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17001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综述中国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发展Play on the Developing Issues of Chinas Television Shows Review姓 名: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 级: 学 号: 22352210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摘要: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典型的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被广大的观众接受和喜爱,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综艺类节目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的分析,针对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情况,主要从以下几大模块进行讨论:关于对综艺节目界定和分类的概述,综艺节目的五个发展阶段,当前

2、我国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综合论述了各个学者的观点,并对以往的研究做了简单评述,也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影响 Abstract:Today, television shows as a typical combination of integrated audio-visual arts, the general audience acceptance and love,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variety shows have also been a growing number of scholars and a

3、tten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hinese TV variety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on Chinas arts programs,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literature,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modules for discussion: the variety show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utline, shows the five st

4、ages of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hina show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 synthesis of the views of various scholars, and previous studies did a simple review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y.Key words: TV variety shows; development; impact从1990年的综艺大观到现在的梦想中国和超级女

5、声,在18年的历程中,电视综艺节目经历了从“综艺晚会”、“综艺游戏”、“益智节目”到“平民选秀”乃至“真人秀”、“栏目剧”这几个大的风潮。综艺类娱乐节目无疑已成为国内电视屏幕上最富观赏性、最具话题性、最具“卖点”、受众最为广泛的节目类型。本文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网络上的评论报道,结合自己的观察、分析与总结,对此节目类型的定义分类、发展过程、基本特征、文化意义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开掘。一、综艺节目的概述(一)综艺节目的涵义 在当今的电视理论界,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理解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比如,对游戏类节目是否应该被包括在综艺节目之中,理解就各不相同。有的论者仅仅把综艺节目限定在综艺晚会上,或者是强调

6、文艺性而排除游戏类节目于“综艺”之外。比如,当1998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获得中国电视“优秀综合文艺”“金鹰奖”之后,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该节目是游戏,不能归在“综艺”类节目中参评。而快乐大本营节目的制片人汪炳文则认为“综艺”的“艺”已不再是“艺术”或“文艺”的简称了,而应该是指一个个组成整台节目的“元素”,这个元素可能是文艺,也可能是游艺或新闻。1显而易见,“名不正”,则“言不顺”。有关学者提出如下对于综艺节目的定义,我认为是比较全面客观的。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中很重要的一种节目类型,它借助于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

7、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猜)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为一整体,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的和消闲娱乐的等等需求。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2 (二)综艺节目的分类 总结此类节目的信息传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区分。 如从演出的形式看,可以区分为舞台演出、联欢会、茶座式、专题综艺、游戏、问答竞猜等形态;从节目串联形式看,可分为有主持人和不用主持人(通过画外解说),也可以是主持人和画外音相结合;从播出形式看,可以区分为现场直播式、实况录像式、录像合成制作(

8、直播与录像结合)式;从结构形态看,有论者区分为“集锦式”、“杂志式”、“专题式”、“开放式”等。 那么对于综艺节目的分类,有关学者结合对文化形态的考虑,把电视综艺节目大致区分为如下三种样态: 一是表征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或国家的群体意识的综艺晚会类(包括电视节日、庆典型文艺晚会、电视专题文艺晚会等),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春节联欢晚会,还有各种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等为主题的大型专题文艺晚会; 二是取向于精英文化的高雅型的电视综艺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旋转舞台”、“艺苑风景线”等; 三是向大众文化全面靠拢的游戏娱乐型综艺节目,如上海卫视的“今夜星辰”,湖南卫视之“快乐大本营”、“

9、玫瑰之约”,北京电视台的“开心娱乐城”、“东芝动物乐园”等。这一类综艺节目内容上以趣味性、娱乐性和一定的知识性为主,形式上突出参与性、游戏性,有时也夹带若干的歌舞类的表演的综合性娱乐节目。后二者常常表现为电视综艺节目定时定“量”播出之专栏化。2 二、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根据目前众多的学者和有关人士分析, 具体来讲,综艺节目的发展大致分为“晚会时代”、“游戏娱乐时代”、“益智时代”、“全民互动时代”、“后互动时代”五个阶段。但是不论各个时代自身有着怎样的特点,传统综艺模式与时代相结合后迸发的光芒始终占据着主流媒体的精神制高点。 (一)晚会时代 中央电视台的申整齐认为: “ 1990年综艺大观的开

10、播,标志着中国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开始。以表演类为主的传统综艺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单位一般不强调商业目的。这个时期强调的是,节目要寓教于乐,小品、相声要体现一定的主题,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有直接关系,要对社会的国计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格局下,形成了电视综艺节目内容承载较多的局面。同时为了照顾全体观众,对综艺晚会节目在观众定位上要求雅俗共赏,形成了“大而全”的综艺晚会结构”。 3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国涛认为:这类节目可说是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小型综艺晚会,目的是寓教娱乐而非以“娱乐”为本;仍然是由电视台和主办单位投资,而非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观众参与的成分很少,现场观众的存在价值基本上就是鼓掌喝

11、彩,唱主角的仍然是表演者和主持人,尤其是后者,其风度仪态、文化素养、应变能力成为一个节目收视率的决定因素,90年代初的“倪萍热”可为证明,所以说,这类综艺节目本质上与号称中国人年夜饭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并无区别,仍是“传者中心”的传播方式。2 (二)游戏娱乐时代北京广播学院的胡智锋这样认为:1996年起风靡一时的游戏娱乐综艺节目,让人们接触到综艺节目带来的新鲜快感。较早出现的此类节目有1994年北京台推出的午夜娱乐城,但真正以“广泛的参与性、多彩的娱乐性、强烈的刺激性”。4北京广播学院的申整齐说:走进千家万户的,还是以快乐大本营为领头羊,以“快乐”为宗旨、以“游戏”为内容激发的高收视率。各地电视

12、台在短时间内纷纷上马“游戏娱乐类”综艺节目,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欢乐总动员(北京台)、非常周末(江苏卫视)、开心100(福建东南台)、超级大赢家(安徽卫视),等等。3游戏娱乐综艺热潮的兴起应主要归因于自身形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内容全面游戏化,较少教化色彩、较为纯粹的游戏娱乐使观众在放松的感受中收视; 2、明星的功能从表演展示转变为交流互动,人际传播与交流的介入提升了节目的亲和力; 3、主持人明星化,调动主持人积极性的同时聚拢了人气。 总结以上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游戏娱乐化趋向得益于港台及日韩的制作经验,更得益于逐渐开放和宽松的社会大环境。随着这一

13、趋势的迅速蔓延,电视观众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闹、放松,一些益智型、知识型的综艺节目开始走入观众的视野。 (三)益智娱乐时代世纪之交,幸运52及之后的开心辞典通过竞猜加奖品,掀起了一番益智类节目的高潮。就在游戏娱乐类综艺节目大行其道之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央视治疗“游戏娱乐”带来的格调下滑等问题的应对之举,1998年11月,央视二套(当时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推出了,由李咏担当主持的幸运52。这是一档在借鉴英国BBC制作的GOBINGO基础上改造的新型节目样式。开播后不久,便赢得了电视观众的广泛喜爱。之后出现的益智类综艺节目有:三星智力快车(CCTV-1,2000年7月

14、16日开播)、财富大考场(上海卫视,2002年元旦开播)、无敌智多星(江苏台)、赢遍天下(广东电视台)、超级英雄(湖南都市频道)等等。这类节目可说是最“左右逢源”的一种节目类型:雅俗共赏,收视面广;寓教于乐,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商业色彩浓厚,却以“家庭梦想”、“公益”等冠名保证了节目的正确导向;虽然是对抗性的游戏节目,其现场气氛却因为亲友合作、助威,参与者才艺展示等环节而趋于轻松欢快,人情味和娱乐性大大缓解了竞争性。益智娱乐节目表现出娱乐节目中难能可贵的教化功能和健康格调,得到了绝大部分观众和评论的肯定,在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一定的“类型意义”。 张群力先生对这个时期的观点是:这个时期

15、电视综艺出现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观众参与得到极大重视和加强。欢聚一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音乐电视城等老牌栏目,用增设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帮助观众的热情参与。影视同期声、朋友等新开栏目或以台前幕后故事,或以现场访谈等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参与和注意。二是时尚化取向较为普遍。从选题到板块组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程度不同的体现了这种取向。5 (四)全民互动时代创新是硬道理,改变使人进步,2002年综艺节目的收视概况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虽然还有观众缘,但也因缺乏新意,影响力江河日下;欢乐总动员在没有了程前之后更是彻底成了鸡肋。惟一的例外是星空卫视的星空热舞俱乐部和美人关,因为形式别出心裁而

16、吸引了不少新新人类的关注。 2004年是中国综艺电视节目大改革大发展的一年。在央视三套改版的带动下,综艺电视节目的制作理念进入了新的阶段。欢乐英雄和之后一年出现的超级女声,这种全民参与的互动性节目逐渐成了荧屏的主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综艺娱乐节目走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观点,可以得出: 2005年综艺节目最大的热点便是风靡全国的平民选秀节目了。中央台的非常6+1、梦想中国、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上海东方卫视的莱卡我行我show、创智大赢家、安徽卫视的超级大赢家等平民选秀节目在2005年都引领收视红红火火。针对超级女声类平民选秀节目的分析文章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与

17、其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是一个娱乐节目,倒不如说是一个引导大众自娱自乐的社会活动,与同类节目一起引领了综艺节目活动化的浪潮。这场“平民运动”和“大众自娱自乐”的浪潮,其实只是电视娱乐回归大众的一次补偿性的爆发。6尽管在2007年的今天看来,这个浪潮已经渐渐淡去,但这些观念确实已经渗透在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之中了。 (五)后互动时代相对于超级女声与梦想中国交相辉映的局面,2006年的综艺节目创作和指导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央台、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在这一年,随着综艺节目庸俗化的批评,和对唯收视率论的质疑,中央电视台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同时

18、,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节目的高品味,抵制低俗风,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学者应天长将“绿色”的具体内涵归纳为三个层面的内容:1、首先是“绿色节目(对心灵无污染)”的收视率,而非渲染暴力、色情、阴暗心理的节目; 2、其次应含有“绿色数据”的含义,数据必须具备准确性、可信性和可接受性; 3、它应当是一种正确看待和使用收视率的立场和方法。7如何形成科学的收视价值观,如何正确使用收视率在创作领域具有现实的知道意义。抵制综艺节目庸俗化,科学利用收视率成为这一年度新的共识。同时由于2006年“假日电视”的概念明确化,虽然这个时期提出的概念是强调非娱

19、乐节目特别是“硬新闻”在假日的缺失,但这一概念却同时对综艺娱乐类电视节目发出了新的暗示媒体应从人自身的角度去关注休闲,而不是主要关注休闲中的“消费”。其次,受众被强大的传播力量摆布和控制,最终失却了闲暇本身的自由意蕴。8总结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不论怎样划分电视综艺节目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我们都会看到大众娱乐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是始终并存的,解决它们之间矛盾的过程,成为推动电视综艺节目确保“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健康之路”。三、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总体而言,目前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确存在着格调不高、庸俗化、过多过滥、自我重复和奢糜排场、铺张浪费等明显弊病,急需下

20、大力改进和提高。针对在各个杂志和期刊上有关学者对综艺节目的评价,我把电视综艺节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一)形式、结构雷同 ,“克隆”问题 陈默先生认为许多综艺节目结构雷同,手法单调,没有新意,缺乏个性,一再模仿他人或重复自我,给人以大同小异、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感觉。往往是一有节目成功,就模仿如云,“克隆”成风。9这里借用一篇批评文章的说法:“目前的综艺节目多奉行拿来主义,有的直接引进,有的移植过来。城市之间是法国城市之间的中国版。该节目制片人兼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

21、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10 且不去细细推究各个节目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是否确如批评,但就目前电视综艺节目的总体情况而言,该批评还是不无道理的。这在根本上是因为一些编导人员缺乏生活,闭门造车,脱离群众与现实以及创造力萎缩的结果。群起而上的“克隆”的结果,不但使得原先较为优秀的节目之个性消失在众多的模仿者的阵营中,而且各个电视台也在互相的竞争、对观众的争夺战中两败俱伤,既降低了节目的档次,也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 (

22、二)奢糜豪华、铺张浪费的问题 综艺节目中特别是综艺晚会类节目,往往追求排场,在舞美、布景制作和节目包装上铺张浪费,奢糜豪华之风盛行。据文化部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有的大型文艺晚会制作费用达800万元,有的上千万元。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不满,也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批评。一些晚会片面追求场面的宏大,热衷于搞“人海”战术,追求“明星效应”,动辄以歌伴舞,或明星联唱。游戏娱乐类节目则常常请明星为嘉宾,让明星在场上出丑以吸引观众。11 综艺晚会和娱乐游戏类的综艺节目还有一个总量控制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

23、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 (三)电视手段“过剩”问题 按照郑瑾先生的观点,我们在论及电视综艺节目的综合性的时候曾强调过:“综合性”必须是通过电视这一中介的综合,是通过经由独特的电视艺术语言而完成的“电视化”的综合。所谓电视化当然指各种电视手段的有效运用。然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即过于依赖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电视手段:舞美完全依赖灯光,音乐完全走向视觉化,画面让人眼花缭乱地闪回切换-这样反倒有可能喧宾夺主,徒有其五光十色之表,而架空了节目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有的电视文艺工作者正是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以为掌握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电视语言就可以取代对节目本身的精心

24、策划、编导、创制。而事实上,手段是永远也代替不了本体的,技术又怎能掩盖艺术的贫乏和人文的贫困呢?12 (四)媚俗和庸俗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游戏娱乐类综艺节目中尤为严重。一些节目制作水准不高,一味迎合大众,搞笑、逗乐、耍贫嘴、闹剧,而欠缺起码的文化品味,艺术格调比较低下,有的游戏过于庸俗化,简直是在捉弄嘉宾或现场参与者,以他们的当众出丑、自我作践和满堂尴尬(有的节目尽让明星们坐在地上比赛捧着奶瓶、穿袜子)来博取廉价的笑声;有的则是商业气息过于浓重,博彩成风(有的节目当场哗哗掉下钱来),以浓重的商业气息来诱发观众的投机心理。13 毋庸讳言,电视的功能的确具有通俗性的一面,这是由它的作为大众传媒的性

25、质决定的,但是,我们必须强调,通俗化与庸俗化或低俗化有别,娱乐性也显然不等同于一味媚俗。如今真是一个“娱乐”当道的“E时代”,娱乐至死一书中道:“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大家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负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14 电视文化无疑是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坚定市场导向的电视娱乐节目,自然要以吸引最大范围的“大众”为目标,将收视率当作发展的硬道理。当然,娱乐产业要取悦的“大众”只是一个“数量和视觉上的

26、概念,媒体的商业基础的影响力也许不可避免地产生使人类的困境变得不重要或者让人类彻底避免这些困境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书籍。”15 致谢 十分感谢沈镝老师百忙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此篇文献综述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沈老师给了我许多意见和指导,多次询问我写作的进度,并且及时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沈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将使我终身受益!此外,在本次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许多老师、朋友和同学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我致以诚挚的谢意!参考文献:1 汪炳文关于栏目的情况汇报J.当代电视,2001(10).2 张国涛电视综艺的观念演变J现代传播,2005(6)3 申整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及趋势J当代电视,200

27、7(07).4 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D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 张群力从营销视角看正大综艺J电视研究杂志,2003(08). 6 白传之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德嬗变J大众文艺学,2002. 7 应天常试论电视晚会的文化定位J电视文艺文集,1998.8 梁秉赫综艺节目断想J当代电视,2007(09).9 陈默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 杨翠,屠小文.“综艺热”谨防遭冷遇J电视文艺文集,2001.11 陈旭光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及本体特性J中国电视,2001(6).12 郑瑾综艺节目的策划J开放潮,2007(09).13 何丹电视文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4 Neil Postman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Clifford G.Christians媒体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