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12744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兼论经济学的重建赵 平(江苏淮海工学院经济管理系,222005)摘要: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是以人性抽象的同一不变性和人的需要无限制为前提的;马克思经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以人的个性差别存在为前提的。把人性的相对不变性和人性的差别存在有机地结合起来,辅之以系统论方法,则是经济学重建的前提和基本出路。关键词:人性 需要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方法论The object of the economic study should be the need of human beingBy zhao PingAbstract: the study of reso

2、urces divis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is on the abstract unchangeable sameness of human nature; while the study of human relationship of Marx economics is on the basis of existence of the personal difference. Both are reasonable and one-sided. To combine the relative unchangeability and the existence

3、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human nature, added with system method, is the presumption and basic road to rebuild economics.Keywords: human nature, need , western economics, Marx economics, methodology.东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统一以及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矛盾,是我国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

4、激烈的讨论,但还未形成一种主流意见。少数学者也曾尝试把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统一起来,但并不成功,研究对象也不明确。其实,东西方两种主流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并不仅仅是完全不同的或对立性的关系,它们也有某种互补性的关系,这就是他们都研究了人性的某一侧面,并在某一侧面人性的假设条件下展开自己的逻辑体系。同时,形成当前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理论体系的这一格局,也与这两种经济学体系所采用的方法论不同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找到这两种经济学的分歧点人性出发点和方法论根本差别所在,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推动经济学重建有序展开。当前,经济学问题在我国争而不论,重建工作开而不展,原因主要在此。一 西方经济学

5、的研究对象西方主流经济学(以下我们讲的西方经济学都是指西方主流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稀缺性的原因在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因此,人类需要的无限性是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直接地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既然如此,那么,能否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人的需要?我们知道,研究资源配置只是作为满足人需要的基本手段,而且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并不能在经济上解决和涵盖人需要的所有问题,如人性问题、人的需要问题、人性与人需要的关

6、系及其它们的变化规律、人类经济行为的变化规律、产品的分配问题、人与人的合作非合作变化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等等,都不是资源配置研究这一主题所能覆盖的。而且,与其说在人的需要无限性条件下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如说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对条件关系表述的这一颠倒,表明了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很难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更象是一门工艺技术学或资源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的过分数学化就是由研究对象的这种颠倒所导致的。而且,对条件关系表述的这一颠倒,也表明了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把资源

7、配置看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20世纪的事情,更确切地说,是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出版了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以后才在西方逐渐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翻看文艺复兴以来到20世纪初这一经济学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整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经济理论著作,就会发现人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和最主要对象,马克思经济学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不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反叛,而是反映和继承,尽管在研究结果上是反叛的。虽然他们都研究人,但研究的侧重点又所不同,马克思研究的是社会地位和财产权利有所不同的具体的有差异的人,是相互联系着的个人,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人和人的关

8、系,而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人,是本质上完全相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是平等的人和人的关系,经济人概念就是这种抽象的结果。同样是对人的研究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除了他们的世界观不同以外,也与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论不同密切相关,这就是还原论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不同。在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也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他说:“当代制度经济学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当代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这说明,当代西方经济学也有向人的研究复归的倾向和需要。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西方主流经济学仅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不仅显得太狭隘,它仅研究人的需要的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能反映和统

9、一当代经济学的所有研究成果和涉及的所有问题,而且也偏离了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历史发展的继承性,所以,必须抛弃西方经济学的这种研究对象观。以人的需要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免使人产生怀疑虑,这就是其它学科的研究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如此就会使经济学失去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经济学是以满足人的直接需要为研究对象,其它学科只是在间接层次上满足了人需要,并不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为研究对象,所以,经济学以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因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且又反映和统一了当代经济学的所有研究成果和涉及的所有问题。同时,作为与物质需要

10、并列的人的精神需要,如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中的某些行业,正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着重研究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传统经济学理应与研究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经济学并列于研究人的需要的经济学之中,成为其分支学科。而且,以人的需要为研究对象,也有利于克服传统西方主流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看重物质财富、轻视人与环境必须相协调的蔽端。所以,以人的需要为研究对象,也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需要。当代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呢?我们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如同经济发展一样,都有一种路径依赖关系,是文艺复兴后近代哲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西方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这并不意

11、味着某一门科学或西方经济学没有它的片面性,它总是有条件的正确)。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因素决定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这就是近代西方学者对人性的认识和还原论的方法论。就近代西方学者在经济学上对人性的认识而言,作为西方经济学核心概念的“经济人”集中反映了这种认识的成果。近代西方学者对人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反映在人性本质的来源、人性恶与人性善、利已与利他、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人性与社会秩序等问题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也是近代道德哲学各分支研究的共同主题,经济学研究自然不能例外。尽管人性的研究花了西方学者好几百年的时间,但他们研究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张扬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个性

12、,强调人的个性的天然性、平等性,自利是人的共同本性,对金钱财富的追求是人的“共同欲求”,人们彼此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证自明的经验常识和普遍真理。因此,尽管对人性的研究花时间很长,但在经济学上对经济人从未作过完整的、严谨的描述。正如杨春学在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一书中所说,在学者们的心目中,经济人的行为本质是尽人皆知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内省方式在自己身上看到这种本质,没有必要详尽说明这种本质究竞是什么 杨春学.经济学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0。对不同个人人性的这种共同抽象,说明人性本质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和无差别的,进而是无限的。个人自利行为

13、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也就是人的需要是无条件的和无限的,无条件无限性的东西是无法进行具体研究的。所以,人的需要的无条件无限性就象经济人的概念一样,存而不论,作为公理存在。公理性的东西,在任何理论体系中当然只能作为条件而存在,不能作为研究对象而存在。所以,一旦经济学发展成为公理化的理论体系,它就再也不能在自己体系内容纳有关人性、人的需要的研究,只能作为条件和公理存在。所以,在研究人和物关系(这里人和物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的内涵,我们指的是总体的人和物的关系,这种总体的人自然是有差别的、未经过抽象的人,包含人和人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讲的人和物关系实际上就是指资源配置)的经济学中,放弃了经济学的核心

14、人,只好研究人和物关系中的“物”,即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对人性的这种无差别抽象,有其科学合理性,是科学研究所必须的,但也就此奠定了它与马克思经济学走着相反的发展道路,沿着片面追求科学化、形式化的方向发展下去。而这又和近代哲学、科学的还原论方法紧密相联,并且正是在还原论方法的有力支持下,西方经济学才得以建立形式化、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近代哲学、科学的还原论的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笛卡儿的形而上学唯理论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在哲学原理中,笛卡儿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是具有统一性的物质世界,这一世界的唯一本质是它的广延性。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认为物质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在任何层次上组成任何整体性的物质的元素在本质上

15、都是无差别的,这实际上是抹杀了整体和个体、个体和个体、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动物是机器”是笛卡儿的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从上述思想出发,笛卡儿在他的方法谈一文中给出了指导人们理智的四条原则,其中被认为是统治了西方科学方法达350年之久的最为重要的原则是:“第二条原则是把我正在考虑的难题分成尽可能多和必要的部分,以便把它最好地加以解决。” 笛卡尔著,管震湖译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23切克兰德(P.Chcekland)在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一书中将其称为“标示了西方知识传统之特征的分析还原原理”切克兰德著,左晓斯、史然译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8。从

16、笛卡儿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经济学对人性抽象的理论依据物质世界本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在社会领域的表现就是人类社会是由同一的抽象的人性经济人所组成,经济人本性的不变性和同一性,表明由经济人组成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变性和资本的永恒性,这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根源。在还原论基础上抽象出的经济人,不仅是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而且也为经济学的数学化奠定了基础,这表现在:(1)为逻辑演绎和推理分析奠定了基础,(2)经济人追求最大化(或最小化),为应用数学求极值提供了可能,(3)经济人的同一不变性表明经济人的行为可以进行几何加总或无限细分,为应用微分形式的边际

17、分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而且正是边际分析方法的运用,才使西方经济学得以真正形成完整的形式化的公理化的理论体系。因此,经济人概念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灵魂,是抽象人性和还原论方法的必然结果。总结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是由对人性进行同质性抽象和对人性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进行同质性抽象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方法,有其合理性,但相对于正在兴起的非线性复杂性科学或系统科学观而言,这种合理性又有其片面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地肯定或否定都有失偏颇。二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将其表述为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但由于马

18、克思本人表述不同,在我国经济学的重建过程中引起广泛地争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其研究对象规定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马克思又说:“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或者不如说是财富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卷(上),383”前后两种不同的表述,使人们不知如何理解其“生产方式”的内涵,是生产关系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或者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如何理解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马克思为什么对其研究对象表述不统一?从马克思经济学与以

19、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相比较来看,马克思的研究对象的确偏重于生产关系或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关系,但这是否意味着将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生产力或者是生产方式就不那么妥当呢?在前面我们说过,20世纪以前,人是经济学的主要议题和研究对象,在这方面马克思经济学和其同时代的其它流派的或之前的经济学并没有不同。但在人这个相同主题和对象的条件下,马克思经济学却走上了和当时主流经济学不同的发展道路,马克思研究的是现实的有差别的人,是社会特质的人;而当时主流经济学的学者研究的是经过抽象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是自然存在的人。作为社会特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没有永远共同不变的抽象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

20、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卷,5。人不是一个经过抽象的“实体”,而是一种系统,是一个总体性存在物,“如果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和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那么,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6”因此,在马克思来看,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人总是社会中的人,是相互作用的人,是变化发展的人,是个性有差异的人,脱离社会、静止不变、孤立的、完全相同的人是从来就没有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马克思、恩格斯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7马克思的人性观正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联系观、矛盾观、发展观、实践观在人身上的具体反映。所以,马克思在经济学中所研究的人,只能是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关系,个人也只能是和其他人处于相互联系中的个人。马克思研究的人,不管是个人,还是个人的总和社会,都是处于联系、矛盾、变化发展之中的个人和社会,个人是相互联系着的个人,是有差异的相互联系着的个人,社会是有差异的个人相互联系着的社会,否定个人的差异性,人们的联系也就没有必要。总之,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马克思都是用一种有机的、联系着的整体性观点来看待,和形而上学还原论主义者眼中的个人是单纯的个人,社会是

22、个人机械加总的社会的观点完全相反,是完全对立的观点。马克思用有机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人、研究社会,这一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马克思经济学,其所有的概念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着的有机整体,“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待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103”马克思经济学的所有

23、概念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概念都围绕着人和人的关系而展开,说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的关系,自然最贴切不过。但生产力、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经济学最高层次的概念,是否也可以看作是其研究对象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本身作为一个研究有机社会的有机整体,当然象整个社会一样有许多属性,也是任何一种有机物整体都具有的属性。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或从不同的角度看,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或生产方式,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从马克思研究的动机和目的来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还是以人和人的关系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对象最为妥当。在经济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经济学以差别的人和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有没有

24、缺陷或不足之处?或以人的差别性存在为前提,进而研究不同的人和人的关系是否有缺陷?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来看,马克思反对的只是绝对静止的观点,并没有反对相对静止的观点,因此,西方学者那种仅单纯地看到抽象的人的共性,而看不到人性的差别性,进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永恒的历史范畴,当然是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从人性的差别性,从发展的观点批判上述观点当然是正确的。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专门讨论如何从相对静止的观点对有差别的人的个性进行抽象,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仍暗含这样的观点,如相对于工人而言,资本家的人性是相同的,反之亦然。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669页注释63中说到“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

25、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马克思正是从相对静止的观点认为“人的一般本性”是个“首先”的问题,只有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才需要研究变化了的人性。所以,研究人的需要的经济学,单纯以不变的人的共性或者单纯以不断变化的有差别性的人性为研究对象,都有其片面性,把马克思以研究差别性的人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所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加条件的无限制扩大,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三经济学重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思考不管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不能容纳和涵盖当代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它们无论在研究对象上还是在研究

26、方法上都有其片面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在考虑经济学的重建时,必须有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方法论体系,做到既能够同时容纳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合理的基本内容,并使它们相容,又能够解决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新的基本问题,并具有足够的前瞻性。关于研究对象,在前面我们已说过,应以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1)人的本性,人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2)人的需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在这个问题上,马斯洛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的需要总体的无限性和对具体物质需要的有限性的差别,(3)价值理论。这可能需要搞清楚价值与人性、需要、资源四者之间

27、的关系,(4)资源配置理论。这应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内容为主,(5)制度理论。这应以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相融合为主。关于方法论,我们认为应以正在兴起的系统哲学、系统科学的原理为指导。因为“系统论吸取了整体论从整体上看问题的长处,以及原子论(即还原论,本文作者注)深入分析的优点,注意克服它们各自的片面之处,试图将两者整合起来,形成部分和整体、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12而且,系统论、系统科学与唯物辩证法最为接近,正如一位学者说到:“系统科学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理论具体化” 闵家胤进化的多元化系统哲学的新体

28、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5参考文献:1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2552 杨春学.经济学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03 笛卡尔著,管震湖译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234 切克兰德著,左晓斯、史然译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85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卷(上),383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卷,5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29、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6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7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10311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1212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12了。所以,系统论中既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又有还原论的方法,还有系统组织原理,应该说,系统论已经为经济学重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用系统论观点重写的经济学绝不是目前我们所见的系统经济学,而是在新的研究对象基础上用系统哲学指导所重写的经济学。(全文正文共7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