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ppt.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幻灯片 5,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幻灯片 11,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幻灯片 14,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幻灯片 15,上农农业的价值幻灯片 16,“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幻灯片 17,对自然的理想化幻灯片 18,家族制度幻灯片 19,入世和出世,中国艺术与诗歌,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诸子的由来幻灯片 20,司马谈和六家幻灯片 21,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幻灯片 23,儒家的形成及发展,孔子:第一位教师幻灯片 24,孟子: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幻灯片 37,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幻灯片 42,汉帝国的理论
2、家:董仲舒幻灯片 45,儒家兴盛,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道家的形成与发展,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道教的第二阶段:老子,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道家再起,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
3、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达出来。,中国哲学的精神,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
4、对思想进行思考。,中国哲学的精神,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这是为什么?如果追求彼岸世界不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为什么对世界许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呢?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何以中国人成为例外呢?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曾意识到,在道德伦理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呢?,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中国哲学的精神,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
5、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道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精神,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力求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人是各式各样
6、的。不同领域、不同等级的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但这些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唯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中国哲学的精神,出世的哲学:代表人物释迦摩尼:“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道家:“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 掉那个瘤”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中国哲学的精神,入世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
7、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关心人的今生。,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人在思想时,总不免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他对生活就有某种感受。在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国民族的经济背景,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依靠农业
8、。,中国哲学的背景,上农农业的价值,著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书中,辑有各家哲学撮要,有一章为上农,其中比较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商人的生活方式,认为农民像婴儿那样单纯朴素,惯于顺服长上,比较不自私,他们的物质财产复杂多样、难于移动,因此,国家遭难时,农民不会弃之不顾;商人则自私奸诈,计谋多、不顺服,他们的财产简单,因此国家有难时,商人往往自己逃跑。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主。这一章的作者看出:人的生活方式受经济背景的制约;而他以农业为上的思想又显示那个时代的经济背景对他的思想制约。,中国哲学的背景,“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儒道两家有一种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道,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
9、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依据。,中国哲学的背景,对自然的理想化,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璞归真;并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而鄙视知识。道德经第80章说:“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难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道家把这种爱慕发挥道淋漓尽致,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中国哲学的背景,家 族 制 度,同一个家族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它的复杂性和组织性是世界少有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想化。,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三种是家庭关系,另两种可以看做是家庭关系的延伸。,中国的祖先崇拜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一族人,他们追溯首先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中国哲学的背景,诸子的
11、由来,这些教师各有自己的专长,又是各人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于是有些教师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他们被称为“儒”或“士”;还有些教师精通兵法或武艺,他们被称为“侠”;还有些教师擅长辩论,被称为“辩者”。另有一些人以巫医、星象、占卜、术数见长,他们的知识被称为“方术”,这些人被称为“方士”。还有一些人凭对政治的实际知识,献纵横捭阖之策,成为诸侯王公的顾问或官员,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一些人,具有学识才干,而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失望,遁入山林,被称为“隐者”。,司马谈和六家,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阴阳家,宇宙论的一派,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阴是代表女性的原则,阳
12、是代表男性的原则,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由此产生了中国人心目中所见的宇宙一切现象。,儒 家,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因此是古代文化的继承者。,墨 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这一派已经自称是“墨者”,名 家,这一派的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法 家,这一学派源自一些政治家,不赞成当时一些儒生强调要以德治国,他们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道德家或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并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成为事物内含的能力。,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其
13、中六家同于司马谈所列出的六家。另四家为纵横家,这是当时的外交家;以及杂家,这是当时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还有农家和小说家。刘向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客观者,九家而已。”意思是说,小说家不如其他九家重要。,一、孔子,(一)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
14、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孔子周游列国,一、孔子,(一)孔子生平(二)孔子的思想学说,文化成就,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参见老子图,孔子的主要思想,正 名,关于社会,他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能够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先的是”正名“。也即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它们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孔子:”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这
15、类事物应该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也就是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君应有的品质,即”为君之道“。如果一个君王空其名,而没有君王应具的品质,即便在大众面前他是君王,其实他配不上”君“的名字。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孔子主张“正名”的意义。,仁 义,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作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
16、“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忠 恕,“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还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知 命,道家主张“无为”,儒家则教导“为而无所求”。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
17、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谈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各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这就是
18、孔子何以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是如此,他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据孟子看法,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不算“杀君”。,性 善 说,孔子十分重视“仁”,并且严格区分“义”和“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行义而不谋利。换句话说,就是要“推己及人”。这就是“仁”的实践。孔子索然十分强调这一点,但并未充分阐述人为什么应当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使他垂名后世的“人性本善说”。,政 治 哲 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政治统治有两种:一
19、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则来自武力。,神 秘 主 义,孟子和儒家之中他的这一流派认为,宇宙从根本来说,是一个道德宇宙。,浩然之气: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敢问夫子何所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可以说是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人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气概,因此孟子说它是“塞乎天地之间”。,儒家的形而上学,一个人如果力求完善自己,他就会看到,为此
20、也必须同时完善他人。一个人如果不关心别人的完善,自己便不可能完善。这是因为,人要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行,必须充分发展他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在社会之中。这就回到了孔子、孟子的传统,人要想完善中自己,必须实行忠恕、仁义,这就包含了帮助别人。人要想完善自己,就必须充分发展受自上苍的天性,帮助别人就是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工作。,秦始皇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同意,但是在他之前很久,中国人便久盼出现一个“天下”一统的中国。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又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的话清楚反映了时代的愿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21、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按照后来儒家的说法,“三纲领”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明明德”。“仁者爱人”便是“在明明德”的途径;而“明明德”的终极完成便是“止于至善”。,“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修身”的内容就是“在明明德”。由这里可以看出:这几个思想最后归结为一个中心,这便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在封建时代,
22、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所要做的是:从理论上论证新的政治制度的“存在的根据”。他的看法是:既然人是天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自然应依据天的所作所为。,社会伦理学说,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之外,还有“五常”,这是所有儒家都主张遵奉的道德。“常”的字义是规范、恒常不变;因此,“五常”便用以表达儒家崇奉的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
23、公元622年,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标准开科取士的制度,开始建立。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裂之后儒家思想再次成为国家确认的官学。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韩愈、周敦颐等。,韩 愈,周 敦 颐,程 颢,进入北宋到公元十一世纪下半叶,更新的儒家分为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被称为“二程”。弟弟程颐(公元1033-1108年)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朱熹(公元1130-1200年)集大成,史称“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公元1032-1085年)创立了另一学派,由陆象山(公元1139-1193年)和王守仁(公元1473-1529年)完成,史称“陆王学派”或“心学”。,朱 熹,
24、朱熹认为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朱熹作四书集注,认为这是他的最重要著作。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道家的第一个阶段:杨朱,杨朱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人人为自己”;其二是“轻物重生”。这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正 好相反。,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为达到 这个目的,杨朱的做法是“逃避”。这是隐士们通常的做 法:逃离社会、遁迹山林,指望这样就可以不致沾染人世的罪恶污秽。因此,“逃避”并不能达到目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是说,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行事为人看成比天下更贵重,这样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一
25、个人如果珍惜自己甚于贪爱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些都是轻物重生的表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老子的生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和强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老子看到,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又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有时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因此,道德经第十八章说:“智慧出,有大伪。”,道,无名,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或至少,有命名的可
26、能。它们是可以命名的。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凡“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道家所说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隐无名”,“道”这个概念只是一个形式命题,它对万物所由来的这个“由来”,并没有作任何描述。我们所能说的是:“道”既是万物之所由来,它就不是万物之一;如果它是万物之一,它就不是万物之所由来。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因此,“道常无名,朴。”,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这里便是老子的回答。他认为,一个谨慎的
27、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任何事情,不致过分。,为人处世,道家的“无为”,也同样可以从这个总原理中引申出来的。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它的用以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也意味着,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恣肆放荡。,矫揉造作和轻率放肆是顺其自然的对立面。老子认为,道就是万物之所由来。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政治理论,道家和儒家相同的一点是:认为在理想国里,国家首脑应当是一个圣人,唯有圣人才能担当起治国的重任,圣人也应该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道家和儒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儒家认为,圣
28、人治国,应当为大众多做事情;而道家认为,圣人治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事情,以至“无为”。,老子学说:根本思想:a.道是天地万物之本体,又是客观之自然 规律,人应顺应自然。b.人生观:知足和寡欲、守柔与不争。c.政治观:无为為而治、小国寡民d.伦理观:柱状绝胜弃智、绝仁弃义。,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庄子的生平 庄子 姓庄名周,宋国蒙人。,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在庄子看来,成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摒弃知识的结果,自然便没有知识。但是,“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无知”是人的原初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的“无知”阶段。人的原初状态的无知是自然的恩赐
29、,而人达到“无知之知”则是心灵的成就。,莊子学说:根本思想:效法自然,追求逍遙人生观:一切事物皆是相对的存在,人能摆脱一切思虑欲望,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一”境界说理手法:多寓言,道家学说的影响:a.人生态度方面:独善其身的艺术人生;清谈玄学之 风 b.政治方面,无为而治。c.思想方面,启发神仙思想。,新道学:崇尚理性的玄学,如果万物只是在自身有限的领域中自得其乐,它们的乐也只是极其有限的。,公元三、四世纪盛行的思潮,历来称为“玄学”;“玄”字原出老子第一章,末句形容“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指它深远神秘,变化莫测。“玄学”的名字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
30、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自传入后,称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宗教、哲学、艺术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究竟是什么时候?,传统的说法:东汉明帝(公元58-75)时,佛教传入中国。在东汉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与阴阳家及后来的道家方术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中国佛学的基础,漫长、缓慢的传播过程,公元二世纪时,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
31、摩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这种说法可能渊源于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最后“莫知其所终”。热心的道家由此发展出一个故事说,老子最后西行,到了印度,教了释迦摩尼和另二十八位弟子。由此又衍生出佛经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说法。,公元三、四世纪间,佛经译成中文的渐多,人们对佛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了解较多;这时又出现一种看法,认为佛家的思想和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相近,而与道教则不相干。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格义”这种方法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因此到了五世纪,佛经汉译如潮涌现时,“格义”的方法被摒弃了。但是,五世纪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鸩摩罗什还继续适用道家
32、的名词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释义法和“格义”的不同在于:“格义”只使用读者看到外貌的形似,而释义则令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它实际是对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佛学在中国”和“中国佛学”的区别,“佛学在中国”,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某个圈子里,并仅限于某个时期。它们并没有试图去接触中国思想界,因此,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也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中国佛学”则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我们将会看到例如“中道宗”,与道家思想便有某
33、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禅宗”的兴起,它是佛家,而在思想上又是中国的,并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却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乘:是拓展.开发与发挥.利用的意思。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心意识的完全功能。也可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智力。这就是“大乘”,相反就是“小乘”。大乘经典,就是可以使我们学习.掌握,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发挥与利用自己智慧与智力方法的经教。在中国佛教中流传的则只限于大乘经典。,佛学的一般概念,VS,业障:1.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 2.旧时家长骂不肖子弟
34、的话,“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比“行为”要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念和言语也都包括在内。按照佛家的看法,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任何一个有有情物所看出去的世界,都是他内心自造的景象。每当他有所动作,或只是说话、或心里动念,都是心的作为。这个作为必然产生它的后果,不论这后果要等多久才显现出来。这个后果便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佛学的一般概念,没一个有情物的今生只是这个无穷锁链中的一环。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只是这个因果循环的一个中转站。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
35、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这个因果的锁链构成“生死轮回”。一切有情物的“众生皆苦”,其主要来源就在于此。,按佛家的看法,所有这些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宇宙万物乃是各人自己内心所造的景象,因此它是”幻想“,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人处于自己的无知(“无明”)而执著地追求(“执迷不悟”)。由“无明”导致“贪欲”,又“执迷不悟”。这便把人紧紧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上,无法逃脱。,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觉悟”。佛教各派的种种教义和修行都是为启发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觉悟”。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所积的“业”不再是贪恋世界、执迷不悟,而是无贪欲、无执著。
36、这样,人便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便称为“涅槃”。,佛教对红楼梦的影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啊啊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此曲暗喻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假相。虽说是空,但又有若干缠绵悱恻的恋情,如同水月镜花,有而非真。,红楼梦又名情僧录,空空道人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道人取名空空,表示对任何执著的否定,即使
37、对空的执著,也是一种迷妄,这是佛教般若空宗空亦空思想在小说人名上的体现。不仅人名、书名与佛教关涉,而且整部作品的色空思想都是十分浓厚的。,好了歌就带有明显的佛教空幻意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全诗四段,每段都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而神仙属道教谱系,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好了歌是道教思想的反映。道教贵生,求长命百岁,羽化升天,佛家才看透生死。在佛家看来,功名将相,终归一
38、踣黄土;娇妻恩爱,君死又随人去;可怜天下父母,难得孝顺子孙。人生世事,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一场空。所以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他对好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
39、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甄士隐这段注解,连疯跛道人也称解得切。人世无常,到头一梦,万境皆空,这种佛教宿命意识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飞鸟各投林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短命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里,作者对世间诸法无常的现象,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刻画。作者告诫世人,要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若一味痴迷,势必枉送性命。最末一句,强调观色悟空,便是人生的最后归宿,
40、而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是般若空宗空掉一切的最好注脚与阐释。,禅宗:潜移默化的哲学,当禅僧处在顿悟前夕时,他特别需要师傅的帮助。当学僧要在心灵中跳过那道悬崖时,师傅给予的一些帮助,就意味着极大帮助。在这时候,禅宗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一声棒喝“。禅宗的文献里记载了许多这样的例子。师傅向徒弟提出许多问题后,会突然用棒或竹篾打他几下。如果时间正对,徒弟往往因此而得到顿悟。怎样解释这一点呢?看来,师傅打徒弟,正是借这样的行动,把徒弟推入在悬崖上向前一跃的那种心理状态,这是徒弟在精神上早已等待着的一刻。,中文的“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英文通常把它译为“沉思”或“冥想”。它的起源
41、,按照传统的说法是:释迦牟尼所传授的佛法,除见诸佛经的教义之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外别传”。释迦牟尼只传授了一个弟子,这个弟子又传授给一个弟子。这样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世,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与南朝宋末来到中国,成为禅宗在中国的始祖。,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北派:神秀,南派:慧能,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神秀的诗偈所强调的是宇宙心或佛性。“即心即佛”。,慧能所强调的是“无”,“非心非佛”。,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受禅宗影响的诗人、词人,王维,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
42、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佛学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王维的诗作受到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此外还有大量以佛教修行为主题的咏禅诗。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生”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剎那间的纷纭动像,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
4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
44、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红楼梦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
45、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袭人笑回:已经睡了.黛玉听说,便要回去.袭人笑道:姑娘请站住,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么话.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与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看.宝钗看其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
46、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 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 回头试想真无趣!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尊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
47、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
48、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苏曼殊,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1918年,他经过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然后离开了人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七绝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涅槃经上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其中“爱别离”苦便是苏曼殊要忏尽情禅的原因。,一则执著,一则逃逸,二者相纠相绕,缠附愈紧,他的痛苦我们不难体察一二。,苏曼殊的风格是逃禅的一种,还有一种,似更为彻底,表面上看去,似乎不见隐痛。,他的诗一方面油壁香车、红叶女郎、艳气四射,一面又悟尽情禅、倾心空门、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