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68349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报告,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李文郁,主要内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方案说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实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研究,研究背景政策依据考试的必要性 考试的可行性 考试方式的选择,研究背景,广东作为第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省区,从2004年秋季的高一新生开始实验。课程评价及高考招生的改革成为新课程实验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省成立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考试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先后形成了:,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广东省普通高中信

2、息技术等级考试方案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题库(建设中)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软件系统(已完成),政策依据,我省早在1981年就开设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华南师大附中是教育部最早设立的五所试点学校之一。1994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普及计算机教育方面创造特色。,政策依据,1995年省教育厅召开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我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意见和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试用),明确提出了普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方针、措施和课程内容,强调计算机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和制定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

3、等级考试制度。1997年省教育厅教研室印发了 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等级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引起各地普遍关注。,政策依据,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政策依据,2001年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规定2001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普通高一年级要全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4、2003年高中各年级全部开课。高一、高二年级从劳技课和选修课中每周安排两节课,高三年级由学校安排。,政策依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省委、省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八大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政策依据,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为纸笔测验和上机考试。2005年省政府颁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明确加快普及好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全省中小学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2010年,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考试的必要性,一是经济社会

5、发展的要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科技特别是信息产业是我省的强项。因此,国家和省都提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已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国家意志民族利益的体现。评价考试是保障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开展信息技术考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考试的必要性,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考试研究课题组,考察或研究了山东、天津、海南、江苏、浙江、上海、四川、云南、湖南、香港等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等级考试、中考等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软件系统。情况表明,有了考试,各地对信息技术教学普遍重视,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考试的必要性,二是学校师生发展的要求。调查表明:信息技术课程

6、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把信息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有国家的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积极进行新课程实验,积极开展教学交流,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考试的必要性,然而,由于没有列入高考,也没有其他比较好的评价措施,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里一直不被重视,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广东省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1稿)发出后,由于没有涉及信息技术,20%以上的高中高二年级立即停止开设选修课,连最低4个学分的要求也没有完成。小学、初中开课率因此也受到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因此积极性大受打击,队伍不稳定。国家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投入的大

7、量财力、物力、人力在学校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作用,教学效益低,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考试的可行性,按照省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我省从1995年起加紧对中小学校的计算机配置,省里每年投入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不少于20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普通高中、初中、城镇中心小学的配置,全省拥有的计算机数量79.8万台,校园网2098个,988所高中已实现网络连接的有640所,占64.1%,全省21个地级市实现与省光纤连接,全省124个县(区)有108个与所在地市教育局实现光纤连接,占县(区)总数的87.1。全省设备、师资等资源条件已经具备。,考试的可行性,在教学方面,新课程实验前,按照教育部“高

8、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我省按照每周2课时安排教学,高中三个年级都安排了教学内容。新课程实验后,为了反映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连续性和特色,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建议每个学生在完成4个必修学分之外,再选择修习1个选修模块,必修、选修共获得6个学分。”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在原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了政策的延续性。,考试的可行性,近年来,深圳、广州、佛山、中山、阳江、江门等地开展了一些信息技术的机上考试实验,受到普遍关注。许多地方都强烈要求开展信息技术考试,包括高考、中考。省教育厅教研室召开了几次高校信息技术专家、信息技术教研员

9、和一线教师会议,大家认为目前的条件基本成熟。,考试的可行性,2005年底,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立即组织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普通高中学校征求意见,反馈结果,全省20个地市表示赞成,只有1个市表示有困难,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考试方式的选择,信息技术纳入高中阶段考试,考试方案主要有三种,而且各有优劣。2007年高考方案: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考试方式的选择,方案一:作为高考综合科内容考试。高考方案中无论是小综合还是大综合,信息技术均列入综合科考试(笔试),本学科占综合科总分的3%-5%分数。1-3年内只考必修模块,3年后考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占50%),其中选修模块的命

10、题覆盖所有模块,但考生只需选择其中相关模块的考题。,考试方式的选择,现阶段考试内容虽采取笔试形式,但由于目前只进行必修模块考试,以考查学生基础性、知识性、人文性、科学性、综合性、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应该容易进行。即使是操作性、研究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内容,也可通过开放性试题(笔试)进行考核,如同当前理化生中的实验考核题那样。,考试方式的选择,该方案优点:可操作性强,容易实现,对学校现有的教学体制冲击不大,学生负担不大,也不涉及另行收费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一段较长时间以完善考试内容。缺点是可能导致部分学校开设课程偏重必修模块,选修模块难以保证开设,淡化操作实践,高考所占分数比例不高,部分学生放弃学

11、习。,考试方式的选择,方案二:作为高考X科目内容考试。把信息技术作为X科目考试是信息技术考试的理想境界。凡是涉及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选考信息技术。考试内容为一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2007年只考笔试,分数可以按照30%、50%、70%、100%逐年增加。2010年笔试加上机试,实现无纸化考试。按照现有技术,所有笔试和上机均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得到自动实现改卷、评分、排名等。,考试方式的选择,这种考试方案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给予了考生的更多选择权,涉及考生不多,可操作性较强。缺点是目前人们认识和准

12、备不够,学生认知差异较大,信息技术考试的理论和实践不成熟,师资、网络设备、教育环境要求较高,难以得到各方面(特别是高校)的支持。,考试方式的选择,方案三:等级考试。依照信息技术课标模块,共划分为五个等级: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考试方式的选择,这种方案的优点有利于促进学校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检测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提升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缺点是涉及收费

13、问题,实施较为繁杂,工作量较大。,考试方式的选择,根据考试改革方案制定原则,经过多方讨论、论证,最后确定采用方案三,即采用等级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容易被各方接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方案说明,指导思想 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设置方式 考试的组织和实施 考试成绩的应用,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坚持有利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个性化的发展的原则,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体现我省信息技术教学特色。,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设置方式,实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

14、级考试的起始年级为2004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由于该考试没有就业功能,因此不对社会青年开放。,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设置方式,依照信息技术课标模块,共划分为五个等级: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设置方式,等级的设置参考了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按照模块设置的方式,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按照模块设置。在考试的初期这种分类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操作。将来条件成熟时,将各个模块依据内容的深

15、度和难度,依次划分等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级考试”。,考试的组织和实施,(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各地级市教育局负责安排组织考试。(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公布试卷结构、考试要求和题库。,考试的组织和实施,(三)各市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要求,在规定的题库和机上考试系统组织本市考试,考试时间由各市自行确定。考试以模块为单位,每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6个模块全部开考,考生必须先报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他模块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考。考试采取随机抽题,统一考试平台,每个模块考试时间为7

16、0分钟。,考试的组织和实施,(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全部在机上完成。每个模块基础理论考试共60分,操作考核共40分,合计达到60分及以上者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不合格者准予重新参加该模块的考试,也可以另选其他模块考试。,考试的组织和实施,(五)各市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并入普通高中毕业考试统一进行管理,学校负责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六)通过某级别的考试,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发给考生相应的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的应用,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成绩记录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表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之一。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

17、主要评价依据。当然,等级考试成绩也可以作为学校学分认定的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涉及设备、网络、师资、经费、题库等条件,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均衡性,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紧密配合。在考试水平上开始以课标下限为标准,逐步提高。每年考试后将根据情况,可能对实施细则进行调整,相信等级考试能达到预期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实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系统的开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题库建设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实施问题与对策,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系统的开发,省端 功能:提供题库、组卷、质量分析。地市端 功能:实施考试、组卷、质量分析、报告查询、监测。学校端 功能:报名、

18、答卷、质量分析、查询、监测。,省中心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题库建设,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考试质量分析系统电子题库建设,广东省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考试性质:水平考试。考试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要求。考试形式:闭卷、计算机网络上答题。试卷结构: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中等偏易题为主。,考试质量分析系统,题目属性:内容、要求、难度、区分度、题型。内容要求:按考试大纲。难度:分容易、较易、适中、较难、困 难五个等级。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步骤 性操作题、作品题)试卷质量:效度、信度、难度。,电子题库建设,题目征集题目审查题目修改题目入库,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实施,由地市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考试的组织机构及职责、考试时间安排、考点设置、教务管理等。肇庆市实施细则,问题与对策,问题:时间问题、题型问题、条件问题、收费问题等。对策:积极、稳妥、逐步提高。,寄语,信息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阶段的课程,需要大家去研究、探索、建设,相信经过大家几年的耕耘,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希望大家成为这门课程的建设者。,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