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1682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版)复习资料(第一至第十一章).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2、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不同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3、 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1) 发轫阶段: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作为一门学问,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启蒙思潮,并成为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

2、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学术思想相撞击的结果。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有意识将其看做科学研究对象,以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人为中坚,)发行歌谣周刊,并宣称搜集民间歌谣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学术,即将民歌作为民俗学的一种重要资料,另一个是为文艺的,从民歌中引出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道路。歌谣研究会中断后,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发行民俗周刊,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北京中央研究院民间文艺组和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间文艺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世

3、纪40年代,“俗文学派”与社会-民族学派等的成立,均对民间文学的发展造成影响,而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文艺界树立起重视民间文艺、尊重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新风尚,(许多解放区的文艺家,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骨干力量,)把这一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2) 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大革命以前,即“17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历程,民间文学各类机构成立,如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民间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文化大革命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如各省市均成立民协组织,民间文学出版物大

4、量涌现,理论研究空前活跃,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 、中国谚语集成的发表等,对民间文学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和发展,都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口头性:民间文学又通常被人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创作、以口头语言流传的特征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变异性: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传播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只要活在民众的口耳间,就永远没有定稿。民间文学这种

5、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传承性:民间文学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时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也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第三章 神话1、定义(神话形成的心理基础:万物有灵观)神话是用叙事语言和象征手法讲述的人类的超越性故事,通过解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文化起源等终极问题来认识世界,并为人类文化与社会制度提供神圣性的合法证明。2、 神话的基本内容:宇宙起源神话:如混沌说、女娲补天、盘古化身、夸父追日、双鸟载日等人类起源神话:自然变化:汉族-盘古身上的虫子变成人类。神灵生育:如贵州苗族,枫树生下一对姐妹,她们与泡沫结合,生了十二个蛋

6、,人类与其他生物均孕育其中。神灵创造:如女娲用黄土造人洪水再生神话与其他灾难神话:如诺亚方舟、鲧禹治水的传说、后羿射日等族群起源神话:如商民族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瑶族、畲族和部分苗族保持犬图腾就是以盘瓠娶走帝喾高辛氏的女儿并繁衍为基础的文化发明神话:神农尝百草、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女娲婚配、伏羲发明八卦等战争神话:黄帝、炎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刑天、黄帝之战;瑞顼、共工之战等3、 神话的价值(1) 文化史价值: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生命、自然、生命与自然关系等命题的主动叩问和思索,是人类最早最有影响的精神活动,具有元典的哲学意义,并对人类文化史上各种文化现象产生深刻影响。现实意义上,体现对民

7、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维护。(2) 文学审美价值: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成为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成为后世作家的灵感源泉与写作范本,如诗歌,屈原的楚辞、诗经、秦汉后的“浪漫主义诗人”等,都从中吸收了较多养料。艺术想象奇幻而瑰丽,并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4、 神话研究概况(自己了解P46)第四章 民间传说1、 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2、 民间传说的分类(1) 以情节为中心:端午节挂艾型:如河南插艾、满族插艾蒿的来历地陷为湖型:如洪泽湖的传说、梁子湖的传说其他:望夫石型、风物迁移型(2) 以内容为核心人

8、物传说:(史事传说文人整理) 帝王后妃(如秦始皇、武则天、唐玄宗) 民族英雄(如岳飞、杨家将) 清官(如狄仁杰、包拯) 农民起义英雄(如宋江、李自成) 近代革命领袖(如毛泽东、贺龙) 文人(如屈原、李白) 工匠(如鲁班) 神医(如扁鹊、华佗) 宗教人物(如张天师)史事传说: 以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为主,也刻画人物,一般是普通百姓,如宗老路、杜为利带伤杀鬼子,抵御外来侵略。地方风物传说:(地方性) 对某个景物或地名的来历作出解释,如山川湖海,天池的传说,日月潭的传说 与古迹相关,多数与名人的事迹有关,如名胜古迹等人造景物,大理三塔的传说、长城的传说风俗传说: 节日庆典:清明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传说 人

9、生礼仪:十二生肖的说说 饮食惯制:东坡肉、天津“狗不理”包子动植物传说: 杜鹃啼血的传说、鸡冠花的传说少数民族民间传说 人物传说:如唐太宗八难吐蕃使者禄东赞、壮族歌仙刘三妹 风物传说:白族 望夫云 风俗传说:泼水节的传说3、 民间传说的特征可信性的内容(人物历史上实有,背景为史上重大事件,事物特性往往客观存在,景物有遗迹可寻,描述内容有民俗信仰背景)传奇性的情节(巧合、夸张、渲染、幻想,如梁祝、孟姜女)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如鲁班)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围绕一定客观实在物讲述,构成民间传说圈)4、 民间传说的弥散化:以原产地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由汉族地

10、区向少数民族地区弥散,如董永与七仙女 少数民族传说向中原弥散,如壮族歌仙刘三妹取自民间传说素材的文人创作,如三国、水浒、聊斋5、 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是介于神话与民间故事之间的,在它身上既有神话的某些特点,又有民间故事的的某些风格。(1) 民间传说与神话联系:神话与传说在讲述形式上都是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在叙事的形式上有相似性 不少传说来自神话区别: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来自于原始人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民间传说是民众 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二者叙述的主角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世俗中的人,如鲁班传说、扁鹊传说等 功能不同:神话

11、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解释自然、社会,从整体出发;传说则不具备,一般解释局部的东西(2)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联系: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二者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区别:民间传说总是和纪念物联系,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 民间传说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叙述的事件有时间、地点,如桃园三结义等,都是历史实有其人,再经过民众的艺术加工,流传民间,幻想受“传说核”的制约;而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空间的局限,民众可以自由幻想和虚构6、我国民间的四大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7、 民间传说的价

12、值历史价值:“口传的历史”,可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实用功能:保存民众历史,且对旅游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质朴纯真,充满乡土气息,能加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第五章 民间故事1、 定义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2、 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

13、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3、 民间故事的类别:(1) 幻想故事(幻想色彩浓厚,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魔法故事:如田螺姑娘、狐狸媳妇(人救狐狸;狐狸以做妻子生儿育女的方式报恩;报恩后离去)、羽衣仙女(天女化身为鸟雀飞至人间洗浴;男子偷窃羽毛同天女成婚;天女找到羽毛飞返天国原因:鸟崇拜;掠夺婚;从妻居)、蛇郎等宝物故事:如聚宝盆、神笔、使人听懂鸟语的石头(海力布)动物故事:如猴子捞月、稻草人(2) 生活故事(以民众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

14、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带有一定的幻想与虚构)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如路遥知马力、五湖四海皆兄弟都以质朴无华的情节表现主人公的正直、忠诚等,又如断手姑娘、丑媳妇等都对不讲伦理道德之人表示极大憎恨,对弱者表示同情奇巧婚姻故事:以婚姻为中心,道德训诫,最终都以“有情人皆成眷属”结局,如傻子娶媳妇、姐妹易嫁等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强调“智斗”,弱者(长工、平民百姓)取胜,如汉族的长工约,满族的刻薄财主。巧女故事: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以巧解难题来结构故事,主人公多为乡村劳动妇女,如汉族的巧媳妇、灵媳妇,回族的聪明的媳妇等呆婿故事:如傻姑爷

15、挨揍、“傻姑爷学话”、“三姑爷拜寿”等机智人物故事:官宦型机智人物,如纪晓岚、刘墉等;文人型机智人物,如苏东坡、唐伯虎等;俳优型机智人物,如阿丑;讼师型机智人物等,维吾尔族的阿凡提(3) 民间笑话(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凸显民众的智慧与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揭露与嘲讽笑话:富于揭露性、批判性,往往指向贪官污吏,揭露其丑恶本质,如没有人味、一文不值等讽刺与幽默笑话:也称劝诫笑话,对民众自身的缺点进行善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兄弟共靴等(4) 民间寓言(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

16、晶)人事寓言:如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动物寓言:如狐假虎威其他拟人寓言4、 民间故事的特征(1) 内容特征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P74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古老故事继续流传之时,产生大量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如“狼外婆”,苗族的“小鸡报仇”故事等还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生活、人间百态进行全景式勾描,如张郎休妻(有福妻)、叶限(鲤鱼)等(2) 艺术特征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如常用老大、老三等通称,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常以古时候、很久很久以前来交代时间,

17、以在一座山下、一个村子来交代地点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如蛇郎,虽然人物设置是七姐妹,但着重讲述大姐和七妹故事,仍是“两姐妹型”。而结构上,主要有单纯式和复合式,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如蛇郎型、灰姑娘型,以及“连缀式”,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连接,故事套故事,如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3) 传承特征(重点)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地点:受生产与生活的制约和影响,这种传承活动多是在农家的炕炉、劳动场所展开及节庆、红白喜事等集群性民俗活动时进行的,此外,劳动时的田间地头。农闲时节的街头巷尾,都是讲故事的活跃场所,由

18、于许多男性故事传承人具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们所到的车船码头、旅店客栈,往往也是讲故事的重要场所。故事传承的线路:家族传承: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多数在家庭中进行,由长辈传述给子女或晚辈,带有祖承、家传的性质。家族传承又分为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社会传承:指家族传承之外的故事传承活动,如果是在特定的生活地域内进行的,可视为地缘传承,如是在某种行业中进行的,可视为业缘传承。民间故事传承人: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能讲50则以上故事的讲述人,基本可称为讲述家讲述活动有较大影响:民间故事传承人表现为一定的知名度,其讲述活动得到听众的普遍认同和喜爱。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有自己

19、的传承线路:对前人讲述故事的大量接收、贮存、传递和创新5、 民间故事的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心理补偿价值第六章 史诗1、 定义一种结构宏伟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韵体叙事长诗2、 世界史诗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世上最古老的史诗苏兰史诗卡勒瓦拉3、 史诗文本口头文本;来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4、 史诗传承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记忆力超凡、才华出众的史诗演唱者(专业-业余;使用乐器-不使用;韵文-韵散兼行-散文;长期严格训练-偶然随机学习)痴迷于史诗的观众5、 三大史诗的说唱艺人藏族 格萨尔 扎巴蒙古族 江格尔 江格尔奇柯尔克孜族 玛纳斯 玛纳斯

20、奇6、 史诗特征口头流传的活形态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史诗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史内容各民族史诗类型多种多样7、 史诗分类(1) 创世史诗: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又称“神话史诗”,如布朗族的创世神话,鄂西汉族的黑暗传(2) 迁徙史诗: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徙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在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徙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英雄人物及描绘迁徙业绩,如彝族的六组史诗(3) 英雄史诗: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社会生活。 格萨尔:是关于藏族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天国投身下界纳妃称王降伏妖魔征服霍尔完成使命返回天国的过程,具有浓厚的苯教色彩,是世界上最长

21、的史诗 江格尔:是一部以蒙古族主人公江格尔名字命名的史诗,它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多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如孤儿成长为汗王,勇士与蟒古斯斗争等。该诗以英雄人物活动为主线,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平行地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被称为“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 玛纳斯:以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共8部,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一部典型的谱系式英雄史诗。第七章 民间长诗1、 定义民间长诗可分为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民间叙事长诗指由人民群众集

22、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且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诗”或者“故事歌”。民间抒情长诗指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2、 民间叙事长诗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 雏形阶段:先秦时期,诗经中的氓、静女等,可以说是民间叙事诗的雏形。(2) 趋向成熟:汉乐府民歌中的一些小叙事诗(如孤儿行,妇病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较之雏形,显然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焦仲卿妻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不论在故事情节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以

23、及语言艺术的锤炼,都标志着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达到了成熟的地步。(3) 繁荣阶段:明清以来,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先后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质量大有提高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们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唱述本民族或本地区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民族近现代英雄人物,劳动生产,爱情婚姻,习俗风情,传说故事,等等,其中在群众流传甚广、享有盛誉的,如阿诗玛(彝族),召树屯(傣族)等3、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如汉族的钟九闹漕、重阳双合莲,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玛等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在叙述中融入歌者浓烈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手法。4、 民间抒情长诗

24、特点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结构较为松散5、 民间抒情长诗分类生活抒情长诗:以描写爱情,如彝族的我的幺表妹,和日常生活的悲欢为主要内容,如壮族的特华之歌、黎族的十二月歌礼仪习俗抒情长诗:以描写婚丧嫁娶,如哭嫁歌,以及生产礼仪习俗为主要内容其他:如吴歌,大多为男女对歌的形式,以偷情、描述世态炎情为主要内容,如爱慕虚荣的烧香娘娘第八章 民间歌谣1、 定义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2、 歌谣的分类(重点)劳动歌:呼喊号令式+描述抒情时政歌: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25、生活歌: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情歌:反映人民爱情生活历史传说歌:古人古事儿歌:3、 民间歌谣的特征情真意切,袒露心声格调优美,形式多样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4、 民间歌谣的传承(重点) 广西歌谣的传承,主要是靠传统的歌圩的拥载,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也称歌节,广西壮族有“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走坡”等,与宗教祭祀有关,与社交、择偶有关,传承人是智慧与歌才超群出众的歌手或歌师,如广西歌仙刘三姐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1、 民间谚语定义 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2、 民间谚语的分类 时政谚语:

26、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 生活谚语: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与经验 农业谚语:与自然物候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相关 风土谚语:反映各地名山胜景、文人掌故、珍贵特产和民俗风情3、 民间谚语的特色从语言形式上看,具有简洁性、口语性和定型化的特点从思想内容上看,具有经验性和哲理性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结合从社会功能上看,是为了传播经验和知识,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 民间谜语定义 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5、 民间谜语的分类:物谜、事谜、字谜6、 民间谜语的特色:(略过) 结构形式上,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 文学上,是

27、一种比喻体,是隐语 语言特色上,词句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1、 民间说唱定义: 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属于“曲艺”类。可分为唱故事(民歌、小调)、说故事(评书、评话)、说笑话(相声)三个类别,具有叙述性强,演唱简便、灵活,语言朴素易懂的特点。2、 民间小戏定义: 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可称“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3、 民间小戏的特征: 在创作演出上,是草台班底,且流行范围有限,表演行当相对较少,歌舞化程式化程度不太高 在内容上

28、,表现普通人平常的生活内容 在艺术形式上,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关系简明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1、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 ,都发端于某种民间文学体裁样式的发现,如诗经是先秦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文学的代表,就孕育了后来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萌芽,离骚九歌等楚辞的形成与屈原对民间祭祀歌谣的发现分不开。(2)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直接嵌入:即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当中,以红楼梦为例,一开始的女娲补天传说的直接引用,此外,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是作者对民间谚语、俗语的直接应用,如从刘姥姥口中所说

29、出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等 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如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等,作者利用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这些神话、传说的题材进行提炼和改编,也就是解构,再形成新的小说,作者主体性的介入,使其有了重新结构的理由。 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忠义,都是在民间传说中深入人心的,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民间文学中“原型”的借用与再造(3)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如关于诗歌的理论“风、雅、颂、赋、比、兴”,即诗经六艺,依旧给后世文学提供源源不绝的理论活力。2、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

30、学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的扭曲 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为书面化,改变了民间文学的语体特征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损害其原貌 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如词的发展,词的题材原本很广泛,后来却逐渐局限于书写个人生活,尤其是闺房香艳。(2) 作家文学对民家文学的有利影响,即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一是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把它们辑录成册,如诗经,“乐府”等,均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一是在他们的创作中,以民间文学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屈原的九歌,即是其根据民间祭祀歌谣的再创作。3、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性特点(1)历史文化背景对民间文学和

31、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制约作用。大体上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一体到分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源于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社会分工(2)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即作家或创作者本人 (3) 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首先,它们继续以新的形式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为影视文学提供题材,如根据白蛇传改编的新白娘子传奇, 同时也对作家纯文学发生着影响,如“寻根”文学思潮。其次,“民间”批评的崛起与深入影响,使民间作为一种文化意识逐渐内化为作家的创作意识,丰富了当代文学。再次,现代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揭示了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4、 原

32、型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向,既包括了一些人类无法释怀的心里情结如俄狄浦斯情结,也包括了民间叙事中那些较为固定且富于生命力的母题、观念、主题等。5、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 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 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 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附录:几个民间传说的发展: 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 哭”内容东汉, “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