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9607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摘 要: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对社会就业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在促进与扩大就业方面的贡献也日益突出。这就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而如何利用旅游业的这种产业带动效应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扩大就业Abstract:National economy and tourism as a new growth point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played an

2、 important role and good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also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promoting and expanding contribution to employ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less developed areas to address the emplo

3、yment problem of finding a good way. And how to use this industry-led tourism effect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to becom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Keywords:Underdeveloped areas;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employment一、旅游业对

4、扩大就业的关系分析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使我国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的就业压力加大。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高、具有地区潜在优势的产业来缓解就业压力。显然,旅游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下面就旅游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一)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分析1、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就业的贡献旅游和旅游的发展可带来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外,对推动就业也具有很大的贡献和意义。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其旅游

5、业与世界经济世界旅游理事会1996年研究报告中指出,1996年全世界旅游就业人数达2.6亿(每9个就业机会中有1个旅游就业机会),未来十年,将增加1.3亿个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的存在使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1 2。而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方面的优势在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到其他非直接旅游企业或者与旅游有关的其他行业的情况,那么发展旅游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更多了。旅游业中就业的另一特点就是就业岗位层次众多,特别是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6、,所以可为广大的不具备技术专长的城镇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3。旅游业这种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大量吸纳特点,在解决我国大量社会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巨大。但是这并不是说旅游就业不需要知识和技术。为了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也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但是同技术程度要求较高的制造业就业相比,上述人员只需要受较短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工作。2、旅游业发展与就业潜力的分析旅游就业可分为旅游直接就业和旅游经济就业。旅游直接就业通常包括面对游客的,如旅游宾馆、餐馆、零售商店和娱乐场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旅游经济就业除了包括旅游直接就业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如航空食品供应、食品销售、金融服务等

7、;与旅游相关的政府机构、制造业和出口商品行业等。根据近几年的资料估计,我国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员与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5,若考虑旅游间接人员的增长量,那么全部旅游从业人员的增长量将占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的17.7%。由此可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支柱,旅游业已经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主要渠道4。就旅游业而言,其关联带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物资生产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在为旅游者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购买许多其他行业的服务和产品,从而推动这些行业市场需求的增加。从旅游的产业带动效应来讲,在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要突出旅游经济在

8、带动就业方面的功能,从旅游经济带动社会就业的实践中丰富就业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这其中包括暂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交替性就业等新的就业方式,而不一定要着眼于全职就业、全年就业5 6。上述情况说明,发展旅游业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条件受到制约,并且对吸收待业人员的能力也有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方面潜力巨大。二、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就是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而对于我国来讲,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尽管欠发达地区在经济上与经济发达的东

9、部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在资源、市场还是在政策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通过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效应与东部地区做比较之后,虽然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弹性大大高于东部,但其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却与东部相当,甚至有低于东部的态势。这与欠发达地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完全不相匹配。因此,如何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成为今后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发展的重点。(一)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旅游业就业人数的比较分析1、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比较尽管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旅游增加值及旅游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同东部

10、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与东部地区旅游直接相关产业(以交通运输业为例)的收入为2947.3亿元,西部地区仅为656.4亿元,其旅游增加值(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东部地区为1547.9亿元,西部地区为344.7亿元7。从这个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增加值远远超过西部地区,相应的,东部地区的旅游就业人数也高于西部地区的旅游就业人数。 2、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旅游就业的弹性比较从就业弹性方面来看,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弹性要高于东部地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同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若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增加就业,解决就业问题会有很多的优势。然而从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就业

11、的贡献还需要对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贡献来确定。同东部地区相比,由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就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的方面来讲,其贡献仍旧低于发达的东部。这也说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二)旅游扶贫在欠发达地区对旅游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旅游就业 旅游扶贫能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欠发达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重要的、新的扶贫手段。旅游扶贫通过产业互动与整合作用,促进欠发达地区加速对外开放作用,使区域系统全面发展和提升,并为欠发达

12、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整体致富和贫困人口脱贫8。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由于农业生产限制条件多,农业生产条件差,依靠农业经济发展难有积累;同时交通闭塞,信息匮乏,因而区域经济缺乏增长动力,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是这些地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其中不少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品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更为难得的是,由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这些旅游资源所受到的人为破坏也相对要小的多,因此更具有价值,也更富有吸引力。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较为分散,这就要求在发展旅游的时候,要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因为要想真正的利用旅游业来脱贫致富,就必须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并进行产业结构的

13、调整,这样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才有机会参与经济活动,才能取得经济回报,才能脱贫致富,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巨大的产业带动优势。2、充分发挥旅游就业效应,扩大旅游就业空间 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问题越是突出。以西部地区为例。长期以来,国有和集体经济一直是西部地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力度加大,这些就业渠道释放出了大量人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就业容量还在进一步收缩。所以西部地区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西部这些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若要通过发展旅游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就要从

14、实际出发,从经济形态考察、产品经济、服务经济、休闲体验经济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推陈出新,追求可持续的发展9。要多途径的发展旅游经济,扩大旅游规模,使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具有高层次的竞争力。比如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饭店、休闲、度假村等产品的创新,从而促进吃住行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推进观光、度假等专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在旅游方向的延伸。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态创新与就业机会创造具有巨大的运作空间。(三)金融危机对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社会就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社会就业的积极影响受整个国际形势的影响,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旅游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

15、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分层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尽管旅游业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其影响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首先,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必然也会刺激旅游投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对铁路、公路的建设和改造,这就势必要增加就业的机会,从而扩大就业的容量。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由于自身旅游基础设施的落后,在这个时期,国家首先会考虑到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为欠发达地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在旅游业中,交通条件的改

16、善也可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及扩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人数。再次,金融危机期间,低价旅游将刺激旅游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下降。然而为了刺激旅游需求,低价旅游就应运而生。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在欠发达地区旅游各个方面的花费都相对较低,所以在低价旅游方面,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机会发展旅游业,使得潜在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2、金融危机对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社会就业的消极影响金融危机之后,对于旅游业发展本身就滞后的欠发达地区来讲,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旅游人数的下降和旅游消费的降低。而旅游企业也将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地区大量工厂的裁员和

17、倒闭,促使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家乡。在外务工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务工人员的返乡更加剧了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在欠发达地区,本身就没有可以依赖的支柱企业和产业来促进就业,大量剩余的劳动力除了依靠农业和外出务工之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在金融危机之后,更为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社会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旅游业的连带作用,进而影响到投资者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投资,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和社会的就业。三、对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对策及建议(一)从政府层面剖析1、坚持政府战略规划的主导地位科学规划是确保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18、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在欠发达地区旅游的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注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定位。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发展的快、效益好10。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区域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发挥基层政府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事土特产品生产、餐饮、旅游服务等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欠发达地区人口的收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建设,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政府要将发展

19、旅游业提升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战略高度,以保护人类生态景观、自然资源,保留地域文化为战略出发点和立足点,起到观念上的主导作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政府要起到规划主题的作用,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发挥协调职能,组织个方专家对规划进行科学制定和论证,尽量避免盲目开发的局面的出现。以科学的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出发,防止急功近利、滥开乱挖的破坏行为2、落实好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相关的旅游扶持政策政府在欠发达地区旅游的发展中应该发挥政策引导者的作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11。从财政、信贷、税收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鼓励和扶持弱势群体参与旅游就业的社会氛围与环境,以

20、促进其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问题,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解决欠发达地区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政府的导向作用,将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政府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政策和相应的法规,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措施,逐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认真扶持旅游就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系列能有效加快旅游就业的政策及相应法规。同时有政府出面就强化行业管理、整顿旅游就业市场秩序做好协调工作,各个行政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对其欠发达地区的监管力度,实施系统管理工程,形成动态的旅游就业管理体系。由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上的匮

21、乏,所以地方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好教育扶持政策,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旅游地应同政府联合做好旅游就业培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人员的教育,注重提高欠发达地区旅游就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旅游接待质量和服务水平。(二)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层面分析1、充分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协调合作,扩大旅游市场竞争力发展特色旅游正在成为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开放竞争给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新认识自我。实际上,一些基本的发展的经历总是难以避免的,如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欠发达地区总是模仿、尾随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

22、但结果是虽然减少了挫折,有经验可循,但总是相对地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在模仿、尾随中丧失了自己的特点。正是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欠发达地区学会了重新认识自我,正视区情,正视文化传统,发现旅游市场需求的特色倾向和适应这一倾向的资源价值12。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一般的区域比较和差异,而是欠发达地区自身有着极具价值的自然、人文特色资源。鲜明的自然和人文的资源差异不仅相称东西部地区的强烈比照,而且在欠发达地区内部也是泾渭分明、千差万别。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资源结构及配置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欠发达地区特色旅游业的深厚基础。所以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要充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为愈是稀缺的

23、,就愈具有特色价值。欠发达地区在利用其特色价值的同时要同满足人们对传统的眷恋和对现代的舒适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的心理需要。虽然欠发达地区有了特色的旅游资源做支撑,但是也要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和协调。若区域之间缺乏沟通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出现明显的局限性。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不仅丰富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内容,而且还为欠发达地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消费供给。我们应当认识到,欠发达地区只有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才能提高其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在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2、多渠道开展旅游就业空间,采取有效措施释放旅游就业容量发挥旅游就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优势,有助于缓解

24、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增加农民的收入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分不开的。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多方面的给予农民帮助,尽最大的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安置剩余劳动力13。由于旅游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不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且旅游行业的就业门槛也相对较低,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比如,景区的卫生清洁、花木护养等环境保护工作就应尽量雇佣当地的居民;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销售土特产品的机会等14。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消化吸收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欠发达地区要灵活实施旅游就业机制,构建弹性化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由于季

25、节、工作时间和一天中不同时段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使得旅游就业的弹性很大,表现出就业阶段性、流动性较强的特征。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的激烈是的各个行业对于通过降低成本和增强商业运转效率以提高生产力更为关注。即使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也在致力于通过使用信息技术、采取标准化生产服务、服务外包等方式进行裁员以提高生产力。这种转变的动力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工作组织变革,也在于旅游的新的发展方向。旅游业的劳动力市场不再是拥有稳定工作的同质市场。所以欠发达地区在通过旅游业来促进就业的同时,应当鼓励正规就业形式与临时性、季节性、非全日制等非正规就业形式相结合的多样化的灵活就业形式,对于不同技能、年龄、性别的人员,提

26、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尽可能得使就业者发挥自身优势,从而释放出旅游就业的最大容量。3、发挥旅游就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促进相关产业的就业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消费互补性和产业影响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要求旅游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设施、设备和消耗物资。旅游业也因而成为许多其他行业产品的消费市场,从而刺激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本身不仅创造了与旅游活动直接相关的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刺激了为旅游业提供服务的间接和引致相关产业的劳动需求,如交通、商业、娱乐、通讯、建筑、农业等。所以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注意结合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

27、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其他相关产业。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旅游就业容量,以实现旅游增长和就业的可持续性。4、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体制创新推动旅游就业 就业是一项综合性、复杂的、动态的现象,与其他社会经济现象如生产过程、收入分配、教育、生活条件等紧密联系。完善就业体系包括正规就业形式与非正规就业形式。引导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在体制上不断创新,政策上不断按照竞争力提高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为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推动非正规旅游就业的发展15。只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旅游业列为发展的重点,并在政府的各项政策中予

28、以适当的倾斜和扶持,就一定会使旅游业促进就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的。在欠发达地区,职业培训与教育发展是促进旅游就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主要依赖于认得因素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质量。而旅游服务者是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是文化环境的表演者,是产业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旅游就业人员不应视为简单服务的劳动力,而应当是旅游业重要的资产之一。旅游业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人力资源的观点应该成为旅游业的核心观点,高质量技能的劳动力将确保旅游业更加具有讲真理的创新活动,促使就业持续繁荣。欠发达地区转移出来进入旅游就业的劳动力,存在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的问题,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对于这些劳动者,要及时培

29、训,传授给他们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旅游相关知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注重在体制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并推行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有效推动旅游的就业。参考文献:1 李天元.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崔峰.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6):64-67.3 毕斗斗.浅析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J.商业经济文荟,2005,(6):69-73.4 蒋海萍.发挥旅游就业潜力,扩大旅游就业效应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9):37-40.5 张辉,厉新建.旅游经济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 厉新建.中国旅游就业效

30、应分析与制度创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5):29-34.7 张小利.西部地区旅游就业效应分析基于东西部地区的比较研究J.江淮论坛,2007,(4):44-49.8 张鹏顺,吴何珍,杨晓惠.旅游开发在区域扶贫中的作用分析-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J.老区建设,2008,(14):24-26.9 汪明宇.旅游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战略思考J.经济地理,2003,(3):10-32.10 何可凝.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问题探讨基于长江三角乡村旅游的基础数据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8):78-81.11 俞晟,张春贞.旅游产业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3-106.12 王文长,李曦辉,李俊锋.西部特色经济开发M.民族出版社,2001.13 成思危.中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分析与开拓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14 吕晨,曹荣林.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J.河南科学,2007,(4):340-344.15 许江萍,张洪.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