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16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结)李艺《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 准考证号 姓 名 学 院 文学院 指导老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完成时间 2014年7月20日 摘 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沈从文营造了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通过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描述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2、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目 录摘 要I引 言1一、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2(一)自然景色之美2(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美31人对自然的感恩32自然对人的关怀4二、沈从文的湘西民俗风情5(一)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5(二)别具特色的婚恋方式6(三)激情澎湃的传统节日端午节6三、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7(一)湘西世界的人性美81、祖孙之间的亲情美82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美93邻里之间的人情美10(二)边城中的“守望精神”111爷爷一生的守望112翠翠的守望123作者的守望12结 论13参考文献14引 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3、州)人,苗族。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所呈现的不仅是学界对沈从文理解与认识的几度变

4、迁,也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话语、理论的基础,到认识视野、研究范式不断更迭衍变的投影。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己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对其创作方法进行辨析,到正面阐释沈从文自然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对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进行全面、整体把握,到发掘其置身于苗汉、中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从其叙事、语言、文体等层面探讨其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到关注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从其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文学理想,到其与西方文学文化观念以及具体作家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其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特性,到对其作为思想家身

5、份的新的开掘,从对其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到对其佚文遗稿的考订与校勘等等。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沈从文小说边城作为其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民俗风情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一、沈从文的湘西自然

6、世界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边城”一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中。司马长风司马长风(19201980),原名胡欣平,别名胡若谷、胡灵雨。笔名严静文、司马长风。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在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著,1980年4月3版,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上,中,下三厚册。这一评论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册第38页 这样评价边城:“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

7、代表作。”可见边城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这部小说创作于1933 年秋到1934 年春,其评说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浮,涉及作品的方方面面,不可胜数。正如同其名字所显示边城所展示的是一座站在文明边上的小城,整本小说由宛如世外桃源里的山水所构成,一页页文字浸透了山水的青绿。山光水态与人物命运相交织,是这首“长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沈从文的人格理想,可以看到他的文学世界的边界,还可以看到笼罩于其中的“大美无言”的真谛。(一)自然景色之美边城是一部中篇小说,全书篇幅不长。在7万多字中,可算作自然景物描写的大概有20多处,字数并不占很大比例,还有很多是与人的想法或者对话

8、结合而成的,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从这个概况来看,书中的景物描写在数量上远远不及以风景描写作为重要表现手段的一些现代小说。然而分析其出现的场合和特点,自然景物描写却在边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这表现在小说的重要背景介绍都是在景物描写中完成的。如小说开头的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寥寥数语,如闲话家常,将小说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活动环境涵盖其中,甚至主人公翠翠的名字,也是在景物描写中交代的,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其次

9、,书中每每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做预示。如为了描写小城和大佬二佬兄弟,先写顺着白河如果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如果为白日所映照,河底的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来去去,全部就像是浮在空气里一般。大有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神韵和意境。另外,作家在边城中通过写湘西的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之美,人物与景物相互交融。如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不息,空气中混有泥土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声,心中有些许薄薄的凄凉”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

10、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这几组景物描写,每一组都是很美的图画,都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景物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总之,各处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的同时也是对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体现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即人在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相处相得,合二为一的情景。(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美1人对自然的感恩优美的环境是大自然对茶峒人们的馈赠,其实茶峒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大自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呢?他们与大自然已经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近水人家多

11、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沙量在日光下耀眼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及其调和”春天时他们在桃花深处,夏天升起紫花布衣裤的旗帜,秋冬时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他们追随自然的脚步,随四季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情态,用不一样的方式为大自然的“美”做补充。正如老船夫说的那样:“这世界有得是你们小伙子份上的一切,好好的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想必年轻时候的老船夫也是秉持着这不辜负日头,不辜负土地的信念而勤勤恳恳的去生活的吧。茶峒的人们感恩

12、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在他们身上随处可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份天然的灵气,就像翠翠,“自然既生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将翠翠比作小动物,赞美她的灵动与乖巧。对傩送兄弟的赞美也是通过小动物实现的,说他们兄弟两个“皆结实如小公牛”。并且在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翠翠曾好几次将竹林当作她的“避难所”,一遇到不敢见的人或事,她就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可见在茶峒,人是深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的,以物的姿态融入到自然地怀抱中。2自然对人的关怀在茶峒,人的命运似乎是与自然事物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茶峒人以物的

13、姿态融入到这片土地中,把自然中的事物都视作自己的朋友。这突出体现在老船夫身上,老人家七十岁了,从二十岁起便接手这条渡船,五十年来无论晴雨都守在渡船上。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当老船夫渡船将近岸边时,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端午节,祖父让翠翠同小狗去看热闹,自己留下来守船,并且告诉翠翠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的回答却是:“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船与人是在同一个关照的层面上,当老船夫逝世的时候,随他一起在雷雨中消逝的还有那冲毁的渡船与屋后坍塌的白塔,有情的不只是人,自然界也对这位尽忠职守的老人的事实表示了最

14、大的悲痛。在茶峒,人与物是在同一个关照层面的,在人爱自然的同时,自然对人也给予了最大的关怀。在这样的自然景物描写中,沈从文所塑造的人物也是气定神足的“自然人”。翠翠正是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出自沈从文序跋集.代序,见沈从文文集,第11卷,45页,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翠翠不仅汇聚了沈从文生命理想的诸多要素,成为沈从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而且也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与沈从文自身性格命运相通的人:“他(他的性格) 同翠翠十分相似。他们都生长在湘西山水之中,都是自然的产儿,天真与浪漫,热情与幻想,构成他们生命

15、的主要外部特征。”书中对她的描写向来脍炙人口:“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写出了一个具有“自然人格”的“自然之女”,健康而柔和,充满灵性、生机和朝气。对翠翠的全部外貌描写不过是“黑黑的”、“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这是由于“青山绿水”长养她的结果。而她的可爱与美丽在于“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亦即毫无矫饰,与周围的自然相依相伴,灵魂之美与自然之美水乳交融、息息相通。“自然人格”指的是边城中的人不仅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与自然真正地互融

16、为了一体。二、沈从文的湘西民俗风情边城以特有的湘西民族风情,表明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热忱的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同时“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这是他的边城中民俗特色的风格之一。(一)深入人心的民族意识边城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大都熔铸在了民俗描写之中,小说中,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政治说教,而恰恰在这种看似轻松,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拉开了边城人生活的帷幕。边城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每个人

17、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老船夫五十年来任劳任怨,为小城的人们尽职尽责地把船渡来渡去,仿佛不能同这一份生活分开;翠翠总是在爷爷的面前撒娇,她在一天天成长着,在原本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傻傻地幻想着,期待着;水手们在每个静寂的日子里在沅水上熟练地撑着船来来回回,可他们却无法驾驶自己的命运之船,生活对他们最有意义的就是在小城里买卖船只,买卖媳妇;淳朴重义的妓女白天一边做鞋子或绣花抱肚,一边看过往的行人,消磨长日,夜里,她们接待商人或水手,切切实实地尽一个妓女应尽的义务,没有人用

18、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大方洒脱的顺顺父子三人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他们与生活抗争着,希望永远作生活的强者,可她们终究无法超越“自然”和“人事”,把握自己的命运。边城人就是这样,在每一个静寂的日子里生存着,抗争着,创造着。他们无法预料明天将发生什么,更无法把握明天,只是各自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作者对所有的故事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常沉重,包含着作者对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因为在边城,美丽与落后并存,淳朴和愚昧同在。边城人整体的意识和人们的心态在小说细腻的描写中表现的细致入微。边城人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婚丧礼仪习俗、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

19、心理习惯等民俗特色,在边城的这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特殊环境中得以表现,社会背景与矛盾被淡化了、诗化了。优美的边城风景画和迷人的边城民俗画,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物独具的风采,浑然交融。(二)别具特色的婚恋方式边城通过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苦涩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再现了边城人独特的婚恋方式,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又一民俗特色。湘西,原是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人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落后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边城中翠翠的母亲与父亲不顾世俗

20、,大胆地追求爱情,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怀了羞愧,两人终因不能容于世俗而双双殉情,留下了一段凄惨而美丽的故事。作为新一代的翠翠,她总是那么害羞,爷爷一提起这方面的事,她总是脸红,假装生气。她心中却被爱情的火煎熬着,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当傩送来过渡时,假装生气,她却不敢见他,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躲到树林子里去了。她只能一个人偷偷地幻想着,在夜里做着大胆的梦,将自己的渴望驰骋于梦中。傩送同样表现出了他性格的懦弱,他虽然敢追求翠翠,敢在夜里为翠翠唱情歌来表明自己的情意,可当哥哥天保因翠翠而死后,他心中虽然仍深爱着翠翠,可他却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羁绊,驾驭起承载他与翠翠幸福的船,他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而

21、下江去了。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追溯两代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即边城原始的、保守的婚恋习俗,其直接原因是人物本身的思想弱点。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边城这样独特的社会背景中,无论是像翠翠的母亲和父亲那样大胆追求,还是像翠翠、天保和傩送那样姑息逃避,边城人的婚恋永远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的影响。即使与世俗妥协,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只能以另一种悲剧方式来演绎。此外,边城人对爱情的表白方式也独具特色,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走车路,就是让父母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地说,很显然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走水路,就是男方为女方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

22、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像只杜鹃一样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傩送也曾这样为翠翠唱歌表明自己的心意,想用歌声打动翠翠。这种求爱的方式令人感动,它体现了一种古朴的美。但如果深究这种求爱的方式的起源,就会发现它类似于鸟类用呼唤的方式求爱。由此可见,边城的民俗是优美的,又是野蛮的。正是由于受边城的原始的、半原始的民俗的影响,这里的婚恋方式才显得独具特色。(三)激情澎湃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边城的民俗特色还表现在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中,对一种淳厚的“爱”与“美”的人性及人生的讴歌中,折射出一种古朴的民俗美,特别是作者所描绘的边城人唱山歌和端午节赛龙船的风俗画,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各民族的传

23、统节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这些节日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特征。沈从文的边城也没有放过对这一民俗的描写,而是极力描摹,使其成为这篇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这样写道“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

24、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作者关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包含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情。作者肯定它张扬人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借此传达一种希望,一种催人奋进的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信心。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边城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从赛龙舟时人们的装束、打扮到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画的细致入微。那两头高高翘起

25、、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浆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的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上个半夜的情景,这些酣畅淋漓的场面描写,古老而健康的风土人情,正反映了边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三、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道家精神人性美是沈从文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天真与诚实就是一种人性美,这在沈从文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在边城中作者用水手与吊脚楼上女人的爱情作为最好的例证,他们这些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是娼妓他们也不会出卖自己忠爱的水手们,比知道廉耻的城市中人要可信得多,作者写这些性爱并不是为了批判那

26、里人的不本分,他在这里并不打算对伦理做任何的评价,他只是为了他那美好的湘西世界。作者写这些就与八骏图 沈从文于1931年9月至1933年9月任教国立青岛大学。青岛时期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他的笔触从叙述自身经历转向关心社会和人生,对现实社会的丑恶和文明世界的虚伪也有所针砭,知识分子开始成为他描写的对象,与以往作品迥异的小说八骏图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都市题材小说。里边的那些教授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近代商业文明下许多人披着文明道德的外衣而却干着丑陋的勾当,无论在做法上还是在灵魂上都比不上朴实敦厚的湘西人。湘西世界的人性美既反映在自然风光上又反映在湘西的民风人情之上,这里的人与物无一不是可亲可

27、爱的。心灵即人物的一个缩影,在边城中翠翠是美好的化身,她天真淳朴、活泼机敏,从一出生就和爷爷相依为命。她喜欢向爷爷撒娇,但却又对爷爷十分体贴,时时争先去为爷爷把渡人撑过河对岸去。而在这风吹日晒里当过渡人给予她爷俩一定酬劳时,她们却不会收下,即是收下也是买上茶叶和湘西上好的烟送给渡人,等等,这些都是湘西人性美的一种表现,他们不与利益为伍,只为责任和义气而风里来雨里去,这是在大都市是不会见到的,似乎在商业文明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纯真已经灭亡。作者在文中重写人性美,是为有着虚伪道德的“都市文明病”相对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以沅水、辰水上的苗民为对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他们保持

28、着古朴的民风,人际之间绝无机心,纯属一片天然,反映出了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是的,翠翠爷俩对过渡人的关怀就是最好的证明。(一)湘西世界的人性美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地基,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出自沈从文代序,见沈从文文集,第10卷,276279页,花城出版社,1984沈从文的全部文学创作有一个核心指向,即“人性”。“人性”二字是其文学观的灵魂,统摄着其所有文本。边城是通过各种感情的描写来展现人性之美的。 1、祖孙之间的亲情美老船夫对于自己的女

29、儿和外孙女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毫无保留的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自己与在当地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之后,他却并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过这件事情一样,仍然很平静地把日子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而亡,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和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然而,无意中却为孙女的爱情道路设置了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无奈

30、和无限的愧疚悄然离开了人世。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俗的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渡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年幼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环境中,从爷爷那里继承了本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品德。翠翠与爷爷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正是爷爷对翠翠付出了全部的爱

31、,才使得翠翠这个遗孤在近乎奇迹中长大。翠翠在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爷爷全部的爱,对爷爷体贴入微。尽管后来爷爷误解了她,但当爷爷遽然逝去,她悲痛万分,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使翠翠只想守在祖父的坟山,不愿进城。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去完成那永远也无法完成的愿望,这是亲情给予她的力量,亲情使翠翠变得执著、勇敢、顽强,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孤独的在渡口、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边城中对人性的表现其实也依赖着女性。在这之中,作者虽只写人物唇吻间的话语,简单自然的动作,天真的外表,但是在表达这些简单与单纯的同时,人物已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她们的美。如边城中的翠翠,如翠翠在遇见陌生人时,“

32、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种举动在都市人看来是一种无知,少见多怪的行为,但在沈从文眼中这是湘西人的恬静美,这刚好衬托出都市人无羞耻之心。沈从文创造的审美价值,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他对“女性美”的发现他对翠翠的“无知无识,顺帝之则”的生存形态持欣赏的态度,不仅仅出诸于对“自然”这一理想的钟爱,他的以女性为“自然”的精灵,也决不只是偶然的选择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人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肯定,给了女性那种都市女性所不能拥有的赞赏,即使是对吊脚楼上的女人也是如此。2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美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感人的爱情被人们所赞誉,也有许许多多庸俗的爱情被人们贬斥、唾弃。但边城的爱

33、情是在一个古朴的环境中孕育的,着实有其迷人之处。首先,是翠翠的父母相爱却结婚不成,她的父亲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她的母亲待翠翠出生之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种凄美的爱情虽不可取,但比起现代的那些视爱情如粪土,金钱至上的人更值得赞扬和同情。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来说,爱情是美丽的,充满幸福的。爱情之花虽然会因人世生活的风雨而遭受摧残以至于最后枯萎,但在爱的路上,坚定勇敢地去爱的人总会赢得人们的赞誉。其次,是翠翠和船总顺顺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天保和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翠翠,他们虽然出身豪门,却没有富人子弟的自私与傲慢,在他们心中爱是那么的纯洁

34、,与世俗的钱财、门第观毫不相干。当天保发现翠翠爱的是傩送之后,他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而翠翠的爱更是透明纯洁,没有一丝杂质的,当她爱上傩送之后,就矢志不移,对二佬的爱恋是那样的执著。直到最后,还痴痴地等着二佬傩送,尽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爱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互相选择了对方,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然而,翠翠这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心,在现代社会,已被“天涯何处无芳草”、“

35、好则聚,不好则散”等所谓现实的爱情观击得粉碎。许多人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如海誓山盟认为是套牢对方的手段,让人不能容忍;“妻管严”被人耻笑无能,让人弃之而去;私设小金库为的是寻找婚外情的刺激,使道德人性沦丧,凡此种种,都与边城中的爱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3邻里之间的人情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他古道热肠,忠于职守,恪守本分。五十年来,老船夫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忠于职守,他从来不去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自己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为别人服务下去。对过渡的客人热诚、负责,并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渡头为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付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36、,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他实在却情不过,就将这些钱托人买来茶叶和上等的烟草,放在船上,免费给过渡的客人,受到过渡客人由衷的感激。”因此,老船夫赢得了边城人民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感激。老船夫俨然一个古道热肠的标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如此的生活,再平凡不过了,可是就在这平凡之中,老船夫那颗见义就上,见利就让的心创造了不平凡。当地首富船总顺顺,不以财富欺人,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公平,豪爽大度,乐善好施,是地方上极受尊敬、备受爱戴之人。只要是因为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的文人墨客,凡是到了茶峒这个

37、地方闻名求助于他的,他都尽力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尤其是在小说的最后他尽释前嫌,抛开丧子之痛,毅然担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的唯利是图、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光明磊落和正直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茶峒发大水的时候,“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舨,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便急急的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的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

38、见到不能不为之喝彩”。这是多么朴实而又使人感到亲切的行为。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淳朴善良。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清心寡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这种浓烈的人情味是在人们倍感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当今社会所望尘莫及的,也是令人颇为企羡的。沈从文人性思想的核心是用农村原始淳朴的人性美来改变黑暗现实;恢复民族之气,重塑民族性格。因此他把人性看得超越时代,避开文学在时代激流面前的政治选择,从而采用观照理想人生的道德选择,这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了文化批判深度。这是因为沈从文

39、作为一位拥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都市闯入者” “都市闯入者”体现了他们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灵与肉的奋斗与挣扎、探索和徘徊、迷惑和调适,折射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以及人们在这个时代中的复杂精神状态。,他在心灵上始终有着一种不平衡的感觉,因此他就以湘西世界的淳朴、湘西人民的善良、纯真来与都市文明相对抗,以获取一定程度上的精神优越感,满足都市文明所不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缺陷。再者沈从文写湘西及其人性也是为了抨击都市生活中的各种病态现象,他厌恶这种人与人这间的虚伪,呼唤湘西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其实他也是在呼吁社会应拥有像湘西世界中的那种和谐与真实。因此作者极其努力的将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详细地展现在了

40、世人面前,也是作家重树社会道德一个工具。(二)边城中的“守望精神” 沈从文像陶渊明一样,为国人构筑了那一个时代的“世外桃源”,可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边城所构建的“世外桃源”最终幻灭了。然而,在这部作品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富含蕴味。纵然是最后爷爷的那份无奈的绝望,以及简朴的葬礼也富含水乡阴柔之美。在这里也让我们体味到一种难以割舍的守望情结,无论是在爷爷、翠翠身上还是作者本人身上,都隐隐的令人感到那份情结自始至终于心头萦绕难以拂去,并且千百年来,这种乡土情怀都归于一种对乡土虔诚的守望精神。1爷爷一生的守望爷爷一生都在这片乡土里守望。他五十多年没有离开过这片湘西水乡,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

41、本人的意义。白塔、渡船、黄狗以及翠翠构成他全部的生活。老人前半生守候渡船及女儿而后半生守候渡船及外孙女,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守望和寄托。他的活动圈子十分有限,偶尔到镇上沽酒购物以及找老朋友喝酒。这种守望是寂寞的,于是在夕阳落山时分和翠翠一起将这种孤寂投在天上的云上,一丝惆怅也许遍布周身。为翠翠找到一个美好的归宿成了他的一个也许是唯一的梦想。心里这份隐隐的奢望支撑着他,而当这种梦想由于诸多因素最终破灭的时候,他便没有了精神支柱,因为精神的死亡直接摧毁了他,并且彻底绝望。再也没有时间去重新构筑那个美丽的梦了,便在那个风雨之夜溘然长逝。读者在这里体味到的是一份薄薄的悲凉。这个在五十年中不知渡过多少人的老

42、人,最终却没有人为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摆一次渡,让他有个美好的归宿,他一生的守望最终是一片暴风雨之后的凄凉。2翠翠的守望翠翠是自然美的一个化身。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心中对那片魂牵梦绕的乡土深深眷恋之情。翠翠的结局是悲凉的,那份还没有展开的爱情因为种种因素早早的破灭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忧伤和失落。翠翠的天真纯洁表现为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她对傩送的感情是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朦胧状态,她对傩送的微妙印象以及将自己的情感在心里深深埋藏,不轻易外露。在这份美丽的忧愁境况下,由于人的、社会的各种因素,致使朦胧的爱情尚未展开便破灭了,更谈不上情人之间的花前月下那种缠绵。爷爷去世了,白

43、塔倒塌了,心中的傩送出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留下无限的牵挂和期盼。翠翠依然同黄狗来侍弄渡船,一边看守着祖父的坟山。翠翠的这份守望既是无奈的也是凄凉的,她别无选择,这也是一种情结,对祖父、白塔、渡船以及那片山水的难舍情结。只有守望才是她唯一的并且心安的出路。她的守望究竟有什么意义以及何种归宿,也许是令许多读者掩卷长思的问题。3作者的守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现实是帝国主义列强肆虐横行,置身于其间的作者身在都市却心系心中那块人类童年时期的湘西神土。以湘西的“梦”与上海的“真”进行美丑对照,从而凸现乡土的和谐之美。湘西也是作者一生守候的一个情结。作者的文学充满了湘西精神

44、,他倾心建造特异的“湘西世界”,用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即城市文明对乡村的入侵。在作者的湘西系列作品中,乡村的生命形式是美丽的,同时也是略带一丝淡淡的无奈和忧伤的。原始的生命形态在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形式。“湘西”是作者一生守望的乡土,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只想建筑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结 论湘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地域标志,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的意向的存在。在人们接受现代文学史时,

45、湘西也总是成了沈从文的一个独有的标志。我们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进行新的梳理与认识,让我们认识到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有这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不仅有一个由隐到显的过程,也有一个由张扬到消解的过程;它的意义与价值也有一个较为鲜明的变化:开始主要是创作主体心灵慰藉与乡恋寄托的一个对象,尔后随着其生存场所与生命思索的变化,逐渐变化为寄托自然人性的理想场所,成为建造人性庙宇的基础。同时,作者在张扬其作为理性人性之所的时候,也见到了其因自然而伴生的理性蒙昧与生命主体意识缺乏所生成的苦难,从而也展示了湘西世界的苦难与不幸,愚昧与残忍。这样,随着创作主体生活阅历、生存境遇与理性意识的不断成熟,也就对原初状

46、态的湘西生命形成了一种疏离,最终也就对其进行了消解。参考文献1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56-159.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222-229.3向成国.追寻历史与回归自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61.4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49.5周仁政.巫现人文M.长沙:岳麓书社,2011.411-425.6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25-146.7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211-233.8吴福辉.都市漩涡中的海派小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89-919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336-33910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451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981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27627914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052181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册).香港.邵明出版社,1980.4.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