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855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姓名:丁中旭院系:行知学院班级:08文秘1指导老师:王雪摘要:“京味”文学是我国文学中极其宝贵的一部分,而老舍是“京味”文学的开创者,其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京味”。本文试图以解释何谓京味文学为切入点,从老舍作品中的民俗风情、市民文化以及 “京味”语言这三点来解释老舍“京味”作品的重要组成因素,最后探讨老舍的北平生活经历与其创作的关系,点明老舍之所以能成为“京味”文学集大成者的原因。关键词:京味文学;京味语言;市民文化;风俗习惯;老舍是当之无愧的京味文学的开山始祖,他的创作奠定了京味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影响了现当代文学的格局。老舍的“京味儿”文学作为一种文学

2、风格,构成其“京味”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有语言运用、民俗风情、市民文化等。所谓“京味”,虽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应有一个俗成的表现范围,即以北京普通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为表现对象,并与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等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京华市民社会的文化氛围。老舍的作品即以此内容为表现范围,具有浓重的北京文化特色。研究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应了解何为京味文学、老舍的京味文学创作与其生活经历的关系,其次应着眼于作品中的北京民俗风情、北京市民文化、京味语言等,最后进行总结。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对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予以宏观的解释和微观的分析。一、 老舍与“京味”文学

3、( 一) 何为京味?何为“京味”作品要理解京味文学,首先要了解何为“京味”。从字面意义上看,“京味”即指北京地域风味,但是其内涵绝不仅止于此。许自强在论“京味小说派”与老舍中说“京味”是指“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的北京味,并指出它应包括三种因素:“乡土味”、“传统味”和“市井味”。具体来说,应该是“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品格、气质”三者互相渗透,融会一气,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和精神面貌。1综合各家看法,刘颖楠和徐自强在 京味小说八家 后记里提出,只有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

4、“京味”作品。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这是最起码的“京味”作品的衡量标准;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2王一川在京味文学第三代中指出京味文学的特质是指“定位于故都北京、定时于它的现代衰颓时段、借助具体的北京人情风俗、通过回撇方式去体验到的一种地缘文化景观”3这里的特质其实已经包含了京味文学五要素:地、事、风、话、性。“第一,地,是指京味文学总是要再现故都北京城特有的地点景观;第二,事,是指京味文学总是要讲述发生在故都北京城的事件;第三,风,是指京味文学要描绘故都北京城的风俗民情;第四

5、,话,是指京味文学总是要讲故都北京特有的语言;第五,性,是指京味文学要刻画生长在故都北京的人们的性格特征。”4京味文学处处都围绕北京城展开描写,可以说作品描写的事件总是在北京这个城市发生的北京事,作品用地道的北京语言,展现一幅幅北京市民的世俗生活画卷,表现出北京特有的风俗习惯,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北京人形象,上到王公贵族,下到世俗平民,无不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丰富而细腻地展现出北京人的心理态势。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便很好地体现了京味文学的五要素与五大特征。由此可见,所谓京味文学,是指以反映和表现北京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个北京地域文学中的流派,其内容充满着浓郁的北京的风俗人情、道德习俗,老舍

6、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家。(二)、老舍的生平和“京味”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与北京城是一个人与一座城、与一种文化的关系。老舍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京味”文学作品,与老舍的北平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舍出生在北平一个下等旗人家庭,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读书,教书做事,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由于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在他四十一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老北京的人、事、景物成为老舍作品最主要的表现对象。他不止一次地谈到:“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声音,我全都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艳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

7、手,就摸上条活活泼泼的鱼儿来。”5 而老舍出身贫寒的背景,也使得老舍能将目光投向广大的普通市民阶层,将市民的平凡生活放入到北京这个真实的大背景中加以展现,表达出对北京文化的一种思考。舒乙曾对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城”作过细致考证,他认为:老舍作品中所描写的北京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核对和验证。老舍把真实地名写进作品里的,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四十多处。这些地方均分布在北京的西北角。这是老舍童年少年的生活地点。是老舍父亲所属的正红旗的驻地。6 这些真实的地理环境,与作品中的人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心理的、生理的与哲理的解析”。老舍熟悉得胜门内外、积水潭、砖塔胡同、西安门大街、

8、西四、南北长街、旧鼓楼大街等地方。这些地方日后成了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人物活动的主要地理背景。例如离婚中的老李,他就住在离衙门不远的旧帝都的西四砖塔胡同,从而体会到“北平没在天上”,“是地狱的阴火,沙沙的,烧着活鬼”。古老壮观的平则门(阜成门) 外的护城河,则成为四世同堂中祁天佑遭受日本人欺辱后,苦闷思索以致愤然舍命洗耻之地。正红旗下中的同仁堂老药铺、便宜坊、柳泉水居的气派,白云观、西庙庙会的热闹等都渲染了北京独有的古都之风。 “老舍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作品要么有特定的背景,有具体的地点、社会、家庭、职业、时间,他反对有那么一回、某地某人式的写法”,认为

9、“那像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近代小说不应如此”。 7 由于老舍的创作严格遵循了这一主张,因而大大地提高了老舍作品“京味儿”的“浓”度和“醇”度。虽然在解放前从事创作的二十多个年头,他在伦敦、济南、青岛、重庆、纽约不断迁徙,但这不仅没有抹去他对北平的记忆,反而在内心中加深了他于北平的联系。老舍说:“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景,因为我闭上眼想起的北京是要比睁开眼看见的地方更亲切,更真实,更有感情的”。 8在老舍心目中,北京“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的”。 9 二、 构成老舍作品“京味“的因

10、素构成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主要有民俗风情、市民文化和京味语言。老舍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因素的身影,它们为读者清楚地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北京城,使其作品演绎着一个个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一)、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滋养了有北京特色的民俗风情。任何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都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演变成传统,北京城亦是如此。就“ 京味” 的民俗风情来说,北京是五代帝都,历史悠久,是民族政治文化的中心, 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形形色色在这里体现得最清楚、最集中。老舍笔下描绘了多种多样的老北京民俗风情,囊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

11、层,可以说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以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生动地出现在他的笔端。老舍笔下的民俗风情不仅构成“ 京味”的粗线条的文化背景依托,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民俗风情的浩瀚画卷。从家喻户晓的名剧茶馆演出的场景中,我们听到了茶客们的高谈阔论,茶房的高声吐喝,后台厨房传来的炒勺敲打声,时而又穿插着老北京特有的口卖声我们看到了满台奔跑着端茶倒水、送烂肉面的跑堂儿,坐着喝茶的主儿,旗人装束的打扮长袍马褂服饰鲜艳,腰间挂满了零碎儿玉石坠儿、鼻烟壶、小梳子,头上高悬鸟笼子其间混杂着衣裳槛褛的乞讨者洋洋大观的场面,令人目不暇接。就算是那些并未亲眼目睹过茶馆生活的当代北京人,在观看

12、了这别具风格的老北京风情展示之后,也会脱口而出这就是老北京的茶馆文化。因为这种种形象、打扮、作派、礼仪、恐怕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任何时代都找不到,除了北京,别无他处。四世同堂中多处写到了老北京的一些传统习俗。例如,过“八月节”的讲究。在老北京,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中秋要放三天假,学生也不上课,街上果摊、泥兔摊、点心铺子、香蜡铺随处可见。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一种纸上绘制的神像)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等贡品祭月,贡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分好的月饼则谓之“团圆饼”。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认为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进一步把玉兔拟人化、神化。老舍在作品中这

13、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有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绘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再如,老北京在端午节要吃五毒饼。五毒饼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传说吃五毒饼是为了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表达人们灭虫免灾的美好愿望。还有放河(荷)灯超度亡灵的习俗。作品中有祁老爷子在河边放河灯超度亡灵的情节,真实再现了老北京这一风俗。老北京的荷花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蜡烛做成,有时也用西瓜和南瓜。当时北京在过中元节时,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泡子河、东直门外的二闸、御河、护城河等地,到处是一片烛光。老

14、舍是满族人, 苦出身, 自小生活在满族正红旗聚居的地方, 他笔下的民情习俗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例如正红旗下中, 老舍对旗人“ 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 诸如送灶过年、敬神拜佛、生孩子洗三、作满月, 以至养花、踏鸟、放鸽子, 饮食、行事、穿着打扮等, 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 维妙维肖。正红旗中写到过年送灶,规矩颇多:定更之前要祭灶王,到了酉时左右,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鞭炮,象征着把灶王请到院中来,燃气高香与柏芝,然后灶王急切地吃点关东糖便飞上了天。到了春节,便要摆上五碗蜜饯、五碗红月饼和一堂干鲜果品,敬拜财神、灶王和松子之神张仙。作品中的“姑母”“讲究”吃喝穿,春夏之交,要买些用小

15、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该穿亮纱就万不穿实地纱,该戴翡翠就绝不戴金的,宁愿服装首饰循环入铺,也不能忽视了打扮。这些都写出了旗人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老舍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北京人亲友往来的习俗、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等等,写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这些风俗描写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们有的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骆驼祥子中,对于刘四爷庆寿的描写。刘四爷“看着女客们携来的小孩子们,他又羡慕,又嫉妒”勾起“断子绝孙”的心病,正是在摆寿宴、送寿礼的礼仪中, 勾起了刘四爷的怒火“三个海碗的席吃着,就出一毛钱的人情? 这简直是拿老爷子当冤大脑袋不用说,大家连亲带友,全想白吃他一口”,他感到吃亏,急于做

16、点什么平衡自己心理。这才引发了刘四爷与虎妞的争吵,导致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情节急转直下。而有的风俗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如茶馆中对松二爷不断请安的描写。老舍笔下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现的是一个老北京的现实社会,老舍之于北京的意义,就如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意义一样重要。老舍并未把北京民俗、北京文化仅仅当成是一个写作外部的素材,并未把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单纯看做其诸多作品的构成结构,而是用其对北京的关怀,将自己的用心融入进北京人生活中,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去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去领略北京的民俗文化,加工改造后,用手中的笔把北京的一切化为一幅长长的工笔画卷,其展示北京生活画面的作用正如清明上河图展示清明时

17、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的生活场景一样。老舍笔下的一情一景,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深层的文化意蕴,这正是老舍深受的文化功底的体现。(二)、市民文化深厚的市民文化是老舍“京味”小说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反映其作品的平民性特质。首先,北京这个几朝古都,经历了历史变迁的风风雨雨,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尤其独特的个性;而自“天子”至底层平民,市民地位三六九等,其中老舍最熟悉的是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正是市民的世俗生活,因此其作品尽力向平民化靠拢。首先,人物塑造方面。老舍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有声有色地留在读者和观众心中的人物至少有100多人。像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

18、、康顺子、大小刘麻子、大小唐铁嘴、庞太监(茶馆)、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方珍珠)、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夫妇(龙须沟)、高永义、高秀才、于铁子(神拳)、齐母(女店员)等等,这些都是性格鲜明的北京社会各个阶层的京味儿十足的各色人等。骆驼祥子是最能体现老舍创作平民化的一部作品,塑造了“祥子“这个典型的老北京平民形象,他有自己的家庭、儿女、志愿,祥子买车三起三落就是为了有一辆自己的车。其次,老舍笔下的平民有着圆滑的乐观。北平人即使对现实生活不满,也不会直接发泄,而是以“笑”代“愤”,这同时也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正因此,老舍才说: “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

19、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老舍的幽默是“一半笑一半恨地去看世界”,他用这种写作方式,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个乐观的北京底层市民,使人为人物的辛酸落泪的同时又忍俊不禁,继而掩卷陷入深思。再次,虽然老舍笔下的人物多为平民,但是老舍抓住了北京城平民不同于其他地方平民的独有特点。北京是京城,北京市民常年生活在天子脚下,浸染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久而久之,养成了独特的“京味”习惯。老舍用“官样”一词精确而生动地概括北京市民独有的文化蕴含。身份为民,自己却要有“官样”的生活,一心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体面、排场;即使生活十分艰难,也固守着养老扶幼的老“规矩”和礼仪;性格温厚、

20、谦和,生活却懒散,甚至苟安于现状。“官样”的生活态度,使得北京市民认为自己应该是含蓄的,端庄的,典雅的,沉稳的,很有风度的,他们也尽力这样子去做。四世同堂里的一个细节就能清晰地体现北京市民这种心态。当祁瑞宣听闻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后,他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官样”的生活态度使得老舍笔下的人物十分重视礼仪,其作品中处处写到礼仪, “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重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要送礼;张大哥的儿子

21、从狱里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要送礼;这已经超出了习俗的范畴,成了北京人一种“市民文化”。遇到婚丧嫁娶, 生日开张, 更是强调不能忘记礼仪。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 即使在快要成亡国奴的当口, 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要怎么过:“别管天下怎么乱, 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 离婚中的张大哥,在儿了被抓走后,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茶馆里松二爷一出场就请安、让茶,至第二幕, 他落魄到连饭都吃不上了, 可还没忘了请安, 并且是一连串的请安, 这便是表现老北京人, 特别是旗人十分讲究有时达到繁琐程度的“ 礼仪”。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牵动了他的

22、全部复杂感情: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和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10 (三)、京味语言老舍作品的语言文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这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大大加速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开始确立,这给老舍”京味“文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大背景,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为老舍作品中语言风格确立了发展方向。创作群体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

23、西方文学形式竞相模仿,使得许多作家使用的白话脱离民众,背离了新文化运动启蒙民众的初衷。话语的错位使新文学与民众失去了沟通的可能,老舍意识到这一点,故而有意识的对通俗文学进行探索。对待通俗文艺,老舍主张一方面不能” 全盘用民间固有的东西, ” ; 另一方面, 也不应该因为固守偏失而拒绝对民间文化、通俗文艺进行了解和借鉴。将通俗性何文学性相结合的主张使得老舍创作时注意吸收、借鉴北京通俗市民语言,进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老舍在北京多年的生活经历加上北京通俗市民文艺对他的影响,使其作品具有浓重的北京口语色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京味儿语言和风格通俗、幽默、俏皮中透着典雅、精辟、深刻,并充满浓厚

24、的民族色彩和情调。北京口语在老舍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例如茶馆中,运用了大量的儿化词和叠音词。茶馆中的儿化词共有100余处,诸如:哥们儿、早班儿、事儿、全村儿、狠劲儿、煤球儿、味儿、照顾主儿、人缘儿、烟泡儿、官厅儿、两半儿、叫座儿、铜子儿、小辫儿、白面儿、干活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三轮儿、话儿、词儿、洋玩意儿、调魂儿等等,比比皆是。儿化词的使用使人身临北方语言的语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茶馆中出现的叠音词有近五十处,如:管教管教、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说说理、照顾照顾、活动活动、硬硬朗朗、外边蹓蹓、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等。这些词把老北京人的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

25、得淋漓尽致。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巧妙地刻画出了小人物那副奸猾的嘴脸。“可怜可怜”“帮帮忙”“说说理”“照顾照顾”等叠音词,加强了下层市民为了得到同情和帮助而低声下气地哀求的语气,表现出他们的无奈。再如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简约的北京口语句式,多以短语为主。1、日本人要卢沟桥的狮子?笑话!他们要北平,要天津,要华北,要整个中国!2、老三你说对了!你是要走!我既走不开,就认了命!你走!我在这儿焚书,挂白旗,当亡国奴! 另外还有大量的北京口语中的惯用语、歇后语以及俗语。1、惯用语:我可也不能给冠所长丢了钱,放下秃尾巴鹰啊!“放下秃尾巴鹰”指放出 去收不回来,

26、多用于放债。2、歇后语:(1)、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2)、你又不是裹脚的小妞儿,怕走大了脚?3、俗语:他妈的,用共和面弄坏了我的肚子,又给我点药,打一巴掌揉三揉,缺他妈的德。普通市民口语是老舍文学语言的主要来源,老舍用文学手法大量加工运用了北京市民通俗、浅显的口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努力去找现成的活字。在活字中求变化, 求生动” , “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11 写出白话的“京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离婚中马老太太对老李一家叮嘱的那段话, 一大篇都是家常话语, 絮絮不止, 虽琐碎却很有

27、层次, 且口吻毕肖, 情态活现, 极富生活情趣,读来一点也不会感到罗嗦冗长。老舍用现代文化意识的眼光确立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完美形象。用京味儿语言写尽人间百态,整个一部骆驼祥子、一部茶馆,都可以作为现当代汉语的文学语言范本。老舍曾经在我的“话”一文中,追溯了自己从英国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得到的启发:“以英文和拉丁或法文比较,才知道英文的简单正是语言的进步,而不是退化;那么华语和英语的比较,华语的惊人的简单,也正是它的极大的进步。以至我读了些英文文艺名著之后,就更明白了文艺风格的劲美,正是仗着简单自然的文字来支持,而不必花枝招展,华丽辉煌。”于是老舍在创作中“脱去了华艳的衣衫,而露出了文字的裸体美

28、来。”他说:“我的笔也逐渐的、日深一日的,去沾那活的、自然的、北平话的血汁,不想借用别人的文法来装饰自己了。”老舍发现了中国话、北京话所具有的“简劲”的优点:“中国语言恰恰天然的不会把句子拉长”,而这种简短有力的口语,即“最普遍常用的,绝难借用外国文法的”民间口语,也恰恰是最适合于表现人类普遍的内心感情,特别是用作戏剧对话的。老舍举了个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媳妇哭婆婆,或许用点修辞;当好哭自己的儿女的时候,她只叫一两声我的肉,而昏倒了!”“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工友,在他痛苦的时节,是同样的只会叫妈的。”12三、结语老舍开创的“京味“文学,为中国文学界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文学发展具有重要

29、的意义,其小说充满了浓重的“京味”特色,这种特色是北京这座城市赋予他的; 同时也正是因为老舍的小说,“京味”才得以发扬光大,北京才得以更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参考文献(1)许自强 论“京味小说派”与老舍A 崔恩卿 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年鉴C 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2)刘颖楠,徐自强京味小说八家后记A 京味小说八家C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3)、(4)王一川. 京味文学第三代(5) 老舍三年写作自述J抗战文艺,1941,(7)(6) 舒乙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J文史哲,1982:(4) (7)胡絮青, 舒乙散记老舍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82,87,223,78.(8)老舍我热爱新北京A见:老舍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9)老舍想北平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1981(10) 葛翠琳. 魂系何处老舍的悲剧J . 北京文学,1994 , (8) .(11)曹禺. 老舍的话剧艺术序A . 克莹,李颖. 老舍的话剧艺术M . 北京:文化艺术品出版社,1982.(12)老舍. 谈戏剧语言A . 吴怀斌,曾广灿. 老舍研究资料M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