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60955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民间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民间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民间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民间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间文学1 名词 变异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出版或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传承性的含义 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过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特征即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族信仰为内

2、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神话学功能学派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运用文化学功能学派的观点研究神话,认为神话与原始时期的礼仪、巫术密不可分,对原始人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因此神话的主要意义是它的实用功能 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织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AT分类法将故事划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动物故事 普通民间故事 笑话 程式故事 未分类故事 英雄史诗

3、 叙述与部落、民族和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这类史诗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有的论著把它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祀典歌四种 歌谣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2 成。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民间歌谣是从远古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有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作为一

4、种综合性的整体艺术,它同时兼有文学、音乐和表演三种形态 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官位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多以里谚、俚谚、俗谚、鄙谚、野谚、口彦、俚语、鄙语、俗话、古话、常言相称 民间小戏 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通常称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名词or简答 道具戏系统 主要特点是,不通过演员直接扮演,而是将戏曲内容借助人工制作的偶像、皮影或面具来表演的民间小戏。主要有木偶戏、皮影戏、傩戏。 木偶戏:由演员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

5、也叫“傀儡戏” 皮影戏:由剪纸发展而来。起源于陕西西安。最初是用纸剪成侧面人形,后来逐渐以半透明的驴皮、羊皮、牛皮制作,更加结实耐用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主要流传于西南地区的贵州 田野作业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 历史地理学派 19世纪晚期,芬兰人发明发明的。他们的研究目的在于弄清一个又一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研究工作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尽可能搜求同一故事

6、的丰富异文,把他们汇集在一起,作为一个类型进行考察;从这些异文中提取作为最小叙事单元的母题或情节单元,并按照母题的排列组合情况,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寻求这些亚型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构拟出它的原型和发祥地;将原型同相关异文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异文在不同时空背景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看出一个故事类型的生活史,也可由此评判相关异文在故事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特征与价值了 问答题 民间文学性质: 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

7、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3 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 4、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5、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6、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 1、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2、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它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这种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与书面文学很不同的特点 3、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

8、切。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也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了解特定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史,不了解特定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许多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难以理解 5、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 6、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7、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关系密切 8、民间文艺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甚至还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尽管它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变异性的

9、表现 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 2、在文学的诸要素中,语言永远是最活跃的因素,口头语言更是如此。 3、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变化也是常见的。如孟姜女、刘三姐,文学的诸要素都发生巨大变化 4、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异幅度视具体情况而异。一般来说,较严肃的体裁,如远古神话、各民族的史诗、族源传说等,变异幅度较小;一些短小的韵文歌谣,也因具有节奏、音律和固定的框架而稳定性较强,变异较小;一些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散文叙事作品,变异幅度较大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

10、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局限性。 注意民间文学的变异,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都记同一作品的丰富异文,便于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来龙去脉和传承特点,认识其发展变化规律 传承性的表现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4 2、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

11、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一些民众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感、道德观以及许多传统心理反映到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形成一些固定的情节要素,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广大民众同情弱者、扬善惩恶、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成为民间文学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不断复制、传讲不衰的文化命题 3、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民间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古老的,过时的观念和意识,因此由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所带来的落后意识、错误观念也会影响到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会在民间文学的传承中表现出来。我们在认识和欣赏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必须批判地接受它 4、民间文学

12、在艺术形式上代代相袭的表现异常丰富,结构形态上有“对称式”“三叠式”“连锁式”等,在曲调形态上有“信天游”“爬山调”五局子“欢”“谐”“花儿”等 神话的价值: 神话在生活中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与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在其中完成特定的文化功能;另一种是作为单纯的故事来讲述。对于神话学研究者来说,神话具有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两方面的价值 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1、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 2、许多神话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 3、神话作为人类最早最有

13、影响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生命、自然、生命与自然关系等命题的主动叩问和思索,具有元典的哲学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接近人类的类本质、感悟生命和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神话都有一个基本的和统一的主题,即人,表现人的本质。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精神需要的实现。从人的活动的全面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情感的外化。从人的活动的创造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能动性的表现。从人的活动的社会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社会关系的反映。神话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辩证统一 4、神话的文化史价值也体现为它对人类文化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神话的世界观,构成了各民族、

14、各学派世界观的雏形。要全面认识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与内涵就必须寻求其在神话中的根源 5、神话的文化史价值还体现为它的现实意义方面,体现为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维护 神话的文学审美价值 1、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神话早在人类史前时代,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创立了一些具有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成为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 2、作为语言艺术的神话,对后世语言艺术的发展具有永久的启示力和规范力 3、神话的艺术想象奇幻而瑰丽。神话中的众多意象、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艺术技巧等都为后世文学确立了某种不可逾越、不可移换的

15、神话原型 4、神话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民间传说和神话 5 联系:由于两种体裁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神话,也可以作民间传说看待。有不少的民间传说来自神话,从而使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同时神话和民间传说都具有解释的叙事功能 区别: 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神话可以说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

16、和传奇化的结果,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的特征 1、 可信性的内容 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有的学者曾将它概括为“四固定”,即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和事件固定,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民间传说的可信性并不等于民间传说中的每个情节、每个形象都具有可考的历史事实,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2、 传奇性的情节 民间传说传奇性的情节除了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完成外,还受到我国仙道思想恶影响。传奇化的情节不仅深刻表达了民众的思想,而且也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原因,它是民间传说制造悬念的主要方法,因此传奇性的情节对民间传说的内

17、容表达和叙述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3、 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所谓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4、 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 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民间故事主要借助幻想来构建内容与情节,即使是切近现实的生活故事

18、,其中也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幻想与理想化虚构。可以说,幻想是民间故事内容的重要特征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故事主要借助一些古老的、初级形态的幻想,突出“人为万物之灵”,在自然界压力面前的克敌制胜、无坚不摧的豪迈气概;同时,也表现人类对大自然所持有的神秘、崇拜等复杂情感以及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亲和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6 突的故事。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级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与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

19、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与上面列述的故事内容有所不同,这一时期还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时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这类故事的内容特点是:并不依照生活本身固有的面目构建情节,而是循着理想、幻想的方向展开故事。故事细节不一定符合常情,但结局却是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故事中,有很多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的 论述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十分突出,这主要因为故事的叙事多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建构的 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民间故事的主人公一般都没有明确的

20、姓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含混的 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特点 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 50个以上故事可称为故事家 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 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有自己的传承线路 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民间故事独特地伴随着历史,越是古老的故事,越具有历史的黏着和多层次的积累,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往往打上不同历史时代的印记,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价值 将民间故事视为人类社会

21、特殊的文化史录,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多重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猎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生态、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这部好大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 的复合形态。特别是有关民族生活、风俗习惯、迁徙、生产技术、文化、宗教、婚姻与家族等内容,在故事中的反映更是多层多面 民间故事对文化史的反映是艺术化的,对某些文化现象的理解常常有想象和臆测的成分;在表现上服从于艺术的要求。故事不是以社会文化本身的科学面貌出现的,因而其文化价值是独特的 史诗的基本特征 1、口传史诗的特点 史诗属于一种很复杂的文类。绝大多数史诗包含其他许多的文类,如谚语、赞

22、词、祈祷词、咒语、挽歌、仪式描述等。这些文类在口头传统之中都各自独立存在着。融合多文类的传统,这是口传史诗的特点。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7 本,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史诗与历史有特殊关联性,史诗对历史有着特殊的概括方式,体现了史诗的创造者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表现特点 2、史诗的艺术特色 尽管世界各地的史诗千差万别,但人们还是认为某些要素是这些彼此间差异巨大的史诗所共享的,如宏大的规模、崇高的格调、重大的题材、特定的技法和长久的传统,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等 中国史诗的特征 中国史诗按传承地域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除三大史诗之外,在南方、北方都有源远流长的史诗

23、表演传统。这些史诗一直被人们珍视为民族历史的“根谱”与文化的瑰宝。由于这些史诗基本上是以口头方式流传,所以,口头流传的活形态是中国史诗的一大特征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史诗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史内容,这是中国史诗的第二大特征 中国史诗汇集了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格言、谜语,乃至歌舞、音乐、表演等民间口头艺术的精华,是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礼制等的集大成,具有多学科的综合价值与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中国各民族史诗的类型多种多样,这是中国史诗的第三大特征 民间歌谣的特征 1、情真意切,袒露心声 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也认为山歌做可贵之处在于“情真”,“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

24、由于歌谣这种口头文学样式最为轻便灵活,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还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运用,借以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激荡心胸的喜怒哀乐。因而情真意切、袒露民众心声便成为这些歌谣作品受人称道的显著特征之一 2、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我国许多民族在诗歌艺术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民间歌谣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人景象。仅就人们较为熟悉的,便有四句头、五局子、十字调、信天游、爬山调、花儿、藏族的“鲁”和“谐”以及壮族的“欢”等多种格调 3、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的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

25、力 民间歌谣的价值 民间歌谣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作出来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有其重要的价值。 民间歌谣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存繁衍的长期劳动生产中,在与各种复杂恶劣的自然现象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斗争中,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切无不在歌谣中有反映。歌谣对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天文历算、科技、医学以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的信息资料 就其社会实用价值而言,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它们对现代人

26、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文学史上,民间歌谣曾给予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的影响 各族民间文学交流整合的表现 8 1、中国各族民间文学交融整合,首先表现为一源分流的亲缘民族中保存着一些共同的民间文学传统 2、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融整合,还表现在汉语和汉族民间文学起到的某种“标准化”作用上。汉语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成为“标准语”,使得这些民族无论是在共同的民俗节日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以汉语作为民间文学的共同载体。这种以传统民间文学形式和以汉语为语言载体的民间文学,早已突破了民族的界限,成为这些地区多民族共同的表达形式 3、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融整合还有一个重要的表

27、现,即少数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不断被发现并迅速得到全国的认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 4、从多源发生到交流融合,从互渗互补到整合集成。中国各族民间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上,既不断吸收来自相邻民族的民间文学素材,又成功地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最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之美 田野作业的全面搜集 全面搜集包括:一个民族的、一个地区的作品搜集要全面;同一母题有各种异文的作品搜集要全面;同一作品而散失不全的搜集要全面;口头的要,书面的也要;正面的要,反面的也要;新的要,旧的也要。总之,上下古今、精华糟粕,一概搜集,全部保存 1、各种体裁的作品俱收 2、各种内容的作品俱收 3、不

28、同时代的作品俱收 4、多种异文的作品俱收 5、口头和书面作品俱收 6、讲唱、表演的“情境”俱收 7、与作品相关的材料俱收 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 1、缘事而发的原生性 民间文艺与民众生活水乳交通,是民众心灵的真实流露,是民众喜怒哀乐的自发表达。 民间文艺源于特定群体约定俗成的审美需要,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加工,就可以流传,并产生相应的审美效应 民间文艺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之间的神秘互渗 2、天籁之音的率真性 民间文艺美学的精髓,在于率性而作,人的感情真是流露,不假掩饰,艺术风格淳厚朴实,真切清新,有如“天籁之音”,洋溢着朴

29、拙而动人的艺术魅力 民间文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对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天籁之音”的确切的诠释,揭示了民间文学的审美风格与自然美的天然联系 3、多元交融的复合性 民间文艺美学具有多样性的存在载体,或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水乳交融,是宗教人士念唱的文本;或与人生礼仪习俗相互依存,或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创作主题共同介入审美创造的过程,在现在传媒多样化的时代,民间文艺审美形态多元交融的复合性特征更加突出了 民间文艺审美特征的多元复合性,表现为创作主体的多元性,审美载体的多元性,文本形态的多元性,还有表演场域和审美效应的多元性 9 民间文艺的审美功能 民间文艺与民众生活直接地融为一体,人们可

30、以通过便捷的方式,借助民间文艺的演述,实现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展示人的成就感和自尊心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社会道德习惯,给甚或增添乐趣,变得“富有意味” 1、净化与情感宣泄的功能 人类社会自从诞生时候开始,始终甚或在来自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种种挑战中,人的生命常常被侵袭,人们的感情常常被压抑,人的理想常常遭遇破灭;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考研和灵魂拷问,人类只有谱写一曲曲深沉悲愤的生命之歌,痛快淋漓地发泄悲剧的情感,喊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号,才能舒缓哀伤凄婉的心灵煎熬。 民间悲歌演唱者把唱歌当成消释悲剧情愫和心灵苦闷的方式,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化解胸中的郁结,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2、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 中国的民间社会没有按照精英阶层的方式塑造人、教育人,二十依照自己的心理企盼,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熏沐人的心灵世界,规范人的伦理道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乡村有乡村的哲学,民间艺术是乡村哲学观念的隐喻和象征。乡村就是借助这种形式,宣传伦理道德,规劝世风向善,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维系社会秩序的运作 3、娱乐与愉悦身心的功能 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也离不开超越物质生活之上的更有意义的精神享受。民间文艺以及与之相伴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心灵的和谐和美的享受,这种从艺术审美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从其他地方获得的享受所不能代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