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26152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 摘要:诸子之学皆渊源于易。就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治国安民的实践。以此为参照,考诸易经,不难发现,儒家思想的许多内容,如和合精神、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思想等,皆可在易经中见其端绪。 ; 关键词:易经;儒家;和合;民本;内圣外王Yi jing and the sources of Confucian thoughtsAbstract: All the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appea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times to the early Han Dynasty origin

2、ated from Yi. As for Confucianism is concerned, its thought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social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state well to pacify the people. In the light of this and with reference to Yi ji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quite a lot of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such as the spirit of h

3、armoniousness, the people be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unity of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ior ac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Yi jing.Key words: Yi jing; Confucianism; harmoniousness; the people be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inner cultivation and exterior action ; 探究儒家思想之起源,古人把这一工作称

4、为原儒或说儒。自两汉迄于今,治儒学者多有论及。概言之,主要有如下七说。一是以淮南子要略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二是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六经说,三是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儒学“出于司徒之官”说,四是以章太炎原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达、类、私”三科说,五是以胡适说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六是以冯友兰原儒墨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教书相礼”之职业说,七是以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宗教性职官说。统观以上诸说,可以发现,前人或时贤原儒多是就儒的最初职业角色作文章,而对儒学思想之发生或鲜有论及,或论之不详。笔者认为对儒家思想渊源的追溯,不应在儒者的身份问题上作太多

5、的纠缠和逗留,而应着力于探讨儒家作为一种学说的起源。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认为儒家“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说儒学“游文于六经”之中,而六经之中,“易为之原”。基于此,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思想学说的儒家,其源头就出自易经。一、易经的比辅亲和思想与儒家和合思想之萌芽 ; 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其言仁义、性命、天道,皆落脚于此,因此,儒家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从此出发考察易经,不难看出,儒家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存在了。我们首先在易经中发现的是儒家和合思想的萌芽。我们认为,比卦就是易经作者所追求的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的理想的显现,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合

6、”精神的源头。 ; 比卦辞云:“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从字义上看,比义为亲辅。二程把比所体现的易经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内涵揭示得极为透彻。其云:“比,吉道也。人相亲比,自为吉道。”“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则无咎也。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宁,方且来求亲比,得所比则能保其安。当其不宁之时,固宜汲汲以求比。若独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后,则虽夫亦凶矣。”1(第738页)由此可见:比卦辞中的“元、永、贞”,实为比之为道的基本内容。比是保障国家万民平安稳定吉利的基本方略,是古代领导者必须遵循的君长之道

7、,得此正道就可保国治民安。因此,从比的卦象和易经作者立比卦的宗旨上看,比卦所彰显的基本精神无疑与儒家相通。 ; 该卦的初六爻曰:“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孚者,信也,信之在中也。“信”是后世儒家的基本范畴,亦为儒家伦常之一。因此,易经作者多次提到“孚”,表明了易经与儒学的贯通。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易经的“孚”既可以引申出后世的哲学路线,也可以引申出后世儒家的哲学路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孚”。如果把“孚”仅仅视为主体存养的方式方法,就走向了道家一途。如果不是把“孚”仅仅视为一种手段,而是落脚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则走向儒家一途。事实上,后世儒家和道家对“孚”的不同诠释和践履,在

8、易经那里都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了。 ; 易经作者以“孚信”系于比卦之初爻,意在说明“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1(第739页)人与人之间相亲辅,必须心怀信诚。以信为始,亲辅于人,才不会有什么咎害。故程颐云:“比之始,必有孚诚,乃无咎也。孚,信之在中也。诚信充实于内,若物之盈满于缶中也。若诚实充于内,物无不信,岂用饰外以求比乎?诚信中实,虽他外皆当感而从来。孚信,比之本也。”1(第739-740页)朱熹承袭程说,认为:“比之初,贵乎有信,则可以无咎矣。若其充实,则又有他吉也。”2(第86页)汉人荀爽以象数解释此爻,认为初六以阴居阳,处于失位不宁之时,但其以信诚之心,上比于五,因而变化而得正无咎。同时,

9、九五圣王之信广被四海,于是,虽异域殊俗之人,亦来亲辅。3(第134页)可见,“孚信”原则在比卦中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使用的。六二爻曰:“比之自内,贞吉。” 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易经作者以此立象,意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亲辅,应发自内心,首先应在群体内部注意和睦团结;对外亲辅时,则应坚持一定的主动性,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六三爻曰:“比之匪人。”意谓当人处于小人的围困之中,此时若盲目地汲汲以求比,定然有失,此非君子自重之道。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亲辅,应注意对象的选择。六四爻曰:“外比之,贞吉。”六四爻以阴居阴,是为当位得正,外比于九五之贤,故云:“

10、贞吉。”当位得正,又审时度势,舍弃初六,与阳刚中正位居九五的圣君相亲。但是,追随亲辅比自己贤明高尚的人,一定要有纯正的动机。只有心诚意正,恪守正道,才会吉利平安。九五爻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卦以九五爻为卦主,盖卦唯此一阳居尊,为上下所比附者也。易经以“天子不合围”喻九五之光明正大与公正仁义。所谓“天子不合围”,指天子狩猎只是从三面围追禽兽,从而舍弃前奔的逃命者,只捕杀迎面而来的投网者,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之意。2(第88页)该爻以天子不合围的好仁之德喻君主待人,应光明正大,仁义无私,以此立象旨在警示君主应仁慈爱民。上六爻曰:“比之无首,凶。”王弼注曰:“无首,后也。处卦之终,是后夫也。亲道已成,无所与终,为时所弃,宜其凶也。”4(第263页)元人王申子曰:“五以一阳居尊,四阴比之于下,故彖传曰:下顺从也。而上六孤立于外而不从,岂非后夫之象?”5(第106页)因此,上六爻虽有亲附4之意,但自视甚高,恃才孤傲,行动迟缓,违背了亲辅的原则,故有凶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