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966551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孝经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

2、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

3、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的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淳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

4、更全面体悟孝道的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的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的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的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的。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

5、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的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的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的智慧之海,心中生起的是对先祖先哲无尽的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日:“参不敏,何足以知

6、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L开宗明义:开示全书的宗旨,以说明孝的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

7、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的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的德行,切要的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的、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

8、立。IL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的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

9、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的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的一部分。诗经的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V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10、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的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的帝王有至高的德行与最切要的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的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的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所以

11、为人子女的,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的。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的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

12、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L天子: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憎恶别人的父母。恶,音W诅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的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的典型。开IL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的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的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都仰赖他。一

13、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的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的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的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的孝道。诸侯应以谦

14、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L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的列国,所分封的列国的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的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的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的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的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

15、治要郑注言:“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的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的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

16、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的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的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的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著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的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

17、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的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的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的是卿大夫的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

18、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L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的事不做,行必遵道。7 .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言语的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

19、宗的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的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的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的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的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的言语不说,不合正道的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的孝

20、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的是士的孝行,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词语注释】1 .士:是指次于卿大夫的最后一等的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的名称,如周礼秋官中的乡士、方士、朝士、家士;

21、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的人的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的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 .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 .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 .忠,出自内心的诚挚与竭尽全力的行为。5 .长,上级,长官。6 .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的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的,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 .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祇、人鬼活动的通称。这里指的是祭祀宗庙祖先。8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

22、,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的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的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的;以奉事父亲的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的。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的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的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的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的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的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

23、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的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的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的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的不同,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的。【词语注释】L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的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的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的一个群体,是最主要的生产者。庶人所从事的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

24、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的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的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的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的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 .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的土质、地势以及当地的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农作物,

25、从而获得最大的收成。4 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 .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的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 .孝无终始:指孝道的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 .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的季节变化的自然规律,分辨土质的肥瘠和地势的高低等不同的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的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的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

26、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的意义,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的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的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

27、效法天地永恒不变的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的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L甚哉,孝之大也: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的广博和作用的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的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的一切行为中最根本的品行,是符合人本性的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贝L效法。6 .

28、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的态度,而可以达到目的。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IL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

29、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的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的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

30、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的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的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的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的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

31、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以孝治理天下的道理。治教能够成功与否,跟孝道有莫大的关系。英明的君王能以孝治理天下,则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太平。【词语注释】1 .孝治:以孝治理天下。2 .明王:英明的君王。3 .遗:遗弃。4 .公、侯

32、、伯、子、男:周代诸侯的五等爵位名,依其功勋与国土之大小,由周天子分封。5 .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君王,指诸侯。6 .鳏寡:鳏夫寡妇。引申指孤苦无依的人。7 .治家者:指公卿,大夫。家,指乡邑。8 .臣妾:指服贱役的男仆女婢。9 .然:如此,这样。10 .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父母在世的时候,安心接受儿女的孝养;死了之后,成为鬼魂,也乐意享受子孙的祭祀。鬼,指父母的灵魂。11 .祸乱不作:祸,灾祸。乱,反乱。作,发生。12 .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抑篇。13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觉,伟大。四国,四方各国。【章节浅译】孔子说:“从前英明的帝王以孝道来

33、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附庸小国的臣子都不敢遗弃,何况是具有公、侯、伯、子、男爵位的诸侯呢?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拥护,他们愿意帮助帝王奉祀先王。治理封国的诸侯,连对那些孤苦无依的鳏夫寡妇都不敢欺侮,何况是一般的士人和老百姓呢?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欢心拥戴,他们愿意帮助诸侯祭祀先祖。治理乡邑的卿、大夫对于服贱役的男仆女婢都不敢失礼,何况是妻子儿女呢?所以能得到众人的欢心爱戴,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亲。果能如此,那么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安心接受子女的孝养;去世之后,成为鬼神,也乐意享受子孙的祭祀。因此,天下和乐太平,灾害与祸乱不会发生。所以,英明的帝王以孝道来治理天下,就能有这样的效果。诗经大雅抑篇上说:

34、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圣治章第九【原文】曾子日:“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

35、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圣人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圣人之治天下,以出自人类天性的孝道,感化人民,所以德教能够成功,政令能够顺利推行。【词语注释】1 .圣治:圣人之治天下。2 .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很冒昧的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敢,自言冒昧之词。3 .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万物所禀赋的性,以人为最尊贵。性,指万物得诸自然的禀赋。人与物均得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4 .严:尊敬。5 .配天:祭天时以祖先配享。配,配享

36、。以他神附于主神,一同祭祀。如天子为崇扬他的先祖,使与天同享。惟天为大,至尊无对,而以己之父配之,则尊敬之者至矣。6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所制订的。7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所以四海之内为诸侯者,各以其职分所当然,咸来助祭,敬供郊庙之事矣。四海,指天下。8 .故亲生之膝下:所以人亲爱父母之心,生于童幼,当嬉戏于父母膝下之时,便知亲爱父母。膝,大小腿相接的关节处。膝下,指父母身边。9 .日严:一天比一天知道尊敬父母的道理。严,尊敬。10 .因:凭藉。11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是出自

37、人类天生自然的本性。12 .君臣之义也: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天生自然的义理。13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一个人的身体,气始于父,形成于母,其体本相连续,从此一气而世世接续,为亲之枝,上以承祖考,下以传子孙,人伦之道,至亲之续,孰大于此。续,指传宗接代。14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父母既为我之亲,又为我之君,而临乎其上,则恩义之厚,孰重于此。15 .悖德:违背仁德。16 .悖礼:违背礼法。17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18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不由行善,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

38、,君子并不重视。善,善行,指爱敬父母。凶德,指不爱敬其亲而爱敬他人之亲。19 .言思可道: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20 .行思可乐: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21 .德义可尊: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22 .作事可法: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23 .容止可观: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24 .进退可度: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25 .临:治理。26 .则而象之:仿效而取法。27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鸿鸠篇,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差错。忒,差错。【章节浅译】曾子说:“很冒昧的请教老师,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

39、,其中以人所禀受的最为尊贵;人的德行当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亲更为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天时,将祖先配享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那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呢?所以为人子者,对于父母的敬爱,是开始于婴孩相依父母膝下的时候;儿子长大之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因见他尊敬父母,就教他敬的道理;见他亲爱父母,就教他爱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无须用严肃的

40、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也无须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圣人所凭藉的,是最根本的孝道。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

41、君子并不重视。君子的作风,和小人不一样,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从以上各方面来治理人民,人民敬服而爱戴之,仿效而取法之,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鸿鸠篇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过错。”纪孝行章第十【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

42、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有当尽者五: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当戒者三:骄、乱、争。【词语注释】1 .纪孝行: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2 .居则致其敬:平居之时当致其恭敬。居,日常家居。致,竭尽。3 .养则致其乐:奉养之时当尽其欢乐,承颜顺志,无所拂逆。4 .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则当尽其忧虑之心。5 .丧则致其哀:若亲丧亡,则尽诚尽礼,僻踊哭泣,终其哀情。6 .严:端庄严肃。7 .在丑不争:在同事之间,应当和顺处众,而不可争忿。丑,同类。此指同列、同官。8 .为下而乱则刑:在下位而恃乱不驯,则刑辟之罪及之。9 .在丑而争则兵:在同事之中,每事争忿不平,则

43、兵刃之害加之。10 .日用三牲之养:每天以三牲奉养父母。三牲,指牛羊豕。【章节浅译】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当尽恭敬的心去侍候,起居饮食必加虔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欢乐,承颜顺志,无所拂逆;父母有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的时候,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侍奉双亲的责任。侍奉父母还应注意:居人上则当庄敬以临下而不可骄;为人下则当恭敬以事上而不可悖乱;在同事之间,应和顺处众而不可争忿。居上而骄矜自恃,则危亡之祸随之;为下而恃乱不驯,则刑辟之罪及之;在同事之中,每事争忿不平,则兵刃之害加之矣。以上三者皆危身取祸,若不能除

44、去,让父母时时担忧,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去奉养父母,仍算是不孝顺啊!”五刑章第十一子日:“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行。五刑的罪虽多,没有比不孝更重大的,所以人人都应当尽心行孝。也说明刑罚是用以辅弼教育的。【词语注释】1 .五刑:古代以墨、臬J(音yl)、制(音佗i)、宫、大辟为五刑。2 .要君者无上:君者,臣下所禀命而恭敬以从之者也。乃敢要挟之,是无上也。3 .非圣人者无法:圣人制礼作乐,传之万世而共遵者也,乃敢非毁之,是无法也。非,非议,诽谤。4 .非孝者无亲:为人子者,当行孝道以事二亲,天理人

45、伦之极则也,而敢非毁之,是无亲也。5 .道:根源。【章节浅译】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条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以武力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没有君王;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诽谤孝道的人,是眼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人都是招致大乱的根源。”广要道章第十二【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首章要道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要道即孝道,那么人民相亲相爱,天下和乐。【词语注释】

46、1 .广:推广。2 .悌:敬爱兄长。3 .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与习俗。4 .安上:使在上位的人安于其位。5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爱一人而千万人喜悦。一人,指父兄君王。千万人,指子弟臣民。【章节浅译】孔子说:“教导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教导人民知礼顺情,没有比敬爱兄长的道理更好的了;欲转移民风,变异民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使在上的人能安于其位,治理人民,没有比礼节更好的了。礼节的意义只是敬爱而已。所以上自敬其父,而天下之为子者皆悦以事父;上自敬其兄,而天下之为弟者皆悦以事兄;上自敬其君,而天下之为臣者皆悦以事君。是敬止一人而悦乃千万人,敬者至少而悦者至众。这就是所谓要道的意义呀

47、!”广至德章第十三【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首章“至德”的意义。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至德即孝行,那就可以使民心顺从,而感化百姓。【词语注释】1 .家至:到每家每户去。2 .日见:天天见面。3 .诗:指诗经。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洞酌篇。4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恺悌,和乐平易。5 .孰:谁。【章节浅译】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来教化人民,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教,也不是天天见面,耳提面命才能教。君子以孝道教人,使凡为人子者皆知尽事父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为父者矣;君子以悌道教人,使凡为人弟者皆知尽事兄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矣;君子以臣道教人,使凡为人臣者皆知尽事君之道,是即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矣。诗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