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综述.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综述 姓 名: 马小清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公管52 学 号: 2235201 指导教师: 沈镝 职称: 讲师 2008年 06 月 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马小清指导老师 沈镝摘要: 在不同国家,电影业发达程度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不同。然而在我国对电影产业化的重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中国电影市场化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被提上日程的。自1993年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电影业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索。但是与其他行业比较,电
2、影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关键词:电影产业;历史;发展Chinas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Manage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Ma Xiao QingTotor Shen DiAbstract: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film industry developed to varying degree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the status of different. Howeve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of the attention in
3、recent years is only the beginning, the Chinese film market i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1990s after being put on the agenda. Since 1993, in the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ransition as a backdrop, Chinas film industry also began to explore the market. But
4、compared with other industries, film the pace of reform has lagged behind.Key words: Film industry ;history; development电影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观看方法。世界在人们的注视中发生着变化,自从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放映首部影片至今,已经有一百年了,这一百年里,电影的发明可谓称得上这一百年中最伟大的发明。其实在电影发明后的三四十年中,中国的电影产业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涌现出非常有潜力的导演及演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而上海既是当时中国电影发展最前沿阵地。但是
5、由于长期的战争与解放后对于文艺创作的限制,中国电影行业基本上被限制了发展。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一)发展时期(1922-1926)1923年,由于“明星”公司开拍的孤儿救祖记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同时获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业家注意。很多民族资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他们扭转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认为电影是一种“将要成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据统计,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但是众多公司的出现,造就中国电影的第一个。 (二)危机时期(1927-1930)
6、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陷入危机。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上海”,“华剧”,“友联”联合起来,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六合公司专责各公司的发行事务,而制片事务仍由各公司自己负担。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国内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直接导致上海20多家小规模的电影公司倒闭。另一方面,曾与“明星”“大中华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此时亦在南洋设立营业部,在影片发行上与六合公司抗衡。 (三)左翼电影运动(1932-1937)1930年
7、,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同时文艺界的其他左翼团体亦纷纷成立。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请夏衍、阿英和郑伯奇三人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2年7月,“左翼剧联”成立了影评小组,并先后在上海各主要报纸的副刊上刊登影评。这一系列行动之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已开始可以在电影制作和观影意识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为组长的电影小组。同年,估计各电影公司总共制作的70馀部电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进步倾向的约占了三分之二。所以这一年又被称“中国电影年”。 (四)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从当年的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起
8、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上海进入它的“孤岛”时期。“八一三”战事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版图,上海影业遭到极大的打击,很多制片厂毁于战火,影人纷纷西去内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弃了电影事业。不过,随着“孤岛”偏安一隅相对稳定的局面的形成,新华影业公司首先乘影坛凋敝、无人竞争之机恢复拍片,大受欢迎。到1938年,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上海电影业居然又达到了自己的一个新的繁荣期。1 (五)战后中国电影(1946-1949)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八年抗日战争,但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旋即展开,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国民政府接收了原来由日本控制的电影企业。包括华影、满映。
9、扩大了中电、中制、中教、农教。建立了长制、实电。在解放区里,延安建立了延安制片厂,西北电影工作队;在河北建立了华北电影队;原延安电影团亦前往东北建立东影。而民营电影企业方面,最重要的两家是昆仑和文华。这个时期很多优秀电影出自于这两家制片厂。昆仑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气魄的电影史诗和忠于现实主义的影片最为着名。(六)建国后到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49-1966)1949年中共建国后到1966年“文革”发生之前(官方习惯性地称这一时期为“十七年”,下文沿用此概念)的电影则是“人民电影”。而思想一元化则是那时的电影的指导思想。 这里所说的“思想一元化”,就是将所有人的思想、所有领域的工作置于某种思想的
10、统治之下,在“十七年”时期这种思想就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毛泽东思想。2它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雷霆之力彻底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在文艺领域,毛泽东以列宁那篇“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为理论基础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对文艺界实行思想一元化控制的纲领。在文艺诸门类中,电影最有影响力,因此,“一元化”对电影的操控也远在其它领域之上,这种操控在“文革”中达到顶点,那时所谓“电影是文艺界的重灾区”的说法,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一元化” 对电影界的“高度重视”。3(七)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文革”并没有使新中国的文化繁荣起来,在这期间,所有制单一化和阶级斗争的绝对化当作社会主义意识
11、形态的主要标志,导致“反唯生产力论、无产阶级专政下不断革命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断改造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论、革命样板戏至上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着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也规范着电影。4在这十年当中,知识分子的声音彻底消失了,长期的泛政治化的倾向,狭隘的文艺观念与偏差的文艺政策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的程式化的、极具政治色彩的文学、戏剧和电影作品产生。(八)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电影(1976-1979)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徘徊踏步时期,也被称为是“恢复时期”,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在这两年中,电影界的中心内容是揭露“
12、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罪行,比如,对“四人帮”诬陷的“文艺黑线专政”进行彻底的反拨、揭露了“四人帮”对电影海霞、创业的压制和上纲上线的批判,并且对“四人帮”爪牙主抓的“阴谋电影”进行了逐一的批判。另一方面,在揭批“四人帮”在电影界流毒的同时,电影工作者也重新开始了在废墟上的建设工作。(九)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9-)构成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是,电影界对电影学术理论的空前的热情。1979是一个创世纪的年代,后来,整个80年代是一个启蒙的年代。在评述80年代的思潮和文化状况时,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化精神氛围,李泽厚认为“打倒四人帮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苏醒的新时期:“农业小生产基础
13、和立于其上的种种观念体系、上层建筑终将消逝,四个现代化必将实现。人民民主的旗帜要在千年封建古国的上空中真正飘扬。因之,如何在深刻理解多年来沉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来重新看待、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些问题,总结出它的科学规律,指出思想发展的客观趋向以有助于人们去主动创造历史,这在今天,比任何时候,将更是大有意义的事情”。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试图摆脱单一的电影创作模式,新时期中国电影二十年,“也正是现实主义艺术致力于反虚假、反矫情、反粗糙的二十年”,而纪实美学的基础是反对虚假,倡导真实。新时期的二十年是艺术觉醒的二十年,恢复了中国广大的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日益麻木的感受力,让他们重新回到了电影
14、院,重新燃起对电影的热情,对普遍丧失了对电影的知觉的观众来说,银幕上哪怕是些许和变化,和清新的艺术形象的出现,无疑都是福音书。创作者首先是否定了根据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原则建立起来的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审美原则的各种歪曲,恢复了它的艺术真谛,为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崛起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推动。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电影创新”与再造现实主义的艺术真谛,使新时期的电影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但是目前困扰中国电影行业的绝不是电影本身的好坏,而是观众不愿意进电影院看戏,造成了目前中国电影的畸形发展,观众不愿意进电影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互联网技术发达所至,网上第
15、一时间就会出现样片,而第二天盗版商就会制作成光碟出现在市井。为什么观众不愿意去电影院看戏呐?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票价太贵的关系,中国电影院的票价的确定得偏高,我们无法做到像每个美国家庭一样每周去戏院观看一部电影,我们的电影文化还没有美国那么成熟,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降低票价,第二点就是采取分级制度,是国外最一流的片子能够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我们的导演的拍片也不会有任何的束缚。在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远比坐在电脑,电视前强很多倍,我们的电影院难道只有等到情人节时才会爆满吗?那可真是现在中国电影人的悲哀。6(一)商业和艺术的争论 首先对中国电影应该走商业道路还是艺术道路的争论,个人感觉实在没
16、有必要,原因很简单,无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事业,还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商业和艺术都是需要的。譬如商业如好莱坞每年也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艺术如法国,现在也在学习好莱坞的商业手法。对于电影,离开了市场将无法生存,离开了艺术就不会有发展。况且有时商业和艺术并不会分的那么清楚。就像希枢柯克,当年在好莱坞被认为是只靠悬疑作炫头来吸引观众的二流商业导演,可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的眼中,他是迥异于那些工匠导演的大师级人物。所以商业和艺术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有时还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最经典的如“教父”),既便不能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还是可以的。7 再来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发展一百多年来,真正
17、被世界关注还是从第五代开始的,而紧随其后的第六代,作品更加个人化,但同样受到了国际电影人的青睐,伴随这两代电影人的一个个精品,中国电影也在世界电影长廊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无论如何是应该值得国人骄傲的一件事。 当然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商业电影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但是不是因此就要牺牲掉中国的艺术电影呢。现在每出现一部出色的艺术片,便会有诸如这样的小众艺术片赚不到钱,只是为了满足导演的个人呓语,导演拍片只是为了拿奖,等等一类的言论,甚至厉害的会说此类影片阻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这些论调未免太过功利了,以贾樟柯,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本就是以艺术片起家的,让他们去拍商业电影本
18、身就是强人所难,况且作为艺术电影能够受到三大电影节的青睐,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成功,为什么还要说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呢,难道只有赚了钱才是扶的起吗。如此说来像库布力克这样的大师就不会存在了,因为他一生所拍的片子在当时没有一部是赚钱的。 其实现在很多对第六代电影人的诟病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概念之上,那就是现在中国的电影导演除了第五代就是第六代。当第五代的商业片走上舞台时,第六代也应紧随其后。实际上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的划分除了年龄上的概念外更主要的是他们在艺术形式表达上的不同。第五代更关注对社会群体和历史的表达,而第六代更关注对个体的表达。还有很多导演是划分不到这两个群体中的,出名的如姜文,冯小刚。
19、所以实在没有必要逼着贾樟柯们也去学习张艺谋们拍那些商业大片。因为只要中国能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电影机制和市场,就自然会出现中国的斯皮尔伯格,麦可尔贝。8 (二)中国大片的争论 中国的大片时代是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的,无论他的电影质量如何,能够开启这样一个大片时代,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论如何是有贡献的。试想五年之前香港电影人还把中国市场当作可有可无的一块,而如今内地市场已经成为除了香港外最重要的一部分了,甚至很多香港电影把自己的市场直接对准了内地。由此也可见这些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将全面放开对好莱坞电影的引进,能在这之前培养起中国人看自己的大片的习惯,避免了中国电影被好
20、莱坞电影一口吞掉,怎么说都是善莫大焉。 但中国的这些大片也有很多先天的不足,这一点已被很多人讨论,就不再累述。这里只想说一下这些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负面影响,前面已经说过大片的正面影响是养成了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看中国大片的习惯,而负面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就是观众开始只认大片。可是中国的电影市场究竟能支持多少这样的大片呢,现在电影发行商那种铺天盖地式的宣传几乎是在竭泽而渔,试想当有一天观众们厌倦了这些题材雷同的大片的时候,中国电影该怎么办呢。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想想香港电影从最火的92年到开始萧条的95年,不过只是两三年的时间。这与香港电影人的自我重复,不知进取和急功近利是有很大关系的。9 今那些电
21、影制作商们只愿意投资那几个有数的大导演和大明星,而发行商们也只紧跟着那几部大制作,使的有才华的新人没有机会拍片,既便拍出了优秀的片子也无法得到好的宣传和上映机会。就像“疯狂的石头”,红遍大江南北,可在上映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呢,如果不是刘德华的投资新人计划,能不能拍出来都很难说吧。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中国的大片道路走错了,只是想说在我们学习好莱坞大片运作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他们那种对观众喜好的把握和引导,对电影新人的培养和支持,只有全面的学习才是长久之计。 (三)中国电影的票价和审查制度 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电影的未来,但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恐怕中国电影的未来是不会太光明的。在英国,一张电影票平均
22、价格是5镑左右,和英国人一个小时的平均工资是差不多的。反观中国,一张电影票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相当于国人一天的平均工资了,也难怪大家进电影院前都要犹豫一下了,如果不是大片还真怕不值得了。这还是在大中城市,至于小城市和农村,就是想掏钱也没地方可掏了,因为根本没有电影院。如果电影票价能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中国还是有一大批潜在的观影人群可供挖掘的,终久电影是一个大众的娱乐方式,如果变成了一种少数人的奢侈享受的话,电影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命力实在值得怀疑。 至于中国的电检制度,早已被人们诟病,几年之前大家还在热烈讨论中国的分级制度,到现在已经悄无声息了,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此已不抱希望了。在很多国家的电影
23、分级制度已经走向完善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还在混乱之中。你说它很严吧,像“夜宴”“黄金甲”中大量情色和暴力镜头,电影局却连个起码的警告都没有。你说它很松吧,碟中碟3却因为一个所谓的影响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的理由而被重新剪过,以至于影响了在中国的同步上映。电影局的大老爷们的权力之大,真到了一句话可以让你生,也可以让你死的地步。可是这种随意的监管制度却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毕竟一部电影的投资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还没上映就被宣判了死刑,的确是让人很郁闷的事。而影响最大的还是对制作者,完全像瞎子摸象一样的去揣摩审查者的意思,试问这样如何能够出来精品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相关部门对分级制度存有
24、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应出台一个详细的条例,列出哪些可拍,哪些不可拍,这样就会减少那些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电影的伤害。况且在如今盗版漫天飞的情况下,那些严格的审查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实在值得令人怀疑。 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的话就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既需要商业也需要艺术,绝不能纠妄过正,以票房来说明一切。至于那些大片,我们也是需要的,但仅仅依靠大片也是救不了中国电影的。而合适的票价与宽松透明的监管制度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所必需的。10三、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应该说在2003年以后前所未有的当做一个娱乐产业来对待,在过去我们一致认为电影基本上还是一个宣传产品,但是到2003年以后从政策上有一
25、个最大的调整,我们已经非常明确的认为电影是一个产业,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从国家政策的趋势上来讲有了几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一)行业的开放大家最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这个开放的基本顺序是这样:先开放影院、然后是制度,最后是发行。 这个顺序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保护电影民族工业,另外一方面不想看国外的电影集团过早的控制电影链条,其实发行几乎是所有的媒介集团控制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其实真正能够控制一个产业的很可能是发行环境,我们去研究过八大公司主要就是对发行环节的控制,所以我们最后开放的是发行,第二就是从审查的角度来讲逐渐的放松,一方面是程序上的放松,比如说我们的分级制一直在研究中,尽管现在还没有
26、推出,但只是时间的问题,不管用什么样的词汇,但是分级已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是我们给成年人看的这部分内容很可能产生社会强烈的反向,还有就是政策上的趋势,我们最近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在生产制作方面今年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影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今年电影有可能达到200位,将达到世界电影产量的前三位,很可能是第二位,但是这200部很难说在影院里放映多少部,但是从产量上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1 (二)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成为主流我们知道今年的电影状况手机2046等等这样一批投资大制作的成为中国电影的真正市场主流。另外还有一个趋势的变化就是电影投资的多元化,各种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以后,对中国电影整个制作经
27、营都会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资本在进行重新组合,每种组合都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同的作品形态和针对不同的作品市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电影的投资重量在增加,特别是一些大制作的投资,应该说在中国已经创作了投资记录,这个投资的增加其实很难程度上说明了电影回收能力的增加,这个回收能力不仅是影院的回收能力,很可能是远远超越影院之外的回收能力。12下面就是国营电影制作机构的势力在逐渐增加收入分化,过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老厂,他们目前已经退出了主力军的地位,那么上海电影集团还在生产的第一线,绝大多数国有电影制片厂已经退出了生产的第一前线。当然中影集团成为国营机构的一个主力,前天刚刚看到中影集团先后和索
28、尼和时代华纳成立了两个合作制作公司,那么表明了中影集团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自己新的资源整合。13 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海外电影的这方面,应该说未来可能会有比较开阔的前景。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就是民营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像一些比较大型的民营社会公司都在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这个整合已经完全在模仿国外的整合方式了,将来这些社会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未来的成长,可以说在未来五年之内肯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真正主力,而且我们可以讲现在进入电影市场票房前十名的电影绝大多数但是都是由这些民营或者社会公司生产的,或者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生产的。电影发行的趋势,目前中国进口电影的权是由中国电影公司规定,
29、但是国产电影是交由各种社会公司来经营,但是从这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民营公司控制着国产电影的主要发行权,而且发行最好的影片都几乎是由民营或者是社会发行公司来发行的,我刚才提到一个概念:未来发行会控制一个产业。发行权利的扩张对中国电影未来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讲民营发行公司充当了国产影片的发行主力,这个大家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14 (三)营销意识的普遍提高现在中国电影从制作时代走进了一个营销时代,尤其是十面埋伏,在中国创造的一亿五千万的票房。还有一个值得谈到的就是大电影产业的形成,之所以叫大电影产业这个核心的概念就是电影是整个媒介行业的内容核心,整个媒介行业不管是明星也罢,电视也罢,所有的行业内容
30、核心产业是电影。所以电影是推动整个媒介的特别是娱乐媒介发展的最核心的,尽管影院不是获得利益的唯一途径,但是影院作为一个发射平台时,我们的媒介由于得到电影的推动,得到更多观众的形态,这一点大家以后会理解到的,包括这两年的影像版权交易所获得的利益都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电影发行的趋势来讲,我们今年的电影票房有了明显的攀升,而且在非影院之外的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这些数字都可以从各种地方得到。而且我们想国产电影在整个电影票房排行前十名中,还有四五部电影占到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200部电影中可能有十部电影的票房超过500万以上,剩下的票房或者等等零,或者怎么样。最近这两年各大电影院的建设非常火热,这一方面
31、影院很开放,另一方面影院是最有利看到的地方。15 中国电影从整体的电影市场来讲严重不足,十亿人民币的票房相当于美国电影的六分之一,这点来讲是差距甚远,而且200部电影几乎有五分之三的电影是进不了电影院,要按照市场的规划有序操作的电影很少,大部分都在没有票房的怪圈里面徘徊,电影的多样化生产还不够,中国电影观众的人数太少,我们每五年看一场电影,而美国人每年看六场电影,这种观众不平衡,造成中国人都只看盗版,不看电影,电影的法规问题非常非常多,随着付费电视的出现,我想中国电影大产业的概念即将形成,而政府有关部门和电影创作人员对电影产业、产品的重新认识,电影一定能找到和电视差异化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无论
32、是从经营模式或者说从产品内容、市场针对性里讲都是在和电视差异化的竞争,一定要和电视的内容、形态形成非常明显的差异,电影产业必须要找到差异性,才可能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如果中国电影的平均观众人次能够达到一次一年,我们的盈利概率会超过60以上,中国电影才会真正有希望,中国电影才会进入一个我们一直在呼吁的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1王煊.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历史研究D. 北京:北京电影学院, 20052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3张祺午. 我国电影产品文化营销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7.4尧风. 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化的未来之路J.当代电视,
33、 2002(03). 5姚志华. 论我国影视艺术市场与营销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6赵实文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7王一川.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 英雄与视觉凸现性美学的惨胜J.电影艺术, 2003(02). 8周宪. 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2). 9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郑代玉. 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10于昊淼. 九十年代以来的中美电影营销战略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2张建波. 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13张江艺.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待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J.电影艺术, 2005(01). 14张建波. 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1). 15Young,David,P.T. How Important Is Market Structure?M. New York:Free Press,2000:27-44.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姓名马小清题目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综述指导教师意见论文评定成绩:良 指导教师签名: 沈镝 2008 年 7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