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0142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 .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格调相扣,人体相彰(57分)浙江一考生一页墨香是父辈童年关于知识的味道,可又有多少人还能忆起这份醇香?又有多少人能从作品的格调中品味作者的本心?确实,古人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在现在看来是受质疑的。难道说作者真会将心性与心品融于作品?曾听过元好问的评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或许,这又给了我们思考,作品与人品之间关联甚密,但若认为二者完全一致便又有所不妥。我不禁反思现实,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物质,当作家愈来愈多地追求市场与营销,我们又该去何处寻找作者最初的体悟?是的,作者的人品在盲目追求金钱名利中消失远去,作品的格调在疯狂的抄袭中失去特色,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文化应当是心灵

2、的回归,而非金钱的沉醉。文章本是精神财富,却被用作换取物质的筹码,这正是格调趣味与人品的背离啊!诚然,如何追求作品格调与作家人品的一致性便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如何坚持在物质追求中坚持本真的回归便成了我们永恒的追求。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只有写入自我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文章,沾满铜臭的文章迟早会被陶汰。”的确,正是贾老将格调趣味融之于人的品格,才使他的作品名垂许久;正是他将自身人品执著于文字的格调趣味,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直立的人格与不灭的精神!从贾平凹淡泊的一生中,我领悟到何为真正的格调,那便是将作品与人品相融交互,将作品的格调与人的格调相统一,才能使二者都熠熠生光!由此便知,作品的格调趣味

3、与人品是统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作品中融入人品,作品才有更高远的格调与趣味。同样地,只有在理性追求物质中坚持精神的提升,我们才能成为人生赢家。然而,这里所言要追寻自我人品的融入,并非舍弃他人的思维精华而不顾,也并非让我们在今后阅读中对作者进行全盘否定,而是要学会在理性的思考中分析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并要在自身的实践中谨记一份本真的回归。追求一份真实与本心确实是我们这个年纪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做之事。写作强调作品格调与作家人品的一致,为人处世更应追寻一份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不失本真,内外合一,才是我们该有的风范,才是我们成就祖国辉煌未来该有的品质与格调。心显于行(59分)浙江一考生曾经

4、看到一篇报道,说现代女性的挎包里时时定躺着三样物品:粉底、口红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文笔看似洋洋洒洒的墨客长于化辞用典,若是真正了解敦煌文化的人应是不会热衷于其文之华丽词藻、多变铺陈,正如其人,墙头之草一棵,对待别人指正的错误,嗤之以鼻,卖弄些许文化修养赚得一身万贯。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都在谈吐间无意显现,在作品中流露无余,正如颜真卿的楷书,因其处于盛世的饱满丰腴,相比之下,宋徽宗之瘦金楷便显露出一种柔弱之病态,优雅中缦回勾勒出国势的衰微。同样是热衷书法的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笔锋字迹虽令世人叹止,却被后代评论家批为媚骨之作,丝毫不及郑燮画竹的清高傲骨。民间

5、有句古话,常言“字如其人”,从一笔一画、一个顿笔,一个侧锋处,字里行间,能体味出其人心境之变化,庄子和王阳明都在其文章中阐述过“天人合一”之道义,即是一种相由心生。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日本舞妓,即使粉饰了再多的妆束,也能从其步态、舞姿中读出其年龄,甚至其近来的心情、境遇。也有人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如若观一人之一字便能品出其人之心无异是片面之言,过于武断而成无稽之谈。像与一个人相处许久,尚难知其本心,更何况只见其留下的只言片语?但大量的作品中,再怎么攻于心计的人也会露出些许端倪,无论心慈面善之作者写出多少激进的文字,他人终会了解其温文尔雅之可爱。就像品读

6、余秋雨之文章,乍看如一瞥惊鸿,再读却带些重复弄章,三看而便意兴索然,感觉出矫揉造作了。多像其人生:未晓他的人眼见其风光无限,了解他的人对其减去许多追棒,知晓其背景的人一定不会对那些文字有十分好感。所以人们总会说:“作品的格调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坐在篱边的藤椅之上品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妙,读出一世之清高。俯案书旁,看庄子鲲鹏万里,想其自由之无边心境,回想其拒仕之人生,所谓“心显于行”便是此等道理,复原其作品之内涵,还原其人一生之悲欢欣喜。像余先生的散文,充其量也只能安份地与粉底胭脂共用一个女士背包吧。灵魂的香气(58分)浙江一考生“每一朵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他

7、自己。”我始终相信“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文章的人如同蝴蝶,他妙笔生花,用以安放的是自己的灵魂。忍冬花在春寒时开放,素白如雪。而她亦有一个别名深山含笑。看到她,我亦想起她杨绛。她的文章就像忍冬花,素淡至极却又无比坚韧,一如她的灵魂。她在干校六记中写道:“我们把在干校的日子都当作美酒品尝了,浅斟浅酌”柔弱女子却禁受住了劳苦、封闭与饥饿带来的绝望与苦痛,她将那些当作美酒一饮而尽。如今,她已是白发苍苍,夕阳垂暮,却性情不改,依旧恬淡自适,好似她的文字,静水深流,不显不露。那天,见同学拿着一朵红色的玫瑰,一阵嘻笑之后,便开始怔怔地望着那朵光彩照人的玫瑰,思绪却飘到了地球之外的一颗小小星球上,圣埃克

8、苏佩里,作家、幻想家以及天才飞行员,他写下了小王子。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亦是他心上长出的一朵玫瑰。他的妻子说,他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对一切抱有浪漫的幻想,享受飞行在天空的感觉。他的文字纯净剔透,让人读来只觉灵魂慰贴;却又真情流露,浓烈诚挚得让人心生怜惜。其实,他就是那个小王子罢,心中怀揣着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追寻着爱与美。在花中四君子里,我最爱梅,亦爱那个自称为“梅妻鹤子”的人,他曾流连小梅园,然后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清艳绝伦的句子,没有一颗超脱尘外、清雅孤洁的心又如何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我甚至能想象出他的模样,白衣胜雪,背后是梅花片片飘落。人们常说:“吾手写吾心

9、”,此言甚佳。每一个字都是一片花瓣,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花,而每一个作家都是一只蝴蝶,来寻找属于他的那朵花。而我,只是一个寻花的人罢,寻找那些花儿,亦为遇到那些灵魂香气的人。在心中修篱种菊(58分)浙江一考生不避车马喧嚣,心中常怀藩篱淡菊,文如性情澄澈怀远,风行水上,心如真意淡泊自适。精诚之至,援笔之处,都是迈入武陵源的细涧石径,窥得见为文之人的品格志趣。繁花密柳,风狂雨急,性情促狭的人拨不开柳花温柔。沉溺其中,立不定狂风嘶吼,甘拜下风,又怎么能握得牢手中一支笔,胸中一股气?唯有心存一抹淡菊,方能为笔墨丹青注入沁人的芬芳。陈忠实凭一部白鹿原享誉文去,流连于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都市的人,读不懂其中

10、的真味,更悟不到陈忠实人如其名的忠厚老实。邀朋友聚会,他可以选择金碧辉煌的宴客酒楼,陈忠实偏不,在特色土菜馆拣了个座,捧起面碗大快朵颐,不够痛快干脆盘坐在地上尽情吃喝,笑语喧天,大汗淋漓,痛快之极!品情淳厚自我,从他落笔的文字即可窥见一斑。他心中的一扶淡菊,饮的是家乡的黄河水,嗅的是淳朴的人性味,生根于文字上,至真至诚,极为动人。何止文如其人。个人的品格性情,不仅只在文中显现,行为举止,样样都是心境之镜。钱钟书劝人常常自照,看看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是教人慎其独也,一言一行,常常内省。为人如何,心中也如何。有人如招摇的一柯枝,言行夸张,好像刚刚买来的灯盏,贼光激射,自以为热闹聪明,却处处可见

11、浅薄无知。而有人内心一如秋菊有深入地下的根系,静默无声,表面上不动声色,言行谨慎高雅,内心实是八面威风。昭和棋圣吴清源,一身长衫,两袖清风,他的内心如此澄澈高远,他的举止不著刻意,于黑白战场上厮杀,他的静默平和往往叫对手已不寒而栗。他的世界里常只有经书和棋,于是落子平静,一击即中;他的心境里可以修筑藩篱,于是可以抵挡外界非议。国族纠葛随风散去,他的言行,也正是他品性的最佳镜像,倒映出他的伟大超脱,羽化成仙。诚然,诸多因素下,为文言行常不由自主,甚至出离本心,但古有司马迁身负重辱不甘沉沦著书名万世,后有巴金一家一春秋惊醒世人甘于剖心。在心中修篱种菊,是要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内心,在前行路上,笔下的文

12、字要可见真意,为人的言行要足见胸怀。我有风骨,自能笑傲风雪,畅饮西风!荷锄而归,我愿筑起藩篱,在心间栽一抹淡菊,让清香散遍每一个文字,让清香浮动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轻嗅文骨的芬芳(58分)浙江一考生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字欣赏举隅中抛问:“后生学者,文与心道契否?”有人笔底波澜万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乐,文饰不堪,徇名逐利;有人天生洁癖,抱璞守真,留恋理想国;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烛照,敢放一把野火,泽被寰宇,笔谈间气吐霓虹!“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这是梁漱溟先生究于决颖论中对我辈殷殷的企盼,文品人品,诚有二律背反之意。我们这一代的写手,又该如何认识此间命题,如何安放自身,达到两者圆融之境

13、界?不可否认,作者格调趣味与作家人品背离并非罕见。艾布拉姆斯于镜与灯文学批评原论中将其斥为“解密过程”,作者、载器、读者、时代四者循环返流,四元素也难以逃脱“横态性欺瞒”。冷眼旁观,被禁锢的苦恼中朱沃什切瓦夫执借鹰隼双目,锐意指出集权时代俄罗斯作家沦为“夜莺群像”,文骨分崩离析,人格成为悲剧附庸;纵观中国文脉史,沈括著梦溪笔谈,可谓等身煌煌,但却在政坛迷雾中堕落朽垮,鬻声于物,为苏轼的坎坷仕途复添艰险。究其根源,这些作者并非将心魂血肉潜入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将文字作为可耻的工具,即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横态木偶”。毫无敬畏,毫无热忱,毫无神圣与崇高,他们就像敏锐而贪婪的渔夫,慢慢

14、拉起渔网,渴望从虚空中找出某种宝物。文章为其操纵奴役,其本身复为功名利禄嘲弄把玩,果真是莫大的讽刺与侮辱。我们这一代,又该如何保持文学的纯洁性,达臻“真文学”的艺术之境?我以为一在读者,读者可谓是卡夫卡式的“判官”,得秉持着清醒与镇定,不被妖艳可人的文辞灼作而眩晕,可以借鹰隼锐利之眼,剖开艺术的真境实例。北大有个传统,叫“沉潜”,沉入艺术的源头根蒂,潜进人生的幽微百态,从而抵达人品文品熔为一炉的高超境地。做到“沉潜”,便能拨开重烟迷障,直与作者对话。二在写手,即我们本身。就像中国哲学史中胡适先生所说:“文”道不是漂亮虚荣的外衣,而是本性的呐喊与沉思。这声呐喊,理应震撼天地,就应发聩蒙昧之心,我

15、们在屈瑞林大师真挚与诚实中听见,我们在福柯疯癫与文明的“失落天真”里听见,俄狄浦斯王中的勇士啊,不愿沉湮于鼾声、风,趁筋骨未钝、腕血未冷,向世间问一问来此的意义,不正是我们的写照?父亲曾笑谈,年轻的夜晚,躺在床上浑身颤栗,想到什么半夜摸黑点起蜡烛,光着膀子抓起笔就写,我从小便“雄心勃勃”想成为作家,每当获得师长的肯定,外面的嘉奖,父亲总要提醒我不能让文骨背离了人的风仪,拿出季羡林研究吐火罗文的真挚,陈寅恪力挽史澜的魄力,梁启超冰鉴灼灼的温度,感化他人,圆满自身,所以说是“几时借得冲霄浪,虽死望峰亦从容”。行文至此,轻嗅文骨的芬芳,诗人的声音也不必低吟:爬学史乘扶丛残,文章存轶堪颠沛。抛弃诗兴青

16、云见,自誓夜阑热肠心。足跟踏破关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龙泉隐箧锋未减,势将重掌扫烟冥!似曾相识燕归来(60分)浙江一考生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

17、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所以,否认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墨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

18、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

19、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作品显人品(59分)浙江一考生塞谬尔厄尔曼说:“每个人笔尖流淌出的墨汁香味色泽定是迥异的”。为何?在我看来,这是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定会受其性情影响,也即作品显人品。身处荒野的植株往往扎根深层,身处热带雨林常常枝繁叶茂,这与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极为类似性情褊急之人往往成局促之文,品性澄淡之人

20、常常就悠远之作。作品是果,而人品是因,人品优劣时常决定作品雅俗。因而,作品的格调趣味确是与作者人品一致。作品显露出的情感基调往往是作者世事经历的写照,是其情性之反射。这一点,我在画师德加身上深有感触。德加的画热烈而奔放,那些丰盈的跳舞女,藕似的臂,在黑暗的夜里,在亮光的台上,似天鹅群舞,又仿佛是忧伤乱舞。初见他的画,便觉他是个隐秘之人。心中太多似远处诉说。之后的了解让我潜入其内心,那是被黑暗驱赶着的心而他执著将其赶往光明!他的作品虽说不上展示了他的历经世事,却着实显露出德加内心忧伤而执著的一面。大家作品如此,小众作品亦然。脑瘫诗人余秀华出版新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记录描绘了日常生活和心态情绪。从中

21、,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坚强不懈,对命运不公的负隅顽抗,更有着积极处世的乐观心态!一个人的作品,往往被倾注作者的情感与血液,往往随着作者灵魂的灵动而跳跃,往往因显出作者人品而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作品显人品,这需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掺刻意掩饰之嫌。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中有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想,“失真”之作必是经刻意雕琢之笔,这雕琢,或是包含掩瑕,或是囊括作假,自然地,作品便并非是“我手写我心”,不能显露人品。既是作品显人品,那么我们确是应留心修养操持自身性情人品,方能于笔尖流淌芳香千笔墨来。正如玛利亚杜埃尼拉斯说的:“我不愿让我身上的伤痕变得毫无意义,我的坚持与原宥,都要用写作

22、保留下来。”可见,好的人品才能成就遗留在世永不被弃的亘古佳作。以心写文成作,则作品显人品。假做真时真亦假(57分)浙江一考生拜伦以天才自命,终其一生所写之诗无不狂放,可是后人在他的故居中发现他的书上注满了心得和笔记,密密麻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这些诗,你又丝毫不会去怀疑东坡和板桥的那份真挚,一定不是在骗人。由是观之,这个浩瀚的艺术世界着实遥远,它带给我们视角或者心理上的悠远,我们竟时常难以参透其之所作,到底是假是真。但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在犯错误而已,我们主观地以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或者也有人认为是背

23、离的,所以这才造成纷恼。诗人也是人,画家并非一定是人生的赢家。我们见过了太多生活落魄潦倒,闭上眼睛,关住耳朵进入所谓的隐逸之乡,作作诗,调调画,见怪不怪。这些艺术家或许有笔下的高雅,可是他们却未必懂得,也未必参透人生这本书。他们并不脱俗,甚至于入俗。但是在他们的诗里、画里、乐的篇章里,恐怕你很难找到这样的影子,在这里,他们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是自我的上帝,他们掌握世界,拥有世界,仅管这个世界,他也无从遁逃。想起凡高的画,一种盲目枉恋的宽容与煊丽,料想他在生活中一定洒脱优雅,浪漫而高大,可在现实他不仅没有活得像画中生活那样高贵洒脱,而且困在生活的俗气里,最终消失殆尽。想起海子的诗,一种美丽哀伤的

24、形态。他们来到海边的酒吧,河里边的人们,你们想听我写的诗吗?没有人理他。于是只留下那句“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某种程度上,他也在脱俗,如果,他的死算作一种脱俗的话。所以,我的意思是,这些人生活在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并不是说艺术的殿堂格调高雅无比,而是在这个殿堂你我注定无缘。在这个殿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不可触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的人说真话,更多的人说假话,可是不要忘了,他们说的是现实的假话,而非那个美丽世界的坏话。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就好像我特别不喜欢这个作者或是那个作者的生平。生活中的成就,为人的脱俗与否,和艺术本身并无关联。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管成功也好,失

25、败也好,一定不希望你知道他是谁。他想带给你的,是他作品那个纯洁干净的世界。这,可能才是艺术的本身。为降落找块福地(58分)浙江一考生一个人的心沉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福地。古人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确乎极有考究。每个人都有他的降落伞,那是此生此世个体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其降落地,便成了灵魂的归宿,品性的显现。齐白石伞外的天际,是一幅瓜果蔬菜,小鱼虾蟹的背景图。远离功名浮躁,浸渍于山林草木的他,尘心不起,世虑无忧,他将百年光阴投于温柔的画中,净灵净心是他的福地,他的格调就在这里扎根发芽。“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杜甫,这个从做诗到做人都过于一板一眼的老夫子,诗史中沸腾着苦痛与热血,十年困守

26、的长安,他飞行的出发地,养就他一身忧国忧民的博大。仁爱渗入土中滋沃,也便成了他品性的福地。浩瀚杜诗,纵是悲苦,也这样开阔;纵是沉重,也这样有力。高尚格调若一缕绝美琴音。杜甫的人品就是最通透的回音壁。诚然,格调品性一致的不在少,但既然元好问论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便不得不承认,总有异数。奈保尔,五年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在这全世界瞩目光环的映衬下可见一斑,不妨多说些,奈保尔出生于中美洲一个先为西班牙殖民地后为英国殖民地的岛国的印度婆罗门家庭,在殖民和种族的双重歧视下,他在英国文学界从崭露头角到杀出一片天,你或许要为他击节赞叹。可早年穷困潦倒的奈保尔,骗得一英国富女子

27、与其私奔,稍有成就,一直守护、数次流产的女友被弃若敝履,之后更有两个女人在他身上重蹈覆辙。奈保尔或许有其精美的降落伞,但却选择了泥沼成为着陆点。在写作中散发出光芒,却也只是技艺的光芒,那光未曾附着于地,便也无可谈生命的福地。文以气为主,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以气为主?品性养气,福地聚气。每个人格调趣味的养成过程都是为外人可观可感的,你在作品中传达什么,别人心中的你就是什么。这种认知影响作品本身的价值评定,更影响观者的精神城堡的塑造。因为人具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对周围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力。老话说,先做人,后做事。我们每个人都或许应该在出发前目眺远方,寻找一块我们眼中的净地,我们心灵的福地,然后选择钟情的

28、降落伞,完美地实现人生的降落。愿每个人降落于福地。文字是一面镜子(58分)浙江一考生从指尖触摸书面的那一刻起,无疑我们已开启了一段灵魂之旅。我们从起点出发,去寻觅终点那一端作者留下的足迹、笑靥、感伤,于字里行间体味他们的品格与气质。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灵魂深处的本真。否则,何以有“阅读好书,便是与许多高尚者谈话”这一经久不衰的名言?海子便是这样一位“文如其人”的诗人。他的一生短暂而绚烂,自由而不羁。他厌恶以任何东西为名的枷锁,他想做的,唯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劈柴、喂马、周游世界”,在黄昏和雨水的村庄中感慨“万里无云的永恒的悲伤”。他热爱这个世界,然而他太过赤诚,乃至这一份爱在

29、这个污浊拥挤的世界 寻不到它的立足之地,只能因为缺氧而慢慢消亡。而他恰是为爱而生的人,当那份赤诚炽热的焰火逐渐熄灭后,也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如同他笔下的太阳,想绽放成不朽,却最终被抬到了幕后。他在铁轨上将他所有的文字与诗句绽放成了一朵血色的花,为后人永远铭记。文字这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他生命与灵魂中的真实,后人经过时,唏嘘感慨,缅怀这逝去的性情中人,并于他的文字中与他重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镜子都是诚实的。这个世界,还存在着许多例外。流言无处不在,文字亦可以撒谎。顾城是我所熟悉的另一个诗人,然而在我看来,他的文字是会说谎的。最初爱上他是因为“他是一个任性妈妈宠坏的孩子”。他拥有让我羡煞的想象力,

30、他将自己比作维多利亚丛林中的小熊,拥有桨果一样的梦,喜爱看小花小草相爱。他的诗句构筑了一个童话城堡这样纯粹的世界无法承载“杀妻后又自杀”的血腥新闻,而他,更不是童话里的小熊,而是红着眼睛的杀人者。与他相同的,还有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才华横溢却最终抛弃旧爱另寻新欢的胡兰成,亦有口口声声欺许凤凰涅槃最终却沦为没有骨气的文人的郭沫若。我们无法从文字中真正了解他们,对于他们,他们将一切分得过于清楚明白,文字只是一面扭曲的哈哈镜。选择文字成为哪一种镜子,承载怎么样的心情,是私人的事。然而,作为读者,我所期望的,是彻底的“文如其人”,透过这一汪清澈的湖水,湖底盛放的是作者的玻璃心,澄澈而透明。愿所有的文字,如

31、同不会浇透的镜子,剔除污浊与不堪,折射的,是作者心中的清明与安宁。且以作品论英雄(60分)浙江一考生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国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

32、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

33、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笔下的真实与真心(60分)浙江一

34、考生“功名之士,必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叶燮曾这样写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善于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去发现这美丽的世界。世界观的不同带来了创作心态的迥异,作为思维外化形式的作品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格调。纽约时报在采访海明威时问及他最好的写作状态。海明威回答说:“最好的写作一定来自于我爱的时候。”创作是灵感和笔尖的激烈触碰,强烈的情感奔涌而出。当创作者归于平静,搁下笔,却仍能看见作品里正翻涌的温柔与热烈。唯其如此,创作才有了艺术的品格,笔下才有了能透视创作者心灵的真实。在南美洲反体制主义者长长的名单中,加莱亚诺无疑是殿堂级的人物。这个被称为“南美洲的良心”的作

35、家,以火一般的热情和执著,发出对现实最有力的叩问。“我为那些不能读我的作品的人写作,为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为不识字以及没办法的人写作。”他用笔尖温暖了南美洲的底层人民,又用目光毫不留情地鞭挞全球化下被人们忽视的暴戾与野蛮。加莱亚诺的文字永远充满战斗的激情,正如他的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口的血管。而加莱亚诺本人,也是一位倔强、顽强、勇毅的战斗者,正是心里从未熄灭的火光,让他的作品有了温度,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印证了“文如其人”这个词,也给世界文坛留下不朽传奇。激昂的斗士留下战斗的呼告,而那些坚守内心的人,也在用文字塑造着另一个自己。文学大师木心先生淡泊致远,一直走在向内心朝圣的旅途。

36、他喜欢从前含蓄的美好也一直竭力去守护那种美好,正如他在从前慢中写下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的笔下,涌出的是清明的心境与追求;又如杨绛,虽历经苦难却从未放弃,亲人离去也能勇敢面对,她的纯粹和坚韧,从她纯净、“如初生婴儿”的文字中流露。真正领悟艺术的人,定会懂得真情实感之于艺术的价值,也了悟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何其珍贵。艺术是一种反映,一种途径,让我们窥见作者心内涌动的波澜和曾经历的悲欢。违背心志写下、画下的“成品”,是手的产品,而非心的创造。因此,从一开始,没有情感没有体验的“成品”,就不能算是艺术。请在你爱的时候,用心写下画下一些东西,不论是停泊于温柔港湾的

37、细沙,还是清朗高远的明月。要知道,你笔下的真实与真心,在未来便成了你心境志趣的证据。赏之以文,考之以史(60分)浙江一考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但,总有例外。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

38、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之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

39、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做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言为心声(59分)浙江一考生古语有云

40、:“言为心声。”我以为此言得之。一部作品不仅能反映作者的性情,更是对其人品的投射。回顾漫漫历史长河,从荷马史诗到红楼梦,从忏悔录到史记,没有一部作品不是作者忍受了巨大的艰难困苦,只身潜入生命的深处后潜心创作的。时间无法蒸发掉其血肉的蒸气,因而经典不朽。波伊提乌斯在被执行死刑前被困于逼仄的牢狱中,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真理、对秩序的追寻与探索,而是将自己从肉身的痛苦中超拔出来,拉开了与世俗的距离,创作出了不朽巨著哲学的慰藉。我钦佩这些作品,它们带给人们知识的启蒙,使人们得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而我更钦佩这些作家,在他们创作途中有何其多的理由阻挡着他们通向自己的理想之乡,而他们却凭着坚忍之志和不

41、灭信念破解了俄狄浦斯王中“人生而为命运的人质”这一悲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往往与作者的品性和灵魂的高度保有一致性。再看当下,刘再复说这是一个“矮人时代”,人们为了权力、金钱、名利拼命缩小身躯钻向社会的塔尖。权力和意识的山头林林总总,使我们艰于呼吸视听。于是我们不难看到,霸王别姬之后再无陈凯歌,张艺谋的归来成为他的归去,冯氏幽默后满是讽刺与无奈。如今的文艺市场,看似风生水起,电影院场场满座、一票难求,书店从来不乏畅销书籍,而若于这热闹下持一冷眼,便会发现,人们端着的,不过是一只只自慰的空碗罢了。言为心声,文艺作品的庸俗化,无疑是作家本人的庸俗化。那些看似“高端”、有

42、格调的作品,竟也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时代大潮泥沙俱下,淹没或深刻或尖锐的“异者”,有人迷失,有人坚守,此刻,拥有保有本心,背负众人而启迪,不随波逐流的淑世精神显得弥足珍贵。莫言说:“一个作家要有一些糊涂。”他指的是对名利的不刻意追求,不汲汲于富贵,正是他的内心自觉有所依,让他在这样纷繁浮躁的社会中仍保有本性,不以物累形,而他的作品,同样是原汁原味,文如其人。昔者王阳明先生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以喟叹自我认知、自我救赎之难。我想,言为心声,只有每位作家破解自己心中的“贼”,不让他盗走你的本心、良知,那么自然会有经典作品的涌现,而作家自然能到达那个他们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理想之

43、乡。雨落花蕊,甘苦各现(58分)浙江一考生写文如金圣叹先生曾说:雨落花蕊,甘苦各现;水入容器,方园自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忠实地表达着自己与内在世界的一致。然而这种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伪的。古今中外,沽名钓誉者甚多,虚情假意者亦不乏,然而此高雅非真脱俗,只是扯着喉咙模仿他人。灼眼之下,东施之态,邯郸之姿,便一目了然了。胡兰成与汪精卫,都是旧中国深负文才之士,前者惹张爱玲的青眼。后者也是留洋海外,为文直洌。然而在他们叛国之前,并非没有行为与文章中的表现,如同王维的辋川之作,看似清远超然,实则渴慕朝野,其高雅之真假,若与鲁迅的话、倪瞻的画相比便一目了然。可以说,作品格调趣味与

44、作者人品性格看似的背离,实则虚伪的矫饰,经不起推敲与比较。张中行先生在负喧谈话中评价朱自清先生性情敦厚,行事澄明慢条斯礼,这与我们在背景中所想见的那个朱自清,在荷塘月色想见的那个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独步踱步的朱自清是一致的。先生一直嫌自己行事拖沓,希望形成雷厉风行的性格,然终不果,这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他始终是一个睿智的思想者,冷静的观察者,更非以奇诡辩论,波动跳跃的思维来让我们折服的斗士。这是每个人诚心正意行文行事必然的结果,如雨落心蕊,甘苦者观;水入容器,方圆自明。世界如果显得凌乱不堪,是因为看他的眼睛凌乱不堪,因为读他的心凌乱不堪。这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爱默生所说的。一个人心中怀着怎

45、样的情感怎样的态度,世界就呈现出什么模样什么恣态,而再经过言语加工后的表达,自然就呈现怎样面貌与味道。古之学也,入乎眼,著乎耳,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便是说人的行为是与心里的观念学识互相协谐的。林语堂先生在评价莎士比亚时说: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评价,是他像大自然本身。他并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他只是观察、感受、记录并最终离开了。这似乎反对了作品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一致的观点。因为“天地无情”,往深里说,这却是个论题最好的佐证,作家要作到绝对客观,首先是摒弃了偏执与自我的偶然性的,尔后以绝对的冷静与疏离面对万物,才能做得到莎翁这样伟大。他是容器,却要以近乎无形,因此他的作品“豪华落尽见真淳”,他的

46、性格是近似自然的公正与客观。如同一切美是无蔽的真理之显现,他的剧作便是他完整人格的映射,近几完美。俗务,在诗人笔下便是诗,在哲人眼中即是思,在凡人看来仅是事。此间真意,真如才子金圣叹所言,“雨落花蕊,甘苦各现;水入容器,方园自明”罢。艺术是人性的碎片(58分)浙江一考生 古人言:文如其人。我却认为不尽然。一篇墨香之文是否反映为人高洁?一幅山水墨画是否显示性情淡泊?非也。人性之复杂怎局限于小小篇幅之内?艺术,仅是人性之碎片。首先,艺术具有美化性。正如诸多英雄文学中塑造的伟岸人物,他们勇敢正义,品质闪光,这代表作者也如此吗?若真如此,他又怎能写出卑鄙、软弱的叛徒形象?若无与叛徒相似的心理,如何勾画

47、汉奸形象?人性之中有畏惧、软弱,谁都不能否认。连耶稣也曾在客西马尼祈祷天父撤去他所受的苦杯。我们又怎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不畏严刑拷打呢?因此,艺术美化了人物形象,放大了美的一面,掩盖了丑的一面,它能反映出作者渴求美好,但不代表作者无卑下情操。其次,艺术具有掩藏性。史铁生曾坦白:“很多次提笔却不敢写出内心所想,掩盖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正是最重要的。”艺术由人所造,我们可以选择表达也可以选择掩藏,齐白石之画超脱淡然,生活野趣极淡。但他本人却极爱金钱,正是因为他选择表达内心对自然的爱,而掩藏了对物质的追求中,他未曾画出过金灿灿的元宝,不代表他不爱。艺术仅是破碎地反映了人性的一面,犹如冰山一角,还

48、有八分之七的冰藏在海明威的薄纸之下,而我们难以窥见。再者,艺术具有局限性。人的心魂是游散在天地之间的,但却又复杂如网。艺术却必须有一个物质的载体来表现,以物质抓心魂,未免有些力不从心。比如,我看到画外树叶是绿色的,但它是哪种绿,我无法确切地用文学表明,最好用照片给你看看。这是文字的局限。可用照片却又无法传达我对这抹绿的温柔喜爱,这又是摄影的局限。艺术对人性的反映难以达到全面,它仅仅从大海中捧起了一抷水,背后还有无限的波涛无法挣扎束缚在我们面前的澎湃。因此说艺术仅仅反映了碎片。最后,人性捉摸不透。作为主体的我们都难以对自身下一个定论,又如何用艺术反映完全的自己?马良在坦白书中写道:“我所有的自傲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来自我的软弱无力。人是一个矛盾体,我们希望自己不嫉妒,但正证明了我们曾经嫉妒,否则,不会理解嫉妒的含义,描写恬淡生活是因为我们渴望,而这又证明我们过着忙碌的物质生活。”艺术是人性在挣扎之时的表达,但人性之中的矛盾与斗争如繁星之多,它也仅能反映其中之一罢了。然而我并非否认艺术对人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