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04443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9.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了解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种类。掌握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诊断方法、症状特点、病原类型和发病规律。能够制定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案。,常见病害,归纳起来有5种类型,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煤污病、叶斑病、炭疽病、叶畸形、病毒病等。,叶部病害常引起叶片斑斑点点,支离破碎,甚至提前落叶,削弱树势,对园林的景观效果影响很大。,主要叶部病害,白粉病类:月季白粉病、黄栌白粉病、瓜叶菊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紫薇白粉病等;锈病类:玫瑰锈病、桧柏-梨锈病、桧柏-海棠锈病、白毛杨锈病、桃褐锈病、圆柏胶锈病、早熟禾锈病等;叶斑病类:月季黑斑病、大叶黄

2、杨叶斑病、香石竹叶斑病、芍药褐斑病、菊花褐斑病、银杏叶斑病、连翘褐斑病、鸡冠花褐斑病等。,月季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 该病危害月季、蔷薇、玫瑰、白玉堂等花卉,是园林植物的一种严重病害,全国范围均有发生,轻者影响寄主生长和观赏效果,重者导致植株矮小或死亡。2、症状 此病为害嫩叶、新梢、花蕾、花梗、茎等,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小而少,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3、病原为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的蔷薇单囊壳菌。4、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

3、18-25。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侵染。一年当中的5-6月份及9-10月份发病严重。一般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病严重。,大叶黄杨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该病是我国大叶黄杨栽培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此外,月季、紫薇、牡丹、葡萄、丁香等也易发病,常引起叶色发黄,瘦弱,导致植株早衰,严重影响观赏效果。,2、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病斑多分布于叶面,产生白粉霉斑。病害严重时,叶背和新梢也可发生,导致叶片皱缩畸形,新梢扭曲、萎缩停长,并引起落叶枯梢。发病初期,在叶片上散生许多白色圆形小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甚至占据全部叶面。如将病斑表面白色粉层抹去,可在发病部位发现黄色圆斑。,3、病

4、原及发病规律引起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真菌属于子囊菌白粉菌目,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的芽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从春季至秋季均可发病,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三)黄栌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2.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

5、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病叶提早脱落,不仅影响树势,还严重影响观赏。病菌还侵染嫩梢。8月底9月初,在叶片的白粉中出现小颗粒状物,初为黄色,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嘿褐色,为病菌的繁殖体,即闭囊壳,内含供传播和侵染的大量孢子。,3.病原病原为真菌,漆树钩丝壳(Uncinulavericiferae),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病原为真菌,漆树钩丝壳(Uncinulavericiferae),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钩状;子囊卵形

6、至椭圆形,内生子囊孢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至长圆形。分生孢子串生,柱形至桶形,无色,单胞。有性阶段闭囊壳为球形、黑褐色,直径112-126,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子囊袋状无以。内有子囊孢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无色。固小为18.7-23.79.5-12.6。园性阶段为粉孢属(Oidium),分生孢子圆柱形、串生、单孢无色。大小为26-32.510.4-14.3。,4.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枝上越冬或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

7、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在北京,6月底至7月初发病,89月份,为发病盛期;一般树冠下部叶片以及地面根际萌蘖小枝先发病,树势衰弱时病重。山沟处发病重,山瘠发病轻;阴坡重,阳坡轻;纯林病重,混交林病轻。阴雨多、湿度大时发病重。病害发生早晚和严重程度与78月降雨量有关。,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

8、;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白粉病的防治措施,a、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2)在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3)进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4)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5)轮作与非寄主花木轮作2至3年,以减少病源。(6)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b、药剂防治:(1)越冬期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2)生长期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

9、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花木生长和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 5次。一季花木,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3)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传统药物因反复使用产生使病菌产生抗体,效果锐减,故提倡交替使用。另外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4)种植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的花木,除了喷上述各种药剂外,还可施熏烟剂和粉尘剂。种植前或结束后要进行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

10、0克、木屑500克,均匀混合,分成10堆,用烧红的煤球或木炭点燃,不能用明火燃烧,关棚一昼夜。在熏蒸过程中要严防火灾。花木生长期熏烟易发生药害,应慎用。植物生长期在发病前用45%百菌清烟剂。,二、锈病类,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一)玫瑰锈病,1.分布与危害玫瑰锈病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江苏、广东、云

11、南、上海等省市。玫瑰锈病为玫瑰、月季的一种常见和危害严重的病害。受害叶早落,影响生长和开花。,2.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芽和叶片,也危害叶柄、花、果、嫩枝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粉状物,叶斑稍肿起,果上的病斑显著肿起,发病嫩梢,向一侧弯曲。叶背有橘黄色粉堆夏孢子,后变为黑褐色粉堆,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3.病原此病病原为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玫瑰多孢子锈菌。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单主寄生。发病适温为2426,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4.发病规律在北京,病菌以菌丝在玫瑰芽内和患病部位越冬。植株4

12、月下旬开始发病,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北京重瓣红玫瑰和甘肃小叶玫瑰易感病。,(二)桧柏-梨锈病,1.分布与危害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2.症状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2).山田胶锈

13、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3).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3.病原,桧柏梨锈病的病原菌是梨胶锈菌(Gymnospor

14、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mada)。冬孢子堆圆锥形或扁楔形,咖啡色,高25mm,基部宽13ram,上部052mm。冬孢子椭圆至长椭圆形,黄褐色,双细胞,分隔处不缢束,3362m1428m(叶上),3575m1524m(绿枝上),3760m1825m(木枝上),每细胞具2芽孔,位于近分隔处,有时顶部也有一芽孔。柄无色,极长。性孢子器瓶状,性孢子单胞,无色,812m335m。锈孢子器管状,长约56mm,直径0205mm。锈孢子橙黄色,近球形,1820m1924m,4.发病规律,梨锈病病菌是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春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担

15、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侵染梨的叶片等,但不再侵染桧柏。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感染。病菌侵染后约经6-10天的潜育期,即可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并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再侵染梨树,而借风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和新梢上,萌发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夏、越冬,到翌春再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上的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又借风传到梨树上侵染危害,而不能侵染桧柏等。梨锈病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约在5千米

16、的范围内或更远,当然这与风力、风向、地势等有一定关系。,锈病类的防治措施,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2、铲除越冬病菌: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桧柏等转主寄主不能清除时,则应在桧柏树上喷杀菌农药,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即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3、梨树喷药防治:在梨树上喷药,应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一般梨树展叶后,如有降

17、雨,并发现桧柏树上产生冬孢子角时,喷1次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可基本控制锈病的发生。若控制不住,必须追加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若防治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性孢子器)时,喷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加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可控制危害,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从梨展叶开始至5月下旬止,可喷1:2200240倍波尔多液;或70%大生M-45 800倍液进行保护。如已经发病可喷20%粉锈宁600倍液,12.5%烯唑醇3000倍液,10%氟硅唑12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注意开花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4.桧柏喷药10月中

18、旬至11月底,桧柏喷施0.3%五氯酚钠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如用0.3%五氯酚钠混合1度石硫合剂则效果更好。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施3至5度石硫合剂一二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三、叶斑病类,常见的叶斑病种类有: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叶斑病、香石竹叶斑病、芍药褐斑病、菊花褐斑病、银杏褐斑病、连翘叶斑病,杨柳褐斑病、一串红叶斑病、鸡冠花褐斑病等。,(一)月季黑斑病,1.分布与危害月季、玫瑰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国内普遍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柄、叶梢、幼嫩枝和花梗。在南方和北方等地均发病较重,该病使叶片发黄早落,夏季四五月和夏末八九月病害严

19、重时,叶片能全部落完,使月季、玫瑰秋季开花遭到毁灭性打击,并严重削弱树势。除侵染月季、玫瑰外,此病还为害蔷薇、金樱子、刺梨、黄刺玫等。,2、症状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在扩大镜下,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却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3.病原为放线孢属

20、的真菌Actinonema rosae(Lib.)Fr.分生孢子盘着生于寄主角质层下,以后突出表皮。大小为108198微米,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鱼鳔状,大小为1825*56微米,双细胞,上小下大,分隔处略有缢束。顶端如喙状,常偏向一侧。传染途径:以菌丝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早春,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2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pH值为78,潜育期1011天,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天,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

21、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一般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发病重,炎夏高温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植株衰弱时容易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关差异,但无免疫品种。,4.发病规律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黑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发病最适温度26摄氏度左右,多雨季节,寄主植物发病严重,新移植、根系多损,长势衰弱的容易发病。北京地区5月中旬发病,7月至9月进入发病盛期。长江流域5月至6月和8月至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二)大叶黄杨叶斑病,1.分布与危害该病危害大叶黄杨。全国凡有大叶黄杨栽培的地区几乎都有发生。常引起早期落叶。2.症状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扩大为圆形

22、或不规则形斑,病斑直径为2毫米至10毫米,病斑后期为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色深,病斑上着生许多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3.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坏损尾胞菌。4.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等形态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孢子由风雨传播。次年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分生孢子产生,由气孔或剪口、伤口侵入。在河北唐山地区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大叶黄杨叶斑病易与介壳虫、蚜虫等相伴发生,使植株病势加重。在管理粗放、排水不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导致病害发生。,叶斑病类的防治措施,1消灭侵染源:冬季清除病落叶,进行焚烧或深埋,消除侵染源。2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性。3加强养护管理:选择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以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4化学防治:病原菌侵染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对大叶黄杨进行药物防治,可以很好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常见化学药剂有1的波尔多液,75的托布津1500倍液,50的多菌灵、75的百菌清500倍液。化学药剂宜交替使用,每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2至3次效果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