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红狐是个不愿被人类社会驯服的动物,所以虹影尊敬它。面对着它挑战的眼睛,虹影必须说明,她也一样,不是一个容易被驯化的灵魂。 虹影 虹影.虹影对红狐说自己(自序)A.火狐虹影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虹影以红狐自居,想象自己是一只不被驯化的红狐,没有任何拘束,肆无忌惮地奔跑在茫茫草原,恣意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她首先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移居国外之后开始尝试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作为著名的海外华文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为她带来极大的荣誉: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联合报1997年最佳读书奖,2004年被台湾选为中学生书评竞赛规定书籍;2005年获得有“意大利的文化奥斯卡
2、奖”之称的“罗马文学奖”;但是她的小说作品风格变化多端,从最初的先锋性小说到后来的现实小说、章回体小说、重写笔记体小说等;语言上经历了从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的转变,这些变化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着实让中国文坛吃了一惊,现有的文坛经验根本无法对其归类;同时小说内容对性爱场面的大肆描写让虹影被冠以“身体写作”的“先驱”,被列入“美女作家”的行列。虽然在中国文坛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虹影仍然作为一种倔强的存在坚持自己的创作梦想,不予放弃和气馁,正是这种红狐的精神,不与世人相争的性格,虹影继续为我们展现许多作品,成为少有的多产作家之一,进入2000年以来她几乎是以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迅速推出自己的
3、新作。虹影立足于文坛最突出的贡献是长篇小说创作,其中长篇小说致力于女性描写,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如饥饿的女儿里面的六六、母亲、大姐等;英国情人的闵;上海王的筱月桂等等,她们都表现了女性的成功奋斗史,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于是虹影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言人,她的作品也被用来研究女性主义。但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女性主义色彩的解读被扩大化了,在女性主义光环掩盖下有更深层次的内容,作品中对宏大场面的描写、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包括对全球化语境下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多种后现代理论的运用都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认识,特别是作品中渗透的深刻的
4、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我们对虹影的期待与研究不能局限在某一种主题或是某一写作角度,而是紧随时代步伐,愈发看清作品中流露的文化涵义,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本论文将选取海外华文女作家虹影及其几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虹影作为英国华文女作家之一近年来日益受到中国文坛的关注,在大陆文坛的表现和活动日益活跃,同时小说创作是她最值得骄傲的资本,是她对文坛最主要的贡献,国内外文坛对她评价相对较高的是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中对宏大场面的描写、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结合,包括对全球化语境下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多种后现代理论的运用都超
5、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认识,特别是作品中渗透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与上述重复)一、虹影介绍(这部分可以删掉)虹影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重庆,1989年进入鲁迅文学院读书,后来又进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1991年随丈夫赵毅衡留学英国,现居住伦敦、北京二地,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虹影首先是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的,1983年在重庆工人作品选第二期上发表第一批诗组诗,1988年诗集天堂鸟被选入重庆工人作品选。1991年起留学英国,开始了小说创作,虹影在海外坚持用中文写作,在华文文学上取得较大的成
6、绩,被誉为新移民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新移民文学的三驾马车:严歌苓、张翎、虹影、陈祥蕉.海外华文文学的现实版图J.南方日报,2006.著有饥饿的女儿、女子有行、K(又译英国情人)、阿难等长篇小说,还有被称为“上海三部曲”的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等,其中有多部长篇被译成25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地出版。她在港澳台和国外获得众多奖项,其中脏手指瓶盖子获纽约先锋文学杂志Trafika1994年国际小说奖;长篇饥饿的女儿曾获中国台湾联合报1997年最佳读书奖,2004年被台湾选为中学生书评竞赛规定书籍;2000年她被国内权威媒体评为十大人气作家之一;2001年被评为
7、中国图书商报十大女作家之首,称为“脂粉阵里的英雄”;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ENDEPENDENT评为2002年年度十大好书之一;2005年获得有“意大利的文化奥斯卡奖”之称的“罗马文学奖”;其他作品先后获得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中国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新诗奖,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最优秀短篇小说奖。虹影在国外获得众多殊荣的同时,她在大陆文坛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是“墙外开花墙里也红”,相反受到更多的是外界的舆论压力和争议:她的K因为涉嫌辱没先人名声被告上法庭,成为禁书,在更改了书中有争议的人名、地名以后,小说才得以以英国情人为名重新在大陆出版;她的绿袖子还被认为是抄袭作品,甚至中国大陆一
8、些评论家也是大批虹影,在报纸上称虹影为“女流氓”, 虹影.英国情人修订本说明A.英国情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1.呼吁全国人民“拒读虹影”, 同上由此,虹影被南方周末、新浪网等评为2002、2003年“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 虹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国外获得众多奖项,在国内却备受争议,但虹影并没有因为争议,因为舆论压力而放弃写作,正是因为她对写作的真诚,对文学的执着,才让她每年都硕果累累,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同时虹影在国内被误读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虹影现象”, 何华.“虹影现象”:多重视域关照下的社会文化产儿D.暨南大学,2008,5.这是值得文学界关注
9、与研究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充满疑问和好奇,试图通过拜读作品,借助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以期从中找到答案。二、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一种百科全书,一种求知方法,尤其是世界上各种事件、人物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网。是一种纷繁的文本。”第一部分:参考书目 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新千年文学备忘录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3.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对长篇小说作了很高的评价。长篇小说是具有超难度写作技能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拥有极高的智力、才能、经验和技术等,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甚至关系到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耐性,“它的制作完成总是显现着写作者创作的激情、智慧和对文
10、学技艺的完美追求。” 郎伟.90年代以来宁夏长篇小说创作状况考察A.马汉文.宁夏长篇小说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9.本论文将选取虹影的几部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列出具体作品)为例进行论证,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长篇小说跟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体裁相比在理论论证上更具有说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作者表达自己心声的工具,所思所想都融进作品中,而且叙述起来比诗歌、散文等更具有自由性,同时长篇小说比短篇小说容纳了更多的内容和涵义,深度更广,更值得我们探究;其次,虹影的这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共同体现了虹影创作的文化意蕴,向我们展示了女性书写意义下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正
11、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由于论证的需要,本论文在举证时将忽略虹影所创作的这几部长篇小说的先后顺序,而且在论述时也可能会有交叉论述的现象,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论文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本意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特作声明。笔者将整篇论文分为四章,运用文本解读、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身份批评等理论(理论过多,运用好其中一种就可以了。还是用女性主义理论比较好,女性主义理论就包含着身份批评)对虹影长篇小说创作作一个整体观照,以期探讨虹影小说创作隐藏在女性书写背后更深层的文化意蕴,为虹影文化研究做绵薄之力。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虹影作为特
12、立独行的女作家,在国外文坛获得众多荣誉的同时,在大陆文坛却备受争议,没有得到相应的文学地位。本文借助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运用分类统计的方法,分别从作品出版情况、作品研究情况和研究评述三个方面对虹影在大陆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一、虹影作品出版情况虹影从写诗开始文学生涯,1983年2月发表组诗,刊登在重庆工人作品选上,但她的诗歌并没有在国内文坛引起众人的关注;1991年虹影留学英国开始小说创作,这时虽然有大陆的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社对虹影的作品宠爱有佳:作家出版社1993年刊登墓床(与赵毅衡合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发行小说集你一直对温柔妥协;
13、云南出版社(她们文学丛书)1995年出版发行小说集玄机之桥;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小说集六指,但这些与台湾和海外文学出版界相比差距甚远。虹影没有受到重视的诗歌却在出国第一年就获得了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1992年诗歌琴声获得台湾联合报第14届新诗奖,1994年获得台湾创世纪40年诗歌优选奖。从1983年到1996年虹影的作品大多是在台湾出版社或海外出版社出版,并获得相应的奖项,这一特殊的现象只能说明,虹影及其作品在大陆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她的作品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虹影在大陆缺少相应的读者群。直到1997年小说饥饿的女儿推出以后这种僵局才被打破,或许是因为饥饿的女儿抛弃了她以往的
14、写作风格,由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不再是单纯写移民以后的生活、体验,而是联系国内,将个人身世、命运同祖国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饥饿的女儿写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别是三年大饥荒年代人们的遭遇,写出了整个60年代中国大众共同的苦难,共同的经历与感受,与命运、天灾抗争的苦难经历,正因为这样,作品引起了大陆同胞的共鸣,从那时起,虹影的作品才陆续被介绍到大陆。随后她的几部长篇都陆续在大陆各出版社、杂志、期刊被刊登出版:2001年,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K也被刊登在作家杂志第12期;2001年,长篇阿难刊登在作家杂志上;2002年,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孔雀的叫喊,长春文艺出
15、版社出版英国情人,长篇上海王刊登在收获杂志上,同年被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上海之死刊登在收获杂志,2005年,又刊登了上海魔术师。这样虹影的作品在大陆开始得到迅速地传播,虹影几乎是以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进入大陆文坛。她的小说阿难、上海王等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开始进入影视行业,且收视率极高,成为大众艺术。然而可谓硕果累累的虹影,她的作品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她的小说背叛之夏到现在都还未被允许在大陆出版,绿袖子涉嫌抄袭杜拉斯的广岛之恋,饥饿的女儿也因为版权问题引起官司。 二、作品研究情况(着重探讨小说研究就可以,其余可以不写。)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虹影的作品一方面开始得到大陆出版界的认
16、同,另一方面虹影本人也因为各种写作原因受到争议,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大陆对虹影作品的研究情况。起初,从虹影1980年开始诗歌创作直到1991年留学英国,大陆文坛对虹影诗歌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仅在1998年虹影获得重庆建国四十周年重庆文学奖。虹影1991年留学英国,在诗歌创作基础上开始小说、散文的创作,尝试多种文体风格,但大陆文坛对她的研究(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刊登研究虹影作品的文章)是从1994年开始的。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来看,自1994年至2008年7月,大陆对虹影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大约有103篇,这当中包括从2004年到2008年6月的26篇学位论文(硕士论文25篇,博士论文1篇)此外
17、,还有10篇博士论文对虹影本人及作品有所提及,在本文以后的论述中不再做详细的评述,因为毕竟研究还不够直接和深入。其中,1994年-2000年的文章有5篇,2001年-2004年27篇,2005年-2008年6月71篇(含26篇学位论文)。从这一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虹影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数量大增,说明大陆文坛、评论界开始对虹影及其作品的关注与研究。 1、作品研究从1994年到2008年7月,大陆对虹影作品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不同文体作品的研究,二是作家创作研究。其中重点在对不同文体作品的研究上,具体又可分为诗歌研究、散文研究和小说研究,本文将逐一进行概述分析。
18、1.1、诗歌研究主要文章有王宏图的危险的幽会沸腾的夜幸存者虹影诗歌小札记(当代作家评论1994,3),该文分三部分:缘起,危险的幽会,炼狱中的受难者。作者借用这三部分,对虹影的琴声、暗杀的代价、枯萎等诗作都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作者首先认为虹影写作缘起于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认为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是通向虹影诗歌王国的密码,尽管风格千差万别;进而又解读虹影诗歌的与众不同之处,认为虹影的诗歌写出了女性的欲望之说,以其独特的体验、视界和言说方式诉说女性的种种;最后又分析了虹影诗歌的语言特色,认为虹影诗歌是用语言在与死亡作亲密接触。赵毅衡的虹影打伞(文学自由谈1996,1),在该文中,赵毅衡说虹影的诗是虹影的
19、血肉,小说是她的艺术,认为通过作品认识不了虹影,在“新生代”作家中,虹影的小说题材宽,场面大,人物调度的腾挪,都朝大处走,自传因素少。要说生活经验,大部分作家都有,虹影的并不比别人少,但虹影的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写自身体验。赵毅衡表达了对虹影的别样认识,总结了透过作品并不能真正读懂虹影,读懂真正的虹影。周旋的虹影诗歌及点评(诗选刊2005,2),总结了虹影诗歌的两个特点,即丰富想象词语的运用;密集的意象;浪漫表白式的结构。 1.2、散文研究文章有黎荔的自成一格的虹影散文(河西学院学报2005,6),论述了虹影散文奇意、洞察力、譬喻的特征,是诗语小说双重影响的结果,真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相得益彰,也
20、造就了虹影散文的坦诚率真、毫无矫饰的造作,坚持本真的写作立场。(可以删掉)1.3、小说研究 小说研究类文章所占比重最大,分类也比较细。主要有具体作品研究、叙事学研究、主题学研究、比较研究、文化研究(这样分类不是很科学),等等。1.3、1具体作品研究根据作品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饥饿的女儿的分析。文章有张庆辉的时代的细部读虹影的(百科知识2001,9),论述了饥饿的女儿是对60年代三年大饥荒时代的真实写照,是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是时代的细部解读,关于生理的和心理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全面描写;饥饿的女儿更大的文本价值,是为现实主义创作流向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展示了现实主义创作撼人心魄的艺术价值
21、。张庆辉认为这种向现实主义的回归是一种新的超越。阮南燕的对生命本真的还原和超越虹影解读(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1,6),论述了作为自传体小说的饥饿的女儿,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我叛逆品性的成因,在对城市贫民生存市域的本真还原中,隐含着作者对苦难历史的理性思索。周山丹的女性自传故事的另一种讲法评虹影(当代文坛2001,6),本文分析了这篇自传体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把个体经验同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交织在一起,认为作品把个人遭遇同国家、民族历史相结合,因而具有厚重的历史意蕴,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蕴,本文依次从叙述视角、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等方面叙述了虹影饥饿的女儿与以往一些女性作家的自传
22、体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饥饿的女儿的出现为女性写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示了女性故事的另一种讲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写作手法具有某种参考价值。赵华的直面灵魂的书写评虹影(潍坊学院学报2003,1),该文通过分析虹影饥饿的女儿中的女性形象,论述了虹影从以前写作中的白日梦式的境遇中走出,开始回到现实,以女性的视角审视历史的变迁,是对以往女权主义的一种反击。这一类对饥饿的女儿的研究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一方面承认其自传体小说性质,又对其所体现的与历史相结合的宏伟叙述场面、冷静客观的语言进行高度评价。第二类是对作品阿难的解读,这样的文章仅有2篇,文章有徐素萍的试析虹影小说中的多元历难(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3、2003,2),本文认为阿难在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两难选择的同时,在叙述方面也表现了两难,主要从人物形象层面、叙述层面的多重两难及其解决进行了详细的评述。第三类是对作品K的探讨,文章有陈晓明的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关于虹影的断想(南方文坛2002,3),陈晓明认为K证明了虹影的文学才华,可以说这是一部专业化小说,它证明了虹影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展示了当代小说的多样性前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K的故事情节、人物、结构以及叙述节奏都有出色的把握;K表现了与其他小说的不同点,它所描写的爱情打上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烙印,具有意识形态的含量;借助作品中朱利安第一次与林见面的场景,分析了虹影心理描写的功底,微
24、妙的感受、矛盾的心理、复杂的体验都表现得富有层次感,优雅从容、自然流畅。这一类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数量还比较少,且只是针对其中一两部作品进行分析。1.3、2叙事学研究文章有陈晓明的女性白日梦与历史寓言虹影的小说叙事(山花1998,8),在文中,陈晓明先生通过对虹影若干作品进行解读分析,认为虹影写作更多呈现的是一种女性白日梦模式,热衷于探讨非常规的,陌生化的,神奇而怪异的超现实经验。文章最后表现了陈晓明对虹影的一种寄托和希望,断定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终究会像接受王朔的小说一样对虹影的作品刮目相看。唐兴和的诡秘而犀利的另类浅议虹影小说的叙述风格(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1),文章通过对虹影玄机之桥、红
25、蜻蜓、饥饿的女儿等几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论证了虹影创作具有诡秘犀利的另类风格,既设置玄机、神秘,又有对现实的犀利的批判。王文捷的性别对立下的幻梦性反抗论虹影作品中的先锋性表现(理论界2004,5),论述了虹影的作品“以倔强的先锋意念和姿态寄予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压抑体验与宿命性困境,并在女性未来白日梦全方位的想象叙述中就对立的男权世界作出非常规的反叛和思索。”赵君的结构意蕴:“流散”作家虹影小说的“叙事语法”(湘潭大学学报2005,6),从叙事语法成因、叙事语法的表层结构、叙事语法的深层结构三个方面论证了虹影超凡的叙事语法,认为这也正是“流散”作家们美学追求的共性。毛伟的论虹影小说的故事模
26、式(华文文学2007,5),论述了虹影小说的玄机、缺失、漫游、欲望四个模式,试图探讨其创作的特点及局限。1.3、3主题学研究文章有任现品的虹影:展示与传递极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扬州大学学报2002,3),论述了虹影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即展示于传递极端境遇下的生存感受,文本通过对虹影片段式书写、双重叙述视角、景物心理化等方面进行描述,论证了这些方面既是基本主题的表现,与主题的有效表述密不可分,而且也是主题的铺垫成分。余文博的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华侨大学学报2005,3),从母系氏族的神话、男权中心文化的崩溃、女性意识的凸显三个方面,以长篇小说为例,阐释了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27、。胡志峰的文化救赎中的情爱虹影长篇小说的母体(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论述了虹影作为海外作家,旅居海外的身份,文化和情爱构成了虹影长篇小说文本意义层面上的两大支柱,文化救赎中的情爱这一母体既满足了西方的好奇心,又超越了东方的审美心理。肖芹的论虹影小说的创作主体(华文文学2006,2),论述了虹影小说的三大主题:女性关照、爱情与性、苦难与逃亡,认为这是其他作家不曾达到的。周晶的从“黑夜”到“虹”的变迁虹影小说主题意象的解读(时代文学2008,4)论述了虹影打破以往女作家以“黑夜”作为主题意象的传统,转而以“虹”作为主题意象,这既是一种性别隐喻,又暗示着生命意识的跃动,对命运色彩的转变提供
28、了解释的途径。1.3、4比较研究这是新出现的研究视角,仅有一篇类似的文章,但却很新颖有其自身的独创性。文章是阮南燕的边缘市域下的都市人性方方与虹影的比较(当代文坛2002,6),论述了两位作家写作的异同点,尽管都是以饥饿为背景,但在描写主人公成长经历时却采取不同的走向:方方将饥饿置于人物外在活动中,而虹影则描述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饥饿;对主人公命运轨迹描述时虽然都采用了双线轨迹,但二者却有所不同;两位作家在思索人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主体意识和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方方表现的是文人品味,虹影则更多的是纠缠于都市贫民精神。通过比较,文本最后指出,二者对于都市贫民的边缘性阐释虽有差别,但她们的审美角
29、度和书写姿态却是90年代女性写作的前景,即对女性的审美探求和女性的自由书写。1.3、5文化研究文章有陈广宁的女性书写与文化观照的交结(黑龙江大学2006,6),以长篇小说为例,从性别意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家园守望四个方面探寻了虹影作品的精神意蕴。张馨凌的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写作(贵州师范大学2006,6)以虹影的长篇小说女子有行、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阿难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将文学文本放在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解读。2、作家创作研究文章有张瑛的虹影访谈录,关于新作及其他,本文以访谈的形式,对虹影的K、饥饿的女儿、未来三部曲等都作了详细的采访,还对虹影的生
30、活观作了访谈,让我们对虹影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尚琳琳的灵魂的升华谈虹影的创作(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2),本文从体悟现实(对现实理智、冷静地触摸与感悟)、追求唯美(对唯美世界的感悟、浓烈地渴望与探求)、寻觅归宿(对灵魂深刻、不懈地拷问与寻觅)三个层面探究了虹影的创作特点,认为虹影的创作是一生在现实的感悟中不断思索人性归属的过程,是在飞翔中的升华。李敬的中的女性意识试论虹影的创作心态(科技风2008,9)。三、研究评述(这部分是自己的见解,可以写得更深入一些,作出自己的评价)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对虹影作品的研究分类越来越细,研究角度纷繁复杂,特别是越来越倾向于文化研究。当然,虹影研
31、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时间阶段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1994年到2000年,对虹影及其作品研究的文章数量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仅有四篇;研究角度也比较单一,理论也很缺乏。从2001年到2004年,对虹影及其作品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各个高等院校的学报开始陆续出现了研究虹影的文章,特别是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华文文学、华人时刊,也开始刊登虹影研究文章,其中世界华文文学论坛还出现了虹影研究专栏,这说明虹影作为华文作家开始受到大陆文坛的的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章不仅数量开始增加,而且研究角度不像前一阶段那么单一,不仅有对虹影具体作品的细致研究,分析虹影小说的叙述风格,探讨虹影作品中的先锋性
32、表现,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和关于虹影小说创作论方面的论述。这一时期的27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大类是对具体作品的分析,第二大类是总论性的。第三大类是对虹影作品的叙述风格等艺术特点的分析。第四大类是主题研究。第五大类是比较研究,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对虹影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研究视角也不再拘泥于一种,已出现了主题、比较方面的研究,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硕士研究生也开始加入这一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2004年。主要文章有王文艳的跨越疆界全球化语境下虹影的写作(汕头大学2004,5),论文分章论述了虹影写作的独特素质:第一章,跨越疆界虹影小说中的全球化意识的逐渐形成,
33、这一章从乌托邦的粉碎,对现实的关注,对本土的返现,开放的美学风格四个方面综述了虹影作品中全球化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第二章,当代大陆文坛对虹影的接受,借助“K”的官司和饥饿的女儿的误读两个事件,总结了文坛对虹影的接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从中呈现了历史的变动,意识形态的消长和主体性的生成。第三章,独特的写作姿态与立场,虹影正是利用全球化环境进行创作,造就作品的全球化意识特征,让小说具有了顽强的生存能力。本文论者通过这三章,试图揭示全球化语境下新移民写作的重大意义,全球化语境下新移民写作具有的独特素质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对大陆文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虹影作为新移民作家成员之一,
34、对她作品全球化意识的探讨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王俊秋的虹影小说的追寻情节解读(吉林大学204,4),论文分三章,从生命追寻、道德追寻、情感追寻三个层次解读虹影,对其作品内容、叙事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阐述。余芳的论虹影小说的流浪汉意识(武汉大学2004,5),本文主要通过解读虹影的长篇小说,对小说中蕴含的流浪汉意识作出分析,以期阐释虹影创作的独特素质。这一时期出现的三篇硕士论文大体可以分为总论、小说两大类,总体上说,集中在对虹影小说的探究上,文章数量偏少。从2005年到2008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值得探讨。这一时期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数量与日俱增,这三年这类研究文章有71篇,其中硕士论
35、文25篇,是前一阶段的8倍多,博士论文有1篇。二是研究规模空前宏大,且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的学报上,其中涪陵师院学报还开设了虹影研究专栏,当然还有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华人文学等专门探讨华人文学的期刊。三是研究角度纷繁复杂,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既有诗歌也有小说、散文研究;既有新作研究类,又有名作欣赏类。从总体上讲,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虹影创作的,涉及范围比较广,又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三类创作研究,其中小说研究类文章有余文博的虹影小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华侨大学学报2005,3),从母系氏族的神话、男权中心文化的崩溃、女性意识的凸显三个方面,以长篇小说为例,阐释了虹影小
36、说创作中的女权主义思想。李凤清的试论虹影小说的女性历史叙事,肖晶的试论虹影小说的女性意识和边缘情结等。这类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上,文章数量多。第二类是关于创作母体研究,文章有胡志峰的文化救赎中的情爱虹影长篇小说的母体(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第三类是关于创作心态的研究。文章有李敬的中的女性意识试论虹影的创作心态(科技风2008,9)。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多,规模大,研究角度复杂,虹影研究热潮不断。从2004年硕士研究生进入这一领域以后,从2005年到2008年研究生更是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硕士论文25篇,博士论文1篇,这是值得庆幸的,说明虹影研究水平正在逐
37、步提高。这一时期研究生论文大体可以分为总论、比较研究、主题研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研究,涵盖多个方面,不过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方面,尤其是长篇小说研究,他们的研究也正在向文化层面研究推进。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虹影研究一直处于热潮中。研究文章数量呈上升状态,从1994年开始的几篇到2008年增加到上百篇,数量之多,令人欣慰。研究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一般的文坛杂志,到后来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作家杂志、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华文文学等甚至还开设了虹影研究专栏,从2004年开始,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大,他们的文章2004年仅有4篇,到2008年已发展到20多篇,且出现了博士研究生论文,这说明大陆文
38、坛从以往的封闭状态,开始以宽容的姿态容纳接受虹影,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了解虹影、认识虹影。研究队伍也在日益壮大,由一般学者、名作欣赏者,到后来的作家,知名评论家、作家,像陈晓明、乐黛云、张颐武、李敬泽等。其中,陈晓明评价虹影的K有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李敬泽评价上海魔术师“虹影由此为中国的现代性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途径不仅穿过昔日上海的大世界,也一直通到这个全球化时代和网络化时代的中国。” 虹影.上海魔术师(封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乐黛云评价阿难“是中国式的后现代小说,是虹影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阿难表现了一种跨国文化,包括香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泰国文化等多种
39、文化,不断地跨越反思,她正在进入世界作家的行列。” 乐黛云.中国式的后现代小说A.虹影.阿难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4. 总之,笔者通过查阅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年至2008年14年间关于虹影研究的大量文献与作品进行归纳整理,梳理虹影研究在大陆的发展概况。目的在于一方面对其研究的利弊得失查漏补缺,一方面这一工作对当前形势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提供可行性参考。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虹影研究状况的整理,可以增强我们对整个新移民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了解。现在全球化现象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虹影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全球化意识已成为研究者
40、们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文化研究热潮的推进,虹影研究也在逐步向这个领域推进,但是从总体上说,这一研究角度的文章数量很少,还不够成熟,这是以后虹影研究应该完善的地方,虹影研究要适应全球化时代,文化研究大潮的趋势。国内对于虹影研究的文章数量虽然在与日俱增,但至今还没有一本集结成册的虹影研究专著,这是大陆虹影研究的一大缺憾和空白。同时,外来引进的,虹影的研究资料也甚少,台湾、香港研究文献在大陆文坛也不易见到,这就要求大陆文坛、研究者不仅要加强国内自主研究,更要借鉴和引进国外研究资料,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借鉴,参考,更要加大跨学科、跨文化研究,采用新方法、新视角为虹影研究开辟一个新天地,推进虹影研究走进更成
41、熟的阶段。 第一章 超越传统意义下的女性书写(以下四章按照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所以要全面修改。) 女性写作并不等同于“女性文学”,不是女作家的写作,充满“女性气质的写作”,正如同戴锦华所说:“我自己不太喜欢用女性文学、女性诗歌这样的字眼我自己更喜欢用女性写作这个概念来谈有关女性的文化事件、文学事件。在女性写作中,我非常强调实践的意义。女性写作是一种包含了很多可能性的、具有无限空间的文化的尝试,可以叫做一种文化的探险。这种体现的意义在于,把长期以来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女性的经验、视点、对社会的加入、对生活的观察,书写出来。而且我相信这种女性写作还能包含某些传统男性写作不能达到的空间,具有更多样
42、的可能性,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事件,特殊的可以进行界定的文学现象。” 戴锦华.诗歌的女性视野关于的多边对话J.中华读书报,1997,12.女性写作,可以说是对男权“菲勒斯中心主义”强有力的反抗,女性借助写作,可以最大程度的释放自己、解放自己,书写男权制压抑下无法言表的女性问题,为女性营造了充裕的话语空间。“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可以说是突围困境的冲杀,她们的写作最终是在文化上建立女性自身的独立身份,建立女性文化体系并且言说女性自身性别现代性经验,将成为中国女权运动和女性写作在突围困境中努力去实现的重要目标。” 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一直以来
43、,大多数女作家都致力于超性别创作,但从90年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针对这种创作形成两种派别:一派认为,女性写作应致力于性别写作,即所谓的私人化写作和身体写作,代表作家有卫慧、棉棉等;一派认为,女作家在写作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女性意识和生命体验,很显然,虹影的大多数写作属于后者,这与卫慧、棉棉的身体写作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无论诗歌抑或是小说,虹影的写作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女性对生命的极端体验和对生存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写作才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与卫慧、棉棉等作家相比,虹影女性写作最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中,描写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强烈的生存欲望;二是
44、运用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话语从女性视角以女性言说的方式对历史、性别进行颠覆性的写作。第一节 冲破现实的牢笼,自主选择未来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写作的初衷是反男性和颠覆男权制度,作品中的男性多是以反面形象出现,如卑鄙、懦弱、丑陋、肮脏、无能、自私等等,在男权社会压抑下的女性始终是痛苦、阴郁、失望的,所以女性作家在写作时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主人公身上,把文本中的男性当作自己发泄牢骚、痛苦和不满的工具,这种一味的贬低男性,大肆的渲泄不满丢失了人性化的关怀,造成文本内容的空洞,减弱了作品的文学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将女性置于闺阁、幽闭状态下,进行独白式的描写,忽略社会联系性,女性最终成为被观赏的对象。作为倔强
45、的存在,虹影的创作观与众不同,她认为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历史有关,写作应该在历史洪流中凸显自己的命运,将个人的命运变化同历史结合在一起,“离开历史的个人是虚假的,是自我幻觉,或者是自恋狂的手淫。” 虹影.答杨少波问A.英国情人M. (附录三),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10.虹影作品中涉及的所谓历史背景有战争、60年代文化大革命和长江三峡建设等,试图通过写作将个人的记忆同历史真实联系在一起,虹影的孔雀的叫喊以三峡大坝建设为基点,从三峡工程中折射出下层小市民丢失的记忆和历史,将淹没的草民历史重新呈现,替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把个人感悟融入宏大历史背景中的写作手法,即个人化视角与历史的全知
46、视角相结合的创作手段在饥饿的女儿里有更充分的表现。1、个人化写作与历史背景的结合虹影在国内文坛逐渐受到重视并引起轰动的作品应该说是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的发表,作为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打破了以往神秘、诡异的虚幻写作风格开始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写作,开始了从诗性叙述到智性叙述的转化,继饥饿的女儿之后虹影创作的英国情人、“上海三部曲”等等都越来越关注中国现实,关注中西方文化,小说风格的变化造就了虹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说,饥饿的女儿成为虹影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好的开端,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作为出国之后创作的作品,虹影借助冷静客观几近无情的语言叙述了文革时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的共同经历,通过描述
47、个人成长史,表达了个人对历史、对整个时代的记忆和看法,描述之客观、语言运用之平淡朴素和冷静,读来让人不寒而栗,同时又有很强的真实感。之所以用不带任何感情近似白描似的语言,是因为虹影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同历史、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彼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虹影而言,她亲身经历了60年代大饥荒时期那种残酷的真实,不愿回首往事,甚至害怕提起,在进行写作时,虹影尽量避开华丽辞藻的运用,想还原社会现实以本真面目,“为什么我要剔除语言中那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我要保留生活本来面貌的这一部分,对我来说,它本来就在那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我不要去像画画一样,增添其他的颜色,它本来就是那样的颜色在那里的。”虹影:回来的燕子A.张英.文学人生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用最朴实、最简洁的语言更能深刻的表现当时文化大革命劣根性和残酷性,也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强,让读者可以很容易的融进作品中,更加深刻的感受当时时代的特定环境。有80酷评家之称的他爱对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