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改革 建立审判管理新机制 确保司法公正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判管理改革 建立审判管理新机制 确保司法公正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审判管理改革 建立审判管理新机制 确保司法公正 - 论文关键字:工作 改革 管理 监督 审判 案件 公正 合议庭 立案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为实现司法公正和高效的价值目标,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制约等方法,对审判工作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保证审判工作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公正、高效、有序地运行。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审判权的规范运作,而且直接关系到司法所追求的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我国传统的审判管理模式,基本上沿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具有极强的行政化和集权化的特征。这种管理模式,在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2、出来:审判工作与辅助工作职能交叉,管理混乱;法官与辅助人员分工不清,职责混淆;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不同部门,没有统一的机构,导致管理的分散性、无序性和随意性;实行院、庭长审批案件制,合议庭对案件没有最终裁决权,审判委员会审判职能的扩大,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职能相对萎缩;案件管理无序,合议庭和法官对案件的先审后审,快审慢审自由决定,容易滋生“关系案”、“人情案”,等等。因此,克服传统审判管理模式的弊端,对原有审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保证审判工作公正、公开、高效、有序地进行,探索一条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审判管理新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推动法院工作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深圳市中院
3、在党组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审判管理及其运行机制,力求在继承与扬弃,借鉴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中构筑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审判管理新模式。一、建立立审分离的大立案格局,全面实行案件流程管理新机制确立立案庭为审判管理机构的核心地位,确立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把审判管理业务从审判庭分离出来,确立一个专门的审判管理机构是审判管理的中心环节。深圳中院立案庭以集中立案为前提,以庭前程序准备为基础,以强化专门管理为手段,以加强审判流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担负起法院审判业务管理工作的职能。立案庭统一立案,对案件进行立案审查;统一进行庭前准备,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固定诉讼请求,进行送达、保全、调查任务;统一管理审判辅助人
4、员,包括调查法官、程序法官、跟案书记员等;统一进行流程管理,负责排定开庭日期、合议庭成员、跟案书记员和审判法庭。同时,运用专门的管理计算机信息软件系统,对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跟踪掌握,立案庭真正成为案件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监督、信息收集、反馈等整个审判工作管理的中心。全面推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加强内设机构间的相互制约。全面实行立审分立、审执分立、审监分立制度,强调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制约,是确保各项职能都能按照法定程序运行的重要保证。我院将庭前程序与庭审程序分离,把案件的审判流程控制权与案件审判权分离,交由立案庭、合议庭分别行使,减少法官与当事人的庭外接触,为合议庭按照
5、案件流程管理的要求及时开庭、公正审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将诉讼保全、司法鉴定、委托评估、拍卖和审计的权力从审判权和执行权中分离出来,交由立案庭、督导室分别行使,保障审判与执行的公开与公正。强化审判流程管理,杜绝审判环节上的暗箱操作。流程管理是以立案排期为主线、流程控制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机制。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庭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立案庭受理后,根据案件的不同类型、案号、受案顺序、法定期限、审限及合议庭存案情况,按科学的方法排定案件开庭日期、主审法官、合议庭成员和审判法庭,将整个审判活动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并按照案件的流程对案件不同审理阶段进行跟踪管理,对法官是否按规定的期限审结案件进行监
6、督。减少了因草率、疏忽或故意规避有关规定而出现违法情况和不必要的差错,并使错误的操作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醒和纠正。二、积极推进审判组织管理改革,建立审判组织管理新机制实行合议庭负责制,强化合议庭和法官职责。在审判组织上,强化合议庭职权,明确合议庭职责,促成审判机制的结构单元由业务庭向合议庭转化。为保障合议庭独立行使审判权,制定了合议庭规则、扩大合议庭权限的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了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合议庭与审判庭以及合议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上,明确除了极少数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需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外,其余案件均由合议庭直接审理并作出判决;在合议庭与审判庭的关系上,明确
7、审判庭不是法定的审判组织,不得对合议庭的审判工作进行干扰,大包大揽,但庭长可以通过召集全庭审判长会议,对合议庭提请讨论的重大疑难案件进行研究,会议作出的指导性意见供合议庭复议时参考;在合议庭内部的关系上,明确法官之间相互平等,对案件的裁判享有同等的权力,负担相同的责任。案件裁判出现质量问题,追究法官的共同责任,但坚持正确意见的法官免责。实行审判长选任制度,确立审判长在合议庭中的核心作用。为优化审判资源的配置,真正发挥高素质法官在案件审理中的核心作用,我院严格按照最高法院人民法院审判长选任办法(试行)的要求,通过综合考试、开庭演示、民主测评、党组讨论、院长任命等程序,公开选拔出31名德才兼备、有
8、丰富审判实践经验、作风优良的优秀法官作为审判长,负责组织、主持庭审活动,组织合议庭成员讨论案件裁判结果,审查承办人制作的裁判文书内容是否与合议庭评议的结论一致,签发法律文书。但审判长对法律文书的签发权,并不意味着案件的审批权从院、庭长转移到审判长手中,他只是审查该法律文书与合议庭作出的结论是否一致,裁判的事实是否清楚,说理是否充分,对证据采信的分析是否可信,对法律文书的语句、文字、行文格式等非结论性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变动,无权改变合议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作出的裁判结论。审判长只是一种资格,并不是一种职务,其作用表现在审判职责上,而不是领导职能,更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为加强对审判长的管理,市中院制定
9、了审判长管理办法,规定任期为三年。由政治部和督导室对审判长的工作进行年度综合考核,凡考核不称职的,免去其审判长资格。对审判长实行动态管理,防止有些审判长被选任后高枕无忧,不思进取。改革案件审批制度,推行院、庭长直接参审参议。行政化审判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案件审批制度,院长、庭长通过审校签发裁判文书形成对案件结果的决定权和监督权。使不参加案件审判的院、庭长享有裁判权,实质上是法外之权,加剧了审与判脱节,违背了司法规律。市中院大力改革院、庭领导审批具体案件的做法,实行院长、庭长直接参审参议,庭长、院长通过担任审判长亲自审理案件,加强了对案件的指导和监督。改革审判委员会运行机制,规范审判委员会的工作。为
10、了使审判委员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深圳市中院制定了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成立了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审判委员会只讨论少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总结审判实践经验。为了让审判委员会委员能充分了解案情,便于深入讨论作出决定,对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要求承办人撰写书面报告,并由庭长、主管副院长认真审查把关后,由审委会办公室于会前三天将有关材料分送审判委员会委员及列席人员。避免了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时,仅仅靠听取案件承办人汇报,而先入为主的弊端,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强化审判监督管理改革,建立审判监督管理新机制对司法权进行监督制约是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审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由于传统的机制存在着重事后监督,疏于防范,重实体监督,轻程序监督,重纵向监督忽视横向监督等弊端,我院对监督机制进行积极改革,强化对审判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在监督机构上,设立督导室,建立督导制度。实行三个分立制度对法院内部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它仅是从审判方式改革的角度在职责分工上的相互制约,对所涉及的业务庭执行这一制度的投诉情况不在监督之列,因此,其监督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审判监督庭注重于对已生效裁判的复查与再审,难以进行其它监督工作。纪检机构主要是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侧重于事后监督,难以和审判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为真正实现法院内部全方位监督,去年,深圳市中院设立了督导室,建立督导制度
12、,使之成为一个平行的、相对超脱的监督审判工作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决策督查。根据院党组或院领导指示,检查、督促全院各部门对党委、上级法院和本院的决策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审判督查。对全院各审判庭的庭审活动及案件审限进行监督。对庭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对超审限的案件予以通报;案件检查。对本院各审判庭已审结且裁决已生效的案件进行质量检查,对案件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审判程序及法律文书的制作等方面予以评定;案件督办。对上级法院、党委、人大及本院领导交办、监督的案件进行督办,审查并报告督办结果。与人大代表联络,督促有关部门办理或处理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所提出
13、的议案、建议及意见,及时报告办理或处理结果,听取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进行特邀陪审员的管理。组织选聘、培训特邀陪审员,与立案庭协调特邀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督促有关部门处理特邀陪审员的建议、意见,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统一管理全院评估、拍卖委托工作。组织考核、选定委托定点机构,监督委托工作的办理,等等。在监督范围上,建立了实体监督和程序监督并重的双重机制。程序公正具有独立的价值,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与保障,在对审判结果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审判程序进行监督,是监督工作的重要范畴。市中院在扩大合议庭职权的同时,推行全面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审判流程管理,强化合议庭职责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建立
14、对每一起案件审判程序的正当性进行有效监控提供了可能。通过计算机建立案件审理流程档案,将全院案件审判档案网络化,可以及时对审判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进行跟踪监督,层层衔接,环环相扣,职责分明,监控的重点是程序制度的落实、审判效率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从而确保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在监督工作的方式上,建立了事先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机制。事先监督是防患于未然,为防止审判人员利用其与律师等诉讼代理人不正常的关系谋取私利,市中院严禁法官利用职务之便为律师介绍案件,为案件当事人指定或者介绍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辩护人,为案件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任何职责范围以外的服务;严禁审判人员私下会见当
15、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同时规定离开法院工作岗位人员三年内不得到原工作法院担任诉讼案件的代理人或辩护人,公布了法院审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从法院离任后从事律师行业的回避人员名单,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为加强领导干部事先监督的职责,市中院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院领导与各主管部门领导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重在防范的机制;事中监督是以计算机建立案件审理程序档案为手段,以防范为目的,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实行监督,对临近审限的案件进行警示,对超审限和投诉的案件进行督办;事后监督,重点是对案件进行评查,对所判决的案
16、件进行检查,督导室每月对各审判庭上月已审结且裁判已生效的案件以随机的方式进行一次抽查,比例不低于10%,对存在问题的案件进行分析,确定原因,分清责任。发现已生效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转送审判监督庭审查处理。如确属违法审判的,依照一定程序予以追究。市中院建立了案件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对审判工作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将立案质量、庭审质量、裁判质量、执行质量纳入评判范围,用立案准确率、庭审成功率、当庭宣判率、结案率、超审限率、上诉率、执行到位率、差错率作为评判审判质量的指标。通过对这些质量进行评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奖励先进,查处失职。为保证事后监督的有效性,中院成立了违法审判责
17、任追究领导小组,制定了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对违法审判的责任人,坚决追究其责任。在监督主体上,建立法院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在立足自身,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不断完善接受人大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社会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机制。市中院制定了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若干规定,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络室,建立了与人大代表联系的直通车制度,使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规范化、制度化。市中院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执行人大关于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认真办理人大及人大代表提出监督意见和人大监督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开庭审判,视察法院,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
18、评议,对法官的考核、任免。从1998年开始,市中院从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陪审员,同时兼廉政监督员,制定了特邀陪审员工作细则和廉政监督员工作细则,并对实行陪审员和廉政监督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对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密切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新闻记者采访公开审判的制度,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通报法院工作情况。深圳中院对审判管理模式的改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管理目标的双重性。审判管理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审判价值取向决定了审判管理的价值目标。在公正和效率成为人民法院工作
19、主题时,审判管理的价值目标自然是要确保审判的公正和高效,新的审判管理模式就实现了这两个目标,既保障了审判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又优化了审判资源配置,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审判效率。二是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新的审判管理摒弃以往官本位、权力本位色彩十分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突出法官在审判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使审判管理遵循审判活动的规律,体现司法的本质属性,确保审判工作严格执行司法程序。三是管理机制的规范性。新的审判管理模式根除了审判管理中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分散性、随意性、无序性等诸多弊端,使得审判管理实现了专门化、规模化。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突出了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体和系统的高度进行管理,便于
20、管理人员熟练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技能。统一管理程序,统一工作标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在审判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依法定程序和管理规程进行标准化运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职责清晰,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四是管理权力的制衡性。监督制约功能是审判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审判管理工作依法对审判活动的当然要求。新的审判管理注重对审判工作的内部监督,形成了严密的内部制约机制,这种监督制约不是采取自上而下,依据行政领导权来实现的,而是严格界定审判组织内部(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和审判流程(立案、审判、执行)的职责分工,各种权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深化法院工作改革,是人民法院必须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深化审判管理改革,是人民法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院在审判管理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司法公正这一主题,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法院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