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252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 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古典诗歌意境的风格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思想等与客观自然景物彼此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审美艺术境界,是诗人用独特的生命、情感、个性等构造的具有绘画美感的审美空间。根据诗人创作个性的不同,意境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较常见的意境类型包括

2、自然清新、恬淡闲适、沉郁悲壮、慷慨激昂、含蓄蕴藉等。下面针对中学课本所涉及的部分诗人,对其作品的意境风格略作分析。1、沉郁悲壮。此类诗歌的意境风格,以诗圣杜甫为代表。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饱经忧患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其思想价值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推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亲历了唐朝由安史之乱导致极盛而衰的剧烈转变,在时代变乱带来的哀伤和痛苦中,写下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触景生情,满目凄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唤醒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念和悲痛,烘托出一种繁华落尽、衰败枯亡、物是人非

3、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与鸟人格化了,寄托了诗人伤时叹乱、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全篇诗情景完美交融,感情真挚自然,文辞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人忧郁悲愁的情怀与直观形象的画面景物结合起来,形成了沉郁悲壮的审美艺术意境。2、清新飘逸。此类诗歌的意境风格,以诗仙李白为代表。李白生活在盛唐,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风格的典型特征。在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大胆运用夸张手法来塑造抒情形象,用神奇的想象及梦境来刻画自己洒脱不羁、卓尔不群的个性。此诗构思奇特,想象瑰丽,虚实相映,情感深沉多变,形成了一种清新飘逸的审美意境。李白诗才横溢,思想如天

4、马行空般飞翔在虚无飘渺、变幻莫测的神话与梦境中,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大量传说与典故,形成了色彩斑斓、辉煌壮丽的奇特艺术风格。他通过描绘天姥山雄奇明丽的景象,隐喻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愿望。结尾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一生访名山、求自由、傲古今、平交王侯精神的直观写照,是他傲岸人格、率真个性的生动体现。3、闲适恬淡。此类诗歌意境风格,以王维为代表。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之一,在陶渊明、大小谢等的基础上,挖掘山水田园之美,借此表现宁静、恬淡、闲适的心境。王维注重把诗意、画意、禅意、音乐美等高度融合起来,用天才般的

5、生花妙笔提炼出浪漫、空灵、淡远的意境,因此被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寥寥四句,就创造了一幅情景交融、动静相衬、生意盎然的空灵画卷:寂静而美丽的春天,一瓣瓣桂花悄无声息地坠落;月华流泻,惊动小鸟,清脆的鸟啼在山涧中飘荡。也许,在这个春风沉醉的美丽夜晚,只有桂花飘飞的暗香能使诗人安然陶醉,彻底忘却尘俗的喧闹,保持一颗永远宁静的心。诗人敏锐捕捉寂静的春山、飘逝的落花、皎洁的明月、受惊的小鸟等意象的幽微变化,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宁静、和谐、恬淡的艺术快感中。4、雄浑豪放。此类诗歌的意境风格,以王昌龄为代表。王昌龄在唐朝享有盛誉,有诗家天子之

6、美称,是边塞诗歌流派的重要代表。他擅长七言绝句,善于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的艺术形式,抒发一种渴望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代表作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气势恢弘,境界博大,格调高昂,情感深沉,是盛唐之音的生动写照,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采用互文见义手法,交错使用各种意象,描绘了一幅亘古、雄奇、苍凉、高远的历史画卷。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审视了秦汉以来的绵远而永恒的时间,穿透了辽阔苍茫而又浑厚渺远的空间,深刻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将士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捐躯报国的崇高精神,从而营造了

7、一种凝练深远、雄浑豪放的意境风格。李政召,教师,现居湖北宜城。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

8、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9、.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

10、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