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现代设备维修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宝现代设备维修管理.doc(2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常宝钢管设备维修管理培训教材(TPM)二零零八年九月目 录第一章 现代设备管理- 4 -第一节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 4 -第二节 设备维修管理- 5 -第三节 点检与传统设备检查的区别- 12 -第二章 常宝设备概况- 15 -第一节 常宝主要生产设备概况- 15 -第二节 常宝设备的特点- 15 -第三章 常宝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16 -第一节 常宝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16 -第二节 设备维修管理的组织体制与组织机构- 25 -第四章 点检和点检制- 35 -第一节 设备点检- 35 -第二节 点检制- 40 -第三节 点检的范围和具体内容- 45 -第五章 设备劣化及其预防对策- 5
2、2 -第一节 设备的劣化- 52 -第二节 预防设备劣化的对策- 58 -第三节 设备发生劣化的部位- 68 -第六章 维修标准- 75 -第一节 维修技术标准- 75 -第二节 点检标准- 91 -第三节 给油脂标准- 93 -第四节 维修作业标准- 96 -第七章 点检计划- 106 -第一节 点检计划表的编制- 107 -第二节 短周期点检计划表- 108 -第三节 长周期点检计划表- 110 -第四节 给油脂周期管理表- 112 -第八章 点检实施- 113 -第一节 日常点检- 113 -第二节 专业点检- 117 -第三节 精密点检- 126 -第四节 劣化倾向管理- 129 -第
3、九章 设备点检技能- 137 -第一节 机械点检技能- 137 -第二节 电气点检技能- 168 -第三节 仪表设备的点检技能- 184 -第十章 设备诊断技术- 199 -第一节 设备诊断技术概述- 199 -第二节 设备诊断技术的主要手段- 203 -第三节 设备诊断技术应用实例- 228 -第一章 现代设备管理第一节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一、设备管理的意义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的本身,决定了设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而设备状态的豪华则直接影响设备的效率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管理得好,设备发挥的效率就高,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就大,相反,再好的设
4、备也不会发挥作用。不少引进的先进设备,正是由于管理不善,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连设备本身也可能很快损坏。因此,设备的管理对从分发挥设备的作用,保证生产正常运行,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管理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管理是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化生产中,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由人们操纵机器设备来直接完成的。生产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本企业的生产任务的完成,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搞好设备管理,正确地使用设备、精心维护、维修设备,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设备保证。所以,设备管理直接影响着设备的装
5、备水平的发挥和技术状态的保持。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设备管理,迅速及时地处理设备所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设备管理是提高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设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设备维修时间和维修质量。必须看到,现在有些企业维修作业时间过长,效率低下,除了维修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排不妥,备件供应不佳等管理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因此,如果积极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就可以做到既保证质量又缩短工期,以确保设备开动率的提高。3、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冶金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设备的投资很大,在企业固定资产中,设备约占6070%,这还不包括工业建筑物在内。在企业全部流动资
6、金中,由于设备所需的备品备件、维修材料等所占用的流动资金为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40%,设备维修费用相当可观。在冶金行业中,从事设备维修与管理的职工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2030%,而且随着企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这个比例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二、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设备管理的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正确选购设备,为企业提供质好价廉的设备。2、积极推行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按照现代化设备管理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本单位特点,使设备管理能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3、设备维修管理的重点是认真做好设备的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保养和预防维修及改善维修工作,管理思想要从
7、以修为主,转为以防为主,尽量减少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突发性设备故障。4、做好现有设备的挖潜、革新、改造和更新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5、提高设备维修技术,学习和推广应用设备维修的新技术,并且要做好备品备件的供应工作。6、做好技术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方法培训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提高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设备管理的新要求。第二节 设备维修管理一、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各国都在寻找与其相适应的设备管理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工业生产、效率很低,工艺设备陈旧、简陋,事故频繁,故障
8、不能得到控制,更做不到事先发现,设备维修工作只能在故障后处理。这种在设备损坏(或故障)后再进行修复的做法,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当时这种被动局面已引起日本工业界的严重关注。如何摆脱困境,是摆在日本企业经营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当时,美国的企业管理早已进人到科学管理阶段对设备实行计划维修,即预防维修(PM)的初期阶段。这种方法是借用预防医学的观点,对设备的异常部位实行早期发现、早期修复,以预防故障的发生。在1951年就为日本所引进,并开始了初期的计划修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设备性能,使用情况,生产对象的不同对所有设备不能做到完全正确的预防,造成了很大的过剩维修,不但增加
9、了维修工作量,而且极不经济。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把预防维修方式向前推进了一步,对设备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维修,也就是初期的生产维修制。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了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一种与生产相互结合得十分紧密的维修方法。它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大小采取不同的维修手段以使设被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维修,这是一种使设备的劣化损失和修复劣化的保养费用之和为最小的维修保养方法。其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个方式被日本所引进,并应在工业设备的维修管理上,实现了维修的主动性,基本上改变了日本工业生产的被动局而。 到了六十年代日本工业急剧发展,随着设备大型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
10、设备的使用维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何以最小的费用来获得最大的维修效果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基础管理方法。他们首先对设备进行区域管理,并设置点检员岗位,在吸收中国的鞍钢宪法二参一改三结合中工人参加管理的经验的同时,结合日本国情形成了一套点检管理制度。确立了在设备运行阶段以点检为核心的现代维修管理体系。经过了30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证实了点检管理是成功的它是实行全员生产维修(T、P、M)的基础,给日本工业找到了一条实行现代化设备管理的路子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日本工业界由于较好地推行了点检管理制度,达到了如下四个目标: 1、维修费用大大下降,降低了维修成本。 日本某厂推行这种点
11、检为核心的TPM活动后,维修费用逐年下降效果显著,其下降幅度在5以上,有的甚至下降了30。这个成绩是相当可观的,给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创造了条件。 2、设备故障大大下降,突发故障的抢修次数和故障停机时问大大减少。 日本某厂在四年巾设备故障率逐年下降由1.5下降为0.4。某厂在一年中突发故障(事故)的次数下降了50倍,故障抢修次数下降2倍,故障停机时问也下降了3.5倍。 3、计划检修加强,计划精度提高,维修工效大大上升。 由于点检员最了解和熟悉自已所管理设备的情况,维修计划的准确度高,准备充分,项目的实施率高,同时也提高了维修施工工效。某厂在一年中,计划修理项目提高3.5倍而
12、故障修理和非计划修理下降了70以上。 4、设备投产效率提高,生产大大上升。 某厂在5年中,投产效率提高20,生产率提高了T25,经营效益指数大有上升。 取得上述显著成绩关健在于推行了以点检为核心的生产维修。目前,点检管理已成为日本工业界在组织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套成熟经验,也是实行现代化设备管理的标准化作业体系。 从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设备管理方式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是随着设备装备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代:第一代设备简单,设备维修在企业中处于从属地位,设备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实行的是事后维修第二代设备比较复杂,出现了单机和系统联合使用,以及机、电、仪等多种专业,
13、并且形成了生产作业线。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实行设备系统专业性管理和预防维修(计划预修)。第三代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单机与系统控制功能相结合,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用计算机操作管理,实行多专业,企业全系统全员参加的设备维修(TPM)。第四代设备现代化和系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单机联动系统功能的明显增强,计算机管理形式的高性能、高精度、高自动化、高效率,实现了综合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相协同的企业现代化大生产。与此相适应,采用了社会大系统的设备预知维修(LCC)。第四代比第三代有了新的飞跃从维修本身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目前已从预防维修向预知维修方向发展。第三代全员参加的设备维修,重点研究设备使用阶段的管理。而
14、第四代社会大系统的设备预知维修重点研究设备生产过程、安装过程、使用维修过程、社会支援过程、废弃更新过程、即研究设备经济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它已将设备维修管理的范围跳出了本企业的范围,形成了社会大系统维修的新观念。 四代维修的构成及全员维修的内容见图1-4所示。由图15可见,社会大系统维修是从调查设备原有使用者的意见要求出发,掌握市场需求,进行设备的技术开发,研究设计、制造、安装、测试、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形成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系统(A);设备一生全过程又可分为工厂设计,设备产品设计,工厂施工组织设计和使用维修设计四个阶段(B);另外,从制造厂的为用户服务至设备使用过程中维修改善活动
15、构成了一个社会支援系统(C)。 树立社会大系统的维修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用户买有台可靠性低、已属淘汰机型的摩托车,市场无标准备件供应,购买费用可能很便宜,然而因无社会支援,其经济寿命必然很短。设备的使用维修与社会的支援系统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现代化企业没有社会的支援系统是无法维持生产的。一个现代化企业技术水平往往是社会技术水平的缩影。七十年代的企业装备水平已经不同于五十年代。在五十年代,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设备维修体制,力争做到技术和备件自已解决。而象引进国外七、八十年代的技术装备,想用企业自已的力量维修是无法保证维持其原有的装备水平,完全靠国内技术水平也有一定困难,必须借助于世界
16、领域的技术。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综合水平还没达到所引进的技术装备水平所致。我国有的引进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就是这种系统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囚此,现代化企业离不开社会支援系统,决定设备寿命不单纯是设备本身的物理寿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支援条件的经济寿命。 二、我国建国以来的设备维修管理状况 我国建国以来,在设备管理方而先后经历过三起两落的过程: 在笫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156项大型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已的工业体制。在设备管理方面我们学习了苏联的计划预修制,为企业的设备管理打下了基础。但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不讲科学,主观蛮干,典型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使设备管
17、理工作和设备本身受到很大的破坏。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周总理亲自抓治理,指示国家经委把固定资产整顿好,把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设备管理工作增加了群众管理的内容,恢复维修管理机构并建立备件专业厂等等,到了1966年,我国出现了生产和设备状况最好的年代。但文化革命期间,极左思潮泛滥,十年动乱,使我国的设备管理体制受到极大破坏,设备管理部门被撤消。设备档案被烧毁或搞的残缺不全,有的技术领导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达到等等。结果许多设备带病运转、不保养、不维修或修理质量下降,使用制度也很混乱。据统计,到1979年,某某部系统的设备完好率只有25%,精、大、关、稀设备的完好率只有10%。从党的十一
18、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拔乱反正,把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开创了历史新局面,由于指导方针和政策的正确,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设备管理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设备维修管理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设备管理。总结我国40年的维修经验,不断改革设备维修制是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计划维修制在设备维修工作中仍有相当的生命力,但大部分企业搞的计划维修制并不像原先那样死板,而是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灵活执行维修计划,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在试行与计划维修制不同的几种新的维修制。 如点检定修制,就是新的维修制,属现代化
19、设备的管理模式,在第三章将作重点介绍。三、设备管理现代化 我国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各行各业必须实现管理现代化。设备管理现代化,是各行各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 设备管理现代化是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方针、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措施综合形成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的系统运行机制。它是一个宏观的,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和要求。目前一般认为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构成如下: (一)管理思想现代化以人为中心 现代化的设备要管好、用好,就一定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这是设备管
20、理现代化的灵魂。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充分认识管理的价值,建立对设备一生的全系统、全过程、全员的综合管理思想,树立经营决策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克服单纯的技术管理倾向,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树立信息观念、实际观念,重视人才开发,民主管理和自主活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管理目标现代化故障少,费用低 设备管理的日标是追求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使设备一生各阶段投入尽可能少,产出尽可能多。 (三)管理方针现代化安全第一 设备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设备事故与灾害为零。要从造成设备事故与灾害的理论研究着手,加强可靠性,可维修性的
21、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安全、可靠,可维修与经济性统一。在企业中广泛开展危险预知训练,建立安全确认制度和科学的安全诊断技术,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全员的标准化作业规范。 (四)管理组织现代化Line-staff 设备管理的组织是健全企业设备管理的经营机制,强化企业设备的基层管理,积极推进全员参加的自主维修活动。 实行Linestaff管理组织形式。一方而要加强直线的集中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横向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五)管理制度现代化TPM 设备管理制度是坚决贯彻TPM管理制度,实行全员维修,做到生产、设备一体化,推行全员维修与社会大系统的维修相结合的预知维修制度。 (六)管理方法现
22、代化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 管理方法是在总结和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把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既要采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工程,目标管理,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等各种定量的技术方法,也要采用行为科学的激励作用,并且与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全员的集体智慧。使企业生机勃勃,使设备管理工作更科学化。 (七)管理手段现代化计算机 现代化管理手段很多,设备管理主要采用电子计算机以定量管理为基础,对原始记录、各种标准、基准、常规工程、备件、资材订购能备消耗全部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并广泛推广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及状态监测技术,实现设备劣化的倾向管理,使设备由静态管理发
23、展到动态管理 (八)管理措施现代化PDCA 。 实现现代化管理措施是建立完善的信息与信息反馈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现设备管理体制的PDCA循环使整个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深化和提高。设备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人才现代化,指不仅熟悉,精通现代化设备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化管理办法,手段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思想解放,思想开阔,善于改革,勇于创新的人才。设备管理现代化各环节之问的有机联系如图1-6所示第三节 点检与传统设备检查的区别一、传统设备检查的几种形式1、事故检查在
24、设备发生突发性故障(事故)后,为了恢复其故障(事故)部位的工作性能,以决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和确定具体的内容,而进行对应性的检查,称为事故检查。这种检查无预先设定的检查周期,也无固定的检查内容,同时也不固定专人进行,一般由设备技术职能人员组织有经验的维修工人进行实地检查。2、巡回检查这种检查方法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检查部位和主要内容实行粗略的巡视工作,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消除运转中的缺陷和隐患,实质上是一种不定量的运转管理。对分散布置的设备较为合适。 3、计划检查这种检查是在计划预修制中实行检查修理法时所必须采取的一种设备检查方式,它有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检查项目。这种检查方式已普遍用于设备检修中,它包括
25、事先的检查和部件的解体检查,但是不固定人进行,一般由技职人员提出计划,检修工人实施。4、特殊性检查这是对有特殊性要求的设备进行检查。如对设备的精度定期检查,另部件的品质检查,继电保护整定和绝缘测定等的特殊性检查。5、法定检查以国家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必须进行的检查称法定检查。它包括性能鉴定试验。如高压设备的高压试验,锅炉和压力容器的压力试验避雷器的检查:吊车等起重设备的年检试验。就是为了防止灾害(故障)的发生,进行安全作业,要求设备使用者的点检、补修业务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绝对必要的。 二、点检管理的特点设备实行点检管理后,完全改变了原有的业务层次和业务流程,是一种不同于设备传统性检查的基础
26、管理新形式。它与上述五种检查相比有如下特点: 1、体现了设备管理思想的更新。因为传统设备管理一般只管设备的后半生并采用计划预修的维修制度,而且设备维修管理的思想是以修为主,不大重视设备维修制度。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担负着社会大生产的重要使命,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将完全借助于生产设备来实现。往往一个小故障将会造成自动化设备的全线停产,所造成的损失将十分巨大。因此,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将越来越向设备管理转移,传统的对设备以修为主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需要,也不适应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需要。而设备点检管理则是传统管理思想的更新,使设备从以修为主转到以管为主
27、,摆脱了传统管理的被动性,增强了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维修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实行全员管理增强了操作工人管理设备的责任心传统性管理的管理业务由职能机构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点检管理则是一种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管理体制(TPM),其管理业务由专职点检人员来具体实施,所以说点检员是设备的管理者,由此可见管理职能的重心下移了,这是点检管理的精髓。把设备管理的职能落实到点检自身上,点检员除了要认真进行设备点检外还必须进行指导与监督生产操作工人的日常点检,协调与组织设备维修。这样使生产方、维修方、点检方三方共同承担设备工作,都来关心设备,真正体现了全员设备管理的优越性。当然各经营,生产管理职能部门也都应
28、从各自不同角度参加设备管理并支持点检工作的开展。 3、实现了维修最佳化目标 因为点检员是设备的直接管理者,他们最了解自已所管辖的设备的种种状态,制定的维修计划也最切合实际。以最经济的费用完成全部设备的维修工作量,以最少的故障机会损失(故障次数和故障停机时间为最小)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这是由于实行设备点检管理能够定量掌握另部件的剩余寿命,均衡维修负荷,采取早期防范设备劣化的措施,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延长了机件使用寿命,从而达到了最经济维修的目的。 4、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维修标准就是把设备可能发生劣化和故障的部位,明确规定出维修管理值,点检周期和点检方法等,形成了一套由维修技
29、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构成的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这是贯彻执行点检管理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法典。除维修标准外,还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善的帐票其中主要包括有月点检计划表、点检作业卡、点检精度表、给油脂计划和记录表、倾向管理表、精密点检计划表、故障(事故)记录表、修理履历表、机旁备件管理台帐、维修项目预定表、日维修实绩分析报表等等。点检管理的上述特点表明,它是一种在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上发展起来,但又与比传统的体制有着根本区别的、科学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显然,这种方式对设备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的点检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产工人和设备维修人员的要求也随之相应提高。如对专业点检员,要求他们必
30、须具有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一定的基础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意识及能力。要求维修人员一专多能,以实现满负荷高效的工作。总之,对设备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企业以前对设备人员的要求。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点检人员和检修人员必须进一步进行培训,使之能满足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在待遇上也要逐步提高到同生产工人相同的水平。第二章 常宝设备概况第一节 常宝主要生产设备概况江苏常宝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由江苏常宝钢管有限公司改制而成,前身为常州宝钢钢管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曾生产出江苏省第一根无缝钢管,生产环球牌无缝钢管历史悠久,为国家免检产品。企业装备了我国第一套引进CPE工艺的102顶
31、管热轧无缝钢管机组,年产能力18万吨,并配套年产12万吨的高性能油井管加工线。公司下设三个生产分厂,分别为热轧分厂、精整分厂和管加工分厂。常宝主要生产设备介绍如下,热轧分厂配有直径13m的环形炉一座、130穿孔机一台、102CPE顶管机组、再加热炉一座、22机架张力减径机一套和冷床,原设计年产无缝钢管10万吨。精整分厂主要生产设备有钢管矫直机、锯切机、涡流探伤及电磁超探设备。管加工分厂主要生产设备有:油管加厚生产线装备了400t/800t两条加厚机组,热处理生产线配有正火加热炉、回火加热炉和内喷外淋式淬火设备,探伤线引进了美国GE公司的超声、涡流及磁粉探伤检验线,具备1#、2#两条车丝生产线,
32、装备了两台静水压测试机组。第二节 常宝设备的特点公司设备主要特点是热轧机组为德国设计,其中张减机组为德国MEER公司进口,该机组为88年引进,已有20余年历史,该机组在经过公司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下已能达到18万吨的年产量;公司关键设备进口比例较多,例如管加工分厂联合探伤设备等,设备精度较高,维修和管理要求高;其余主要生产设备都具有大型化的特点,辅助生产设备国产化率高,国产设备易出现不稳定因素,从而,实现稳定生产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设备大型化对设备管理的要求将更高,加重了设备管理的难度,这不仅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恶过硬的技术素质。而且可观赏要求必须选择一种适合人员素质,
33、又满足设备要求的设备管理方式。第三章 常宝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第一节 常宝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前面介绍的常宝的设备特点给企业的生产机构和设备维修管理业务带来许多变化。从中不难看出现代设备在投产后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的连续高速运转也带来了零部件的磨损加剧,使使用寿命周期缩短。同时,它的停机损失,维修难度,维修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也给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对此,摆在设备管理部门的课题有:1、减少故障停机时问,提高设备有效利利用率。2、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设备的改善,保持设备性能和精度。3、降低维修成本,在维修中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4、提高维修水平和维修技能,使维修人员具有
34、对设备异常的快速反映能力。5、采用先进的维修管理方式,选定能预测故障,排除隐患的预见性、计划性的维修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好以上工作,对于现代化企业尤为重要。一、维修管理方式的确定 怎样来解决摆在设备管理部门的课题?怎样才能管好设备?要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备的特点,确定一个适合本单位的最结合实际的维修方式。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维修方式来适合现代化设备:合理的维护和检修,这是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决策问题。目前,国外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基本上有以下几种:1、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即“IIIIP”制):2、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3、美国的后勤学:4、日本的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制(即TPM制)。设备维修管
35、理的发展经过了:第一代事后维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设备简单) 第二代预防性定期维修(第二次世界大战随设备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欧美的预防维修,原苏联的计划预修) 第三代状态维修(予知维修)。 状态维修产生的主要条件有两个: 第一、维修理论的实破。欧美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是设备故障规律(澡盆曲线)。根据美国航空工业对飞机产品零件的可靠性研究,除典型的澡盆曲线外,尚有其它故障模式而且占的比例大于澡盆曲线所占的比例,不适用预防维修方式即不需要定时的修理,最好采用加强检查,润滑及监测其运行状态,达到监界值时进行修理。 第二、诊断技术与监测工具的产生与发展。 上述两个条件为实现既要减少修理次数、节省维修费用
36、,又能保证生产安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日本的TPM是综合了美国、英国等管理理论。早期把TPM定义为“三全”。即:全效率、全过程、全员。近来表述为: 1、以建立生产系统的最高效率的企业素质为目标: 2、建立起以生产系统的寿命周期全过程为对象,使“灾害为零、废品为零、故障为零”,防患于未然的组织结构; 3、从生产部门开始,遍及到开发、经营、管理等所有部门: 4、从领导到第一线工作人员全员参加: 5、通过自主管理活动达到损失为零。 日本应用这套科学的TPM理论设备维修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进日本全套设备的同时,还从日本新日铁引进了一套以预防为主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即TPM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制度。
37、结合实际情况,为了实现“安全、顺行、持续”生产的目标,选用了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方式。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费用,提高效益为目标的最佳维修方式。其基本出发点是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一种与生产相结合的十分紧密的危险方式。其特点是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大小,而采取不同的维修对策,以使设备能够得到针对性维修。与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维修对策的维修方式相比,这种维修方式所得的效果最佳,故称为最佳维修方式。但必须指出,这种方式只有在全员参加设备维修、管理的条件下方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全员参加设备维修管理的概况所谓“全员参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参加维修活动不仅有维修部门,
38、还有生产操作人员。他们除必须正确操作、使用设备外,还必须承担相关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点检作业、一般设备管理业务。他们和点检方维修方就具体管理详细项目和内容共同协商签订详细分工协议。2、各经营生产管理职能部门从各自不同角度都要能参加设备管理,具体业务要求和做法在各个专业管理制度中都有明确规定。综上所述设备维修管理方式,是在引进日本维修管理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建立了自已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一点检定修制。点检定修制在经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了完善,同时,使设备保持了较高的综合开工率和良好的设备状态,从而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持续、顺行和产品数量、质量的稳定增长。二、推行点检定修制的必
39、要条件点检定修制是实现预防维修的一种新体制。既然是制度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如维修资材、维修技术、维修人员素质等一旦跟不上需要,将会严重影响点检定修制的执行。因此,在贯彻执行点检定修制的同时必须加强其他相关方面的管理。(一)必须准确使用、维护设备现代化设备虽说大量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和操作。且设计结构上技术高超,工艺先进。且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这必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准确使用、维护设备。据不完全统计许多突发事故、恶性重大事故有70一80的原因是出于误操作、拼设备或日常维护不周。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操作、使用标准化。应将设备逐台按设计要求制订标准(或作业标准),
40、并要求每个生产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此标准操作、使用设备。2、维护,保养标准化。应将设备逐台按设备要求,工作条件制订了维护保养标准,有关人员必须遵循分工对设备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维护保养。3、全员参加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现代化企业设备拥有量大,要维护保养的点也很多,若不破除“设备维护只是设备人员的事”的传统观念,仍还靠少数人去做,势必是做不完的。对此,心须必须牢固树立全员维护保养的思想,特别是生产操作人员要与设备维修人员密切配合,严格履行分工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共同搞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使自己真正成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的主力。以上各点做到了,设备就有可能稳定运转,专职点检人员方能集中全力去从事点检工作和
41、管理业务,点检定修制才能有效的实施。(二)必须高效率实施检修工程 高效率地实施检修工程,定年修的准备时间和实施时间都很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点检方委托的全部检修工程项目,没有高效率的保证是不行的,否则将影响点捡业务的执行。为此,要求定修工程切实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时间命中率百分之百,项目命中率百分之百,质量命中率百分之百。为保证检修工程的高效率,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l、简化检修工程委托手续。点检方与检修方的关系应当看成是发出指令与接受指令的关系,由点裣方按规定要求将工程项目直接向检修方委托,检修方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点检方的委托,绝不能借故推委,并主动承担点检方尚未考虑到的检修项目。具体施工
42、要求由双方直接见面说明,在施工中务必保证检修的高质量。2、针对每个工程项目,由承接的施工班组预先编制作业标准(或工时工序表)。3、按前面已述的检修标准化程序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作业重点抓好施工准备工作。,(三)必须按点检要求提供备品备件通常,备品备件分为常用件、事故件、计划件等,它们的管理要求是有所不同的。1、常用备件应在现场设有机旁备件库,由备件仓库按点检方要求随时补充它的正常供应,为消灭故障于萌芽状态提供必要的备件。2、其他备件均应按点检方预期使用计划的要求提供,备件计划供应部门必须将订购,库存信息及时反馈给点检方,特别成套备件,务必及早准备好。3、对于点检方委托的备件旧品的修复,加工部门必
43、须按期交货。只有备件落实了,需维修的项目方有条件立项和委托。(四)必须建立一支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技术队伍。设备维修活动中有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如复杂设备的维修技术标准的制订,重大事故的复杂的原因的诊断,调查分析及故障设备的修复方案,各大设备的改善方案及复杂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方案等,单靠点检维修人员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建立一支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技术队伍作后盾。另外,点检维修人员的技术业务及检修质量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有他们的带动指导。因此,这支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总之,推行点检定修制,单靠点检人员的力量还不行,还必须依靠于生产操作部门检修部门、备件计划供应部门、设备技术部门的密切配台,全力以赴,
44、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三、点检定修制的特点点检定修制是设备维修管理的基本制度,它与传统的计划予修制相比,更适合于现代化设备的实际情况,因而更具有科学性。在第一章中已叙述过点检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设备检查的区别,这里不再重述,以下将进一步阐明点检定修制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特点。1、倾向性管理点检定修制是以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制度,它不同于早期从原苏联引进的单纯以时间为基础的计划预修制度,即它是从严格周期修理的制度发展为以状态为主的项目修理制度,每个项目虽然也有周期,但仅作参考,主要依据设备状态来确定修理时间和内容,防止过维修或欠修。点检的精华在于通过对设备的检查诊断,从中发现劣化倾
45、向性的问题,来预测设备零部件的寿命周期,确定检修的项目及备件、资材需用计划,提出改善措施以便“对症下药”,使设备始终处于稳定运行状态,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2、坚持预防为主就维修方针而言,点检定修制它之所以优于过去的传统管理,在指导思想上是以“防”为主,而传统管理是以“修”为主,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故障。 3、建立四大标准 点检定修制建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维修标准体系(称为四大标准),它与我国传统惯用的设备“三大规程”(操作、维护、检修规程)有所不同。点检就是把设备可能发生劣化和故障的部位设定若干个点,明确规定出维修管理值(检修标准值),点检周期和点检方法等,并指定点检人员,即实行定点、定标
46、、定期、定法、定人形成了一套维修标准体系,(包括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其中,点检标准和给油脂标准相当于我国的设备维护规程,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相当于我国的设备检修规程,但要比我国目前现有的规程更科学、更严密,大部分都用了网络图。建立起这套维修标准体系,是我们贯彻执行点检定修制的技术基础和依据。 4、建立以点检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在设备维修管理组织原则上,点检定修制与我国传统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强化基层管理,建立以点检为核心的维修管理体制,整个维修管理重心已往下移,让最了解最熟悉现场设备技术状况的点检人员来掌握编制计划的大权,解决了基础管理,这样做是很科学的。因他们最有发言权,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甚至连定修日的现场指挥也让点检方担当。这在过去是不可设想的。这样更能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而后者是注重于上层管理,即让少数人参加管理,在管理方法上,点检定修制减少了传统管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