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881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摘要校院所组别: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美术组论文名称:以牧溪六柿图探论创作意境表现之追求指导教授:孙家勤 博士研究生:陈启豪 宋代牧溪为当时禅僧无准和尚之弟子,其所绘作品深受禅学思想 的 影 响,而 画 中 透 露 出 无 限 的 禅 机。在 牧 溪 的 众 多 作 品 中,以 六柿图最为后人所赞赏,并被世人公认为禅画中经典之作。牧溪以简逸之笔法及分明的墨色表现出柿子的前后空间层次,画幅中只绘出六个柿子其余空无一物,留下一遍遥而无际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表现使得画中的白并不显得空,而留白处却让观者存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本文所以选择宋代牧溪六柿图作为研究对象,乃因笔者素喜笔墨清新、意境超逸之作,

2、且个人平素即好以空灵意境为创作主轴,故以此为题,希望藉由牧溪六柿图中造形、构图、笔墨、空间的研究,以了解禅宗美学对於牧溪六柿图的影响,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邃之意,而进一步探讨禅宗对於中国水墨之影 、 、响,以厘清禅空灵水墨等诸元素间之关联性,并作为个人水墨创作之参考。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牧溪六柿图中所透露出的内涵及意境,以及禅宗对於中国水墨之影响,故有关牧溪的生平事迹,仅与研究内容相关者概述之,余则不予赘述。关键辞:禅、空灵、水墨 AbstractSchool: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Thesis: Aspira

3、tion for Artistic Conception in Discussion of Mu Sis Liu Shih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Advisor: Professor Sun Jia-chingResearcher: Chen Chih-hao Mu Si was a disciple of Monk Wu Jhun in Song Dynasty. Heavilyinfluenced by Zen thoughts Mu Sis paintings revealed profound Zen allegoricwords. Within al

4、l his painting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wasmost prais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was recognized as a classic among Zenpaintings. Mu Si presented the persimmons in perspective with simplebrushwork and distinct ink color. Nothing but six persimmons was painted theblank space did not res

5、emble emptiness but vast space for imagin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due to personal preference over simple and graceful painting of the researcher.The study analyzes the shapes composition brushwork and spatialarrangement illustrated in the painting to

6、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Zenaesthetics over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 and furthercomprehend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Persimmons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Zen over Chinese water-ink paintingand identify the relativity of “Zen” “detachment”

7、 and “water ink” forreference to personal reference on water-ink pain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conception manifested in Mu Sis Liu Shih Tu Painting of Six Persimmonsand the influence of Zen over Chinese water-ink painting. Therefore onlybackgroun

8、d of Mu Si correlated to this research was described herein.Keywords: Zen detachment water ink 目次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 研究范围2 第三节 研究方法2第二章 牧溪六柿图之研究4 第一节 牧溪生平概述4 第二节 牧溪六柿图之研究8 一、 造形9 二、 构 图 12 三、 笔 墨 15 四、 空 间 17 第 三 节 六 柿 图 与 牧 溪 其 他 画 作 之 比 较 19 一、 道 释 人 物 21 二、 山 水 22 三、 走 兽 翎 毛 23 四、 花 卉 果 蔬 23

9、第 三 章 禅 宗 与 牧 溪 六 柿 图 26 第 一 节 释 禅 26 第 二 节 禅 与 中 国 水 墨 28 第 三 节 禅 宗 美 学 30 一、 禅 宗 的 宇 宙 观 31 二、 禅 宗 的 人 生 观 32 三、 禅 宗 的 审 美 观 33 第 四 节 牧 溪 六 柿 图 之 风 格 特 色 34 一、 静 35 二、 简 36 三、 淡 37 四、 空 38第 四 章 个 人 创 作 理 念 之 分 析 40 第 一 节 我 心 41 第 二 节 直 觉 观 照 42 第 三 节 瞬 间 感 悟 43 第 四 节 无 尽 之 思 45 第 五 节 平 淡 之 真 意 47

10、第 六 节 平 常 心 是 道 49第 五 章 创 作 内 容 与 作 品 解 析 52 一、 林 间 空 笼 55 二、 笼 内 笼 外 57 三、 鸽 舍 图 一 59 四、 鸽 舍 图 二 61 五、 鸽 舍 图 三 63 六、 铁 道 旁 的 静 谧 65 七、 白 墙 67 八、 三 墙 图 69 九、 天 地 一 渚 71 十、 色 不 异 空 73第 六 章 创 作 省 思 与 展 望 76参 考 书 目 77附 图 81 图版目次作品 1 林 间 空 笼 56作品 2 笼 内 笼 外 58作品 3 鸽 舍 图 一 60作品 4 鸽 舍 图 二 62作品 5 鸽 舍 图 三 64

11、作品 6 铁 道 旁 的 静 谧 66作品 7 白 墙 68作品 8 三 墙 图 70作品 9 天 地 一 渚 72作 品 10 色 不 异 空 74作 品 10 色 不 异 空 局 部 75图 1 六柿图 牧溪 南 宋 81图 2 六柿图 牧溪 南宋 构 图 解 析 一 81图 3 六柿图 牧溪 南宋 构 图 解 析 二 81图 4 观音图 牧溪 南 宋 82图 5 罗汉图 牧溪 南 宋 82图 6 渔村夕照图 牧溪 南 宋 83图 7 平沙落雁图 牧溪 南 宋 83图 8 远浦归帆图 牧溪 南 宋 83图 9 猿图 牧溪 南 宋 84图 10 花 果 翎 毛 写 生 长 卷 牧 溪 南 宋

12、 85图 11 写 生 卷 沈 周 明 8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并 非 空 无 一 物,它 代 表 著 山 中 缥 缈 的 烟 岚, 中国绘画中的 白也代表著山中潺潺的流水;它代表著具象实体,亦代表著抽象的思维。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非作者刻意浪费纸张空间,而是对於中 、国 哲 学 中 空 无 二 义 的 深 刻 体 会。道 家 的 无 与 佛 家 的 空 影响著中国人的思维,也渗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它不仅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影响著中国人在艺术上的表现。 宋代禅宗兴盛,禅学流行,而宋代禅宗教义,普遍流行著南宗慧能以直指本心为鹄的,行事讲求简明与脱俗,不落於

13、形,不落文字的禅学思想,这样的禅学思想影响著当时的绘画艺术表现。宋代牧溪为当时禅僧无准和尚之弟子,其所绘作品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 , 在 画 中 透 露 出 无 限 的 禅 机 。 在 牧 溪 的 众 多 作 品 中 , 以 六 柿 图 最为后人所赞赏,并被世人公认为禅画中经典之作。牧溪以简逸之笔法及分明的墨色表现出柿子的前后空间层次,画幅中只绘出六个柿子其余空无一物,留下一遍遥而无际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表现使得画中的白并不显得空,而留白处却让观者存有更大的想像空间。 本文所以选择六柿图作为研究对象,乃因笔者素喜意境清新、笔墨超逸之作,常以空灵意境为创作根源,希望藉由对此论题之研究,加深阐释并探寻

14、六柿图中所含蕴的深邃之意,使个人在创作上能有更多的获益。 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范围 关於本论文研究之命题,企图对於牧溪六柿图的外在形式表现分析,以了解六柿图中笔墨、结构、空间之表现特色,以及禅宗精神对於牧溪绘画所呈现的影响。经由对牧溪画作风格特色的了解,进而求得牧溪在六柿图中欲表达之意境与内涵,并进 、 、一 步 探 讨 禅 宗 对 於 中 国 水 墨 之 影 响 , 以 厘 清 禅 空 灵 水 墨 等诸元素间之关联性,并作为个人水墨创作之参考。 本文之研究范围在牧溪六柿图中所透露出的内涵及意境,以及禅宗对於中国水墨之影响,故有关牧溪的生平事迹,仅与研究内容相关者概述之,余则不予赘述

15、。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 一 章 绪 论 概 要 叙 述 个 人 以 牧 溪 六 柿 图 作 为 研 究 之 主题的动机与目的,并说明此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及限制。 , 第 二 章 牧 溪 六 柿 图 之 研 究 此 章 节 笔 者 收 集 与 牧 溪 相 关的文献资料,以了解牧溪生平与世人对牧溪的评价,并以形式分析探讨六柿图中造形、构图、笔墨、空间等问题,并与牧溪其他画作比较分析,以了解六柿图之风格特色。 第三章禅宗与牧溪六柿图,对牧溪六柿图形式特色 有所了解后,更进一步探讨禅宗精神影响下六柿图所呈现的 意境。 第四章个人创作理念分析了解禅 宗精神对於六柿图的 影响,并运用六柿图中笔墨、构

16、图、空间等特色以传达笔者 2 第一章 绪论欲表现之意境。 第 五 章 创 作 内 容 与 作 品 解 析 将 分 别 就 作 品 内 容 和 创 作 时 的意念来加以说明。 , 第六章创作省思与展望 在完成所有程序后,对自己研讨的结果作一检讨与期许。 3 第二章 牧溪六柿图之研究 第二章 牧溪六柿图之研究 第一节 牧溪生平概述 在我国画史上,关於牧溪的文献既贫乏而又简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评论,又是贬胜於褒。一直到明末清初,人们对於牧溪作品的评价,相反地变成有褒无贬。而牧溪画迹遗留在国内者并不多见,反到是邻国日本收藏了大量牧溪的画作原迹,并做了详尽的研究。 关於牧溪的生平,在历代书传中有多种说

17、法,笔者从元代墨梅 、 、家吴大素所著松斋梅谱 元朝庄肃画继补遗 夏文彦著图绘宝鉴和汤垕著画鉴以及牧溪作品中之题款,略知一二,并於近代学者黎兰著牧溪绘画研究以及徐建融所编著法常禅画艺术一书综合结果如下。 牧溪不为当时画史所重,因此在我国的文献资料中有关牧溪的记载都很简略。 元 代 庄 肃 在 大 德 二 年 ( 1298) 写 的 画 继 补 遗 中 , 记 载 : 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 、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作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11 。 , 庄肃, 画继补遗 转引自吴孟夏, 中国画论卷二(安徽:安徽美术出 , 版 社 , 1995) 页 4。 4 第二章 牧溪

18、六柿图之研究 文 中 记 载 法 常,号 牧 溪,其 善 绘 龙 虎、人 物、芦 雁、枯 淡 山 水 、杂画等题材。但当时世人认为牧溪的画作仅能登入僧房道舍之中,无法受到当时文人、艺坛的重视。 元 夏 文 彦 在 至 正 二 十 五 年 ( 1368) 所 著 图 绘 宝 鉴 中 提 及 : 僧法常,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 、树石、人物,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 2 饰。但麤恶无古法,诚非雅玩。 在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对於牧溪生平的记载,内容与元代庄肃画继补遗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对於牧溪绘画亦以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评之。 元 汤 垕 於 天 历 五 年 ( 1328) 完 成

19、的 画 鉴 中 记 载 : 3 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戏,用墨粗,少古法。 在我国早期画史中,对於牧溪生平皆无详尽的描述,仅可从文中 得 知 僧 法 常,号 牧 溪。对 於 牧 溪 善 绘 的 题 材 与 特 色 概 略 描 述 ,而对於牧溪画作的评价多以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论之。 ( 元代画梅家吴大素所著的松斋梅谱 约写刊於?琳跄辏髟?1341 年 ) 卷 十 四 中 记 载 :2 夏 文 彦, 图 画 宝 鉴 卷 四,收 录 杨 家 骆 主 编, 元 人 画 学 论 著 六 如 居 士 画 谱 , , ( 台 北 : 世 界 书 局 , 1962) 页 66。3 ,转 引 自 沈 子 丞,

20、历 代 论 画 名 著 汇 编 ( 台 北:世 界 书 局,1 9 7 4 ) 汤 垕, 画 鉴 , 页 195。 5 第二章 牧溪六柿图之研究 僧法常,蜀人,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 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查草结,皆随笔点黑而成,意思简 当,不费妆缀。松竹梅兰,不具形似,荷鹭芦雁,俱有高致。一 日造语伤贾似道,广捕而避罪於越丘氏家,所作甚多,惟三友帐 为之绝品,后世变事释,圆寂於至元间。江南士大夫家今存遗迹 ,竹差少,芦雁亦多赝本。今存遗像在武林长相寺中,有云,喜 爱北山。4 在我国的文献资料中,以元代墨梅家吴大素所著松斋梅谱中 记 载 牧 溪 生 平 较 为 详 尽,并 获 中 外 学 者 一 致 认 为 最 为 可 信 5。由 松 斋梅谱中可知牧溪出生於蜀地,圆寂於至元间,至於牧溪出生於何时,在文中并无详尽记载。 明朝以后,由於牧溪画作大量的东传日本,故国内已难见到牧溪画作真迹。一些画史著录,多承袭旧说,并无新内容。直到明朝 ,大 鉴 赏 家 项 元 汴 ( 1525-1590 ) 与 清 朝 的 查 士 标 ( 1615-1698 ) 对 於牧溪的评价一改过去世人的批评,由贬转褒,极为赞赏。 项元汴於牧溪所绘花果翎毛写生长卷中跋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