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2025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伏羲女娲的传说与文化考究骊山女娲文化述略方案一方案二庞任隆 女娲与骊山 女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首领。说文女部称女娲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郭璞注说女娲是“古女神而帝者”。风俗通义皇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将女娲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又有女娲和伏羲是兄妹,伏羲没,女娲代立为皇,其氏族部落延续了两三千年,代代袭女娲名号之说。通志三皇纪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华胥氏活动地在今骊山之阳的蓝田县境内,其陵墓位于该县西北侧的华胥镇。罗泌路史记载:“女娲氏灭共工而迁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骊。”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氏治处。” 骊山是秦岭的支脉,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古迹

2、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治,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女娲氏活动的遗址遗迹遍布骊山上下。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汉代)载:“骊山巅有始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路。”西安通览仁宗庙说:“秦汉以前,所谓始皇指伏羲女娲等上古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三皇祠(庙)”又称“人祖庙”,亦叫“仁宗庙”、“人宗庙”等,“骊山巅”,实际就是骊山最高峰“九龙头”。距今2200多年的“人祖庙”,内祠伏羲女娲像。以此为轴心,正北和西北100米处有女娲用黄土捏人的黄土堆,即:“东种圪塔”和“西种圪塔”;有女娲伏羲的合葬

3、棺“棺材石”和“金斗”、“银棵”。东北侧有女娲用黄土未点化成人的人类雏形“猴娃山”、“婆父石”;有“伏羲女娲交尾柏”、“娲头庙”;东南侧有“牺皇岭”、“古女娲氏沟”、“金山庙”;南侧有“陈家窝遗址”,“蓝田猿人遗址”。西南侧有女娲母亲华胥氏活动地“华胥渚”、“华胥坪”和“华胥陵”;有“女娲氏庄”和“女娲氏陵”;有女娲试种和培植谷类作物的“万谷冢”。西北侧东绣岭石瓮寺上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砣坪”,其下有“风皇沟”(即女娲氏谷)等等。 姜寨遗址与女娲 1972年春,骊山脚下的姜寨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姜寨遗址。自1972年4

4、月开始,至1979年11月结束,由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所和临潼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历时八年,对该遗址共进行了十一次科学发掘。发现有房屋100多座,墓葬600多座,先后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1万多件,其中彩陶器最多,尤其是出土的“人面蛙纹彩陶盆”极为罕见,为中华人祖女娲活动在骊山一带提供了实证。姜寨遗址是迄今发掘的黄河中游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测定年代距今6700年。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在女娲氏传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和女娲氏族探索两篇论文中分别指出,女娲氏是有真实的历史对应地的,如相传骊山炼石补天点下面不远,就是有名的姜寨

5、遗址。“蛙氏族图腾标识的出现就是氏族社会发展时期盛行的产物。女娲是青蛙的拟人化的崇拜形象。女娲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中以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她是构成仰韶文化系统中的一系。她的时空界区大体是从仰韶文化中期至马家窑后期的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地区分布到西北和西南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说:女娲文化应首推骊山,骊山文化应首推女娲。” 女娲功德及文化内涵 女娲之所以被后代称为人文始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是因为传说在7000多年前的荒洪时代,女娲带领先民战天斗地,繁衍人类,建立了一系列伟业功德,主要有 一、“炼石补天”。女娲炼石补天是人类祖先抗御自然,战胜自然的一个写照,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

6、息的“拼搏”精神。 二、“抟土作人”。女娲抟土造人是人类祖先造化和延续世上生灵万物的一个神话表现,体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三、“置婚姻”。相传女娲制婚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状态,体现出一种薪火相传的“合和”精神。 四、“制笙簧”。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体现出一种追求愉悦的“乐生”精神。 女娲文化“拼搏、创造、合和、乐生”的八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大到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华民族的复兴;小到单位前景、个人事业,都有指导意义。 骊山女娲民俗文化 骊山承载着7000多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承着特色独具的

7、女娲文化。这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代代传承的、古色古香又与时俱进的民俗 1.女娲补天饼:在临潼骊山一带,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补天补地节”,家家户户都要烙形似“铁饼”,且可以食用的“面饼”,一块抛到房上为“补天”,一块撂到井里为“补地”。而由这一习俗衍生的“蒸饼”、“煎饼”、“石子馍”(又称石头馍),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小吃和中外佳宾来临潼旅游必带的美食佳品。 2.女娲祭拜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传说为女娲的生日,从此日前两天开始,方圆百里的群众,登上骊山九龙顶上的“人祖(宗)庙”,祭拜伏羲女娲,乞吉求福,形成了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又称“祈子节”。这一民俗节日,一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反映了

8、人们对始祖女娲与天奋斗、顽强生存、繁衍人类之功德的敬仰之情。 3.女娲图腾裹肚:这是以保佑婴幼儿身体健康为目的而制作的手工艺品,上边刺绣有五颜六色的蛙图案,寓意女娲的保佑。尔后又发展以蛙图腾为主图案的“五毒壁挂”等,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农村里,有以石慧侠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她们的刺绣作品,每年以数以万计的数量热销于国内外嘉宾,成为传播骊山女娲文化的主要途径。 另外,还有“女娲包子”、“女娲图腾花馍”等,也是陕西关中城乡主要节俗礼仪中必备的佳品。 在2006年9月28日“骊山女娲文化大讲堂”上,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向社会各界宣布:女娲生在华胥,炼石补天在骊山。陕西

9、省旅游总体规划已把陕西五大祭祀活动中的“女娲祭祀”放在了临潼。 2007年10月,骊山中华人祖女娲雕像初审委员会初步审定了女娲雕像的两种方案,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汉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有着约13亿人口、5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的中国,汉族先民古代华夏,一直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农耕经济,独步于时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动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

10、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本文透过汉文古籍中一些零星记述,试图解读具有东方色彩的,古代华夏先民创世神话传说之一斑。希冀窥视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黄土地上繁衍后代、开启农耕文明的早期历史。文章标题和论述所用的“始祖夫妇”之称,是借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书,对“亚当和夏娃”释文的提法1。目的是在陈述粗浅陋识之时,稍具不成熟的简略比较之意。鉴于学力和见识所限,谬误浅显,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赐教。伏羲和女娲是孕育华夏先民的“神人”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

11、大多是经历华夏先民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华夏先民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

12、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1伏羲是“神”和女人所生的“神人”在华夏先民的神话传说中,举凡建奇功、创伟业,被后代敬奉为神明的伟人,一般多是其母亲与神结合后所生的。而这样的妇女与神结合的方式,通常就表现为妇女践踏了神的大足迹,或者是妇女吞食神鸟所生的大蛋,感孕而育。按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

13、所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则明确地指出了,伏羲正是由其母华胥,践踏了神的大脚印,从而怀孕育生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又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华夏先民历来以传说中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因此,汉族和古代华夏也被称作“龙”的传人。在华夏先民心目中,雷神是一位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祗。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始祖伏羲,描述是龙身人头、有着巨大力量的雷神,与世间的妇女结合后所生的,有着神奇力量的“神人”。在这里我们有趣地看到了,华夏先民在自己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不仅创造出了为后人累世敬仰的始祖。而且还创造出了“龙身而人头”,以“大迹”与华胥氏结合,从而生下始祖伏羲的的“神”。在这里,我

14、们又看到了华夏先民,源远流长的“造神”之渊。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伏羲是和女娲一起,还是一个代表着依附“神力”,孕育华夏先民,肇启农耕文明的时代。成书较早、被华夏先民奉为“六经”之首的周易系辞下,就有这样的记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禹作。”这实际上向我们指出了,注重人文传承的华夏先民,早就已明确无误地,将至高无上的伏羲始祖,位列于炎帝神农氏,以及开创人文的黄帝始祖之前。2伏羲是华夏先民脱离神界的始祖在华夏先民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神是不同与人的。神是有着巨大力量,并与人分界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够下到人间;而人是不能上达天庭的。传说众神是在一个名叫,都广山的

15、地方上天下地的。这就是淮南子墬形训所记的:“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因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然而,也正是伏羲能攀缘上下,反映在华夏先民心目中伏羲,只是一位“绝地天通”时代,与神有着区别的人。伏羲是一位脱离神界、有着神力进行发

16、明创造,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华夏先民推崇为传说时代的神人,并以其所获得的空前伟业,历经久远地铭记在华夏文明殿堂上。3女娲是用黄土孕育华夏先民的女始祖女娲造人传说对华夏先民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2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

17、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华夏先民,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华夏先民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华夏先民,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风俗通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

18、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过渡。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母系农耕文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先民,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当时华夏先民,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出像伏羲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

19、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按云芨七籖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在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兄妹、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华夏先民,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

20、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父系始祖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1伏羲和女娲是自相婚配的兄妹楚辞天问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汉代学者王逸对这段的注文是:“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又据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就是华夏先民所描绘的,伏羲和女娲作为夫妇的,两位一体的形象。近代在南方一些地方发现的,伏羲和女娲双头连体蛇身的图像,也是对夫妇两位一体形象的印证。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下又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

21、即来就兄。”这就是对兄妹议为夫妇的较详尽的记述。无独有偶,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也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由此可见,华夏先民关于伏羲和女娲是“同母”所生兄妹,以及他们自相婚配、繁衍后代的传说,乃是流传广泛、确凿有据的。从而也就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确曾经历过,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2女娲补天折射出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

22、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水。”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华夏先民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先民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华夏先民,在自己女性首领

23、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水”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3伏羲发明创造反映了父系农耕文明出现事实上,伏羲和女娲时代,也正是华夏先民从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时代。因而,华夏先民也就认为,自己跨入文明门槛的脚步,应始于父系始祖伏羲。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所说伏羲:“师蜘蛛而结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也指出:伏羲:“取牺牲以充疱厨。”这些记述反映了伏羲之时的华夏先民,由于发明结网罟“以教佃渔,”不仅使攫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及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明显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生

24、产力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变的基础上,于是就有了罗泌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所说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为标志的,婚姻礼仪上的变革。这就说明了伏羲时代的华夏先民,业已完成了由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所以,就要在两性关系和社会家庭生活上,出现以父系为主导的,男婚女嫁的迎娶礼仪。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巨大的社会变革。较早的汉文古籍楚辞大招说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这是反映华夏先民在农耕生产和农耕文化,获得了安定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农耕文明程度的提高,所必然产生的音乐和乐器的出现。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学

25、者们历来认为,八卦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最初认识,华夏的文字、占卜和许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伏羲“画八卦”,实际上是说明伏羲时的父系农耕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值此略微说明,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太昊伏羲的活动地域十分广泛。淮南子时则训记:“东方之极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不仅这样的记述比比皆有。而在华夏先民传说中的五帝,伏羲乃是居于东方天帝。然而,现今在华夏的东部,还有中原的河南淮阳,留存有“伏羲陵”;位于西部的甘肃天水,也保存着“羲皇故里”。这种许多地方分布着伏羲的遗址,广泛流传着伏羲踪迹和业绩的事实,真

26、好说明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父系农耕文明起源上的多元。维系华夏人文传承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应该指出,在东方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伏羲和女娲既是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同时还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巴人、越人和南蛮后裔苗人等,许多少数民族所认同的先祖。3在较早成书的山海经海内经中,曾明确地指出了:“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伏羲为古代巴人先世的明证。而伏羲和女娲所具的,人首蛇身的蛇形象,正好是与古代越人图腾崇拜中的,蛇的形象是互相一致的。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也记有:“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由此可见,这些生活在东南和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

27、对伏羲和女娲崇敬和尊奉。不仅如此,活跃在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诸如匈奴、鲜卑等古代民族,往往也都将自己的先祖,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应当是包括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先民在内的,中华共奉的始祖夫妇。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应该看到,汉族古代的华夏先民先民,不仅有着自己的创世纪,而且还无可置疑地,将自己优美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世代流传并保留下来。只是,华夏先民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是依照东方农耕民族的独特方式,来流传、保存和表述的;而不像西方民族那样,将创世视为神的行为,仅仅存见于宗教经典之中。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出,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伏羲和女娲的

28、传说,与西方民族在宗教经典中,载录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相比,明显地展现和突出了,华夏先民不惧鬼神的人文传承。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轻鬼神、重人文,遂使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传说,洋溢着华夏独有的人文色彩。于是才在一些中外学者中,造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没有创世纪神话传说,这样一个不该有的误解出现。1华夏先民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始祖夫妇中国历史上的华夏先民,向来是个注重人文精神的民族。很早以来,华夏先民就提出并主张人和人的价值,是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的。因此,反映在华夏先民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兄妹,都是人们按照“人”的形象,被描述和创造出来的。他们是经由女人的怀孕和

29、生育,才来到我们这个人世间的。伏羲作为创世神话和传说中的主角,不但是一位女人和神交合后所生的,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神力”,做出包括兄妹成婚、繁衍后代在内的伟业,而且还充满浪漫地被描写成,有着异乎常人的形貌特征的“神人”。然而,他最根本的还是华夏先民的第一位男性始祖。而在西方,我们看到流行的经典则是圣经提出的:“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的说法。我们很容易地在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中,可以看到载录完整的: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对圣经所载录的创世神话,与其说是照着上帝的样子、被上帝造出来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的繁衍后代和开启文明,不如说是一个向后人传颂

30、上帝力量的宗教神话。2华夏先民由妇女“造人”开启了创世纪传说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最的人是由女娲抟黄土造出来的。这个浪漫传说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女娲用“黄土”孕育了华夏先民,而且还揭示了女娲是在母系社会,率领华夏先民在黄土地上开辟农耕的女性始祖。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由妇女在采集过程中发明农业的历史实体。于是,女娲的传说就生动而清晰地说明了,女性始祖时代的华夏先民,就与生俱来地和黄土地上的农耕生产,产生了孕育于斯、依附于斯的不可分离关系。同时,女娲“积芦灰,”“止淫水”所反映的,母亲社会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治水,也正是华夏先民,对防治洪水和水利灌溉的重视而西方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在圣经

31、旧约第一卷创世记中,记录了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然后,再由这对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繁衍了人类。这一西方经典的“神”造“人”的创世传说,更加充满了宗教的神力色彩。汉族先民是在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加工记录,才把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反映世界之初、包括男女始祖滋育人类在内的创世纪传说,零乱而分散地记录在有关的汉文古籍中。3保留在汉文典籍中的华夏先民创世纪传说注重人文传统的华夏先民,是将自己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之后,再把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由后世的历代文人整理记录

32、,分散保留在各种不同的汉文典籍中的。从而,构成了东方农耕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男女始祖和华夏先民早期生活的创世纪时代,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而在西方,不少民族则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内,集中地完整的载录了,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神话传说。4所以,相对于以圣经旧约的创世记,集中而完整地描述出世界起源、始祖活动,以及先民早期迁徙活动等,清晰可寻的创世历史的西方民族来说。我们这个以传说中的“龙”,作为祖先崇拜图腾的炎黄子孙,正好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世传说上,确实犹如堕入疑云迷团似的,让人们感到疑惑难解。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华夏先民将有关世界形成、始祖活动和民族起源的创世传说,散记在不同的汉文古籍中,才使这一产生于“凭想象创造形象”时代的、有声有色的华夏先民的创世传说,竟在不意之中成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是“众盲摸象”式的,学术上的疑难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