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965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极富现代性的焦虑,积极参与世界文学的潮流。解放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文学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轻骑兵。文学的主体性和审美性失落,人性描写成为禁区。于是诉求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淡化,主张人性描写,强化文学的审美功能,张扬文学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自由创造,促进文学流派由一元向多元转化,是新时期文学共同目标。这一时期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文艺领域也进行了拨乱反正,理论界异常活跃,探讨文学本质、人性人道主义、形象思维、现实主义、典型、西方现代派、主体性、方法论以及人文精神等等,真正作到了百家争鸣。文学创作也呈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经历了伤痕文学

2、、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到先锋文学、女性小说、私人化小说、新历史小说等。总之,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新时期文学在人性和文学审美性质的认识与表现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曾经对人性的呆板片面的理解,在这一时期,随着理论的探讨以及作家们形象阐释二者之间的互相激荡,变得松动且全面敞开。将人与社会单线逼仄的简单思考带入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幽邃天空的探索。人性的冲动、欲望、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被认识到并被反映到作品中来。而文学性质回到审美意识形态上来之后,审美成为作家们的自觉追求。作家的主体性空前高扬,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空前强化,作家们把握生活的艺术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国外现代主义

3、和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流派各种手法的引进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性,使得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获得极大的丰富和极大的满足。在充分看到和肯定新时期文学的成就和进步的同时,不容讳言,我们已经看到它的另一面,特别是它的非理性主义文学不应忽视。新时期处在一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国人急于与国际接轨,部分文艺工作者力图以国外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改造中国文学封闭落后的局面。当改革开放大潮涌入,国门洞开之际,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包括非理性主义也一起涌入中国,加之市场经济商品时代的到来,非理性主义在文学当中必然也有所反应。新时期的文艺理论一开始就对原有的僵化庸俗的文艺理论进行破坏消解。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被庸俗

4、化、机械化,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遭到不应有的漠视,文艺为政治服务使其沦落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造成文艺主体性和审美性的失落。所以,主体性和审美性的呼吁成为理论界的主导声音。当然以积极的批判的眼光审视极左路线的文艺弊端,确有清理机械唯物论和庸俗社会学的流毒,弘扬主体意识、解放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作用,从而从整体上促使了我国文学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深化了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但是由于其受西方意志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的深深影响,使其执拗地否定文学外部规律的制约,把主体作为中心来思考,以致矫枉过正,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刘再复把主体分为“实践主体&rdquo

5、;和“精神主体”。“实践主体”是“精神主体”物化的能力,包括表现手段和创作技巧,精神主体是作家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但他将精神主体视为基本的首要的,而让实践主体屈居第二。这样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精神主体脱离客观规律性而成为独立自主的虚幻精灵,有着强烈的意志主义倾向。接着他深入阐述精神主体的二重结构:表层结构是被理念支配的意识层次的内容,而深层结构是积淀在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的潜意识。表层的自我实现,是把作家对自己的生活认识表达出来,而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经过理性处理的;深层的自我实现是作家精神主体的深层结构的外化,是作家全部心灵的实

6、现,“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就是“深层的精神主体学”,是具有人性深度和丰富情感的精神主体学。主体论文艺学推崇精神主体的情感,反对理性的必要制导。他认为作家创作不是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是受到充分调动起来的主体潜在力量的支配,并沿着潜意识的引导前行。作家处在高峰体验状态的情感不稳定、不确定、随机。只有这样,作家才能真正的“自我实现”,即潜意识的自我扩张,也只有这样才完成人的还原,即人的自由情感释放的目标。但是这样的还原人不是神性的,神性意味着把人性看作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同时也不是社会性的,因为这是把人性变成一种外在的强加于

7、人的东西。自然这种非神性非社会性的人,只好归于感性的动物,人的还原是向自然属性还原。剥夺理性情感的权利“始终只能是动物的本能,或者是带来人的毁灭的粗野情欲、黑色魔鬼。”30( P542)别林斯基认为“人类天性的丰满和完善,是包含在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中”。30( P543)主体性文艺学“向内转”的口号引燃了中国文艺的创新高潮。精神分析学、形式本体论等等,一茬接一茬热闹文坛。其中有一种生命本体论文艺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灵与肉的统一,是自由意志与自然规定性的统一,而正是这种既矛盾又同一的二重结构造成一个永恒的悖论,人的肉体必须服

8、从自然的规定性而人的灵魂则永远趋向自由的超越。因此“每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会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人只要活着痛苦就无所不在,这种痛苦是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体验”。31( P1-2)文艺是为调节这种痛苦应运而生的,它让人在想像与幻想中忘却尘世的烦恼,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这种先验的痛苦是以先验的意志自由为前提的,重复了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人生观。而艺术作为这种痛苦的象征,不过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翻版。文艺固然有代偿机制,但是人生并不是用痛苦可以概括尽的,有悲有喜才是人生。除了其片面性,他理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这个自由不是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将自由抽象化,因而超现实超历

9、史的,一种没有实现机制的虚妄。新时期的文艺批评也呈非理性主义繁荣的局面。原始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到具有后现代倾向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解构批评,他们非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可低估。女性主义批评基于女性立场以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追求女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寻觅女性传统,激烈批判男性中心主义,认为女性在男性文化中是缺席的,所以要彻底颠覆男/女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确立女性在文化中心的创造者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积极支持女性解放运动的,“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32( P

10、571)但部分女性主义者倡导的是非理性的冲动,认为以往男性话语是以理性为特征的,所以她们把反对男性权力与反对理性联系起来,企图以女性经验来取代理性。女性主义批判者认为躯体写作、欲望化写作,是女性小说应有的手段,所以女性的性体验可以毫不隐晦的透明书写,传统男性中心的理与情只能置于疲软的角落。故女性主义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中只是以带有性别立场的“本我”重复了弗洛伊德的性意识理论,在消解男性霸权时确立了另一套女性霸权。形式主义批评将形式说成文艺的本体,夸大文艺的形式因素,“艺术即手法”。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

11、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33( P83) 所谓陌生化就是撞破惯性的思维和感觉,利用对日常用语中能指与所指的意义联结的破坏让接受者在陌生讶异中获得未有的感觉。这种提倡迫使人们去注意语言的自身而不是指向外在现实,同时,必然导致感觉主义的流行。作家不再拘泥于他的生活体验,不再为如何逼近客观现实而忧烦,无须再为生活真实、生活本质、历史本质的理性思考所束缚,有感觉就行,文本中充满感觉的呓唔。语言成为主体,“语言不是被任何个别人牵着的顺从的羔羊,而我们也丝毫不像古典哲学美化的那样是处于所谓‘主体’位置上,在意志主体的面前至少还有个语言主体”,34“语言介入主观意识活动,而不是主观意识介入语言。”34语言独立于人,人被语言操纵,所有意蕴理想都得让位于语言本身的特性、结构、功能。最终形式主义者否定了他们赖以栖居的大地,在语言的封闭结构中自我酿造自我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