灵世界的强烈骚动上。在五四精神的启悟下,繁漪热烈渴望个性自由与解放,确是“心比天高”,但当她试图冲破封建牢笼,同周朴园前妻之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在她的潜意识深层却又不时窜出传统观念的幽灵,使她不自觉地为突如其来的犯罪感所困扰,而当周萍要“悔改以前的罪恶”同她断绝那种不正常的关系时,繁漪又死死抓住周萍不放,一次次疯狂地去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妒恨与阴鸷。(三)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曹禺戏剧奠定了话剧这一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的地位,标志着这一文学样式的成熟。人物形象塑造

41、的系列化、模式化及独特性。在曹禺的都市人物系列中,通过不同的形象呈现为两种女性命运的模式:一种是穷人家的女孩儿,另一种是沦落风尘的翠喜和小东西。然而,从繁漪、陈白露到愫方形象的塑造是曹禺剧作所揭示的中国都市女性命运的另一种模式,侧重于对她们感情层面的合理但却遭到扭曲的追求,失望以至绝望却仍未放弃的抗争,青春和美终于在无望的追求和变态的抗争中沦落陨灭的悲剧思考。雷雨和北京人中,曹禺塑造的两个封建家庭的大少爷周萍与曾文清的和而不同。愫方的善良哀静与曾思懿的阴险刁悍,在对立中撞出性格的火花,烛照心灵的隐秘。愫方反抗封建压迫的独特方式:既不是同封建势力针锋相对地冲突,也不一味消极忍受,而是以顽强的生活

42、意志去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内向、迂回然而却是韧性的反抗方式,曹禺在统一中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繁漪对周萍的态度从第一幕的外松内紧,旁敲侧击,明察暗调,到第二幕行动和语言所带出的明显威胁性:“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到第三幕,她的报仇已见之于行动:在鲁家墙外反扣窗户,激化了整部戏剧的矛盾冲突;到第四幕,向周萍最后恳求无效时,她陷入了半疯狂的精神状态,不顾一切地摧毁了周公馆,摧毁了她自己连同她所追求的。人物的性格有了这样的发展、运动,不仅真实丰满、曲折有致,也更加令人信服而富有生命力。戏剧结构。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既有鲜明、自觉的结构意识,又创造

43、了多种成功的结构范式的剧作家。雷雨锁闭式结构;日出人像展览式或群像式结构;原野虽把它归入开放式,它是以仇虎的复仇为中心事件,顺序展开的,但又不断出现幻象和回忆的场面,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吸收了现代派戏剧结构的某些手法,显然又不是单一的开放式,成为一种类似中西合璧的结构方式。北京人很难用一种固定的结构类型加以概括,写的是日常生活,事件不集中,同日出相近,但又有一个中心线索(争夺棺材)贯穿其中,既像是人像展览,又像是开放式。语言的运用。其一,语言的个性化。如日出中的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同属大丰银行,但一个是大人物,颐指气使,动辄发号施令;一个是中层职员,对上是卑躬屈膝,对下冷酷凶狠,骄横

44、无比;一个是失业的下层录事,见人就诉说自己的困境与屈辱,希望得到上司的怜悯。他反反复复说的是一个月的“十块二毛五”。他絮絮叨叨,可怜巴巴,悲悲切切,后来则哭天抢地,捶胸顿足!李石清,当他还是秘书时,他满口是“不敢”、“失陪”,一旦贵为“襄礼”,立刻把潘经理改为月亭,把不敢改成少陪了!只消三言两语,各自龌龊的灵魂便毫发毕露。其二,语言的含蓄。原野中金子揭露焦家对仇家的迫害,焦氏万分惊恐,竭力抵赖,她颤栗地说:“可是,这并不是大星做的,这是阎王,阎王阎王的坏朋友,造出来的谣谣言。不,不是真的。”她首先要洗清的是大星,惟恐仇虎把大星当做复仇的对象,要保住大星就要抛出阎王,反正阎王已死。但转念一想,也

45、不妥,阎王欠下的血债,难道不要父债子还吗?于是她改口把责任推到“坏朋友”身上,但毕竟洗刷不干净,这才干脆说是“坏朋友造的谣言”,这好像与焦家全无瓜葛,她自己也仿佛相信了这一切,从支支吾吾到语气肯定。其三,富有诗意的语言。雷雨第三幕周冲对四凤诉说天真幻想的一段台词悦耳动听,曹禺运用排比、复沓手法构成了:“有时我就忘了现在,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并且忘了我自己”,“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正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幻,没有不平等没有”。繁漪对周萍的大段哭诉,四凤在雨中奔跑的一段台词,陈白露对方达生谈自己职业名誉的语言,李石清的几次自言自语,黄省三的控诉,仇虎杀人后的台词,愫

46、方向瑞贞的倾诉等均是成功的表现,准确逼真的语气。结语中国话剧经过二十多年的披荆斩棘,左冲右突,西方话剧艺术越来越大的影响,时代向话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其他艺术样式对话剧的渗透,民族传统艺术精神的潜在呼唤内外交叉,多向互补,耦合成一股强劲的历史潮流,呼唤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大师的出现。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期待中,曹禺作为大师级话剧艺术家走上了剧坛,为中国话剧的成熟,矗立起一块高大的纪念碑。他实现了对前人经验和教训的继承与超越的综合,完成了中国话剧艺术由幼稚向成熟的伟大历史转折。参考文献1黄会林.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2田本相.曹禺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

47、93.3曹禺.曹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4曹禺.日出?跋M.沐定胜编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转引自田本相.曹禺的意义J.戏剧文学,1997(6).6曹禺.切忌“浅尝辄止”J.戏剧报,1959(5).7转引自张奇虹.原野“二度创作”谈J.戏文,1986(6).致谢师恩如山似海,博大深沉。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魏教授。从选题的确定,论文的写作、修改到最后定稿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特别是他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未为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情鼓励。他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着我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他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此外,我还要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并且奋斗四年的大学同学们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能够顺利完成论文,是因为一路上有你、有你们。另外,我也要向长江师范学院的领导和系领导及众多帮助我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