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乱世战争体验精神惶恐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
2、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上海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因为张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
3、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故而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乱世之感与乱世创伤 张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比如“乱世佳人”,“乱世里的盛世的人”,“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我想着:这就是乱世”,仁“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张对“乱世”字眼的偏爱,从她文章我看苏青结尾处的一段文字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委:“我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上阿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上
4、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我想着,这就是乱世我想到很多人的命运,连我自己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身世之感普通总是自伤自怜的意思罢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个人就近求自己的平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此时的张爱玲仍然是上海滩最走红的作家,可是面对“元宵的月亮”陷人了自伤自怜的“身世之感”的哀叹里,希望“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因为“将来的平安”不属于她自己,表现出对未来的怅惘不安和精神的惶恐以及无可奈何的感受。 由此可见,张爱玲本人是有乱世之感的而且还相当强烈。所谓“乱世之感”,根据张爱玲的理解,是指生活在“乱世”里的人们,没有家
5、的归属感,只能一时,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无限感叹中得过且过地度完生命的尽头。或者进一步地说,战争导致了个人命运的幻灭感,在动荡不定的时代里找不到“真的家”,“将来的平安”又不属于自己所表现出的那种无所阪依的漂泊感和现实生存的焦虑感,以及对人生稳定感的无比渴慕。 作家的这种“乱世之感”来自于她的乱世创伤和记忆。从远因来看,张爱玲生活在“乱世”时代,曾一度风光的家族受战乱的冲击而日渐衰落破败;从近因来看,她的人生走向因战争的发生而切切实实地改变。1939年夏,张爱玲在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区的人学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留学欧洲的梦想随之夭折。尤其是1941年12月
6、,她在香港大学的求学却因日军侵占香港而被迫中断,此后为了谋生讨活,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为职业作家。更为重要的是,香港战事发生在她求学期间,先是参加了防空员,后充当看护,目睹了香港沦为一片废墟,切身感受到生死无常的虚空。就张个人而言,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诚如她本人所说“战时香港的所见所闻”“对于我有切身的,强烈的影响”。这种战争记忆的创伤影响如同巨大的魅影蛊惑着张爱玲,无法驱散无法挣脱。二、两种艺术风格:沉重与闲适香港战事对张爱玲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让作家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景象,体验到人的生死的无常和虚幻,体验到人生的安稳何其脆弱。在的大变动里,在灾难面前
7、,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确定性,一切变得不安全了,个人世界的安稳难以守护。诚如张爱玲在回忆那段围城经历的感受:“什么都是模糊的,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家也许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无牵无挂的空虚与绝望”“在她看来,这个世界已变得混乱不堪,不可理喻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人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像是稀有的珍贵的物品,变得遥不可及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命运的偶然性,愈发显眼,愈发不可捉摸把握。在“乱世”里,个人的力量是苍白的、渺小的,犹如漂浮在惊涛骇浪的一叶小舟,无法主导自己的航向,等待他们的,或是毁灭,如郑川嫦的病死(花凋),罗杰安
8、白登的自杀(沉香屑第二炉香);或是落到一个比原先更不堪的境地,如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现实面前一步步退缩,由想念书到想嫁人,由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到抓住乔其乔这个可能的机会,由想结婚到情愿只做情人,由情人到发现乔其乔的不忠后仍然嫁给他,直至死了心为梁太太弄人,为乔其乔弄钱。曹七巧(金锁记)受金钱的“异化”,由一双雪白手腕、胳膊滚圆的姑娘变成一个骨瘦如柴的恶魔。顾曼桢(十八春)、殷家茵(多少恨)他们的爱情因为亲人的密谋或作梗而破灭,令人唏嘘不已。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中,有好结局的不多,自流苏(倾城之恋)就是其中的一个。倘如没有战事的发生,等待自流苏的唯有做“情妇”这条路,然而,香港的陷落,无意地、及时地成全了她,结了婚,如愿以偿地升级为“范夫人”。这些人物的结局,都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在巨大的现实灾难的冲击下,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击得粉碎,挣扎既然是徒劳的,不如索性苟且地生活。他们的人生观是灰色的、悲剧的,充分显露出张爱玲悲剧的人生观。诚如美者所指出的:张爱玲的人生观是悲剧的,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