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0915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我国中小学校园歧视现象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摘要: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都存在着校园歧视现象, 这种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要积极地采取措施, 消除和减少校园歧视现象的发生。关键词: 校园歧视 危害 原因 对策在目前的中小学校园,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受到不公平对待,突出表现为校园歧视。虽然在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中对不公平对待学生的行为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一、校园歧视对学生的危害校园歧视侵犯了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和教师对差

2、生的歧视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是一种违法行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差生”本应是倍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帮助、支持和理解。然而, 现实学校生活中, 一些“差生”却遭遇着种种歧视, 使他们的自尊心一次次地受到挫伤, 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 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表现在: 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歧视态度或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师、厌学的心理,导致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越差越歧视,越歧视越差。 在心理方面,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未成型,对学生的歧视态度或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形成心理障碍。对差生的歧视是精神上的体罚,它将伤

3、害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长期的嘲讽、恐吓、侮辱等语言或对学生不闻不问,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与抗拒心理,严重的歧视使学生走向两个极端:或是极度自卑,产生封闭心理,将来无法适应社会,生存艰难,成为社会的包袱;或是桀傲不驯,产生逆反、报复心理,将来成为社会的潜在危险。二、校园歧视产生的原因(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是校园歧视产生的根本原因校园歧视现象的产生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学校、教师、家长几乎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导致对分数的顶礼膜拜,使学生的生活分数化,只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给学生贴上等级标

4、签。不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实行单一的考试制,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衡量优生差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看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这样就误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其它成员对所谓的差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使他们感到失望,导致歧视的产生。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考试机制,对差生的歧视会永远存在。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建立在升学制度基础上的教师考核制度,几乎都以学生的成绩来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这就迫使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忽视能力培养、心态培养。当学生的分数影响到教师的考核水平时,学校对老师进行排名,奖优罚劣时,受歧视的教师便把这些转嫁到差生身上了。因为学生的分数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5、,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会给班级和老师带来荣誉和好处,成为老师眼中的“香饽饽”。成绩差的学生,很可能拖班级考评后腿,让老师辛苦的汗水付之东流,这时候老师会产对“差生”产生不满情绪,并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只能排解到差生的身上。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缺陷是造成校园歧视的直接原因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教育之重点在于育而非教,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学生,一个教师思想品德的高尚与否,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生存,教书育人的天职发生扭曲,表现在:一是教

6、育观念的偏差,个别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过分看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表现。最终导致教师对教育工作失去认同感,对差生失去热情。二是教师的心理素质的缺陷,近几年,教师承受了更多的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的压力,这就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不久前,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的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问题。过大的压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师的言行过激,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为

7、。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缺陷,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个别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的甚至训斥、挖苦、嘲讽体罚学生,致使一部分学生因受胁迫,恐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有的老师在批改“差生”的作业时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有时干脆就不批改。 (三)法律保障的缺失是造成校园歧视的外部原因我国已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和一系列教育行政法律、规章,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初步结束了我国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教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无明确规定对学生的歧视作何处罚,仅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

8、则第三十八条第四款提到“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要保障校园歧视现象不再发生,仅这一条是远远不够的。三、消除校园歧视的对策真正的教育是远离一切伤害学生心灵的“歧视”行为,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折射出爱和宽容。国家应该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为消除校园歧视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培育出优秀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一)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消除校园歧视的最根本举措 歧视的对

9、象是差生,歧视是因为差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因此全面彻底推行素质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还要增加社会知识的教育,更要加强学生深造的能力培养,心理训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和培养,这样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教育能够在同一学校里得以实施,就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空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选择,学校才真正有能力来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长。差生有特长差生也就不差了。 首先:要改革我国单一的考试制,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所谓的“差生”和“优生”是用一个标准评价所有学生的结果。如果用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结果就不一样,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体育好、音乐好、美术好的学生,与语文好、数学好的学生一样,

10、都是好学生,这样的评价,充分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和个性发展,学校与老师的任务,就是呵护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而不是把自己想象中的好学生标准强加到学生身上。不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差生观”,就不可能更改,就会有种种荒谬的所谓教育管理创新不断出笼。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功利的学习工具,而难以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事实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与这种教育不无关系。其次:教育机构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重教学能力、重心理素质,从只重教学成绩的偏差中摆脱出来;对教师的管理要先严后和:聘用时严格考核,

11、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合格者决不录用,录用之后则应给予重视和尊重,要给教师一个好的心理环境,以免教师将心理伤害转嫁给学生。 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力度,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学校的教学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墙上和纸上。(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消除校园歧视的本质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他们,正确看待他们,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善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些做法无疑将会对消除校园歧视起到

12、积极的作用。因此消除校园歧视,必须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培养。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如果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健全,人格有偏移将会给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中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长教师知识和提高教师能力的力度,为教师职业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是消

13、除校园歧视的法律保障消除校园歧视需要法律来捍卫,要使人们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仅靠人们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用法治取代人治,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加快步伐,用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确保校园歧视现象的少发生,加强法律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确保教师职业的纯洁性。从教师自身而言,必须不断加深对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树立法律观念,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指导本职工作,坚持依法执教。参考文献 1.钟岳.歧视与正视浅析歧视差生现象的危害、成因与防治. 2.戚谢美王静. 用法律消除校园歧视现象.教育管理与评价.2011年第9期. 3.胡建成校园歧视透析. 教学与管理. 2001 年6 月1 日. 4.王志勇.邢台市第三中学课题组.“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的结题报告. 5. 宋美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师德师资.2009.6中旬刊. 6.祖印.不可忽视中小学教育中的分数歧视现.象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