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31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中心编号: 131 学习中心名称: 齐齐哈尔农垦电大 西 南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 院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学 生: 学 号: 专 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 次: 专 升 本 通讯地址: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垦电大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西 南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 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学生姓名学号入学年级09秋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所属学习中心名称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大学齐齐哈尔分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指导教师意见:评 分: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评审意见:评审组长(签名)年 月 日备 注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2、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运用语言文字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比喻不拘俗套、出奇制胜,善于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她的色彩语言也与众不同,不同的色彩在她的小说了有着不同的意义;她也大量使用象征和意象。这些都是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对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和创作风格。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苍凉,奇喻目 录内容摘要I一、“意象”营造故事氛围,“凉”字方显本色1(一)用“意象”营造故事氛围1(二)对“凉”字的偏爱2二、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 4(一)感觉化的比喻4(二)暗示化的比喻5三、语

3、言色彩鲜明、描写景色奇5(一)色彩语言的独特性5(二)用颜色来表现象征7参考文献8致谢8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在人性方面有深刻入微的挖掘,表现“压抑的悲哀”相当出色,更令笔者惊叹的是她的语言特色,也介乎新旧雅俗之间,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可称出神入化,有很多令人叫绝的齐喻、齐景、齐彩、奇情。以一个年轻女子的柔婉作品入木三分刻画、冷艳逼人的描写,她的观察之细致,笔力之张扬,语言之放恣,且不论作品是否在超级发挥上达到大师水准,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一、“意象”营造故事氛围,“凉”字方显本色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张爱玲的小说堪称一绝。她的小说仿佛是一树的繁花异果,又

4、似刚刚从人间的温厚情感里洗练出来的,词语新鲜而独特,令人爱不释手。(一)用“意象”营造故事氛围所谓“意象”,也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小说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具体的形态,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这些意象都是人所习见的物象,符合日常的经验,符合规定情景,并没有奇情异趣和夸张变形,每一笔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写实,然而由于她能够在意象营造上别出心裁,融入人物的主观感受及她对生命的感悟,使原本无生命的景、物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获得了超越本体的象征意

5、义,令读者能在这些习见事物构成的意象中感悟到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真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虽然张爱玲小说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大、最典型,也最有特色。“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把握她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金锁记有多处写到“月亮”。小说一开场就有一轮三十年前的月亮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伤感、凄清的故事:“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

6、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小说的结尾处又以月亮的沉落作比:“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金锁记)结束了故事,也结束了七巧的命运。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的几次出现或者是模糊的、残缺的,或者是癫狂恐怖的,都缺乏月光在通常意义上的浪漫的情调,这一方面是由于张爱玲用月亮来象征人物的不幸命运和变态情欲的可怖,另一方面也含有张爱玲对人生难得圆满的叹惜之情。在张爱玲的其他小

7、说中,如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有生动的关于月亮的比喻和描写。这个不断浮现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月亮”意象是各色各样的,有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残缺的等等。(二)对“凉”字的偏爱张爱玲看透了人生的虚无无奈,因此她的态度是悲观的。她以苍凉来界定她的作品基调,其实就是蕴涵着悲剧的态度。这促使张爱玲的小说里“凉”字特别多。如“苍凉的手势”、“悲凉的风”、“冰凉的感觉”等等。她的故事大都有着“苍凉”、“悲凉”的意味,读起来有一种忧郁感,但并不沉重,是所谓一种淡淡的哀怨,一种很美、很舒服的感觉。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前言里写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

8、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1。倾城之恋开头第二段是“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结尾也是这样,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赶出娘家,跟一个跑经世故、狡猾精刮得老留学生谈恋爱,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这场旷世恋情。张爱玲用词新鲜、独特,一层一层划出了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柳原和白流苏。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块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柳元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

9、什么使我想起了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2。好一个辽阔浩荡的境界,所以流苏也只能“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接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真是笑里藏刀,读来不由得从内心升起一股寒意,可满心的是欢喜。张爱玲的用词就是这样处处柔中带刚,棉里藏针,且又细水长流。张爱玲写流苏搬进新房

10、子那段,“客厅里门帘上的油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试了一试。然后把那黏指头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迹子。为什么不?这又不犯法。这是她的家。她笑了。索性在那蒲公英黄的粉墙上打了一个鲜明的绿手印。”这阴郁而强烈的感情,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也处处缀上了张爱玲飞扬的、任性的且又勃勃生气的个性。张爱玲借她笔下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一段中国历史,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一节乱世的爱情。一个经典的故事,带有些许落寞的、渴望毁灭旧事物的梦幻,我们分明看到了张爱玲自己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的乱世清结。正如胡兰成评张爱玲:“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且自个儿陶醉于倾倒于她会

11、在戏台上看到或从小说里读到,而以想象使之美化的一位公主,或者仅仅是丫鬟的一个俏丽的动作,有如她之为灯借红这美丽的字眼那样。这并不是自恋。自恋是伤感的,执着的,而她却是跋扈的。倘要比方,则基督在人群中走过,有一个声音说道:看那,主人来了!她的爱悦自己是和这相似的,诚如她文中的人物和语言。”倾城之恋里,人生成了警句。柳原说得不错:“死生气阔执子之手,与子皆老”。是一首悲哀的诗,世界是荒凉的,并且太沉重了,他的机智与风趣只是莹烛的微蓝的光,在黑暗中照亮自己。张爱玲就是喜欢用“苍凉”、“悲凉”、“荒凉”、“悲壮”这些词来形容人生。她深知家长的中国,懂得平凡生命的乐趣,摸到它的滋味,能享受生活,也“在享

12、用的瞬间领悟到生命得悲怆和不可理喻。”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3。张爱玲的语言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她能和简 奥斯订一样地涉笔成趣,一样地笔中带刺,但是刮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的“苍凉”了。二、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

13、人叫绝的奇喻,张爱玲是一个不吝啬使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文学的河边玩着沙的小孩子,比喻对她而言就是她身边前后左右无穷无尽的沙子,随手一抓便是一把,再拿捏塑一番,就成了具有美感的作品。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一)感觉化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生动、形象,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剧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导演着,如果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异常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奇情奇景,她用自然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空间,让人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似乎万事万物皆可拿来做比喻,就连很多

14、别人已经写过、写滥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发生了联系,变成了绝妙的比喻,变成了她任意驱使表达爱憎的工具。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固体的手臂再白,却与液状的牛奶毫不相干,两者的差距不言而异,只有一点“白”是相似的。写女人肌肤嫩白的比喻又何止千种万种,却从来没有人把这样的肌肤之白比作自己往外泼的牛奶。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

15、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二)暗示化的比喻暗示化的比喻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的精华。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经济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这真是神来之笔,自然灵动。这种奇喻的效果比机智的议论更为出奇制胜,“金锁”锁住的不自由处境却偏以白鸽来作喻,且那么贴切、形象、突兀而自然、传神,仿佛信手捏来,这就令人不得不承认作家天才的存在了。凭张爱

16、玲灵敏的头脑和对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用喻及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张爱玲的用喻表现为明显的暗示化。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折磨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她是弱者。这种暗示化的比喻由于作者深切的怜悯,也唤起了读者的怜悯。张爱玲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在语气上一气呵成,有无懈可击的结构美,而且在悲剧的诗化上边,用心良苦,给人以余音袅袅的震荡与不尽的低徊。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百花园中,把小说用喻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唯张

17、爱玲了。三、语言色彩鲜明、描写景色奇特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里写到:“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其敏感”,“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广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一)色彩语言的独特性传统的小说家用黑色代表罪恶,蓝色代表忧郁,红色代表热情,白色代表春节,但张爱玲却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色彩心理。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薇龙的手臂是让人无限向往的,白,像牛奶,这当然是一个健康而青春的女孩所应该具有的特质,但是并非所有的白色手臂都像薇龙那样招

18、人喜欢。封锁里也有这样一段对女人白色手臂的描写:“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从这个封锁里的男人眼里看出去,女人从手臂到整个身体都是没有款式的牙膏,白,却毫无生气毫无内涵。牙膏的白生涩而有刺鼻的味,明晃晃地成了一个人,站在那里不由让人起腻嫌弃。白也不再扮演我们日常喜爱的形象了。这就是张爱玲化的色彩语言。不仅是对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还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让读者在不经意中就轻易地接受了她通过色彩传递过来的主观论调。在花调里,从家居到陈设环境到任务的服装也都用了大量的白色。开篇即是“她父母小小地发了点财,将她坟

19、上加工修葺了一下,坟前添了个白大理石的天使,垂着头,合着手,脚底下环绕着一群小天使。上上下下十来双白色的石头眼睛。在石头的缝里,翻飞着白石的头发,白石的裙褶子,露出一身健壮的肉,乳白的肉冻子,冰凉的。”而在世时川嫦则终年穿着蓝布长衫,夏天浅蓝,冬天深蓝,从来不和姊姊们为了同时看中一件衣料而争吵。当姊姊们都出嫁都,轮到川嫦作为故事主人公的三次亮相都被白色包围着。第一次是“川嫦正迎着光,他看清楚她穿着一件葱白素绸长袍,白手臂与白衣服之间没有界限”,这是郑家请章云藩;第二次是病中“川嫦可连一件像样的睡衣都没有,穿上她母亲的白布褂子,许久没洗澡,褥单也没换过。”第三次是临终前“她叫李妈背她下楼去,给她

20、雇了一部黄包车。她趴在李妈背上像一个冷而白的大白蜘蛛。”白色作为一种无彩色,在色彩心理学上既与死亡、绝望、悲哀、无光、沉默、焦虑相连,又与纯洁相关。张爱玲这里的白色显然与纯洁无关,只是暴露了现实、家庭、人性的丑陋和荒凉,展示了女性的一无所有悲剧身份与命运。川嫦的生命的意义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着姊姊们的出嫁,自己的成长,等待着男人们的填补,而在死后还被修饰演变成为展示一个充满温暖爱意的家庭神话的装饰品,而事实上对于整个世界、以及家人的眼里,川嫦只不过是一个拖累。白色在此具有了一种讽刺与控诉的含义。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色彩鲜明,景色奇特,她倾城之恋中讲流苏到旅馆去,写“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

21、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渐到窗帘上,把窗帘的边缘都染蓝了。”这些语言色彩是极好的。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天是森冷的蟹壳青,天底下黑的只有些矮楼房,因此一望望得很远。地平线上的晓色,一层绿,一层黄,一层红,如同切开的西瓜是太阳要上来了。”这段色彩的描写,更衬出了女主人公的阴郁、悲凉的心境。“外面是暖的,心里头是彻头彻尾的凉了。”“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这种参差对照的色彩,有如一个西洋旅客的眼光观赏着这个古老

22、的中国。这种以图案画的手法表现的语言色彩,极富有创造性和结构美。抽象、冷艳、华丽。而图案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的颜色寄以宗教般的虞诚,更加凸显了她的个性化语言。(二)用颜色来表现象征以色彩代表某一事物或观念,使表色彩的语言具有象征性质,这是自古有之的文化现象。由于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使色彩词带上情感的附加意义。这就使得作家对某些色彩词产生浓厚的意识倾向,并赋予这些色彩词不同的象征意味。张爱玲从振保的视角用“玫瑰”这一俗套而浅白的比喻来象征女性,用红色和白色象征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和其他颜色相比,“红”在视觉上给人以最强烈的刺激,它使人兴奋

23、、激动。红色喻示着激情和野性的自由,大都表现青年男女的性意识、个性自由、对生命欲求的渴望和焦灼不安的灵魂。 红色类色彩词象征着青春与活力,包含着美与性的暗示。美丽的红玫瑰在振保眼中极具诱惑力,她吻合了他对于情欲的理想追求。然而这样的女人是不适合当妻子的,妻子不像情人,她必须是圣洁的,这样才能给够他安全感和面子。白色是最矛盾的颜色。一方面它象征着纯洁正直的品行,意味着清白无暇。另一方面它又给人以萧条没落之感,因而被当作丧事的颜色。白色是圣洁的,但不像红那样使人亲近,温暖。张爱玲爱把白与青连在一起,她的白,代表单调、乏味、冷漠、自私、厌恶、惨淡和恐怖。所以真正的圣洁不可能留得住振保的心,她只是一件

24、干净的摆设,能够给主人带来地位感,却禁不起把玩。“红”与“白”本可以形成强烈对比,代表两极相斥的力量,一光明一黑暗。但在张爱玲笔下它们不再对峙,红的不过是蚊子血,白的也只是饭粘子,谁也没有骄傲的姿态。不论是热烈的情妇还是圣洁的妻子,充其量只是男性一生中参差出现的色彩而已,一样的残破不堪,因此“红”与“白”的界限消解了,它们统合在“苍凉”的旗帜下。小说以振保的视角为基点,借用“玫瑰”这一陈腐比喻描写女人,并用“白”象征“贞洁”,“红”象征“奔放”。红玫瑰是振保的性爱理想,白玫瑰是他的婚姻理想,两者并行不悖的在他的世界里存在着,而他是二者的绝对主人。无庸质疑,张爱玲精湛的语言技巧也是她的小说永远吸

25、引着读者的原因。她的奇巧的比喻,她的诡异的色彩运用,和她的文章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象征和意象,给她的小说印上了特有的标记。只有张爱玲才有如此的绝妙语言,也只有如此的绝妙语言才能配得上这位有才情的女作家。参考文献:张爱玲传奇再版序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传奇,上海杂志社出版.1944年8月.156页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194页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173页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版李欧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J.今天,1993,(6).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M.台北:大地出版社,1973.致 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胡安定教授。在论文的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从论文的选材、开篇到篇章结构的定型,观点的斟酌,到词句的运用,始终细心指导,严格审核,认真修改。三年的时光转眼即逝,但难以忘怀的是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友情。回顾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以这篇并不圆满的论文献给老师和同学,希望用自己的奋发进取回报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