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43016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茶叶培训资料第一章 镇巴县茶业概况镇巴县地处巴山山脉,全县总人口28万,24个乡镇, 791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19.1万;总面积381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46.7万亩,占91;大巴山山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全县自然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1.9%,极少工业“三废”污染,是汉中市茶叶生产第一类适生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云雾茶的优异品质。一、汉中仙毫(秦巴雾毫):该产品的品质特征为:外形微扁挺秀匀齐,嫩绿显毫,香气高锐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匀齐鲜活,嫩绿明亮。二、秦巴毛尖:是我司科技人员在吸收利用多朝盛产的贡茶“镇巴毛尖”采制基础上,采用现代科技,研制生产的符合

2、西北饮茶习惯的半炒半烘型名茶,自一九八六年通过以中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程启坤为主任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后,工艺完善定型,生产不断扩大,市场稳定发展。该茶以其肥壮秀娕,茸毫显露的外形,高而持久的栗香,浓郁的滋味奉献给广大消费者,真正发挥了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多、富含硒、无污染的天然茶叶生态优势。正如饮茶者所言“茶中精品”。 三、汉中炒青(秦巴绿茶):汉中位于陕西境内秦岭以南的大巴山腹地,植茶逾4000年,多朝盛产贡茶。茶园多立地于竹木繁茂、雨量丰沛、土层深厚且肥沃的大巴山北麓海拔600-1200m的缓坡地上。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存生3000多种动植物,是东方宝石

3、朱鹮的故乡,堪称地球上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 产品外形紧结,栗香持久,滋味醇浓回甘,耐冲泡,后劲大,叶底黄绿匀齐。富含微量元素硒、锌我县现有品种大都是无性系良种茶为主要品种。第一章 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生产技术第一节选用茶树良种的原则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一经种植就长达数十年,品种更换周期长,投资也大。因此,选用茶树良种必须慎重。一般来说,应掌握如下几个原则:1、要因地制宜,克服盲目性。任何茶树良种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性,所以选用茶树良种时必须先了解各种品种的特征,做到心中有数。除主要经济性状外,要着重了解其适应性和适制性,即所选用的茶树良种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符合本

4、地生产茶类的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如前所述,无性系良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点突出,发芽整齐,适应机械化采摘。因此,今后在发展新茶园和低产茶园改种换植时都要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用无性系良种来取代有性系品种,逐步实现茶树无性良种化。3、要注意良种的合理搭配。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不能选用单一的良种,而应注意早生、中生、晚生品种,适制红、绿茶品种及不同品质特征品种的合理配置,以调剂茶季过分集中的矛盾,适应采制不同茶类的需要,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高经济效益。4、应重视茶树良种苗木的检疫。如从外省、外地区引入茶树良种苗木时,必须做好苗木的检疫和消毒工作,以防新的病虫害传入。

5、第二节新茶园建设一、茶园选址选择坡度25度以下, 地下水位1米以下且能自然走水,周围无环境污染源的山地、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农田,要求:pH4.06.5,土层深度不小于60厘米,土质疏松、砂粘适中,有机质丰富,有一定量的速效肥力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二、茶园规划1 、原则: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茶园管理的方便性,根据新茶园的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按“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地设置道路、沟渠,做到合理布局。2 、规划的方法将新茶园分为若干区,区以下分为若干片、块,以便经营管理。小区(片、块)以1015亩为宜,茶行长以3040米为宜。按茶园面积酌情开设干道、支道、步道,并尽量与排水系统相结合

6、。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和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做到“沟渠相连,排灌方便”,梯级茶园要筑好竹节沟,以保证“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垄”。在茶园与林地交界处设隔离沟,截断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为改善小气候、减少风害,在道路或沟渠两旁营造防风林带。三、新茶园开垦1、开垦时期:秋冬季为宜,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促进土壤风化,消灭病虫害的作用。2、开垦方法(1) 平地(含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采用局部调整、等高开垦、等高种植的方法。(2) 坡地(1525度):修建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1.51.8米或2.53米,每级种12行,梯面“外高内低”,梯长3040

7、米。梯面内侧挖方取土后,应具有可继续深挖的土层不少于50cm,并在梯级内侧修筑“竹节沟”。3、开垦步骤:按区、片、块顺序进行,开垦前先清理地面,把杂柴(草)、乱石清出园外;然后进行初垦、复垦、开种植沟。4、技术要求:种植沟保证足够的深度,一般不低于50cm,不能漏耕;水田改种茶树时,更要确保开垦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在山地开垦时,要将小竹、金刚刺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应彻底清除干净。5、开种植沟(1) 平地及缓坡茶园:按沟距150cm,先挖深40cm以上,宽5060cm的种植沟,并施基肥1.52.0吨/亩。然后,把挖起的表土与基肥拌和回填,再将底土回填并高出畦面,最好一个月后再移栽茶苗。(2)

8、梯级茶园视梯面的宽度,可种植1行至多行,最外行中心线距离外坎1米。在梯中线(或每行中心线)稍内侧开挖宽50cm,深40cm的种植沟;其它同前所述。四、茶苗移栽(定植)1、移栽时间: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萌期移栽为宜。因茶树地上部虽已休萌,但根系尚有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移栽的茶苗,经越冬根系机能已经恢复,并长出新根,翌年春天即可进入正常生长。但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严严重冰冻的地区,以早春23月移栽为适。2、种植密度(1) 平地及缓坡茶园常规:行距140150cm,穴距2530cm,每穴2株。合理密植:采用大行距150cm,每行23条,小行距3040cm,穴距30cm方式合理密植,可相对提早投产。(2)

9、梯级茶园梯幅在1.5米以内种植单行,1.8米以上可双行条栽。穴距2530cm,每穴2株。立地条件好的也可参照前而所述的方法合理密植。3、移栽方法取生黄土1.5份、水1份,再加适量的钙镁磷肥,搅拌均匀,制成黄泥浆蘸根;按预定密度开好种植穴;移栽时根系要自然舒展,用细土填入根间,并分层踩紧,使土与根密切结合(切忌上紧下松) ,填土至根颈处,再浇透定根水;在茶苗基部覆盖松土。4、移栽后的护理(1) 抗旱防冻新茶园定植后,茶树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移栽的茶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对成活率将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苗期护理,抗旱防冻是争取全苗的关键。最有效的方法

10、是行间铺草。高温干旱来临前,可在茶行中间插松枝、狼箕等遮荫,或进行浇灌、浅削以抗旱保苗;秋冬季根部培土也有较好的抗旱防冻效果。(2) 缺株补植促全苗可预留亩苗量的510 % 假植备用,以便缺时株补植,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 (3) 定型修剪秋冬季移栽的茶苗:当年仅剪去上部少量伤叶、嫩叶,开春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再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春季移栽的茶苗:移栽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要求:修剪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平整,避免撕裂枝梢,影响伤口愈合。第三节大田开发茶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许多山区和半山区的农田改种茶树,以提高经济效益。现就农田种植茶树应注意的几

11、个技术问题提出以下看法。1、田块的选择茶树具喜温、耐阴、喜酸、怕碱、喜湿、怕淹的生物学特性,其根系需要疏松透气、肥沃潮润的土壤环境。因此种植茶树的农田应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地下水位低,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能灌能排的山垄田块为宜,切忌选择地势低洼或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积水难排的水田地段。2、打破犁底层因水稻根系浅,农田经长期耕作,渍水土粒高度分散,所以耕作层浅,深度为2030。由于常年在同一深度耕作,经常受到耕犁机械压实以及耕层细土粒向下淋溶沉积的影响,在耕作层以下形成一个紧实的犁底层,其厚度约为10。犁底层保水性能好,对水稻生长及水分管理有良好的

12、作用。而茶树根深一般在6080,坚实的犁底层不但影响茶树根系的伸展,而且还容易积水造成涝害。所以对改种茶树的农田在种植前必须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如劳动力充裕,在种植前要进行全面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层,若劳力不足,可先破坏种植行下的犁底层,待农闲时再进行补耕。3、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雨季积水引起的渍水湿害对茶树生长影响较大。土壤水分过多,积水时间过长,会因通气不良造成土壤氧气缺乏,导致根系生长停止,腐烂枯死,妨碍茶树生长。因此农田种植茶树必须建立排灌系统,因地制宜开好三沟,即排灌沟、围沟、畦沟,做到能排、能灌,既要能及时排除积水,又

13、要能满足茶树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排灌沟为茶园进出水的骨干沟,大小视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时排水畅通为原则。在茶园四周开挖宽4050,深度深于定植沟的围沟,上方接通灌水沟,下方接通排水沟,以利避水、导水、引水,将田内积水、过路水排出田外,做到旱季能引水灌溉,雨季能有效地排除整个茶园的积水,及时降低地下水位。在两行茶树中间与茶行平行设置畦沟,深2030,与围沟接通,雨季能排除地表积水,旱季可引水灌溉。4、整地移栽农田经深耕破坏犁底层后,茶苗移栽前耙细土块,开好种植沟,种植以双行条栽为宜,规格1504033。农田茶园种植沟不必挖得太深,一般深1520,宽5060即可。如果农田茶园种植沟挖得太深,

14、雨季沟中土壤渍水排不出,造成积水,茶树根系会因水多缺氧而腐烂死亡,影响茶苗成活率。由于农田较山地肥沃,底肥不必太多,可在种植沟内施一些有机肥和硫酸钾复合肥,然后覆土10左右,以免造成烧根。选择优良茶树品种,按相应的行株距进行栽植,栽植深度掌握在68,苗高的可适当加深,栽植时应使根系舒展,用细土覆于根颈部压实。5、合理间作茶树具有耐阴的特点,而农田周围没有树木,较山地而言光照要强得多,因此在栽培时可采取合理间作的措施来调节光照强度,在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前提下,可在茶园四周及茶行间适当种果树或桑树等作为遮荫树,以减少直射光,改善自然环境。提倡茶果间作、茶桑间作,以茶为主合理间作,提高茶叶自然品质。第

15、二章 高产优质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茶树良种对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应十分明显。但是,生产实践告诉我们,良种必须有良法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潜在优势,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上除了注意茶树品种的选择外,还应高度重视良种茶园的栽培管理。第一节茶树树冠管理技术一、茶树修剪茶树修剪是树冠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修剪包括幼龄期的定型修剪、成年茶园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的重修剪和台刈。(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在茶树幼龄期进行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 第一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

16、进行。当移栽苗高达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厘米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25厘米时,可留到5月中旬。修剪工具宜用锋利的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肥水管理条件和生长势比较好的茶苗,也可在旱季结束后的10月前后进行。 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厘米。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

17、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即离地面40-55厘米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技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 通过三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40-55厘米、树幅60-100厘米,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两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00厘米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2)成年茶树的修剪:成年茶树需每年进行一次修剪,以保证茶树不断萌发生长较粗壮的新梢。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

18、,一般在春茶后进行,以免影响春茶效益。为了控制采摘面,促使茶树发芽整齐,提高产量、鲜叶品质和采茶工效,一般用篱剪在原有剪口上提高35厘米,修剪宜轻不宜重。深修剪:每隔3年左右进行一次,通过深修剪适当降低树势,剪除树冠面上细弱的生产枝,培养健壮树势,提高育芽能力。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为了减少当年经济损失,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处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技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技、枯枝及下垂枝。二、茶树的采摘合理采摘是茶叶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及不同肥培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

19、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1)幼龄茶树的采摘: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两次定型修剪后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45厘米以上,经过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60厘米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二、三叶,采一芽一、二叶;夏茶留二叶,采一芽一二叶;秋茶留一叶,采一芽一、二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30厘米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2) 成年茶树的采摘: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

20、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大宗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一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3) 鲜叶管理:采下的鲜叶及时运到茶叶加工厂,经专人验收后尽快摊放在清洁荫凉的室内。运送鲜叶的容器采用透气性好、清洁的竹编筐,运送途中避免挤压,减少损伤。 一般要求鲜叶采摘后4小时内就要进厂,万一不能及时送到茶厂,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在干净通风处摊放保鲜,然后尽快送往加工厂。第二节 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 茶园的土壤管理是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其

21、目的主要是控制杂草,改良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有益微生物增殖,为茶树良好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下环境。耕锄的时期与深度因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不同差异较大,但均可分为春夏季的浅耕和秋冬季的深中耕。一、春季浅耕。时间是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高山茶区(海拔1200米以上)可到4月上旬。此次浅耕一般是结合施春肥进行,耕深710厘米。目的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补给营养,促进春茶萌发生长。二、夏季浅耕。一轮茶结束(约在5月中下旬)结合追施夏肥进行,耕深1015厘米。茶园经过春季的采摘和其他农事活动,土壤表层已被人的多次践踏而板结,妨碍了空气的流通和雨水的渗透,而这时又是杂草生长旺盛期,因此

22、夏季耕锄极为重要。三、秋季深耕。秋末冬初(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当地上部停止生长时结合施冬肥进行,耕深1520厘米。这次耕翻不仅可以将杂草随同基肥翻入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营养,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还加速土壤的自然风化,使肥分释放,土壤结构改良,为次年春芽(越冬芽)的大量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成年老茶园秋冬季的深中耕,可以每年一次。但对根系密布行间,尚在壮年期的茶园,则不必年年冬耕,可每隔2年一次,以免大量损伤根系,影响树势发育和下年春茶产量。第三节茶园施肥技术获得高产优质,土壤营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之一。在土壤供给的众多元素中,茶树需求最大的是氮、磷、钾,所以通常称这3种元素为茶树营养的三要素。此外

23、,碳、氢、氧、钙、镁、锰、锌、铁、钼、铜、硼等元素也都是茶树生长不可缺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给茶树生产发育带来不利,对茶叶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生产上,补充和调节茶树营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施肥来实现。近年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在茶树优化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茶树专用复合肥,专用有机复混肥、叶面肥等新一代肥料相继投放应用,在生产上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肥料的种类有机物。主要是用原生菜籽饼、鸡粪和腐殖质酸等。无机物。主要是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镁、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及一些微量元素的无机盐等。活的微生物。主要是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有益的耐酸性微生物。添加剂。

24、主要是某些增效剂、根系活化剂及能促使微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物质。二、茶园优化施肥(一) 茶园优化施肥的基本原则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有机肥含有茶树生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物质较为全面,对茶叶品质有良好的作用,也是单一化肥所无法代替的。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改良土壤。从而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2、重施基肥。茶树在年生长周期中,需要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在越冬期间,地下部仍在不断地吸收养分,贮藏于根系中,供来年春季地上部生长的需要。因此基肥不仅对春茶有良好作用,而且对茶树的年生育都有重要影响。3、重施春肥,春肥与夏、秋配合施。春茶不仅产量高,而

25、且品质好,在全年茶叶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春茶生长旺,养分消耗大,因此,在茶肥追肥中,应以春季追肥为主,重施春肥。在夏、秋季进行配合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追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年施肥的增产效果。4、重施氮肥,氮肥与磷肥、钾肥及微肥配合施。在氮、磷、钾三要素中,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最大,氮肥对茶树的增产作用也最为显著。在重施氮肥的前提下,应配施磷、钾肥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茶树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5、重施根部肥,根部肥与根外追肥配合施。茶树根系分布既深且广,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很强,它是茶树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除此之外,茶树的叶片也具有吸收养分的功能。但叶片吸收能力和吸收量都远不如根系,所

26、以根外追肥在生产上仅作为对根部追肥的一种补充。(二)茶园优化施肥技术1、肥料选择市售肥料种类很多,在生产上应对肥料进行合理的选择。(1) 有机肥。指各种农家肥,如人粪尿、饼肥、厩肥、堆肥、绿肥、野生植物茎叶等。这些肥料不但具有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物。(2) 无机肥。无机肥又称化学肥料,其特点是养分含量高,主要成分易溶于水,易转化为被茶树吸收的状态。目前茶树常用化肥品种有:氮肥类: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铵等,磷肥类: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钾肥类、复合肥类。主要为硫酸钾。茶树是忌氯作物,特别是幼年茶树对氯元素十分敏感。因此,不宜大量单独施含

27、氯量较高的氯化钾等化肥。复合肥是含有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一类肥料,另外,在一些复合肥中还可添加适当微量元素制成更为完善的多元复合肥。2、施肥时期(1) 茶园基肥的施用时期。基肥施用时间,主要取决于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的时间。一般来说,当地上部生长停止后立即施用,宜早不宜迟。通常在寒露(10月8或9日)前后即可进行茶树秋施基肥,最晚不宜超过立冬(11月7或8日)。一些高山茶园,相应提早。(2) 茶园追肥的施用时期。催芽肥:不同芽期的品种、不同肥料种类,其施用时期也不尽相同,生产上应灵活掌握。以硫酸铵作为春肥为例,早芽品种宜早施,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之间进行;中芽品种

28、宜在3月中旬前后进行。尿素作春肥则应提前57天,另外,颗粒状复合肥期养分的释放也较缓慢,用作春肥时也应适当提前施入。夏、秋茶的追肥:亦按茶季施用,春茶结束后施第二次追肥,夏茶后施第三次追肥。施肥时机还要根据天气、土壤、肥料等因子来综合考虑确定,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如镇巴大多在每年7、8月份伏旱现象,追施化肥要推迟或提前施用。3、肥料用量及配合比例(1) 施用量。基肥用量:幼龄茶园每年平均每亩施堆肥750千克以上,有条件的还要增加50100千克饼肥、25千克过磷酸钙和15千克硫酸钾。壮龄采摘茶园,每年平均亩施堆肥1.52.5吨,有条件的话再增加饼肥100150千克、过磷酸钙2550千克,硫酸钾1

29、25千克。追肥用量:春、夏、秋3次追肥的比例一般按4:3:3或2:1:1的方式分配;注意与氮、磷配合施用。生产上要特别重视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比例。生产上采摘茶园常用的氮、磷、钾施用比例为3:1:1。此外,幼龄茶园磷、钾肥的比例要适当增加,一般采用1:1.5:1.5或1:1:1为妥。4、施肥作业技术。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条栽茶园要条施,丛栽茶园要按丛环施,幼龄茶园要按苗穴施。施肥位置一般以茶树冠垂直下为原则,未形成蓬面的幼龄茶树,施肥穴距离根颈:一、二年生茶树为510厘米,三、四年和茶树为1015厘米。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肥,坡地茶园或梯级茶园,要在茶行上方一边施肥,以防肥料损失。施肥深度:

30、基肥要深施,一般成龄采摘茶园2030厘米;一、二年生茶树1520厘米;三、四年生茶树2025厘米。根外追肥还可以同治虫、喷灌等结合,便于管理机械化,节省劳力。作业时应特别要注意背面喷施,同时在与农药配合施用时,应注意农药和肥料的化学性质,注意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喷肥时间宜选择傍晚或清晨,阴天效果更佳。三、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在有机肥料中。有些如人畜粪便常常带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有些如杂草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因此用于茶园一般都要经过处理,变有害为无害。为此茶园每年投入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300公斤/亩,并开展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有机肥EM堆腐法,又称E

31、M法。EM主要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是一种好氧和嫌氧有效微生物群,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它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用它处理人畜粪便作堆肥,可以起到无害化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l) 购买EM原液,按清水100mL、蜜糖或红糖2040g、米酪100mL、烧酒(含酒精3035)100mL、EM原液50mL的配方制成备用液。(2) 将人畜粪便风平至含水量30一40%。(3) 取稻草、玉米秆、青草等,切成长l.5cm的碎片,加少量米糠拌和均匀,作堆肥时的膨松物。(4) 将稻草等膨松物与粪便按重量10:100混合搅拌均匀,并在水泥地上铺成长约6

32、m、宽约1.5cm、厚2030cm的肥堆。(5) 在肥堆上薄薄地撒上一层米糠或麦麸等物,然后再洒上EM备用液,每1000kg肥料洒10001500mL。(6) 按同样的方法,上面再铺第2层,每一堆肥料铺35层后上面盖好塑料薄膜发酵。当肥料堆内温度升到4550时翻动一次,一般要翻动34次才能完成。完成后,一般肥料中长有许多白色的霉毛,并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时就可以施用。一般夏天要715天才能处理好,春天要1525天,冬天则更长。肥料中水分过多会使堆肥失败,产生恶臭味。第三章 茶园病虫草害优化防治技术第一节我县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近几年我县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等

33、,其中茶假眼小绿叶蝉呈明显的二峰型,秋季高峰明显高于春季高峰;茶橙瘿螨有从单峰型转为双峰型的趋势;黑刺粉虱在新开发茶园及改植换种茶园迅速回升。1、茶假眼小绿叶蝉是山区茶园主要害虫。每年发生规律呈明显的二峰型。第一峰从5月中旬起至6月下旬,以6月上旬虫量最高,主要危害春茶及夏茶;第二峰出现在8月上旬至10月上旬,以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虫口高峰,主要危害秋茶。通过调查观察发现,二个峰的虫口上升速度及高峰虫量近年有明显的变化。90年代初春季高峰虫口上升块,种群数量大,暴发为害明显,高峰虫量明显高于秋季高峰;90年代末以来春季虫口上升缓慢,而秋季虫口高峰期密度开始明显高于春季高峰,峰型开始向秋季高峰凸

34、现。2、茶橙瘿螨年消长规律有从单峰型转为双峰型的趋势。90年代以前镇巴山区茶橙瘿螨以单峰型为主、虫口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近几年茶橙瘿螨在56月份有一个明显的虫口高峰;第二个高峰出现在810月份之间,以8月下旬至九月下旬为最多。后一个高峰虫量明显重于前一个高峰。前一个高峰发展到后一个高峰受梅雨季节、盛夏高温及防治因素影响极大。3、近几年黑刺粉虱在新开发茶园及改植换种茶园有回升趋势。黑刺粉虱一年在镇巴山区发生4代,90年代该虫在以另星发生为主,随着近几年新开发茶园的迅速发展及改植换种面积的扩大,以及限制使用扑虱灵以后,黑刺粉虱虫口迅速上升。2000年越冬代平均每叶有9.7头,2001年越冬代

35、每叶有12.6头。黑刺粉虱主要以第一代为主害代,以后各代发生不整齐,一代防治效果对以后虫口影响很大。越冬代高峰在4月上旬,羽代高峰在4月中旬,一代卵孵盛未期在5月中旬。2000年及2001年一代卵孵盛期均在5月13日。第二代卵孵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据2001年7月1日茶园调查卵孵化率73.6。4、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尺蠖等害虫发生程度轻,成为零星点发害虫。第二节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加强害虫预测预报,认真做好田间“查定”工作。害虫预测预报不仅可提供当地茶区害虫的发生信息,而且为制订当地害虫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田间“查定”工作指明了方向。

36、田间“查定”工作直接关系到优化防治方案的实施,根据各地实施的经验表明,认真开展“两查两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两查两定”即根据当地测报站的预测,对主要目标害虫查田间的发生数量,定需要防治的地片;查目标害虫的发育进度,定具体防治适期。2、按照害虫防治指标确定施药地片,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经济效益。茶树害虫防治与茶叶的其他经营活动一样,必须十分讲究经济效益。治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防止“见虫就治”、“无虫先防”及“治虫不计成本”等防治方法。害虫优化防治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基目的是控制害虫为害,将其种群密度压低到允许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并非消灭害虫种群。因此,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成为衡量

37、是否需要施药的尺度,招待害虫的防治指标不仅从经济上看是必须的,而且从保护天敌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是当田间施一次药所花费的工本少于(至少等于)通过防治挽回的经济损失时,这时田间害虫的种群密度,即可定为需施药的标准(称为防治指标或防治阈值)。因为这时施药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算的。害虫防治指标目前分国家标准、省(市)级地方标准和生产单位自行使用的经验标准(或称为企业标准)。因此,生产单位应根据各种害虫防治指标所规定的时机进行田间实际调查,然后对照指标,确定需施药防治的面积。3、选用对口农药,严格掌握施药适期。化学农药由于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害虫及同种害虫的不同

38、发育阶段对同一化学农药表现的敏感程度会截然不同。所谓选用对口农药,指选取目标害虫较为敏感的农药品种,并掌握合理的使用剂量。茶园中使用的化学农药,除因茶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饮用,对农药有特殊要求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农药。对食叶性的茶树冠面害虫,应选择具有较强触杀及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农药较好;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触杀及内吸作用的农药;对体表有保护物的(蚧虫、粉虱)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对蜡质有较强渗透作用及触杀作用的农药。4、改进施药技术,提倡对靶施药。改进施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药在茶树和目标害虫上的中靶率,减少在非目标物上的沉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费用、减轻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

39、的目的。(1) 施药部位:应是目标害虫在茶树上的栖息活动部位,不必全方位的立体喷施。蓬面害虫只需蓬面扫喷,中、下层害虫可采用侧位喷雾。(2) 施药方法:除部分枝干害虫仍可沿用大容量喷雾外,其余害虫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低容量喷雾,毒蛾类害虫在幼虫分群前可改用敌敌畏毒沙(土)撒施。低容量喷雾比大容量喷雾具有雾滴细、目标物上雾滴密度大、药液利用率高和省水、省工、省药等优点。低容量喷雾优于大容量喷雾,在同一防效下,低容量喷雾可比大容量喷雾节省农药20%左右。工效可提高35倍。低容量喷雾亦称“三个一”喷雾,即用目前常用的背包机,将喷头上的喷片调换成喷孔直径为1毫米的喷片,用一背包药液(12.012.5千克)

40、,均匀地喷施在667平方米茶地上,一般每个劳动力每天可作业66678667平方米。敌敌畏毒沙(土)防治毒蛾宜在三龄前使用,即每667平方米茶地用敌敌畏100-150毫升,拌干湿适宜的细沙(或细土)1015千克,拌匀的用塑料薄膜覆盖1015分钟,然后均匀地撒施在667平方米茶地上。在撒毒沙(土)时要做到撒施均匀,作业人员要戴口罩和防护手套,避开在炎热的中午施药,确保施药人员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5、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减少周年施药次数。在防治上决不可发现一种害虫喷施一次农药,这样势必造成喷药次数频繁,防治成本上升,以至大量杀伤天敌,而害虫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害虫优化防治十分强调对

41、当地虫情的调查,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尤其在多种害虫并发的季节,应以当地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其他害虫。防治适期应选择在对主治和兼治对象均有较理想效果的时期。在农药选用上应选取对几种防治对象均有效的农药,或进行农药混配,以达到主、次要害虫兼治的目的。如在5月底至6月上旬,当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发时,则应将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时间延23天,此时茶尺蠖第二代卵化盛期至盛末期,对两者均取得较好的防效。若同时发生茶丽纺象甲的茶地,则可将象甲的防治时间提前23天,这样完全可以兼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就蠖。如果茶园中同时发生叶螨类,在施药时应加入杀螨剂兼治。第三节我县主要茶树病虫害生理习性与防治技术一、假眼小

42、绿叶蝉我县茶区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中低海拔茶园均有发生,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1、假眼小绿叶蝉虫态及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虫态主要形态特征成虫淡绿至黄绿色,头部有一“山”字形白纹,复眼灰褐色;体长2.22.7毫米,翅展3.33.7毫米,近前缘常有3个淡白斑;前翅近透明,微带黄绿,后翅无色透明,有光泽。卵长约0.8毫米,宽约0.15毫米,新月形,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孵化前前端透见一对红色眼点。若虫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三龄时翅芽开始显露,五龄翅芽伸达第五腹节。2、习性与规律茶假眼小绿叶蝉一年发生的11代。以成虫在茶丛避风向阳处和杂草、蕨类等植物上越冬。无明显冬眠现象,若虫大多栖息在嫩

43、叶背及嫩茎上,以嫩叶居多,蜕皮四次,1、2龄活动范围不大,3龄后善爬、善跳、畏光、横行习性增强。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即活动取食,逐渐孕卵繁殖;随气温逐步提高,生长繁殖加快,虫量增多,逐渐形成虫口数量高峰。3、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出现失水、红脉、焦边和枯焦现象,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该虫在茶园内世代重叠,虫口数量年消长一般都呈双峰型,即夏、秋茶期各形成一次高峰。据观察结果,我县第一峰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峰顶在6月份,主要危害夏季;第二峰多在8月初至11月上旬,峰顶在9、10月间,主要危害秋茶。气温、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影响

44、小绿叶蝉园间虫口消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小绿叶蝉生长发育最适气温1728,时晴时雨和雨量不大有利其繁殖,大雨、暴雨或干旱均不利其发生。另外,杂草多的茶园以及邻近有冬作豆科绿肥水田的茶园,虫源多,发生重。肥培、管理好的丰产茶园、幼龄及壮年茶园、留苗茶园,均有利其发生,虫口密度高。地势平坦,阳光充足,冬季小区气温较高,春季回暖快的茶园,发生早,发展快,茶叶受害重。4、防治措施(1) 尽量减少使用广谱性农药,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2) 分批勤采是最经济且有效的措施。(3) 农药防治:10%吡虫啉40005000倍;2.5%鱼藤酮300500倍;苏云金杆菌(Bt)8001000倍。二

45、、茶黑毒蛾茶黑毒蛾是我县茶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往年局部发生严重茶园,常致茶丛被害光秃,对茶叶生产威胁很大。1、茶黑毒蛾虫态及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龄别主 要 形 态 特 征1龄头部黑色、体暗褐色或黑色、次生刚毛未出现、体上毛稀少2龄头部黑色、体暗褐色、前胸背板可见,但不清晰,肉眼观可清楚看到第1腹节及第8腹节背上有棕黑色毛簇3龄头部棕褐色,头盖缝隐可见,前胸背板及脊线清蜥、前胸背板棕黑色、身上有明显的彩色、腹部14节有棕黑色毛簇,第八节毛簇明显较长。4龄“人”字形的头盖缝十分清楚、腹部14节毛簇呈毛刷状,但不整齐。56龄腹部背上4丛毛刷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其它同4龄。2、习性与规律该虫一年发生4代

46、,以卵越冬。3月下旬或4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其卵大多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卵块一般数粒、多数二三十,平铺整齐排列。幼虫咀嚼取食茶树成叶与嫩叶,在茶丛基部、枯枝落叶及附近杂草从中结茧化蛹。3、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第1、第2和第3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常年以九月中、下旬第三代危害最严重。初孵幼虫,在茶丛中下部的叶背群食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黄褐色透明斑点。二龄后期分散迁至茶蓬,受惊时首尾卷曲落地。老熟后在茶丛基部枯枝落叶或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茶黑毒蛾的寄生范围狭窄,以茶树为主,常呈间歇性或局部暴发危害。喜温暖、潮湿,最适温度范

47、围为2025,相对湿度为80以上。高温干旱不利其发生,在日平均温度为32.1,湿度为61%的条件下,饲养的蛹即全部死亡。伏旱强度和时间长短密切关系到第二、三代的发生危害。4、防治措施(1) 结合秋季深耕,清除和深埋根际枯枝落叶及附近杂草,可消灭大量的越冬卵。(2) 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3) 通过修剪,改变园相,减少产卵场所。(4) 农药防治:2.5%鱼藤酮300500倍;苏云金杆菌(Bt) 300500倍;0.2%苦参碱10001500倍;80%敌敌畏8001000倍;(亦可用毒砂法)2.5%溴氰菊酯60008000倍;10%氯氰菊酯60008000倍。三、黑刺粉虱黑刺粉虱在我县各茶区均有发生。1、黑粉刺虱各虫态主要特征 见下表虫态主 要 形 态 特 征卵香蕉状、有短病、着于叶背、初期乳白色、后紫褐色幼虫1龄黑色,背上有二条纵向弯曲的白线,白蜡少2龄黑色,有56对刚毛,周缘白蜡稍多3龄黑色,有810对刚毛、周缘白蜡多,体背堆有脱皮壳 蛹黑色有11对12对刚毛,周缘白蜡明显成虫雌体较肥、前翅紫褐色,周缘有七个白斑雄体较瘦、前翅紫褐色、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小学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