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2912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驾驶员安全驾驶学习资料交通安全,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 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Back,下一页,上一页,驾驶员的责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见下表 交通事故成因比较,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more,2010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相关因素在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中所占比例,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Back,下一页,上一页,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以及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车)、环境的不安全条件(道路)都属于直接原因。,一、直接原因,又称为一次原因,它是直接导致事故的原因,或者说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1不安全行为的分类(1)有意的不安全

2、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是故意的违章行为。如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超车等。例如:2010年因机动车驾驶人超速行驶造成18410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7.2%;因酒后驾车造成4658人死亡,占总数的4.4%;因违法超车造成4554人死亡,占总数的4.3%;无证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肇事共造成22371人死亡,占死亡总数的20.9%。,特点:冒险,目的:获取某种利益,心理:侥幸,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Back,下一页,上一页,一、直接原因,(2)无意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无意识的、或非故意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主要原因:人体的生理

3、机能有缺陷,比如视力、听觉差,辨色力失常等;外界事物信息本身有误或人无法感知信息的刺激,比如道路线形设计的缺陷引起人的判断失误;因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思维判断失误。近年来由于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有很多人加入了驾驶员的队伍,因此因驾驶知识和经验缺乏而造成的事故也屡屡发生,2010年约三分之一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因低驾龄驾驶人交通肇事所导致;因技能欠缺而造成行为反应失误;大脑意识水平低下,比如疲劳驾驶。,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Back,上一页,more,2不安全行为表现驾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形式各异 原因不遵守交通法规,违章行车。疲劳驾车:酒后开车;行车速度过快;忽视警告标

4、志、警告信号;视力较差;听觉失常;注意不够;判断不准;反应时间过长;操作不符合规定,出现错误;驾驶车况不良的机动车,如制动器失效、方向失控、轮胎不合格、灯光不全等;驾车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Back,下一页,上一页,二、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是指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的引发原因,它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1身体方面的原因;2精神方面的原因;3管理原因;4教育原因;5社会方面的原因,I 驾驶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Back,下一页,上一页,二、间接原因 要想减少甚至消除驾驶员在交通安全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做到:(1)研究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研究疲劳、饮酒

5、及药物等因素对行车安全的影响。(2)严格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加强驾驶员的甄选和管理工作;(3)从法制上严格驾驶员培训制度,在提高驾驶员技能的同时,加强其交通道德意识、交通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并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等原则,正确选择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方法,完善驾驶员常规培训教育制度。(4)加强交通执法的效果和力度,有效杜绝各类违章行为。,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 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下一页,上一页,一、疲劳现象 在劳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器官或全身生理功能和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的状态称为疲劳。它是人体的正常生

6、理反应。疲劳的长期积蓄会造成过度疲劳,发展为病理状态。疲劳是人们熟悉但又十分复杂的一种现象,不论从事何种作业,随着劳动时间延长,均会出现疲劳,表现为作业能力下降,感觉疲倦,对任何用力都感到厌烦等。驾驶疲劳是驾驶员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引起生理功能和作业能力下降,从而使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疲劳状况下运行,它是许多重大交通事故的根源。,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下一页,上一页,二、疲劳驾驶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即疲劳驾驶有些什么具体标准。各国比较通行的疲劳驾驶界定标准是时间规定,即每次连续驾驶限定个时间。目前,惟一能被认为是可以参考的疲

7、劳驾驶规定是国际劳动机构(ILO)提出的时间标准,即专业运输部门的专业司机,每周的劳动时间提倡不要超过44小时。,不同看法,实际情况,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上一页,三、疲劳驾驶与交通事故,我国的疲劳驾驶情况也比较多。中华医学会等部门在北京一些高速公路和沪杭高速公路嘉兴段等地,对516名驾驶员进行了警觉度测试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24%的驾驶员自我感觉在疲劳驾驶;50%的被调查者回忆在驾车中曾打过瞌睡。据调查有关专家介绍,睡眠不足、睡眠障碍、睡眠规律改变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报告中指出,因疲劳驾驶造成3056人死亡,占总数的2.9%。在一次死亡10人以

8、上的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55起中,因疲劳驾驶导致事故8起,占14.5%。,下一页,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上一页,1睡眠 关键词:一昼夜个小时,60不足个小时;睡眠时间不当,睡眠质量不高,白天睡眠,夜间睡眠。2身心条件 关键词:身体状况,年龄大小、性别、经验多少、技术高低、性格等。年轻人、年长者、驾驶技术熟练者3驾驶操作过程中的因素(1)信息量;(2)心理紧张;(3)行车时间点;(4)运行时间 4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 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工作业绩等,四、产生疲劳的原因,下一页,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下一页,上一页,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感到疲乏、头晕头痛、站立不稳、

9、手脚不灵、两腿发软、行动呆板、头昏目眩、打哈欠、两眼皮“打架”、呼吸局促等疲倦感觉;而在精神上主要表现为感到思考有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事物失去兴趣、健忘、缺乏自信心、失去耐心、遇事焦虑不安等 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面来识别身心疲劳信号。头重、频频点头,很难保持抬头姿势;视觉模糊、眼睛发红发干;频繁眨眼或眼睛时开时闭;视野变窄、漏看错看信息增多;哈欠连天却无法控制、表情变化少;对交通变化的反应时间较长,延迟或减慢反应速度;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能力下降;动作僵硬、节奏失调;心情郁闷、急躁,容易激动;分辨不清方位,车速盲目提高。,五、疲劳驾驶时的症状,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

10、下一页,上一页,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1保证充足睡眠平均每天睡8.16个小时才能防止累计睡眠不足造成神经行为方面的损害,避免疲劳驾驶。据相关资料统计一天驾驶超过10小时,睡眠不足四五个小时,事故发生率最高。神经医学专家还特别指出,在有睡意时驾驶和酒后驾驶同样危险。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当于:连续24小时不睡觉体内酒精浓度达到0.1%。,六、预防疲劳驾驶,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下一页,上一页,2控制连续驾驶时间 每持续驾驶100公里或两小时就应该停车休息1015分钟,让大脑皮层有恢复的时间;24小时内实际驾驶时间累计不要超过8小时;另外为较好地保证行车安全,建议

11、驾驶员每周驾驶时间不要超过44小时。3适时进行心理、生理调节(1)改良车内环境;(2)间断听音乐;(3)及时调整情绪 4正确选择饮食 不宜:吸烟或喝咖啡、高糖食品;宜:碱性食物 5慎服药物6警惕三个危险时段(1)11:0013:00;(2)17:0019:00;(3)1:003:00,六、预防疲劳驾驶,II 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Back,下一页,上一页,1德国治理疲劳驾驶的方式 类似飞机黑匣子 驾驶员连续驾驶两个小时之后,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在工作完一天(8个小时)后,必须停止使用多达12个小时,以保证车辆及其驾驶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2汽车公司的“驾驶员警示系统”这项世界首创的发明可记录下司

12、机的驾驶行为,并在司机进入睡眠状态之前及时给予警示。当行驶速度超过每小时65公里时,驾驶员警示系统就会被激活,并且一直保持工作状态,直至车速降至每小时60公里以下。,七、治理措施,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 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III 饮酒与行车安全,Back,下一页,上一页,一、酒后驾驶事故统计,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国外情况我国情况:我国近年来酒后驾车事故数及死伤人数上升较快;2009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报告指出:因酒后驾车造成4658人死亡,占总数的4.4%。,1对心理影响(1)思维能力下降、判断准

13、确性降低(2)注意力降低,认识范围变窄(3)记忆障碍(4)情绪不稳定、理性降低(5)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动作不协调,下一页,上一页,二、饮酒对人的心理和驾驶行为的影响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 当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8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2.5倍;达到10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4.7倍。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Back,2对驾驶机能的影响(1)视觉机能受损(2)触觉反应迟钝(3)中枢神经异常、麻酸,下一页,上一页,二、饮酒对人的心理和驾驶行为的影响,Back,3受到酒精影响的

14、特征对信号灯反应慢;逆向行驶;摇摆不定、突然转向或在道路中线驾驶;乱踩刹车;转弯幅度大;蛇行;没有原因就停车;开车速度极慢;突然转弯或违法转弯;天黑时不开前灯等等。,(1)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死亡率高;(2)碰撞事故较多。例如撞人、撞车或撞隔离带、电线杆、大树、桥栏杆等物体;(3)事故发生的时间多在午饭后和夜间;(4)因为驾驶员感觉机能降低,反应迟钝,车辆易驶入侧沟,发生翻车事故;有的冲出路外,还有的在平地翻车。(5)夜间会车时,看到迎面来车的灯光照射后眩目,视力恢复迟钝,容易与对向车发生正面冲撞。,下一页,上一页,三、酒后开车产生事故的特点,Back,有81.29%的被调查者同意酒后驾驶属于

15、违法行为,但在被问及是否有过酒后驾驶行为时,仅有20.63%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酒后驾车的行为,下一页,上一页,四、酒后开车者的驾车心理,Back,案 例,饮酒后或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是指机动车驾驶员饮用白酒、啤酒、果酒、黄酒、汽酒等含有酒精的饮料后,于酒精作用期间(一般为8小时以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根据血液中酒精含量的高低,分为饮酒驾驶机动车与醉酒驾驶机动车两种行为。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是根据驾驶人员血液、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值来界定的。,上一页,五、酒后或醉酒驾车的标准,Back,下一页,1基本概念(1)车辆驾驶人员(vehicledrivers)指机动车驾驶人员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员

16、(2)酒精含量(alcohol concentration)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或呼气中的酒精浓度。(3)饮酒驾车(drinking drive)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4)醉酒驾车(drunk drive)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我国血液酒精含量临界值见上表,下一页,上一页,五、酒后或醉酒驾车的标准,Back,2酒精含量值(1)血液酒精含量临界值根据计算,一般情况下饮用350 ml啤酒后,血液酒精浓度就可达到20 mg/100 ml,即达到饮酒驾驶的处罚条件。部分国家、地

17、区关于饮酒后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法定标准见下表,下一页,上一页,Back,五、酒后或醉酒驾车的标准,(2)血液与呼气酒精含量换算车辆驾驶人员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可按标准GA307换算成血液酒精含量,具体换算关系见表3.4。,3检验方法(1)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对饮酒后驾车的嫌疑人员可检验其呼气酒精含量。呼气酒精含量采用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进行检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应记录并签字。(2)血液酒精含量检验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下一页,上一页,Back,五、酒后或醉酒驾车的标准,车辆驾驶人对酒精呼吸测试的酒精含量有异议的、经呼吸测试超过醉酒临界值的,对其检验体内酒精含量。对

18、需要检验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应及时抽取血样。抽取血样应由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不应采用酒精或者挥发性有机药品对皮肤进行消毒;抽出血样中应添加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装血样的容器应洁净、干燥,装入血样后不留空间并密封,低温保存,及时送检。,第二十四条规定,检验违法行为人体内酒精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实施:由交通警察将违法行为人带到医疗机构进行抽血或者提取尿液;对酒后行为失控的,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约束性警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抽取的血液或者提取的尿液及时送交有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书面告知违法行为人。,嫌疑饮酒后驾车的人员拒绝配合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的,以呼出气体酒精

19、含量探测器被动探测到的呼气酒精定性结果,作为醉酒驾车的依据。另外,对未达到表3.4中规定饮酒驾车血液酒精含量值的车辆驾驶人员;或者不具备呼气、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条件的,应进行人体平衡的步行回转试验或者单腿直立试验,评价驾驶能力。,(3)人体平衡试验1)平衡试验的要求步行回转试验和单腿直立试验应在结实、干燥、不滑、照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对年龄超过60岁、身体有缺陷影响自身平衡的人不进行此项试验。被试人员鞋后跟不应高于5cm。在试验时,试验人员与被试人员应保持1m以上距离。,下一页,上一页,Back,五、酒后或醉酒驾车的标准,2)步行回转试验,步行回转试验即被试人员沿着一条直线行走九步,边走边大声数

20、步数(1,2,3,9),然后转身按原样返回。试验时,分讲解和行走两个阶段进行。讲解阶段,被试人员按照脚跟对脚尖的方式站立在直线的一端,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听试验人员的试验过程讲解。行走阶段,被试人员在得到试验人员行走指令后,开始行走。试验中,试验人员观察以下八个指标,符合二个以上的,视为暂时丧失驾驶能力:在讲解过程中,被试人员失去平衡(失去原来的脚跟对脚尖的姿态):讲解结束之前,开始行走;为保持自身平衡,在行走时停下来;行走时,脚跟与脚尖不能互相碰撞,至少间隔1.5cm;行走时偏离直线;用手臂进行平衡(手臂离开原位置15cm以上);失去平衡或转弯不当;走错步数。,下一页,上一页,Back,

21、五、酒后或醉酒驾车的标准,3)单腿直立试验,单腿直立试验即被试人员一只脚站立,向前提起另一只脚距地面15cm以上,脚趾向前,脚底平行地面,并大声用千位数计数(1001,1002,1003,),持续三十秒钟。试验时,分讲解、平衡与计数两个阶段。讲解阶段,被试人员双脚同时站立,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听试验人员的试验过程讲解。平衡与计数阶段,被试人员一只脚站立并开始计数。试验中,试验人员观察以下四个指标,符合二个以上的,视为暂时丧失驾驶能力。在平衡时发生摇晃,前后、左右摇摆15cm以上;用手臂进行平衡,手臂离开原位置15cm以上;为保持平衡单脚跳;放下提起的脚。,下一页,上一页,Back,五、酒后

22、或醉酒驾车的标准,1国外对酒后驾驶的处罚 严管重罚之下出文明2我国对酒后驾驶的处罚 其中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

23、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下一页,上一页,Back,六、酒后驾驶的处罚,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 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1吸烟对人体的危害(1)肺部疾病(2)心血管疾病(3)吸烟致癌(4)对智力的危害,一、吸烟与行车安全,2吸烟对驾驶操作的影响(1)污染驾驶空间 空间有限“风噪”(2)分散注意力 转移视线 附加动作(3)单手操控 快速转向或转弯换档 操作失误(4)影响观察力 烟雾缭绕 氰化物滞留(5)容易引发火灾 烧坏衣物 跑偏方向,下一页,上一页,Back,1常见药物(1)催眠药;(2)安定药;(3)抗组织胺药;(4)抗感冒药;(5)抗焦虑药;(6)降血压药;(7)抗生素,二、药物与行车安

24、全,2预防措施(1)按医嘱服药;(2)注意药物的分量;(3)注意禁服药物,下一页,上一页,Back,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常见的危险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压抑中枢神经系统,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 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1行人的心理特征(1)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没有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横穿马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穿越道路时,儿童的心理负担比成人大;59岁因汽车而致命的儿

25、童中,有8.6%是在道路上游戏造成的;儿童身体矮小,眼睛距地面高度低,视野比成人狭窄。(2)青壮年的心理特征出行机会多,行走距离远;好胜心强、不甘示弱 据统计,青壮年在车祸中的死亡率,约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3)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知觉延误、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经验丰富,考虑周全,处世谨慎;喜欢穿暗色、朴素的衣服 英国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行人比成年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8倍。,一、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1行人的心理特征(4)女性行人的心理特征观察周围交通环境比较仔细,规范行为的意识比较强烈,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女性行人的反应一般较男性慢,行动比较迟缓;情

26、绪一般不如男性稳定,应变能力较差,属于非稳定型的交通参与者;喜欢穿比较艳丽的服饰。,一、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2行人交通基本特性(1)选择特性(行人行走时,对行走路线和路面的要求)(2)视觉特性行人行走时,由于视网膜的光照生理反应作用,引起视野和视敏的变化现象现,称为行人行走的视觉特性。一些急穿马路未能及时发现行驶车辆。而造成交通事故的行人,其原因之一就是人的视觉特性造成的。,扒开护栏抢马路,行人不安全行为,小孩过马路有“绝招”,大人争当“跨栏者”,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过马路闯红灯,与生命儿戏,一、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2行人交通基本特性(

27、3)反应特性行人行走时,受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敏感,称为行人行走的反应特征。(4)生理特性行人行走时,借助人体各部位器官(眼、鼻、耳)所得到的各种信息和感觉(视觉、嗅觉、听觉)的敏感程度,称行人行走的生理特性。(5)心理特性行人行走时,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行为特征状态及其内在规律,称行人行走的心理特性。,一、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3行人事故的原因及对策行人事故多数是因为行人进入行车道而造成的。在行人事故中,最常见的驾驶员错误是视觉探测不当或停在路旁的车辆引起驾驶员的知觉延误导致对行人发现的延误。(直接)间接原因与行人的条件和状态有关。如饮酒和年龄因素对行人

28、事故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的间接原因。防止行人交通事故的直接对策是把行人与车辆交通隔开。在时间上,通过交通信号产生允许行人通行和允许车辆通行的周期;在空间上,通过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来完全分隔行人与车辆。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加行人的安全常识,增强行人的安全意识,提高行人的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1骑自行车人的心理特征1)骑自行车比步行速度快,但自行车的结构简单,稳定性差,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同时骑自行车代步受季节影响大,所以在遇到危险情况时,骑自行车的人比行人的心理更紧张,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更大。2)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拥

29、挤,加上居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多数居民从自己方便和节约交通费用的心理出发,常常违章骑自行车带人,这往往成为导致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3)在一些城乡低等级的道路上,有部分骑自行车的人,为了省力攀扶机动车,当机动车紧急制动时,极易发生交通事故。4)有些年轻人,骑自行车时喜欢逞能和炫耀,做出危险动作从而引发交通事故。5)有些骑自行车的人,上下班高峰时,因急于回家,往往与机动车抢道或见缝插针、左右穿行,这也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2自行车的交通特性1)自行车结构简单、轻巧、灵活、方便,使用和维修容易、简便。2)自行车价格便宜,即可节约交通费用,又有

30、利于锻炼身体,比较适合中国国情。3)自行车不污染环境,既无尾气排放,又无噪声污染,有利于城乡环境保护。4)自行车占用道路面积小。5)自行车受结构简单的限制,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在转弯时,不易觉出后面车辆、行人动态,制动时,后面追随者也难以发觉。由于自行车两轮滚动,其侧向稳定性极差,只有保持一定行驶速度才能保持侧向平衡,在减速和停车时,往往就会倾倒或左右摇摆,容易引起交通事故。6)骑自行车人体重一般大于自行车自重,骑车人与自行车组成的人车系统重心提高,加之自行车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因此自行车的运动轨迹呈蛇形,其运行宽度为1m左右。这种左右摇摆,占道1m宽的蛇形运动在混合交通中极易导致交通事故。7)

31、骑自行车受气候影响较大。8)自行车与机动车相比是交通弱者,但和行人相比又是交通强者,在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事故中,骑自行车者受害较大。,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特性及其对策,上一页,Back,下一页,3自行车事故原因及对策自行车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骑自行车人违章行驶造成的电动自行车的出现 体型较大、时速较高 防止的直接对策:首先是把自行车交通与行人和机动车交通从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时间分隔措施有错开上下班时间,把高峰时的自行车流量均分到低峰时间内,或者采用不同车辆的交通信号灯指挥自行车与机动车分别行驶。空间分隔措施有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包括自行车地下通道和高架桥),在混合交通的交叉路口划出自行车左转弯专用道或候车区和安全岛等。其次是加强自行车交通管理,制定自行车的“准行”和“禁行”规则,修订自行车的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完善自行车的安全防护设施。,给自己多一份责任,让他人多一份安全,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