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2266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原文及译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部文言文检索原毁及翻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

2、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注释】1重:严格。周:周密、全面。2轻:宽容。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4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5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6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

3、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

4、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

5、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2!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注释】1廉:少。2已:太、甚。【译文】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

6、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

7、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2,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3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注释】1修:进修,求上进。2说:同“悦”,高兴。3是故:因此。【译文】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

8、就。我曾经试验过。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

9、道德推行,真是难啊!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2。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古之传者有言1: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2:“以封汝。”周公3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4。【注释】1传者:书传。此指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所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的故事。2成王:姓姬名诵,西周初期君主,周武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开国大臣。4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译文】古书上记载说:周

10、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和年幼的弟弟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玉邽封给你。”周公入宫庆贺。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1,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2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3,亦将举4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5;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6。【注释】1不中之戏:不适当的游戏。2苟:轻率,随便。3妇寺:宫中的妃

11、嫔和太监。4举:指君主的行动。5病:弊病。6遂:成。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如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大凡君王的恩德,要看实行得怎样。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

12、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1,从容优乐2,要归之大中3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4。又不当束缚之,驰骤5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6,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直7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8,史佚9成之。【注释】1道:指思想和行为的规范。2从容:此指举止言行。优乐:嬉戏,娱乐。3大中:指适当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极端。4辞:解释,掩饰。5驰骤:指被迫奔跑。6自克:自我约束。克,克制,约束。7直:只是,只不过。8唐叔:即叔虞。9史佚:周武王时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见史记晋世家

13、。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他,是要使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辩饰。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使他终日奔忙,像牛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而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3。朋党论课文及翻译 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3,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

14、朋者4,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5,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6,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7,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8。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9,更相称美,更相推让10,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11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12;周有臣三千13,惟一心。

15、”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14。后汉献帝时15,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16,目为党人17。及黄巾贼起18,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19。及昭宗时20,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21。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22,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

16、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23。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24!【注释】1 本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欧明修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是宋仁宗时欧阳修为驳斥保守派对革新派的诬隐而写呈仁宗的。2 惟:只。幸:希望。3 大凡:大体上。道: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4 党引:勾结。5 贼害:残害。 6 之:指代上文的“道义”、“忠信”、“名节”。修身:按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修养。济:取得成功。 7 共(gng公)工兜(hun欢du都)等四人:指共工、兜、鲧(gn滚)、三苗,即后文被舜放逐的“四凶”。8 八元:传说中上古高辛氏的八个才子。八恺:传说中上古高

17、阳氏的八个才子。9 皋(go高)、(k葵)、稷(j记)、契(xi谢):传说他们都是舜时的贤臣,皋掌管刑法,掌管音乐,稷掌管农业,契掌管教育。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曰:嗟!(汝)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10 更(gng耕)相:互相。11 书:尚书,也称书经。12 惟:语气词,这里表判断语气。13 周:指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14 用:因此。15 后汉献帝: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逮捕,囚禁“党人”应是桓帝、灵帝时的宦官所为。16 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一些名士如李膺等二百多人反对宦官被加上“诽讪朝廷”的罪名,逮捕囚禁。到灵帝时,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杀,六、七百人受到株连,历史

18、上称为“党锢之祸”。17 目:作动词用,看作。18 黄巾贼:此指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贼”是对农民起义的诬称。19 朋党之论: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年),统治集团内形成的牛僧孺为首的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朋党之间互相争斗,历时四十余年,史称“牛李党争”。20 昭宗:唐朝将要灭亡时的一个皇帝。杀名士投之黄河本发生于唐哀帝天佑二年,哀帝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 21 “此辈清流”两句:这是权臣朱温的谋士李振向朱温提出的建议。朱温在白马驿(今河南洛阳附近)杀大臣裴枢等七人,并将他们的尸体投入黄河。清流:指品行高洁的人。浊流:指品格卑污的人。22 诮(qio俏):责备。23 厌:满足。24 迹:

19、事迹。【译文】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议论,从古时就有,只是希望国君辨明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投而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只有君子之间才有朋党,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地位和私利,所贪图的是钱币和财物。他们在私利一致时,暂且互相勾结在一起成为朋党,这是虚假的;发现有利可图就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交往就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全。所以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成朋党是虚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样的准则来修身养性,就志同道

20、合,相互得益;用这样的准则来为国效劳,就同心合力,获得成功,自始至终如一。这就是君子间结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主,只要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太平了。尧的时代,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了“四凶”等小人结成的朋党,而重用被称为“八元”、“八恺”的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很太平。等到舜自己成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在朝中共事,他们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二十二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信任他们,天下也因而非常太平。尚书上说:“商纣王有亿万个臣子,就有亿万颗心;周有臣子三千人,只有一条心。”商纣王时代,亿万个臣子各有不同的心思,可

21、以说是不结成朋党了,但商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全抓起来,视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才悔悟,渐渐兴起关于朋党的议论。到唐昭宗时,将朝廷上的名臣斩尽杀绝,有的还投进了黄河,还说:“这班人自称清流,现在可以投到浊流里去了。”而唐朝也就此灭亡。前代的君王中,能使人人怀异心而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商纣王,能禁止贤人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屠杀“清流”结成朋党的,没有哪一代比得上唐昭宗时期,可是他们的国家都因动乱而灭亡。能互相尊重、谦让而不猜疑的,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不怀疑而非常信任他

22、们。但是后世的人们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反而称颂舜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能够明辨君子和小人的朋党。周武王时代,全国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这是由于贤才再多也不满足。这些国家兴盛衰亡、太平动乱的历史事迹,当国君的应当引以为鉴。4。留侯论课文翻译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1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2,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3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注释】1人情:人之常情。2见辱:被侮辱。3卒:通“猝”,突然。【译文】

23、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间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1警戒之义。而世不察2,以为鬼物,亦已过3矣。且其意不在书。【注释】1相与:互相。2察:察觉,明白。3过:过错,引申为荒谬。【译文】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

24、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1,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2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3,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4之。彼其能有所忍也

25、,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注释】1平居无罪夷灭者:住在家里没有罪过被杀头灭族的人;2持法:执法;3可爱:可怜爱惜;4折:羞辱。【译文】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

26、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1,必能信用其民2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

27、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注释】1下人:处于别人之下,指对人谦让;2信用其民:得到老百姓的任凭和效力。【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

28、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1,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注释】1王:读wng,称王;2词色:言辞脸色。【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

29、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5。进学解原文及译文韩愈国 子 先 生 晨

30、 入 太 学 , 招 诸 生 立 馆 下 , 诲 之 曰 : “ 业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精 于 勤 荒 于 嬉 , 行 成 于 思 毁 于 随 。 方 今 圣 贤 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当今朝廷,圣明相 逢 , 治 具 毕 张 , 拔 去 凶 邪 , 登 崇 畯 良 。 占 小 善 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者 率 以 录 , 名 一 艺 者 无 不 庸 。 爬 罗 剔 抉 , 刮 垢 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

31、不会被抛弃。仔细地搜罗人才、改磨 光。 盖 有 幸 而 获 选, 孰 云 多 而 不 扬 。 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诸 生 业 患 不 能 精 , 无 患 有 司 之 不 明 ; 行 患 不 却没有被提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能 成, 无 患 有 司 之 不 公 。” 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

32、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2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3畯:通“俊”。4率:都。庸:用。5爬:爬梳,整理。抉(决):选择。6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言 未 既 , 有 笑 于 列 者 曰 :“ 先 生 欺 余 哉 ! 弟 子 事 先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生 , 于 兹 有 年 矣 。 先 生 口 不 绝 吟 于 六 艺 之 文 ,手 不 停些年了。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披 于

33、 百 家 之 编 ; 纪 事 者 必 提 其 要 , 纂 言 者 必 钩 其 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玄 ; 贪 多 务 得 , 细 大 不 捐 ; 焚 膏 油 以 继 晷 , 恒 兀 兀 以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穷 年。先 生 之 业 , 可 谓 勤 矣 。 抵 排 异 端 , 攘 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斥 佛 老 ;补 苴 罅 漏 , 张 皇 幽 眇 ; 寻 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

34、深奥隐微的意义,坠 绪 之 茫 茫 , 独 旁 搜 而 远 绍 ; 障 百 川 而 东 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之 , 回 狂 澜 于 既 倒 。 先 生 之 于 儒 , 可 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谓 劳 矣 。 沉 浸 酿 郁 , 含 英 咀 华 。 作 为 文 章 , 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其 书 满 家 。上 规 姚 姒 , 浑 浑 无 涯 , 周 诰 殷 盘 ,一屋子堆得满满的。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

35、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佶 屈 聱 牙 , 春 秋 谨 严 , 左 氏 浮 夸 , 易 奇 而 法 , 多么的曲折拗口啊。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 诗 正 而 葩; 下 逮 庄 、 骚 , 太 史 所 录 , 子 云 、 相 诗经纯正而又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如 ,同 工 异 曲 。 先 生 之 于 文 , 可 谓 闳 其 中 而 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肆 其 外 矣 。少 始 知 学 , 勇 于 敢 为 ; 长 通 于 方 ,左 右 具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先生少年

36、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宜 。先 生 之 于 为 人 可 谓 成 矣 。然 而 公 不 见 信 于 人 ,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私 不 见 助 于 友 , 跋 前 踬 后 , 动 辄 得 咎 。 暂 为 没人帮助你。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御 史,遂 窜 南 夷 。 三 年 博 士 , 冗 不 见 一动都会招来过错。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治 。 命 与 仇 谋 , 取 败 几 时 。 冬 暖 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你的运气就像

37、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冬而 儿 号 寒 , 年 丰 而 妻 啼 饥 。 头 童 齿 豁 , 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竟 死 何 裨 ? 不 知 虑 此 , 反 教 人 为 ?” 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7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著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故有“百家争鸣”之

38、称。8纂:编集。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9膏油:油脂,指灯烛。晷(轨):日影。恒:经常。兀(误)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10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攘(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11苴(居):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下):裂缝。皇:大。幽:深。眇:微小。12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13英、华:

39、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14姚:姒(四):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殷盘、尚书的商诰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顺口。春秋:鲁国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删定,叙述简约而精确,往往一个字中寓有褒贬(表扬和批评)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鲁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铺叙详赡,富有文采,颇有夸张之处。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相传周人所撰。通过八卦的变化来推算自然和人事规律。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西

40、周及春秋前期诗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庄:庄子,战国时思想家庄周的著作。骚:离骚。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太史:指汉代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也称太史公,著史记。子云:汉代文学家扬雄,字子云。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15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16跋(拔):踩。踬(至):绊。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辄:常常。17窜:窜逐,贬谪。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授四门博士,次年转监察御史,冬,上书论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阳山在今广东,故称南夷。18三年博

41、士:韩愈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国子博士。一说“三年”当作“三为”。韩愈此文为第三次博士时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茸):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19几时:不时,不一定什么时候,也即随时。20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先 生 曰 : “ 吁 ! 子 来 前 。 夫 大 木 为 杗 , 细 木 为 桷 ,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啊!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欂 栌、 侏 儒 , 椳 、 闑 、 扂 、 楔 , 各 得 其 宜 , 施 以 成 做斗栱,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室 者, 匠 氏 之 工

42、也 。 玉 札 、 丹 砂 , 赤 箭 、 青 芝 , 牛 溲 , 马 勃 ,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尿、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败 鼓 之 皮 , 俱 收 并 蓄 ,待 用 无 遗 者 , 医 师 之 良 也 。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啊。提拔人材,公正登 明 选 公 , 杂 进 巧 拙 , 纡 余 为 妍 , 卓 荦 贤明,选用人材,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朴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为 杰,校 短 量 长 , 惟 器 是 适 者 , 宰 相 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之 方

43、 也 。 昔 者 孟 轲 好 辩 , 孔 道 以 明 。 辙 环 天 下 , 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卒 老 于 行 。 荀 卿 守 正 ,大 论 是 弘 。逃 谗 于 楚 , 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废 死 兰 陵 。 是 二 儒 者 , 吐 辞 为 经 , 举 足 为 法 。 绝 类 离了楚国,还是丢官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伦 , 优 入 圣 域 , 其 遇 于 世 何 如 也 ? ”远远超越常人,优异到进入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

44、21吁(虚):叹词。22杗(忙):屋梁:桷(觉):屋椽。欂栌( 博卢):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朱)儒:梁上短柱。椳(威):门枢臼。闑(聂):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店):门闩之类。楔(屑):门两旁长木柱。23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兰:龙兰。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24纡(迂)馀:委婉从容的样子。妍:美。卓荦(落):突出,超群出众。校(较):比较。25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载:孟子有好辩的名声,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捍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辙(哲):车轮

45、痕迹。26荀卿:即荀况,战国后期时儒家大师,时人尊称为卿。曾在齐国做祭酒,被人谗毁,逃到楚国。楚国春申君任他做兰陵(今山东枣庄)令。春申君死后,他也被废,死在兰陵,著有荀子。27离、绝:都是超越的意思。伦、类:都是“类”的意思,指一般人。“ 今 先 生 学 虽 勤 而 不 繇 其 统 , 言 虽 多 而 不 要 其“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中 。 文 虽 奇 而 不 济 于 用 , 行 虽 修 而 不 显 于 众 。 犹 且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月 费 俸 钱 , 岁 糜 廪 粟 。 子 不

46、知 耕 , 妇 不 知 织 , 乘 马 从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徒 , 安 坐 而 食 , 踵 常 途 之 促 促 , 窥 陈 编 以 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盗 窃。 然 而 圣 主 不 加 诛 , 宰 臣 不 见 斥 , 兹 非 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岂其 幸 欤 ?动 而 得 谤 ,名 亦 随 之 。 投 闲 置 散 , 乃 不是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分 之 宜 。”在是恰如其份的。”28繇:通“由”。29靡:浪费,消耗。廪(凛):粮仓。30踵(肿):脚后跟,这里是跟随的意思。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 若 夫 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