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权威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权威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 【摘 要】现今,在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失之后,它的传承开始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它的“活”的特性,必须依附在于人的本身才能得以流传,以声像和技艺等方面为表现方式,并以身口相传的方式作为链条一直延续,这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相当脆弱的部分。而摄影术的发现似乎就是为了这一任务而来,它能客观记录环境以及事物的本身,还原事物最真实的一面。且它的瞬间性也注定了它是不可替代的记录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传承;摄影;瞬间;客观;记录 作为摄影专业的我们,深知摄影的本质:纪实性,瞬间性,选择性。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结合摄影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摄影有
2、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这份责任,我们不能眼看着那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珍宝就这样遗失,我们要做的只是记录,把最真实的事物、环境、过程留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以及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是历史的记忆,是智慧与文明的表现,是人类历代情感的纽带,是人类发展的巨大财富。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
3、是跟名族特殊的生活环境、方式紧密相关。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摄影记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着“活”的重要意义。摄影能瞬间记录事物、环境,能最好的还原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似乎就注定了,摄影在记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摄影的作用 摄影是一种能够形象的还原社会和自然的工具,摄影具有三个基本作用:纪实作用、瞬间作用;选择作用。摄影可以真实的简单的记录被摄对象的形态和色彩,它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对人们认识问题上的局限性。它比绘画更客观真实,描写更精细,且
4、具有无可比拟的见证作用。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摄影就成为肖像、静物、风光、自然或社会场景记录最便捷的工具。 现如今,很多摄影家通过摄影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工作,收集了许多既有文化价值又有艺术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大的作用。 摄影真实形象的再现了我国的民族历史发展。古往今来,文字和图片影像都是用来描述历史,它们虽然是记录历史的两种不同方式,却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图片影像以它那直观易懂的优势比文字更受欢迎,摄影更以它的快速抓取的特点让它成为现在最为广泛的记录工具。 在摄影里,这种对环境事物、民俗习惯、民族服饰的记
5、录被划分为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深刻诠释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民俗摄影的拍摄素材包罗万象,既有人物服饰,又有民居建筑;既包括人生礼仪,又涵盖了宗教文化,环境记录等。民俗摄影在记录这些事物表像的同时,也将它们背后深刻的民族文化通过图片影像保存了下来。以前的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画来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由于文字太抽象不具体,因此难免会有漏洞;图画又需要长时间的绘制,不利于全面的记录当时的场景,会有较大的误差。现在用民俗摄影记录民族文化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图片影像比文字更能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例如,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果用文字记录的话,我们就会一直想象这到底是个什么节日,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的,对于它真
6、正的表现与内涵不是很清楚。但是用图片影像的话,就能很直观的把当时的环境,人物,过程很好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体会我国的民族文化。更有利于这些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民俗摄影以它那直观易懂的视觉表现向我们深刻诠释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语言和文化,这样就肯定存在很多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大家都在学习汉语,英语等各种语言,都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可是,没有哪个语言的全世界通用的。但是图片影像就能一下子将人们之间距离拉近。图像是最没有障碍的交流方式,即使语言不通,只要通过图像的信息传达就可以最直观的向别人表达。 三、民族传统文化(以贵州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
7、乡为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以前,在缺乏摄影技术的条件下,这些民族历史不能很好的记录下来,造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遗失。但是,在摄影出现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摄影中所用到的图片影像真实再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历史,并且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这些图片影像和文字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还原读者一个真实的事物,它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能让当时的场景客观真实的重现在我们面前,满足了读者对了解真实情况的需要,回归了我们对真实的感触与渴望。并且,用这种方式记录的历史也更容易保存,不会轻易丢失。 这里以贵州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以
8、下简称兴发乡)的服饰为例。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物资文化中包含了很多非物质文化,比如他们的服饰上的图腾。都是有很深含义的。 他们的服饰以旋纹为主的几何图案,简单朴实,色彩鲜艳。每件服饰都是以虎纹为主,也有一些火纹,羊角纹、八卦纹等组合团富有地域代表性的图案。服饰图案中都隐藏着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据当地人告诉我们,毕节彝族的图腾主要是以“虎”为主,不管是服饰上还是他们居住的房屋上都会有虎的图案。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是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开始的,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时将虎
9、分解化作万物。他们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他们对动植物的亲切感,和感恩之情,使他们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崇拜老火,河流,大山。每年都会去山上感谢自然界给予他们的恩赐。并且,他们把这种情愫融合在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比如他们的地名,服饰,房屋等。 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这一直是彝族人世代相传的。很多地方,河流都会以虎来命名,以表达他们对虎的崇
10、拜之情。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它有着吉祥如意,幸福的含义。由于虎被祖先们崇拜,供奉,且流传至今,现在很多彝族人家中的的神龛上都还有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窗户上都画有虎形用以庇佑子孙。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万事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幸福,健康都寄托在虎的护佑之下,是他们自己的信仰。 彝族女子的服饰以柔美的线条为主,线条美是“吊四柱”女装最突出的特点。首先从款式结构看,从圆领开始,顺着肩、袖到下摆形成的几条干净利落的的线条把整件衣服勾勒出来,领口周围的花纹
11、图案,从右衽后片起绕肩一周经左前胸至右衣衩,这些图案彝语称为“毕力妥罗”,据当地人说是“圆形宇宙”的意思,代表的世间万物。从衣衩往下,沿周围衣边,各绣一条花纹线条图案至下摆,就像四根柱子支撑着他们。下摆一般以白色布条或细线盘绕成三组螺纹组合团,其实就是虎头的简易几何形。而周围修饰的花朵,线条也代表着他们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彝族女子身着彝族服饰绣绘在裤脚上的宫灯花纹,是直线的挑花图案,弧线的衣摆和直线的裤边相互衬托,极富美感。 彝族女子服饰还离不开头饰,而在以前大多数是简易的头巾,现在也有加上花边珠链。这种传统的装饰方法、过程,可以通过摄影形象、快速的记录并延续下去。 彝族妇女裹头巾过程 在贵州赫
12、章县雉街乡走访过程中发现,非物质文化因其“非物质性”这一特点,愈加难以保护,随着雉街经济发展、加上相对掌握彝族非物质文化技能的老辈已经寥寥无几,青壮年受汉文化及外来文化冲击,当地一组非物质文化面临着“缺师少徒”的局面,导致其非物质文化逐渐淡化消失,生存和传承正遭受到严峻挑战。不管是民俗传统还是饮食习惯,衣着都有很大的遗失,只能靠几个长辈口述给我们听,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都不得而知。因此,对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摄影技术的运用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国外利用摄影技术保护,抢救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国在1956年就提出以摄像的形式去保护
1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1957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托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具体实施拍摄工作,1957年至1965年的8年间,研究所组织民族学、史学和摄影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先后拍摄了15部录像片和大量照片,其中大部分内容后来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雉街乡正在筹建的民族博物馆,就有意向出资寻找一户一组家庭举办一场正式的“彝族婚嫁”仪式。并会邀请各地摄影师、摄像师前往拍摄记录以此来保护和传承彝族婚嫁文化。这就可以看出摄影的发现对拯救频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有了新的契机。在数字现代化的今天,一般摄影技术易学易懂。现在的手机也成为了很重要的记录工具,人人都可以借助它来抢拍、录像各种形式的非物质
14、文化,后期通过制作成为宣传视频,图册,数据库等可永久保存的载体。在之后运用影像资料来达到“活”的传承方式。例如在当地民族博物馆设立“多媒体民族文化展览”达到“重拾自身文化”效果;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DVD,画册等。 摄影技术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贵州有“三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贵州民族文化多样,同一个民族不同村落存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时候要客观,严谨,反对一概而论。摄影通过采集不同地域的影响、声音、图片和历史资料,建立相对独立的资料库,从而更好的区分各区域的文化差异。 非物质文化也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在某一段时期可能存在
15、异同,这也要求保护着和摄影工作者要尊重调查对象,保证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性,客观性,杜绝人为制造。影响资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相统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采集结束后,可通过多重渠道,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了解,查找,讨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各种形式交流活动。 总而言之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以下作用: 1、直观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内容; 2、客观,严谨的记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方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交流; 4、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可以灵活地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可以方便自如地对资料进行修改、检索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镇.录像拍摄与非物质
16、文化遗产保护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 2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3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M.李文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文档资料: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阅读相关文档: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建议 试析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社保基金财务管理问题及改进策略初探 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监管问题分析及对策 基于创新观念的报纸版面编辑探究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的应用 浅析高职学生校外实训风险类型 大鱼小池塘效应研究综述 北京市农校对接模式研究 透视屋顶绿化探析 关于改善杭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意见 浅析生物质能源 北部湾海洋经济概念、主要问题及发展路径 浅析大型LED显示器 浅论角色与自我的对立与统一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舞蹈推广的研究 关于对虚拟建设的研究 电影夜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